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打印本页]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6 06:08
标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砺炼华年》一书是由辽宁省抚顺市第一高级中学老三届知青们编撰的长篇回忆文集,该文集由田文昌同学倡议发起,共有七十七位同学撰写了长达五十七万字的一百二十七篇文章。这些文章用不同人的手笔、从不同的角度如实记载了文中主人公们的风雨历程,描绘了同学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中不懈努力、永不言败的风采。
  从即日起,将在此栏目进行本书的连载。为便于大家对全书内容的了解,特把书后边的《编后感言》提前发布,让大家对本书有个总体认识后再去通读,可能效果会好些。谢谢大家。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6 06:31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6-2-26 09:32 编辑

   前  言     

                                                          田文昌
       近年来, 回忆“文革” 和知青生活的文章和书籍日渐增多, 都从不同角度再现了“文革” 时期和知青岁月的历史。与其他作品相比, 这部书的特点在于, 它是集中反映老三届高中生经历的作品, 而且, 又是集中反映同一所学校老三届高中生经历的作品。而老三届高中生, 既是正值二十岁左右世界观刚刚形成的年龄, 又是中学生中相对成熟的一批人, 其中的老高三与考大学只有一步之遥, 又是失落感最强烈的一批人。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 老三届”, 以回味人生的心境,用我们曾经写过大批判文章和撸过锄杠的手, 重新拾起笔来, 记录一段历史, 留给后人, 也留给自己。
      本书记述的“老三届”, 不只限于插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苦难岁月,还包括“文革” 前的学习生活, 参加“文革” 的经历, 和回城以后从社会最底层挣扎上进的人生经历。从“文革” 前的中学生, 一直写到年老退休, 表现的是整整一代人和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这是有别于其他知青作品的一大特色。
      四十九年前的1966 年, 我们这些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一场人类历史上所仅见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把我们带进了无法自拔的漩涡之中。
     当时, 我们从一群涉世不深的热血青年似乎顿然间变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我们不仅批判国内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荡涤一切封、资、修的污泥浊水, 还立志要去支援世界革命, 去拯救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为此, 我们曾经视天下为己任, 将生死置之度外, 只为了一个坚信不移的崇高理想。
      我们曾经冲动、狂热, 也曾经冷静、反思; 我们曾经陶醉、痴迷, 也曾经迷惘、彷徨; 我们曾经受宠、自信, 也曾经失落、颓废; 我们曾经自以为是、藐视一切,也曾经自惭形秽、被别人藐视。我们时而成为英雄, 时而成为狗熊; 时而是革命派,时而又是反革命派, 时而又成为逍遥派。经历过多少回自以为是, 也经历过多少回不知所措……直到今天, 我们才终于找回了自己, 也找回了世界。
      人们都说, “文革” 中老高中的老三届是最悲惨的一代人, 因为, 我们错过了“高考” 的最佳时机, 先被投入“运动”, 后又被投入农村。我们在城市里与人奋斗之后, 又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 去战天斗地。下乡知青中, 插队知青所经历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在农村, 我们学会了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 磨出了双手上的老茧, 也历尽了人间百态, 尝尽了世上的酸甜苦辣。
      回城后, 我们年龄大了, 机会也少了, 但我们生存的本领确实也增强了。我们仍然在努力、在抗争, 每个人都在试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是, 除了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们别无选择, 绝大多数被拧在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如今, 我们已经年老力衰, 到了追忆往事的年龄, 唯独得以自慰的, 就是我们的人生经历比别人更丰富。我们饱尝了那种痛并快乐的感受!
      十年动乱, 不堪回首。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记住这段历史。让后人知道, 千万不要重演这样的历史!
      唯一值得回味的是, 我们虽然是被耽误的一代人, 但也是被千锤百炼的一代人。在那个极为罕见的特殊年代, 我们历尽人间沧桑, 经受了灵魂与肉体的洗礼。我们坚强、隐忍、深思熟虑和百折不挠, 尽可在我们苦涩的回忆中生动、自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是经验, 是教训, 是财富, 也是激励。
      我们曾是一群极富激情而志存高远的人, 我们曾是一群舍生忘死而忧国忧民的人。但是,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我们空怀忧国之心却未能对社会有所作为。但愿, 我们的故事或许能够成为历史的镜子, 折射出我们内心中未能如愿的抱负, 作为社会发展的借鉴。尽管那个时代愧对于我们, 但我们没有愧对那个时代,更不愿愧对于后代!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2-26 09:29
      欢迎您的《砺炼华年》长篇回忆文集在本栏目发表~ 希望在阅读中去感受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的那些难忘的回忆~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16-2-26 10:21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6 13:15
感谢二位版主的支持与鼓励,今后我会努力坚持尽快连载。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6 21:31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6 13:15
感谢二位版主的支持与鼓励,今后我会努力坚持尽快连载。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6 20:48
目录

目录

前言
一年一班
王  利        师生情,永难忘/
叶连春        难忘的知青岁月/
张文通        在广阔天地里/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
一年二班
张佑相        别样年华/
盖奎忠        难忘的一九六八/
故地游/
一年三班
张  义        青山夕阳几度红/
一年四班
丁启明        我经历的“文革”
——祸起三零二号寝室/
王庆敏        楹联伴我度晚年/
回忆阎修桐在农村的日子里/
《西北行》序/
王雅杰        我的表哥/
故乡的群山/
牛建春        怀念一高中/
白俊山        感悟红卫兵大串联/
冯民生        悠悠岁月/
张书翰        往事钩沉/
张春英        难忘的知青岁月/
北镇印象/
李官四日游/
退休真好/
一年六班
王力行        吴家中学是我工作过的地方/
台沟河上红旗飘/
难忘的月牙湾/
陈俊龙        寻找回来的岁月/
杨林昭        登上九磴山/
杨敏笙        网购/
二年一班
马惠云        青春无悔/
给高中同学的一封信/
给我的学生们的一封信/
王胜昌        翰墨意念的修炼,美术功底的夯实
——记我在青堆子公社的描图往事/
吴长厚        我的大学/
赴边之旅/
忘不掉的陆家窝棚
——插队生活追记/
《斗室文丛》选抄/
青春的祭奠/
我为老三届插队知青点赞/
张希伟        一行诗句引出的麻烦/
张荣清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
秦世家        在1993年师生联谊会上的演讲(节选)/
同窗感怀
——67届1班同学50年纪念会致辞/
高国林        诗四首/
雷淑珍        难忘的鱼汤/
二年二班
王凤燕       尘封的记忆/
李英敏       “皇帝的新衣”新编三则/
祁静秋       致同学五十年/
孟祥文       奉献与历练/
张  军       动乱岁月中的二三事/
二年三班
王  男       十年知青生活回忆/
李凤鹏       一步跨越五十年
——献给原抚顺一高中二年三班全体同学/
苑铸锋       我爱东北红豆杉/
高  玲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记我们的几位老师/
为母校抒怀,为同学歌唱/
二•三“相识五十年同学会”上的致辞/
二年四班
丁熙莹       红高粱孕育了我的幸福/
谢  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年五班
丁文超       登天揽月上山下乡/
丁宝志       难忘四海/
三十年后回四海/
一张四十八年前的大字报
—抚顺一高中的十年校庆盛典/
王  洪       我这一辈子/
苦恋之歌/
田文华       雨夜/
“土匪”消逝的日子/
田文昌       苦涩的回忆
——苦中寻乐的一高中“校歌”/

