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此情此谊 [打印本页]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5-12-15 10:04
标题: 此情此谊
此情此谊
                                             
我的手机响了,电话里传出女高声:“源儿,我是周玲”,“啊,是周大姐呀!…”周玲是我下乡时的知青战友,也是我的“保护神”。
我出生在50年代末,父亲是一所大学(XX学院)的党委书记,母亲在院里做行政工作。小时候,我家里姊妹都在大学的附属子弟学校上学。在我9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抹去了童年的美好记忆。父亲作为“顽固不化走资派”被抄家、批斗、游街、劳改…,受尽折磨。记得“文革”初期,大、中、小学全部停课了,我作为“黑七类”子女被送入“学习班”,昔日的小伙伴纷纷加入了“红小兵”,我被孤立的失去了童年的活泼与自由。印象中,家里的窗户被大字报覆盖着,偶尔顺着风吹动着纸的缝隙透进些光线,家里除了板床,已经没有像样的家具了。后来父母被强制去了偏远的农村“劳动改造”,家里只留下我和姐姐,亲戚们不敢资助我们。那时候,最害怕的事是去学校,躲在教室里听着同学们玩跳皮筋、打沙包…,稍不留神还会挨顿骂,时间一长慢慢地学会了“忍”。
1974年,我面临高中毕业,“唯一的选择”是上山下乡。就在毕业前一个月,母亲托人悄悄的把我转到一个厂矿企业的子弟中学,没过多久,下乡的名单就公布了,我被分配在一个28人组成的“新建队”,全年级7个毕业班,每个班4人分别2男2女,4X7=28就组成了28人的知青新建队,男、女生各14人。在这28人中,我们班的那个女生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那俩男生就更不用说了,其他班的唉…,全队27个知青没一个认识的,恐惧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理。母亲抽空回来帮我收拾行李,临走前一天,母亲叮嘱我:“源儿,到了那儿,记住:无论谁问你父母是谁都别告诉,无论谁欺负你都不要理他,照顾好自己。”
1974年4月20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天刚亮,我带着不多的行李随着学校组织的队伍出发了,先是乘大约6-7小时的火车,又换乘卡车颠簸了2个多小时,等到达目的地村庄时,天已经渐黑了。这时我才发现原本28人的新建队,带来了近2倍的“送亲团”,有父母来送的,还有兄弟姊妹助威的,好不热闹。带队干部简单的和当地村长以及驻队老农寒暄了一会儿,开始召集大家伙儿开会。首先介绍驻队队长、老农和做饭伙计。然后宣布一项临时安排:由于知青住房尚未完工,知青及家属暂时以家庭为单位,临时居住在村民家中。接着带队干部开始点名报家属人数,当点到最后才发现,全队只有我一人没有家人陪送,会场出现不小的议论:这家人,孩子下乡这么大的事,竟然没一人来送,奇了怪了……。相互打听,没有人认识我,甚至有人以为我是哪家知青家里的小妹。任凭他们猜测,我始终不吭声,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无助的低着头,还好,有一对姐妹(是姐姐送妹妹)主动约我和她们住,算是抗过了最初的日子。但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大家猜的一个“谜”。队里的知青,除我以外都是来自于同一家大企业的工人子弟,他们大都相互认识也比较熟悉,不过17-18岁的年龄比较逆反,更有好奇心。其中有个男生叫张扬,他脾气火爆,经常动粗,在男生群里说一不二的,他最大的兴趣就是让别人都顺着他。自从陪送家属离开后,他就不止一次的追问我家是哪儿的,我都躲开来。有一次,我拎着桶去井台儿打水,井边有几个知青在洗衣服,碰上张扬也在,见着我他大声吆喝:“喂,丫头,你家是哪儿的?…问你呐!”我不敢吭声,拎满水桶赶紧走,也许是不给面子惹恼了他,他抓起地上的淤泥“啪”地一声甩到我的后背上,硬生生的震得骨头疼,我头也不抬的加快脚步往屋里小跑,刚进屋,就听见张扬站在我们屋外大声嚷嚷:“反了你?你给我出来!”周玲在屋里,看着我气喘吁吁的,问道:“咋回事?”我红着脸说:“他问我家,我没理他,…”周玲二话不说,拎起地上装满水的水桶,推开门,照着还站在门口的张扬就泼了过去,那还用说,“落汤鸡”狼狈地跑了。从那以后,我便成了张扬的“眼中钉”,有事没事的“找茬”欺负我。比如:往地里送肥,他故意把我的筐装满满还拍瓷实,当众起哄让我挑;每当翻地卸土,他故意站在上风向,把土扬到我头上,那年头洗都不好洗;甚至指使队长安排我打扫厕所;经常对我指桑骂槐;还给我起了很难听的外号等等。对于所有的一切,我除了“躲”和“忍”别无选择。好在只要周玲看到,都会制止他,其他女知青也劝我别理他,这样的日子大概熬了将近半年。转眼到了秋天,地里收割忙起来了。有一天,收工回来吃过晚饭,屋外下起了毛毛细雨,我拿起扫帚弯着腰扫屋里的地,忽然右腹部一阵剧痛,我扔下扫帚挪到床边,慢慢的躺下,接下来连续的剧痛,我开始呻吟起来,不停的在床上翻滚着。