与张思之先生相识的历史机缘/
特殊年代的师生情谊
——忆我的三位人生导师/
抹不掉的记忆/
田兰惠两块钱的水/
亚侠梦中神游/
送菜漂流记/
任秀英        我与他/
苏长凡        记忆中的碎片/
逃票/
扛苇垛/
校园合影的浮想
——写在张抚生辞世10周年之际/
李丽娟        我的知青岁月/
知青组诗/
二年六班
王立生        致信天堂里的抚生/
汪义英       一段颇为奇特的“知青”经历
——忆我是如何成为省“活学活用”的知青典型的/
顾继志        向明与我/
行吟拾遗/
三年一班
任勉励        师恩难忘/
杨孟杰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张桂林        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卑/
张淑荣        往事的沉淀/
我的长征/
三年二班
门广服        下乡时期的见闻轶事/
刘伯行        最难忘的一课/
陈济华        忆知青岁月/
周功煌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
周振环        投稿的故事/
关于钟表的回忆/
列车门口的留影/
岁月午餐/
专栏特色及抒写知青岁月
——致《北大荒文学》杂志编辑的信/
焦焕文        岁月留痕/
霍灿琦       “文革”中的我没有资格“大串联”/
我的知青遭遇/
三年三班
牛丽华        匆匆逝去的青春/
王庭晖        那片草甸
——记忆的片段/
史彦斌       留痕的岁月/
沈洪流       萧瑟秋风今又是
——纪念“9•26”下乡四十六周年/
李建华       感怀知青岁月/
周  颖       记忆中的点点滴滴/
张长江       难忘的第二故乡/
张庆先       那个年代那些事儿/
三年四班
赵  青       那一年冬天/
我的回顾与思索/
张重辉      路在脚下/
三年五班
孙宝田      难忘的记忆/
李  响      我的大学梦/
陈德林      如歌岁月/
三年六班
王绍华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
七律二首/
我从知青走上了农村工作岗位/
访乡友范桂艳夫妇/
王治中          诗三首/
艾静廉          我的高中生活情怀/
詹恒志          岁月放歌/

附  录          抚顺一高中历史沿革/
李丽娟          编后感言/
编辑小组        后记/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2-27 08:51
知青自己出文集,
在此展示逐篇意,
知青众友齐踊跃,
等待观赏真欣喜。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7 15:26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2-27 08:51
知青自己出文集,
在此展示逐篇意,
知青众友齐踊跃,

多谢版主的支持与鼓励,句句说到我心里,如此体贴解人意,只能勤更努力。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7 15:54
本帖最后由 知青淘吧 于 2016-3-9 16:11 编辑

              《砺炼华年》连载之一 编后感言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李丽娟
                              
    在《砺炼华年》的编辑过程中,我作为联络员,有幸在工作中反复通读了文集的全部作品。
    这部文集涵盖了从学生时代到1966年停课大串联、“文革”、下乡、回城、退休等所有时间段发生在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同学身上的故事。同学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再现了一群热血青年在苦乐间挣扎前行的人生经历。
    每通读一遍书中文章,我都会心情激荡——为同学们感人的故事,更为文中所反映出的主人公们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正是有了这两种精神的支撑,同学们才能在山重水复的境遇中奋力抗争,在艰苦的环境里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追求……,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可圈可点、可歌可忆的历史。
    综观文集,从内容上可分为对母校和高中生活的怀念、参加文革、知青生活和回城拼搏四个部分。

一、对母校和高中生活的怀念
    抚顺一高中当时是全国194所重点中学之一,正如吴长厚在《我的大学》中所说,“一高中的学习生活健康活泼,科学严谨,紧张有序;一高中的教学方法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启迪智慧;一高中的学生,英才荟萃,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手不释卷,挥斥方遒”;又如秦世家在《在1993年师生联谊会上的演讲》中所说:一高中的老师有“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教学思想,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所以同学们纷纷打开尘封的记忆,写下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如高玲的《为母校抒怀,为同学歌唱》、詹恒志的《岁月放歌》、马惠云的《青春无悔》、牛建春的《怀念一高中》、  张淑荣的《往事的沉淀》、周颖的《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艾静廉的《我的高中生活情怀》等。他们或讴歌母校,或感念恩师,或回忆怀揣梦想、刻苦攻读的美好时光,让人们看到当年莘莘学子的理想和情操。丁宝志的《一张四十八年前的大字报》则巧妙地用“文革”中一位老师批判学校教学路线的内容,从反面印证了一高中当年的辉煌。
    《师恩难忘》是任勉励回忆文章的题目,也是大家每当提起学生时代必谈的话题。田文昌在他的《特殊时代的师生情谊》中深情地写道:“有三位老师是深刻影响我一生的恩师,我每一步的成长和每一分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身传言教和支持鼓励,他们是:我的小学老师李春田先生;中学老师唐永胜先生;研究生导师解士彬先生。这三位老师是影响和造就我一生的终生导师。”,“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情谊,更是一种传承,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自己的人生导师,没有传承,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他的总结深刻精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
    同学们在文集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在一高中的学习生活使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高中老三届日后的多彩人生。


二、参加文革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改变了老三届的命运,绝大部分同学被卷入其中。一些同学在苦涩的回忆中写出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如田文昌的《抹不掉的记忆》、白俊山的《感悟红卫兵大串联》、张希伟的《一行诗句引出的麻烦》、李英敏的《“皇帝的新衣”新编三则》、张军的《动乱岁月中的二三事》、霍灿琦的《“文革”中我没有资格“大串联”》、王绍华的《没有走完的长征路》、王雅杰的《我的表哥》等。
    历尽沧桑之后,同学们摒弃了当年的激情和狂热,取而代之的是平静的回忆和冷静的思考。如丁启明在《我经历的“文革”》中说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社会和谐,永远不要再发生那种于国无益,于民有害的事情。”赵青在《我的回顾与思索》中谈到对文革的评价和改革开放后的提干、下海等问题的看法,最后他说:“习总书记这个班子……有一个特征,在选举产生的二百零五名中央委员中有过知青经历的六十五人;在二十五名政治局委员中,有七人;在政治局常委中有四人。这段经历在磨练他们性格的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拉开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在文革中出现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承载着一大批青年学生理想和报负的赴边热潮。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在反动血统论的巨大压力之下渴望寻找一块没有歧视、没有桎梏、能够尽情施展抱负、全身心报效祖国的乐土而踏上征程的。然而事实却如吴长厚在《赴边之旅》中所说:“大潮裹挟之下,几乎没有人能够抗拒历史潮流的滚滚东流。任何旨在去掉家庭出身标签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不仅家庭出身不能改变,人生道路也不能自己选择,不管你走到哪里,即使你走到遥远的边疆,那个贴在脑门上的阶级标签,也注定是揭不掉的。幸运的是,胡耀邦、邓小平拨乱反正,重启国运,才给我的命运带来了沧桑之变。从此,我有了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有了敢作敢为的个人平台 ……”,他的话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饱经沧桑之后的反思彻悟之语。
    周功煌的《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记录了他作为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也记录了在艰难、迷惘中的执着与坚守。他用自己十二年的青春时光,从一个背着家庭出身包袱的串联学生到兵团的正式职工;从连做一名拖拉机手都没资格的人,到被选进深受重视的武装种子连,并于1978年成功考进新疆医科大学,退休前曾担任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等多项职务。周功煌的经历再一次体现了一高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7 15:57
《砺炼华年》连载之一     编后感言(第二部分)
三、知青生活
“一代知青与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最近距离接触和熔接在世界观、人生观上产生过的作用,以及知青作为一个整体,用泪水、血汗、青春对农村、农民乃至国家付出的贵于生命的代价都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与我们的知青岁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我们回忆知青岁月的意义所在。”这是周振环在《致〈北大荒文学〉杂志编辑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也正是我们在回忆知青生活时首先应该肯定的一点。
      在文集中,对知青岁月的回忆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其中王男的《十年知青生活回忆》、张荣清的《我的七年知青生活》、李丽娟的《我的知青岁月》等长篇回忆录,从不同侧面完整地再现了从1968年9月26日到回城期间的插队知青生活史,他们把蹉跎岁月中的艰难与挫折、拼搏与坚守、有血有泪的奋斗经历生动再现,读之令人感慨万千。
      汪义英的《一段颇为奇特的“知青”经历》揭示了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知青成为全省闻名的活学活用知青典型的。他诚恳地说:“‘文革’中,我们是被蒙骗的‘斗士’,干了不少错事。‘上山下乡’,我们是被驱赶的‘羔羊’,遭了不少罪。而‘讲用’,我们是被利用的棋子和工具,说了不少过头话。”“我真诚地希望,当代青年能够以史为鉴,以我们的这段经历为鉴,实实在在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成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栋梁之材。”其诚心可鉴,令人起敬。
      门广服的《下乡时期的见闻轶事》,是以知青和农村干部的双重身份来看待当时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三角债、生产队长撂挑等现象和当地农民的真实生活情况的。反映出当时已走上各级农村管理岗位的知识青年心系农村、关心广大农民疾苦的赤子之心。
      还有一些作品描写了插队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如田兰惠的《送菜漂流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发大水期间,为解决队里的蔬菜运输问题,他们把几十个装满茄子的草袋子连成长龙,由两个人驾驭着,在急流险滩、黄水翻滚、旋涡处处的小黑鱼河里,拼博十多里地,终于把菜送到目的地的故事。在惊险的送菜过程中凸显知青为挽救集体财产不顾个人安危的忠心赤胆。
      田文昌的《抹不掉的记忆》之三“最脏的活、最苦的活”、 霍灿琦的《我的知青遭遇》、苏长凡的《扛苇垛》等篇章, 则代表性地演绎了知青在插队期间所遭遇的种种危难和几乎达到人体极限的超强度体力劳动,使人在心痛之余更深层次的了解了知青生活的全貌。
      张文通的《在广阔天地里》、王庭晖的《那片草甸》、叶连春的《难忘的知青岁月》、 盖奎忠的《难忘的一九六八》、冯民生的《悠悠岁月》、张书翰的《往事钩沉》、王凤燕的《尘封的记忆》、沈洪流的《萧瑟秋风今又是》、张长江的《难忘的第二故乡》、李建华的《感怀知青岁月》、 陈德林的《如歌岁月》、雷淑珍的《难忘的鱼汤》等,都从不同角度倾诉了知青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人们想起当年在辽西和辽东大地上拼搏的日日夜夜。
      在知青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先后被充实到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刘伯行的《最难忘的一课》、王利的《师生情,永难忘》、王力行的《吴家中学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孟祥文的《奉献与历练》、杨孟杰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孙宝田的《难忘的记忆》等篇章,反映出他们或参与筹建学校,或主动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把贫困农村的孩子们培养成才,进而使他们所在的学校在当地小有名气,以至于当他们要离开时,贫困的学生们背着老师凑钱买礼物。情节之感人,令人动容。
      在长达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知青生活中,知青们的情感生活是不能不提的。任秀英的《我与他》、丁熙莹的《红高粱孕育了我的幸福》则是众多的在知青岁月里收获了爱情的同学们情感经历的缩影。他们的爱情如一朵朵清新靓丽、沾满露珠的小花盛开在万绿丛中,给苦涩、单调的农村生活带来一缕欢喜。而王洪的《苦恋之歌》、张义的《青山几度夕阳红》则从另外的角度,展示了因种种原因,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哀。喜也好,悲也罢,都是一代青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的存在,使这部文集更完整、也更加充满生活气息。
      老三届共同的命运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多年的风雨同舟使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些怀念同学的文章证实了这一点。王庆敏的《回忆阎修桐在农村的日子里》、田文华的《“土匪”消逝的日子》、苏长凡的《校园合影的浮想》、王立生的《致信天堂里的抚生》、张重辉的《路在脚下》中关于忆金峰和张凤舞的章节等,对已故同学浓浓的深情跃然纸上,联想到后来王立生等同学去给张抚生扫墓,他们拔去坟头杂草,栽上小树,摆上贡品,洒酒诉衷肠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
      顾继志的《向明与我》一文是怀念好友丁向明的。他们亦师亦友,虽后来天各一方,但却心心相印。当顾继志生病做手术无人护理时,丁向明从深圳特地赶到洛阳,一向简朴的他手里只拿了一个矿泉水瓶子。顾继志塞给他钱他不要,但完成12天的护理任务离开时,他却把自己的钱留给了顾继志。这珍贵的情谊实在令人感动。
      这就是一高中老三届的情怀,
四、回城拼搏
      “知青们终于回城了。但知青的磨难并没有得以喘息。一个个新的考验又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业、成家、发展成为知青们新的生活目标。他们用自已逝去的青春继续拼搏,一切从头开始,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自我价值。”丁文超在《登天揽月上山下乡》一文中所说的话切中知青的实情。
      文集中几个长篇回忆文章从不同侧面把知青们回城拼搏的情况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张佑相在《别样年华》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普通工人、机关干部到团市委副书记的成长经历,在揭批“四人帮”的运动中因提拔太快而被批,他“自信正者不辨自清,理性面对一切,实事求是……坚持始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后来走上法官路,他坚持严格办案,成绩斐然。
      谢忠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中说道:“在农村插队时,我选择科学种田;参加工作后,我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日语、学英语、念夜大、函大、在职研究生;进入21世纪五十来岁了,我选择自主科技创业,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又能体现自身价值,工作年限得到无限期延长……选择了正确的人生路,发挥知识和科技的潜能,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开辟出一片辉煌的新天地,他的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溢于言表。”
      焦焕文的《岁月留痕》和史彦斌的《留痕的岁月》把他们多年的军旅生涯和转业后的经历生动细致地演绎了出来,让人们看到老三届中为数不多的艰苦且幸运的人生历程。
张庆先在《那个年代那些事》中说道:“我是那个年代平常人中的典型代表,或许通过我的一生遭遇,可以折射出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轨迹。这里没有丝毫的凭空杜撰和虚构,全部是亲身经历的史实。”这也正是这部文集中所有文章的共同特点。
      张重辉的《路在脚下》则从知青生活和工厂生活两个方面描写了他从最底层开始的艰难奋斗历程。此外,还有杨林昭的《登上九磴山》及许多同学的这类文章,都以细腻的笔触、亦喜亦悲的情感,倾诉了短则七八年,长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或痛苦辗转,或坎坷相伴,或时来运转,或曙光初现,读后令人唏嘘感叹。
      回城拼搏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跋涉高考路。上大学是一高中所有同学的梦想,无奈梦碎1968。恢复高考后,同学们或肩负生活重担,或正值生育哺乳,或为健康状况所累……重登考场谈何容易!但  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顶风攀登,成为了佼佼者。同学们在上述回忆文章和牛丽华的《匆匆逝去的青春》、李响的《我的大学梦》等专题文章中都曾倾注笔墨,描写老三届回城后,或克服重重障碍参加高考,或通过电大、函授等途径曲线读书,终园大学梦的经历,把一高中老三届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张桂林在《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卑》中说道:自己在读完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后回到原单位教书,多年以后,他又重回北师大攻读博士课程,于花甲之年拿到博士结业证书。这种拼搏精神和学习精神堪称楷模,令人钦佩。
      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还表现在老三届的晚年生活中。王庆敏的《楹联伴我度晚年》、张春英的《退休真好》、杨敏笙的《网购》、苑铸锋的《我爱东北红豆杉》,还有在文集彩页中展示的王胜昌、詹恒志、陈俊龙惟妙惟肖的国画,以及文集中吴长厚、顾继志、祁静秋、李凤鹏、高国林、陈济华、王治中等多位同学内容丰富、韵味俱佳的诗歌,充分反映出无论是楹联、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唱歌、跳舞、旅游,还是年轻人热衷的网购,都有我们同学的作品或踪迹,我们不但参与其中,而且做得很好,使人不得不赞叹一高中老三届的多才多艺和退休生活的多姿多彩。
       总之,同学们的文章不论篇幅长短、体裁如何,都是用心写成的。字里行间凝聚着老三届对十年动乱的控诉、对青春的礼赞和对人生的感悟。在文风上,同学们在回忆中审视,在眷恋中反思。如吴长厚、周振环、赵青等同学在他们的作品中长于思考,不怯于对历史的反思彻悟,以辨是非、知正误的求实求是的文风都是值得称道的。形象地说,这个文集是老三届文学创作的百花园;是展示老三届五彩斑斓人生经历的万花筒;是录入了老三届短暂青春、蹉跎岁月、多彩人生和美好情怀的U盘;是收藏老三届的诗情和才艺、智趣和理念、思辨和逻辑、人生感悟和社会练达的智库和思想库。
      手捧文集,感佩同学们历经磨难而不馁,年近古稀而不衰,永不言败,永葆青春,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不正是抚顺一高中老三届风貌的写照吗?
      这一切,都是《砺炼华年》这部文集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是这部书所独有的。
      当今,凡是书都有价值 ,而我们这部由一群古稀之年的插队知青写出的书,在我看来,却是无价的。
我期待着《砺炼华年》第二部的诞生。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2-27 20:03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7 15:57
《砺炼华年》连载之一     编后感言(第二部分)
三、知青生活
“一代知青与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最近距离 ...