周玲慌了,先是叫来队里的“赤脚医生”,接着女知青都过来了,男知青也都站在了门口,大家七嘴八舌地不知所措,突然,张扬的声音:“别瞎扯了,赶紧送公社卫生院吧。”说着开始指挥大家,有人拆门板,有人拿行李绳,有人拿着扁担,做成了再简单不过的临时担架。说句实话,我们下乡那地方是偏远山区特别穷,别说自行车,连架子车都没有,从我们知青队到公社有13里路。后来我听说,那天晚上,全队的知青都参加了,男生分成4人一个组,轮换着挑担,周玲和其他女生拿着仅有的几支手电筒,借着微光壮着胆子引路。每经过一个村庄,远远的就听到村里狗的狂叫,有女生害怕,男生们就会说,“别怕,别怕,有我们呢!”他们从路边的树丛找几根树棍分给女生“壮胆”。队里只有几把破雨伞,女生们换着给抬担架的同学撑着,而大部分同学身上都是披着塑料布。没有月光,顶着细雨,踏着泥泞湿滑的乡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的担负着躺在“担架”上的我, 13里路啊…。后来我疼得什么都不知道了。据说,到公社卫生院,大夫一看是知识青年,不敢“轻举妄动”,打了一针止痛针。好在公社有电话,叫了县医院的救护车,连夜给送到县医院,抽血化验初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此事惊动了企业驻当地的带队干部,第二天,企业职工医院派救护车把我接回城里,随车的有周玲还有部分队里的知青。
经过职工医院专科大夫的检查会诊,需要立刻手术。那天,我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肚子已经不是那么剧痛了。听说知青生病,有些家长也随回来的知青来到医院,小小的病房挤满了人,主治大夫还在给我讲道理:手术有风险,要我告知家长还需要家长来签字。其他家长也在劝我把家长叫来。我默默地不作声。听到周玲在跟大家说我:“她从来不告诉她家是哪儿的,好像不是咱厂的子弟…”。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这时,有位知青的妈妈附在我耳边悄悄问:“孩子,告诉阿姨,你是不是孤儿啊?”一句话,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抽抽涕涕地说:“不是,我有父母,我家住在工学院XXX地方,我妈叫XXX,我爸叫XXX”。“啊?...”在场的人都全都惊呆了。我家住的城市不大,学院与那个大企业相距很近,他们猜测“文革”前期,有个经常被戴着高帽游街的人胸前挂着牌上写的名字XXX的就是我爸爸。不一会儿,有知青去把我妈妈找来了,这是我下乡后母女俩头一次见面,抱头痛哭。之后很快做完了手术,医生说肠粘连严重,手术还算及时。要说在那个年代,那么偏僻的农村又那么差的条件,假如不是我的知青队友,有可能我就不在了,是他们救了我一条命!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他们,手术后我就想,以后无论谁再欺负我我都不去计较了。说起来这些工人家长和子弟们,自从知道我家里的情况以后,非但没有歧视我,相反给了最大的同情和温暖。在这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我的知青队友们相处的特别好,我们相互帮衬,从未发生过任何矛盾,从这些工人子弟那里,我学到了善良、纯朴、诚信、仗义、包容和正直,可以说下乡的知青生活改变了我的性格,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5年,我的父亲被平反恢复工作了。1977年6月新建队的知青们都被他们家长所在的企业招工回城了,那一年国家恢复了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我通过复习考试如愿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
1995年,我接到周玲的电话,告诉我他们在组织下乡21年新建队知青聚会,问我能参加吗?当我出现在聚会现场,见到多年未见的战友时,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我们高兴得像孩子一样相拥,叽叽喳喳的倾诉,我们照集体相,快乐的跳着踩脚的舞…,那一天觉得过得特别快,就在聚会接近尾声时,张扬突然大声叫我:“苏源儿,苏源儿”,大家顿时安静了下来,“你还记得我们大家抬你去公社的事吗?”我立马回答“当然记得!”他接着说:“要说当初没有条件…,现在你是不是应该请我们大家一顿呀?”我笑着说:“没问题!我请大家,就在咱这儿最好的酒店,怎么样?”谁知他转过头,对着大家说:“那太便宜了大家说对不对?我们要让苏源儿欠着咱们,欠一辈子,让她记一辈子好不好?!”顿时鼓掌欢呼声盖住了一切。这就是我的知青战友—我的工人大哥大姐们。转眼20年又过去了,我时常想念他们,岁月如梭,但知青战友的情谊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了,我会铭感一辈子!
  作者     苏源儿
2015.10.25  于苏州