      李响的《我的大学梦》等专题文章中都曾倾注笔墨,描写老三届回城后,或克服重重障碍参加高考,或通过电大、函授等途径曲线读书,终园大学梦的经历,把一高中老三届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用自己的行动圆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才是自强不息,老三届学长真棒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2-28 07:55
编后感言写得好,
方方面面都提到,
介绍内容特详实,
人人看后想阅早。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8 15:5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2-28 07:55
编后感言写得好,
方方面面都提到,
介绍内容特详实,

多谢版主鼓励。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8 16:03
《砺炼华年》连载之二      师生情,永难忘
      王利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68年插队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姚家大队,1970年转至新宾县木奇公社东站大队第二小队。回抚顺以后在石化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工作,现已退休。


      1965年我幸运地来到抚顺一高中学习,这里是青春追求的求知圣地,这里有我美好的记忆和怀念,这里有我可敬、可亲的老师们,这里有风华正茂,为理想孜孜以求的同学们。正值我们挥洒辛勤汗水、求知苦读之时,却迎来了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双重风雨。无论如何评说,一高中期间我所经历的知青插队生活,特别是在农村执教当老师的日子,同样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怀念。
      1970年我随父母从北镇县转到新宾县木奇公社东站二队插队后,被聘为东站小学的代课教师。说心里话,开始我不敢接班,认为自己从来未当过老师,怕不会讲课,也讲不好课。但接班后,突然有一种一定要在这里当老师的感觉。这里的教育水平滞后,这里的学生需要我,我应当尽我所能地去传授知识,培育精神。我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当时数学课学习的是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接班后我发现,这些学生连基本的面积公式都记不住。我心想这怎么行?记不住公式如何运用公式做题?为此我效仿当年我的老师的做法,找来笔墨,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抄在一张大白纸上,贴在教室前面的黑板旁边,要求学生们早晨到校后先看一遍这张面积公式图表,早自习的时候也让同学们朗读一遍这些面积公式以增强记忆。在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教学活动却招来非议,当时一位担任大队革委会委员的本校吴老师对我说:“教室的墙壁上只能张贴有革命思想的红色宣传品,不能张贴这张鼓励白专教育的面积公式表,把它摘下来。”闻此言,我愕然,解释说:“如果不能记牢和掌握这些面积公式,学生们将无法继续学习和计算做题,这是教学的需要,不能摘下来。”这位革委会的吴老师见说不动我,就找到学校的王校长,责令校长让我摘下这张公式表。当时王校长很为难,他也无力和社会现状抗争,但是王校长并没有让我摘下这张公式表,我想他是在默默地支持我。语文课上,很多学生对早已学过的汉语拼音仍然不会拼读。我就一边讲新课,一边复习旧知识,把学生们的成绩带上来。当年的学生们还是年幼的少年,也许他们不懂学就要学会的道理,而我的责任则是应该尽力把教授的知识让学生们真正扎实地学到手。
      一天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走进老师办公室,问她的老师:“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还是末位数对齐?”她的老师答:“末位数对齐。”我听后立即更正:“应该是小数点对齐后计算。”这位小女孩愣愣地望着我,又望望她的老师,不知所措地默默离开教室。我多希望她的老师能告诉孩子,应该是小数点对齐计算,然而她没有这样做,我为这里的教育失真而难过。
      当年大山里的农村孩子,对大山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很多孩子没见过火车,没坐过汽车,他们渴求知识,渴求知道大山之外的新奇。因为贫困,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能读到高中,宝贵的童年学习时光对他们而言尤为珍贵。面对可爱的孩子,我好想把我知道的全部有意义的知识和见闻都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在有限的童年时光,接受更多的教育,得到更多的社会认知。为此我利用当时农村晚上没有文化生活的空闲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交流书本之外的知识。我给他们讲飞机、大炮、火车、汽车的形态,讲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英雄的故事,讲首都北京、天安门,讲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讲毛主席、共产党的故事。这些平常故事,对大山里的孩子而言,非常新鲜,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百听不厌。无拘无束的孩子们也给我讲述他们的家庭情况,讲述他们熟知的大山、土地、猪鸡猫狗的趣闻等。记得我们班的班长吴孝顺是一个聪明、开朗、活泼、很有号召力的孩子,我很喜欢他。一天晚上我问他:“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长大后想当解放军。”我说:“那好啊!现在你要为你的理想而努力学习,长大参军后你要争取考军校,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为保卫祖国,打败帝国主义侵略做贡献。”我真心希望他能飞出大山,有所作为。有的孩子对我说:“长大后要当农民,在家种地。”我同样对他们说:“那好啊!当农民也要有知识,现在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才会用知识想办法让土地多产粮食,支援国家建设。”我在努力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不要虚度年华,培育他们将来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操。每天晚上我们师生都在幸福愉快地交流着,孩子们在成长,社会知识也在扩展。家长们对我说:“孩子们都说王老师真好,愿意和王老师在一起,现在孩子每天晚上都催着家长早点做晚饭,吃饭后就急忙去找王老师,大改以前晚间无所事事的淘气状况。”面对家长的信任,虽然我牺牲了个人的晚间时光,很是辛苦,但仍然倍觉欣慰。
      1971年社员们推选我回城,孩子们得知此事,很是伤心地对我说:“王老师别走了,你还教我们吧!”我无法面对他们渴求而纯真的目光,有的家长也说:“王老师你把这些孩子们教到小学毕业再走   吧!”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民家长,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真知识。面对孩子和家长的真诚挽留,我何尝不想留下,何尝不想用我的辛勤,让大山里飞出金凤凰!我很想留下来继续教育他们,我舍不得我的学生们。然而一道阴影让我无法面对,说不定哪天,我会被当做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维护者,被批判、被驱逐出学校,同样不能和学生们在一起,我好害怕,最终还是选择回城。当学生们知道我真的要回城之后,好多天来,课上课下,学生们哭声一片,我也泪流满面,彼此难舍难分。学生们背着我,每人向家长要来两角钱,为我买了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和钢笔留作纪念。孩子们的举动,让我意外和震惊。对于贫困的农村,当时的两角钱是很珍贵的,有的家长说:“家中无钱,从来没有过一次性给孩子两角钱的时候,但是挡不住孩子非要给老师送纪念品的心愿。”当时王校长同样感慨:“在东站小学,从未有过学生给老师送纪念品的先例,你是第一位。”此情此景,心灵的震撼,让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对孩子和家长们的敬重和感动之情。隆重的回报,让我无法承受。
      回城上班开工资后的第一个月,我专程去了一趟沈阳,为孩子们买来田字格、算草本等学习用品送给他们,孩子们都很高兴,为他们能用上大城市沈阳的学习用品而兴奋。
      回首知青岁月,让我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我却得到了农村执教的机会,目睹了山区教育的匮乏和欠缺,倍感如今国家号召大学毕业到偏远山区支农支教的伟大意义,读懂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明白了责任的重要。从这点上讲,知青岁月让我的青春在这里闪光发热,难忘的师生情感让我品尝到了这之中的幸福快乐,值得我永远地怀念和记忆。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2-28 20:32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8 16:03
《砺炼华年》连载之二      师生情,永难忘
      王利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68年插队到北镇县吴家 ...

      一位称职的好老师,用自己青春年华为学生们授业解惑,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值得点赞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8 23:16
雾梦 发表于 2016-2-28 20:32
一位称职的好老师,用自己青春年华为学生们授业解惑,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值得点赞 ...

王利同学还没有注册账号,我替她感谢雾梦版主的鼓励。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2-29 08:25
文革遭难下乡村,
幸为老师得育人,
师生情谊极深厚,
永世难忘这段情。

作者: 连峰    时间: 2016-2-29 11:41
同为知青,希望尽快看到此书。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9 17:00
连峰 发表于 2016-2-29 11:41
同为知青,希望尽快看到此书。

谢谢知青朋友的鼓励,已经开始连载了,一定会坚持到底。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2-29 21:45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6-2-29 23:11 编辑

               《砺炼华年》连载之三               
难忘的知青岁月
                                             —叶连春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72年9月回城到新抚钢厂工作,历任基建副处长、审计处长、能源处长、招标办主任等职务。在任审计处长期间,同时担任中国冶金审计学会理事、辽宁省审计学会理事和抚顺市审计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2007年退休后,在市会计师事务所供职至今。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经六十有八了。回首一望,真是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感慨之余,一些陈年往事不免浮现在眼前。
    人生都有幸福快乐的往事,也会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回忆。而有些往事却使我记忆犹新,并魂牵梦萦地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回首一些往事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当属知青的四年。在那里,刻下了我们年轻的履痕,记录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
    1968年9月26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和同学们上山下乡的日子,也是告别学生时代,走向生活的开始。
    那天下午,抚顺城火车站(现抚顺北站)前广场挤满了下乡的知青和送行的亲人们。我们满载着亲人的嘱托,踏上了西行的火车。列车徐徐开动,我的心绪万千,告别了学习生涯,即将投入新的农村知青生活。

    经过4个多小时的旅途,到傍晚时分,火车停在了青堆子火车站。车站不大,一排青砖站房,站前不大的广场上聚满了欢迎的人群。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情地欢迎来自抚顺的知青。随后,我们乘上来接我们的马车,去往分配好的公社大队。我们一年一班被分配到吴家公社姚家大队,离青堆子车站仅八里路。到了大队部的时候已是掌灯时分,当时农村还没有接电灯,点的是油灯。社员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吃过晚饭后,我和我们班的五名男生、两名女生被分到第三生产队的两户社员家居住。
    第二天,我们就随社员参加了紧张的秋收劳动。当时队里没有水田,旱田种的多是高粱、玉米,还有少量的大豆、棉花、芝麻等。农村对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学生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虽然我们在校期间也曾参加过短期的下乡劳动,但那时干的都是轻巧活,根本没有想到从今以后要从事繁重的农村体力劳动。这将是对我们毅力和体能的严峻考验。在与社员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他们言传身教的带领下,我们不仅学会了收割的技能,还逐渐学会了播种、锄草、插秧、收获等基本农活,初步尝到了劳动的甜头。我们小队在七个小队中属于最好的一个,分值一毛多。一年下来,我们分到了工钱。
    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先后被社员选为农业技术员,负责小队“晋杂5”、“忻杂7”、“分枝大红穗”高粱的育种工作。在部分旱田改水田后,还承担了水稻育苗工作。为了使秧苗长得茁壮,我每天早上不辞辛苦地到社员家收尿,也全然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在我的辛勤努力下,我们小队的水稻育苗工作受到大队和公社的好评,曾组织相关人员到我们队参观学习。我又被选为水稻技术员,从插秧到收割,每天早出晚归,适时放水、施肥,使我们队的水稻获得好收成。看到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丰硕成果,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大队成立集中青年点后,我和14中的王忠武同学被推举当炊事员。在当炊事员期间,尽管条件艰苦,缺粮少菜,但我们每天都把水缸挑得满满的,供同学们洗漱和洗衣服用。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适合同学们吃的可口饭菜,让同学们吃得干净放心。在一年的时间里,为了改善伙食,我们还不辞辛苦地养了一头猪,在春节回家之前把猪杀了,让同学们吃上了我们自己养的猪,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1972年9月,我被大队推举选送回城。通过四年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使我深受锻炼和提高。贫下中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四年的知青生活,使我对农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使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这点来说,知青生活给了我许多人生不易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我在那片土地上度过了我的一段青春年华。四年的知青生活是我人生最浓的一笔,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值得回忆和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1998年9月26日,是我们下乡30周年纪念日。这天,我和我们班的几个同学驱车回到了阔别30年的姚家大队。旧地重游,今非昔比。这里不再是当年的荒凉大地,处处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稻田地,一望无际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了头;田野里布满了一座座蔬菜大棚;昔日乡间的泥泞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柏油大道;许多人家都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楼房。社员们见了我们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我的心里顿时感到有一股暖流涌过。我们住在社员家里,吃着农家饭,唠着家常嗑,述说衷情,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一直到很晚才睡下。第二天,我们依依惜别,告别了乡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如今,每当我乘火车路过青堆子车站的时候,我都格外关注车外的瞬间,试图多看一眼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地方。望着远去的火车站和广袤无垠的姚家大地,我心绪万千,久久难以平静。这里是我一生无法忘却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2-29 23:16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9 21:45
《砺炼华年》连载之三               难忘的知青岁月                                     ...

     令人感动的回忆。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有的是那种积极向上,奋起的风华正茂。雾梦感觉,人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充满感恩,充满快乐~ 点赞,并向作者学长致以深深的敬意~  谢谢您的回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1 10:12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9 21:45
《砺炼华年》连载之三               难忘的知青岁月                                     ...

下乡四载当知青,
肯干吃苦特认真,
当年经历堪自豪,
迄今难忘岁月存。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 15:45
雾梦 发表于 2016-2-29 23:16
令人感动的回忆。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有的是那种积极向上,奋起的风华正茂。雾梦感觉,人有了这种 ...

多谢版主点赞,替我的老同学谢谢了。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 15:4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 10:12
下乡四载当知青,
肯干吃苦特认真,
当年经历堪自豪,

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都终身难忘,谢谢版主的鼓励。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 22:07
《砺炼华年》连载之四          在广阔天地里

张文通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姚家六队,1970年冬转到新宾县汤图公社石棚子四队。1972年3月调到汤图中学任教。1985年3月调到南杂木中学。1990年10月调到南杂木镇党委做宣传工作。2009年9月退休。


在广阔天地里
1968年9月,我来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姚家六队插队落户。下乡后的第一次农活儿是割地。割苞米时还能跟上趟,到割高粱时就望尘莫及了。因为这个地方以烧秸秆为主,高粱茬子留得特别高。在捆捆时一不小心就扎了手。贫农孙大爷、常大爷就手把手地教我们。孙大爷还给我们做示范表演。只见他在手拿镰刀的情况下,把高粱捆得整整齐齐。我们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呢,孙大爷已经捆完了。他那熟练的动作,就像变魔术一般。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
过了霜降就是立冬。这时我还穿着单衣。贫农老大爷常宝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就和生产队长说:“我看他怪冷的,家里又挺困难,队里先给他做一套棉衣吧。这孩子挺能干的,冻坏了咋整啊!”就这样队里给我做了棉袄棉裤。当我穿上这套崭新的棉衣时,眼里含着泪花,不知说些什么好,这是贫下中农对我的一片真情啊!真是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年末分红时虽然扣了我的工资,但我为有这样好的贫下中农以及同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感到无限的欣慰和自豪。
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累,总觉得有股使不完的劲儿。一秋下来,不仅学会了割地、掐高粱、扬场、簸簸箕,还学会了捋草、喂牲口、赶车。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我就到马号去。看饲养员怎样给牲口拌草加料,不懂就问。时间一长,不仅学会了喂牲口,而且还掌握了其习性。有一次拉茬子,我把车装完后身旁的社员就问:“也没见你装过车,怎么装得这样好,是怎么学会的?”我说:“是跟车时看会的。”当我赶着装满茬子的大车行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贫下中农对我们的关心不是父母胜似父母。为了让我们过上一个愉快的春节,下乡不久就抓了一头猪给我们饲养。常大妈又教我们怎样喂猪,并时常给我们照看。在她的指导下,这头猪春节前长到130多斤。常保和大爷前来给我们杀猪,趁这机会我又向他请教,由此又学会了一门手艺。
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只有我们六队青年点杀了猪,并和常大爷、常大妈一家在一起过了年。那时不知道什么是想家,只觉得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
1970年冬,我转到了新宾县汤图公社石棚子四队。第四生产队是一个自然屯,名叫新立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来到新立屯的第二天,我就跟着社员一起上山捞木头去了。这捞木头可不是一般的活,既累又危险,稍不留神,就会被木头撞到脚后跟。人必须根据木头出溜的快慢来决定自己的脚步。有时候木头出溜的很快,你就得捞着它一溜烟地跑下山。没捞几趟,我已气喘吁吁了。
歇气时,有的社员问我:“你到这山夹缝来干什么,出门都碰鼻子,多憋屈。”我说:“这离家近点儿,来回方便些。”那个时候队里很穷,挣了一年的工分也分不到几个钱,在往返抚顺的路上经常逃票,连4元2角的车票都买不起,列车员也很同情我们,有时睁一眼闭一眼就过去了。
新立屯地处山区,地里的石头很多,无论是刨埯还是铲地,都不比姚家那边轻松。种地的季节到了,男劳力刨埯,女劳力滤种、抓粪、埋埯。我和宋英杰、王巧珍,还有一名社员一组。我生怕被别人落下,使劲儿往前刨,一不小心刨在了石头上,只觉得两臂一震,石头上冒出点点火星,把人累够呛还赶不上趟。后来我发现老社员在下镐时,头两下比较轻,然后再重重地刨两下,埯就刨好了。原来他的头两下是在试探有没有石头,我很快就学会了。宋英杰跟在后面滤种,我刚刨好一埯,她立即把种子放了进去,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于是我就对她说:“你滤得慢一点儿,让我喘口气。”她说:“你一喘气儿,就被别人落下了,到喘气儿的时候一块喘吧。”我只好弯着腰继续向前刨去。
歇气儿的时候老队长来到我们身边,问王巧珍:“你抓粪嫌不嫌乎?”王巧珍看看自己那黄呼呼的手说:“嫌乎我就不抓了。”她显得有些激动。是啊!没有粪肥臭,哪有五谷香啊。
高粱红脸笑,谷穗迎风摇,秋收的季节到了。这一天秋风送爽,天高云淡。老队长领着我们来到一片高粱地前,分完垄之后,大家就你追我赶地干了起来。只听见地里一片“咔嚓咔嚓”的响声。这边割高粱又不同于姚家那边割高粱。姚家那边是茬子留矮了不行,这边是茬子留高了不行。虽然茬子留矮了好割,但是稍不小心刀刃就会割到石头上。开始时我并不习惯,看到很多人都割到我前边去了,心里很着急。后来我就观察老社员的动作,原来他们在下刀时,刀背顶着地面,刀刃向上倾斜,这样就刮不到石头了。我很快适应了这种割法,很多人又被我甩在了身后。
月末评工分,在社员大会上有两名青年社员被评为二等工分,心里很不服气,要和我比高低。当时我并未在场,但知识青年、“五七”战士子女,还有很多社员都向着我说话。他们说:“你俩和他比,背苞米时谁有他装得满背得快?你背两趟,他已背完三趟。割高粱时虽然茬子高点,但你俩谁也没有他割得快。他是放下扫帚就是簸箕,从来不偷懒,你们行吗?”这两名社员被说得哑口无言。