作者: 寒秋    时间: 2015-12-15 18:24
看你的文章,我们应该是一届的学生。拜读佳作,欣赏。
作者: 雷午寨主    时间: 2015-12-15 19:32
   一个九岁的女孩子,就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运动,成了我们中的一员。文章字里行间透着纪念那时的友情,写的真好!
   为你们的友谊日久天长而喝彩!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5-12-15 20:01
河深海深,不如知青友爱深。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12-15 21:25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5-12-15 21:27 编辑

     欢迎同届知青你的到来~  你比雾梦晚下乡4天~  我们西安市74届高中毕业生是4月16日。我们下乡是不予许家人送行的,一大卡车都是知青。到大队后就被个小队来的贫协带走~ 从贴文中看你的知青经历要比我们坎坷一些,那些重情重义的知友们的友谊带来的温暖永远驻留在心间。谢谢你的贴文~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15-12-15 21:49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12-16 08:15
小小年纪遭浩劫,
下乡不敢说家闲,
突患急病被救助,
感受集体真温暖。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5-12-16 19:22
谢谢各位版主!谢谢各位知友!谢谢你们的鼓励!
作者: 红岩山人    时间: 2015-12-16 20:39
流水行云,逶逶道来久远的记忆。知青生活中纯真善良的爱,怎叫人
作者: 红岩山人    时间: 2015-12-16 20:43
不感怀!…
作者: 苦辣酸甜    时间: 2015-12-16 20:53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12-17 13:00 编辑

往事如烟却难忘,情深谊重知青情。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5-12-17 11:17
谢谢您!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5-12-20 18:50
雷午寨主 发表于 2015-12-15 19:32
一个九岁的女孩子,就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运动,成了我们中的一员。文章字里行间透着纪念那时的友情, ...

谢谢您!我是流着眼泪在写,希望把美好纯真的情谊永远保存。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12-21 08:40
努力!加油!
作者: 连峰    时间: 2015-12-21 11:17
具有同样的经历,才会有相同的共鸣!感同身受!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5-12-26 09:20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12-21 08:40
努力!加油!

谢谢您的鼓励!加油继续!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5-12-26 09:42
连峰 发表于 2015-12-21 11:17
具有同样的经历,才会有相同的共鸣!感同身受!

走过的是经历,感慨的是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谢谢您!
作者: 千帆过    时间: 2015-12-26 12:44
   文笔流畅是因为有感而发,此情此谊终生难忘。感人的故事,感人的文章。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12-27 08:28
真的感人!
作者: 不失初心    时间: 2015-12-27 11:57
泪花陪伴阅读。
人间真情质朴珍贵。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5-12-28 19:27
千帆过 发表于 2015-12-26 12:44
文笔流畅是因为有感而发,此情此谊终生难忘。感人的故事,感人的文章。 ...

谢谢!谢谢您的鼓励!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5-12-28 19:30
不失初心 发表于 2015-12-27 11:57
泪花陪伴阅读。
人间真情质朴珍贵。

感谢您的共鸣!
作者: 沈家围子    时间: 2015-12-28 21:55
读过你的文章,我的眼泪含着,没哭,我知道苦难已经过去!我们经历太相似,所以,引起我的共鸣,写的真好!好文笔!
作者: 沈家围子    时间: 2015-12-28 21:58
我知道你写这篇文章时候,一定是流着泪写的,为你家庭的遭受的不公含着泪,为你遇到了那么多好人的帮助,为你的后来上学高兴,为你的知青情谊感动!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5-12-29 09:04
为你的知青情谊感动!
作者: 苏源儿    时间: 2016-1-9 18:32
沈家围子 发表于 2015-12-28 21:55
读过你的文章,我的眼泪含着,没哭,我知道苦难已经过去!我们经历太相似,所以,引起我的共鸣,写的真好! ...

谢谢您的关注!下乡的经历让我懂得了感恩,结识了最真挚的友情。谢谢您的理解与共鸣!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