就在这年我当上了生产队副队长,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一位退伍军人也当上副队长,管生产。
割豆子时已经过了霜降。有一天早上我们去割豆子,虽然天气晴朗,但还是觉得有点寒气逼人。豆秸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割起来既扎手又拔手。我也没有手套,猫着腰就和社员们一起干了起来。那个退伍军人副队长一边干一边嘟囔:“这活怎么干?”没干几下竟嘟囔着回家了。老队长非常生气地说:“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被选为汤图公社团委委员,负责宣传思想工作。那个时候的宣传思想工作不像现在不被重视。那时人们都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毛主席语录,学习“老三篇”,狠斗“私”字一闪念,都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人很单纯,思想好统一。时过不久,我的工作很有起色。党委书记秦万章对我说:“你要虚心不要骄傲呦,将来会有出息的。”我心情激动地说:“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离开了新立屯,来到汤图中学当老师。当时秦书记是不愿意让我到中学当老师的,他希望我能继续留在生产队,为公社培养后备力量。可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在秦书记不情愿的情况下我离开了新立屯。临走那天,老队长紧紧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真舍不得让你走,我离不开你,生产队离不开你,社员们也离不开你,但又怕误了你的前程,没办法呀,走就走吧”。我的心绪也上下翻飞、感慨万千。这些年来我和他们朝夕相处亲如一家,老队长对我更是疼爱有加。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人更好,我的心好像被一根割舍不断的情丝牵动着,真是难舍难分。我含着泪花对老队长说:“我不会忘记这深厚的阶级感情,不会忘记乡亲们的亲情,更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培养。”
春暖花开,微风习习,泉水叮咚,小鸟歌唱。乡亲们目送我走向远方。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2 09:44
小伙干活善观察,
掌握技术人人夸,
时间不长成长快,
难忘青春放光华。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2 09:49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2 09:44
小伙干活善观察,
掌握技术人人夸,
时间不长成长快,

多谢版主的支持。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2 14:28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五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第一部分)
张文通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本文以第三人称写成,文中的“他”即作者张文通本人)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人们心弦的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一支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每当他听到这首动人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就眼噙泪花、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随着那拨动的心弦,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那是1962年9月,他从葛布二校考入抚顺七中。从那时起,他就怀揣着一个上大学念大书的梦。在七中他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平时同学们有不会做的题都愿意问他,上自习课时他为同学们作辅导,俨然一位“小老师”。
转眼间到了1965年,每个同学都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抉择。在第一志愿栏内,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抚顺市第一高级中学”;第二志愿以后填报的都是中专。班主任老师对他说:“你还是报考抚顺七中的高中部吧,这里的教学质量也不错。”他说:“考高中就报抚顺一高中,考不上就去读中专。”虽经班主任老师的几次劝说,都没能动摇他报考抚顺一高中的决心。因为他是奔着上大学念大书的梦想而去的。不久,录取通知书寄来了。上面写着:“×××同学,你已被我校录取……”下面盖有抚顺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印章。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兴奋不已。因为抚顺一高中是当时抚顺的最高学府,省重点高中,也是抚顺唯一的全国学联委员单位。当时的团委书记丛树青和学生会主席秦世家,都曾在学代会期间,受到过刘少奇主席的接见。更重要的是他为上大学念大书的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他父亲在抚顺石油一厂工作,当年大庆石油学校也在石油一厂招收职工子弟的应届毕业生,父亲给他报了名。在接到抚顺一高中录取通知书后,车间主任还问他父亲,你儿子还上不上大庆油校了。父亲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坚定地说:“咱家祖祖辈辈没有念大书的,我要上高中,考大学,念大书。”
1965年9月1日,他无比兴奋地走进了抚顺一高中的校园。那个时候的人头脑简单、思想单纯、情感淳朴,毛主席让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毛主席说要解放全人类,他就时刻想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毛主席号召学雷锋,他就在校园里打扫卫生、修厕所,自己还备上了针线包,坐公共汽车主动让座。他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不管把他拧在哪里,他都会在那里闪闪发光。其实,那时的人们都在这样做,大家心里都装着世界革命。1960年挨饿,人们以野菜代食品充饥,以树叶、杏条面度日,但没有一个人去偷去抢,这和现在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现在是腐败成风、盗贼横行,“黄赌毒”屡打不败,坑蒙拐骗屡见不鲜。
进入抚顺一高中后,他被分到一(1)班,是俄语快班。抚顺一高中的学习氛围很浓,不用老师督促同学们都能主动自觉地学习。抚顺一高中地处劳动公园东侧,同学们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读书。尤其是夏日的清晨,这里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一派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景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一所理想的大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可是好景不长,没等一年级念完,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使平静的校园喧闹起来。运动一开始,他如堕五里雾中,全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尽管这样,他还是被卷入了这股激流和漩涡。“516通知”发表后,他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领导和发动的,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信仰和崇拜,当时又不知发动“文革”是错误的,所以他义无反顾、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这场运动中来了。
毛主席“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发表后,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写大字报的浪潮。起初大字报的内容都是表决心的,如怎么听毛主席的话,积极投入到文化大革命中来,决不让资本主义复辟等等。6月3日,三(4)班一名同学贴出了一张很有影响的大字报,把矛头指向校党支部。那时候给党支部写大字报可被认为是反党啊,所以校党支部马上组织学生干部开会,要求大家注意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会后学生干部们回去做工作,就成了“保皇派”。6月20日,二(5)班的同学为写第一张大字报的同学被打成反革命鸣不平,在政治课上与老师发生激烈辩论,又被打成“反革命黑窝”。对于这种“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他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支持。
那个年代全国人民都热爱毛主席,听党的话,“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哪里艰苦哪安家”。他从小受毛泽东思想教育,脑海里深深打上了毛泽东思想的烙印。早在小学的时候,他就和同学们抬着小黑板在路口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凡过往行人都要停下来念一遍总路线的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能念下来的就可以走了;念不下来的要停留一下,教他们念,直到念会为止。现在听说有人要反对毛主席,搞修正主义,他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他一定要站出来,打倒这一小撮钻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63”事件后不久,又有两名高三同学站出来,在大字报中对上述两起革命行动表示支持,并指名道姓地批判校党支部不支持学生搞文化大革命,阻挠压制学生运动的问题。至此,在校园内又掀起一股猛批“走资派”和“保皇派”的“红色风暴”。同学们都向这两位同学投去敬佩的目光,他也认为这两名同学真敢干,是好样的。
与此同时,有些同学成立了抚顺一高中第一个文化大革命学生组织“红学会”,同学们都纷纷围前观看。他心里犯嘀咕,这学生组织是谁说成立就可以成立的吗?于是他写了一张“不走群众路线的学生组织——‘红学会’”的大字报贴了出去,受到同学们的啧啧称赞。
文化大革命初期,同学们个个都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满腔热血、激情四射。人人都积极主动,不甘落后。由于他出身好,表现好,1966年8月被推选到抚顺市文化大革命宣传队。在这期间,白天他和宣传队员们一起,坐着卡车,敲锣打鼓,到全市各区散发传单、煽风点火。晚上回来吃住在市委党校,写文章、印传单,第二天又早早出去宣传了。宣传队员饱满的革命精神,十足的革命干劲鼓舞着他。他和大家没日没夜地干,经常是从清晨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他的《让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的宣传文章得到宣传队长的好评。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就此掀起革命大串联的高潮,火车上已人满为患。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红卫兵长征串联的通讯,深深打动了他。他开始打点行囊准备出发。有一天,他碰到了三(3)班的张长江,向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他俩一拍即合,很快就组成了一支长征队。成员有:张长江、王庭晖、宋伟勤、孙振起、马骏、李杰、周世杰、金锋、柴国斌、徐思群、魏永泽、王佩官和他,共13人。长征队的队名定为“革命长征队”,路线是从抚顺出发到延安,再从延安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到瑞金。10月22日,这13人面对革命长征队队旗向毛主席宣誓:“我们革命长征队队员向您老人家保证,要以顽强的革命斗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走红军的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宣誓过后,李杰打着大旗,每人手拿着一杆红缨枪,背着行李,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延安走去。
经过25天的长途跋涉,他们到了北京,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这期间,他曾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第一次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红卫兵挥手,虽然距离很远,但还是能够看清毛主席的脸庞。第二次是在西长安街,毛主席站在敞篷吉普车上,这次看得非常清楚。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不停地向红卫兵招手。“毛主席万岁!”“我们要见毛主席!”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是他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的时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啊,还有什么比见到毛主席更激动更幸福呢?那个年代全国人民和毛主席的感情最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
长征路上,每次出发前他都打前站,他从不抄近道但走得比谁都快,这让有的队员很生气。队长张长江组织大家急行军、夜行军、连续行军。有一次连续行军240里,队员们边走边睡觉,真可谓是走着睡、睡着走。还有一次走到良乡已近半夜,没有住的地方了。队员们只好住在草棚里,地上铺上草,倒在草上就呼呼睡着了,这可是冬天哪。
1967年1月,长征队翻越太行山来到山西广阳,在这里休整时,传来了“要复课闹革命”的最高指示,于是,他们从太原坐上了返程的列车。“走红军的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誓言就此中断,革命长征队宣布解散。长征一路走来,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品质,还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儿、好身体。
1967年3月,他和本班同学石新明、葛启敏等5人成立了“虎山行造反团”。至于怎么造反,造谁的反他并不清楚。5月,与“井冈山”等革命造反组织联合在一起,成立了抚顺一高中“井冈山兵团”。这时派性斗争已经开始,抚顺市分为两派,一派以“抚联”为代表,另一派以“红工联”为代表。“井冈山”是站在“红工联”这一边的。
派性斗争一开始是唇枪舌剑的口水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不服谁。在市人委(市政府)门前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广播车大喇叭震天响。虽然他不能冷静辨别是与非,但是他觉得站在工人阶级这一边是没有错的。殊不知人家“抚联”那一边也是工人阶级,参加“抚联”也是没有错的,派性斗争实际上是自家人互相掐起来。打倒“沈、苏、陈、蔡”成为革命造反派的主要目标。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革命造反派,都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辩论达到白热化,甚至是攻击和谩骂。“沈、苏、陈、蔡”究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双方并说不清楚,只要打当权派就行。
1967年7月,派性斗争进一步升级,特别是江青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以后,给双方以口实。双方都打着“文攻武卫”的旗号去弄枪、抢枪,并以兵刃相见,哪还有什么“文攻”。两派各自占据着自己的“地盘”,有时双方还攻抢对方的“地盘”。市区弥漫着火药味儿,居民们都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江青是造成全国武斗的罪魁祸首,是她把派性斗争变得更加剧烈,是她把人们引向了派性斗争的深渊。武斗是极端错误的,文攻也是非常不对的,你攻谁呢?双方都是工人阶级,这不是挑动群众斗群众搞窝里斗吗?是江青把全国形势搞得一片混乱,她好在乱中篡权当女皇。她还恬不知耻地说什么,文化大革命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纯属一派胡言。
1968年金秋,随着西去列车汽笛的一声长鸣,他远离了希望和梦想,青春岁月的河不知该流向何方?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他从来不认命,但命总是和他开玩笑。他家里很穷,从小在苦水中长大。他盼着有一天能买个糖发面吃,盼着有一天能买根冰棍舔,然而连这最起码的期盼都难以做到。于是他发奋读书,想上大学、念大书,借以改变这种困窘。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充满希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什么志向、希望都化成了泡影。他想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然而连他自己的日子都不好过,何谈救人。
下乡以后,他想这下可完了,这一辈子就交代给农村了。怎么办呢?面对现实吧!要干就得干出个样来,让那些人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学会了赶车、扶犁、掐高粱、铲地、扬场、簸簸箕。他认为自己还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不能就这样窝囊一辈子,将来还大有希望。
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广阔天地走进校园,从莳弄禾苗到培育“花朵”,实现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参加教育工作后,每个寒暑假都要办学习班,对照“两个基本估计”认真检查自己,是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世界观。他对“两个基本估计”非常反感。怎么能说解放17年来我们的学校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呢?又凭什么说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呢?他认为自己是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是党一手培养出来的,怎么可能成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呢,他的观点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管理
回复 编辑支持
作者: 竹韵    时间: 2016-3-3 22:23
本帖最后由 竹韵 于 2016-3-3 22:28 编辑
雾梦 发表于 2016-2-28 20:32
一位称职的好老师,用自己青春年华为学生们授业解惑,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值得点赞 ...


王利谢谢版主的支持和关爱,感谢板主为传播《砺炼华年》所付出的辛劳。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3 22:32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1 22:07
《砺炼华年》连载之四          在广阔天地里

张文通

     字里行间倾诉的的是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立冬送寒衣的描述真实感人,让我们再次回味起那时候,在我们插队的乡村中那质朴的温馨。我们远离了父母,但得到了乡亲们的关怀。那情义、那真诚、那温暖,永远永远驻留在知青们的心间~    向张老师问好
作者: 竹韵    时间: 2016-3-3 22:4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2-29 08:25
文革遭难下乡村,
幸为老师得育人,
师生情谊极深厚,

王利感谢龙行天下的真情理解和肯定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3 22:43
雾梦 发表于 2016-3-3 22:32
字里行间倾诉的的是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立冬送寒衣的描述真实感人,让我们再次回味起那时候,在我 ...

替我的老同学感谢雾梦版主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3 22:43
竹韵 发表于 2016-3-3 22:23
王利谢谢版主的支持和关爱,感谢板主为传播《砺炼华年》所付出的辛劳。 ...

     欢迎您的到来~ 是您们的文章感动着我们。我们都是知青,都共同经历的那个付出真诚的岁月~ 述说难忘的岁月,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 阅读那一篇篇充满真情而又不畏艰辛、不多抱怨的贴文会使人的内心更显平静~ 这样有利于健康~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3 22:4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六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第二部分)
张文通
1974年出现了一个“白卷先生”,紧接着在社会上刮起一股“反潮流”歪风。革命小将造老师的反,他也被学生造了反,说他压制学生进步。校长问他:“为什么不让那个造反学生入团?”他说:“那个学生根本不够入团条件。”校长执意要他同意那个造反学生入团。他说:“同意只能是违心的同意。”校长说:“违心不行,必须真心同意。”他说:“违心怎么不行,毛主席不是也违心同意林彪了吗?”校长无言以对。但趋于压力,校长还是给那个造反学生入了团。他感到自己的命被人捉弄得够呛。
初到乡镇工作时,党委书记很器重他,认为他有文化、有能力、有水平,是块好料。这使他很欣喜,庆幸自己遇到了知音,遇到了伯乐。心想这回终于可以驰骋千里,大干一场了。没想到他刚刚骑上“马鞍”,党委书记就调走了,就此他也掉到了地上。这真是,可算遇个识君人,不料半路两离分。纵有能力使不出,还有谁人能识君?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
他曾经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曾经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他还曾经要去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看了《群书治要》后他才知道,这些事情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他悔恨,悔恨自己生不逢时,悔恨不该参加文化大革命,他甚至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我该多好。他曾经迷惘、彷徨、失落过,但是从来没有颓废过。他始终坚持在这个世界上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凭本事吃饭的信念,没有本事和能耐就无法立足。他憋着一股劲儿,要把失去的找回来。
他的“一根筋”,害了他的命;他的太较真,毁了他的程。他不认命,但是又不善于造命,所以只能是今天这样的命。

在他看来,高中“老三届”同学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牺牲品。文化大革命毁掉的不仅是他们这一代人,而是毁掉了好几代人。坑了干部,害了群众,大家都跟着遭殃。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经过广阔天地的战天斗地,经过在校园里的呕心沥血,经过在乡镇工作中的磨砺,他才从梦中醒来,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然而这时他已到了耳顺之年。在40年的工作中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成为他一生中的最大遗憾。但是,每当想起讲党课时台下那热烈的掌声,听到百姓对他为官清廉的称赞,他又多了一丝欣慰。
他最看不上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他不畏权势、不走后门,从不表白自己。人家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至今还住在40平方米的平房里。对此,他并不后悔,因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正是他应有的品质。当警笛拉响时,他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绝不会像有些人那样惶恐不安、战战兢兢。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民众大会上自豪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做到了“十没有”。可见那时候是多么的风清气正。现在不仅没有了“十没有”,而且还增添了很多“有”。过去是阶级斗争,斗、斗、斗,斗过了头,人人自危,好人受害,生活虽苦,良心尚在;现在是经济建设,和、和、和,和过了劲,风气低下,堕落腐败,生活虽好,良心变坏。早在三十年前,胡耀邦就曾提出“在五年内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可他未竟先逝。党也多次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三十多年过去了,社会风气非但没有实现根本好转,反而是屡教不改、屡禁不止、屡刹不住、屡纠不正,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了问题。难道这不是问题吗?近圣贤,远奸佞,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要逼“宋慈辞官”,不要做《女人一辈子》里的大兰子。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人们的精神面貌能不能做到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是他最关心的两件事。他多么希望不该发生的不再发生,不该出现的不再出现,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呀,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桃花源”呀!

开始退休生活后,他读了很多书,如《中国的修养》、《中国天机》、《活在当下》、《看得开放得下》、《群书治要十讲》、《菜根谭》等。他认为自己已经到了“看开世事世无事,放下以往惜今朝”的岁月了。他要把蹉跎岁月找回来,要把握今日,做好今日。他在《说今日》中写道:

今日不管明日事,做好今日最现实。
明日到来是今日,还得做好今日事。
总把今日寄明日,不知耽误多少事。
舍弃今日待明日,蹉跎一生尽憾事。
今日不管明日事,做好今日是正事。
失去今日无今日,最可把握是今日。
悔不当初不顶事,现在开始也不迟。
努力做好今日事,不负光阴成就事。
他要握住快乐的钥匙,不要把它再交到别人手上,不要再和自己过不去。他在《说自己》中写道: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不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更不要淹没在悔恨里。
把时间花在过去上,人生啥时能如意?

太阳每天都升起,新的一天更美丽。
快乐生活在当下,现有条件要珍惜。
忘却八九想二一,人生哪能不如意?
他的退休生活是“采药种地寻悠然,读书练字写诗篇”。他要让自己的人生不再有懊悔,多一些壮美。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弯弯曲曲波浪多;人生的道路像个坡,高低不平有坎坷;人生的旅程像挂车,风风雨雨有颠簸。你要问他怎么说,他会说:趟过河,爬上坡,坐稳车,有啥比这更快乐!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3 22:48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3 22:4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六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第二部分)
张文通

       “看开世事世无事,放下以往惜今朝”雾梦为张文通学长的这种人生态度点个大大的赞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3 23:25
雾梦 发表于 2016-3-3 22:48
“看开世事世无事,放下以往惜今朝”雾梦为张文通学长的这种人生态度点个大大的赞 ...

赞同雾梦版主的点评,谢谢。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4 08:37
白卷先生毁前程,
方遇伯乐又离分,
艰难曲折总拼搏,
坚持到底度一生。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4 11:0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4 08:37
白卷先生毁前程,
方遇伯乐又离分,
艰难曲折总拼搏,

"艰难曲折总拼搏,
坚持到底度一生。"说得太好了,谢谢。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4 22:06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6-3-4 22:35 编辑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七
别样年华
                                                                   张佑相
     
原抚顺一高中68届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1971年到301厂当电工、机关干部。1975年抚顺团市委任副书记,1979年到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结合审判实践曾在《法学季刊》、《经济与法》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任抚顺中级法院经济庭庭长、民事庭庭长、检察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专职审判委员会委员。三级高级法官。中国法学会会员。

别样年华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大字不识几个的瓦工,母亲只有二年小学文化,因身体病弱,一直没有参加工作。按父母没有文化的“基因”说,我不该是块学习的“料”。可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我自幼就要强。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级前几名。小学是班级干部,初中早早入了团。前后院邻居、大妈、大婶们都夸奖说我是不用父母操心的好孩子。初中时,我和很多同学一样,也有将来考名牌大学、做科学家的理想。可是,初中毕业前报志愿时,我却报了中专。因为父亲每月只有54元的收入,母亲又多病,我早点工作,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班主任赵继春老师来我家家访时,说佑相能考上一高,建议父母让我报考高中,将来上大学。这样我才又报考了抚顺一高中。
      当年,抚顺一高中素有“抚顺的小清华”之称。历年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人数全市最多,普通大学一般都能考上。上了一高中就如同上了通往大学的直通车。但能考上一高中很不容易,全市每个初中毕业班一般只有两三名能考上,有的班级甚至一个也考不上。
      1965年开学季,我如愿戴上了抚顺一高中校徽。那阵子,心里别提有多么自豪了!心中的大学梦想被重新点燃了!一高中师资实力名不虚传,全市各科顶尖老师全在一高中,号称“八大金刚”,授课水平高人一筹。考入的学生都是“尖子生”,学习能力、方法各有所长。教室内,同学们互帮互学、你追我赶;课堂外,大家生龙活虎,各种球类比赛、乐器弹奏乐、自编自演话剧、演唱会等文体活动轮番上演。同学们多才多艺,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们用青春激情演奏着那一段美好难忘的学习生活。那是最值得我们回忆的好时光!
梦断一九六六
     1966年8月,正当我们这些立志报效祖国的学子,为实现目标努力拼搏时,史无前例的“文革”来了!它中止了一代青年的大学梦!为这一代青年开启了一个别样的年华。
“文革”初期,我们都是怀着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忠诚投入其中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我们曾在校园内写过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大字报;大串联中,北京、上海、长沙、武汉及韶山都留下过我们的足迹;到各大专院校专注的仍是抄写大字报。祖国大江南北的壮丽美景,名胜古迹,都不在我们的行程之内,是名副其实的“革命大串联”。1966年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我曾近距离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当时真是激动不已。“文革”初,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狂热。可“文革”中出现损坏财物、伤害他人和武斗时,我们一高中同学都理智地没有参加。后来又下厂劳动,直到复课闹革命。

广阔天地中磨练
      1968年9月,我和许许多多同学一样,没能走进大学校园,而是走向了农村“广阔天地”。儿行千里母担忧。下乡前夜,母亲对我进行了叮嘱。这次母亲没有像往日那样,关注儿子的衣食冷暖,而是告诫我:下乡会受点苦,挨点累。这不是坏事,是好事。经历过艰苦磨练,才会懂得珍惜,学会做人。从母亲话语中,我感悟到:母亲最担心的是,我远离母亲在农村面对困难会成为弱者,因此激励我要成为强者,让儿子学会独立面对困难,在艰苦磨练中学习做人。这是慈母的大爱!没有什么能比学会做人更重要了!母亲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我们下乡的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地处辽宁西部平原,是个九河下哨、十年九涝、盐碱地多的地方,过去粮食产量一直很低。经过农业学大寨,改造盐碱地,粮食产量有提高。六屯大队也成为县里学大寨先进集体。我们一百多名同学分布在7个生产队,我和11名同学分在生产2队。当时老乡住的是小矮房,晩上点的是煤油灯。马拉车,牛耕地,镰刀、锄头、镐头、铁锨是主要工具。沒有拖拉机,没有插秧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拿笔的手要撸锄头把子;在家点电灯变成了煤油灯;在家吃妈妈做的饭,也变成了吃大锅饭;还要风里来雨里去,开始时确实很不适应。第一年,什么活都是开头学,都有个掌握的过程。特别是我个小,身不强、体不壮,吃的苦头更多。干活时想到要磨练自己,就能坚持再坚持。秋天,割豆子,抓豆秧怕扎手,越不敢抓,越扎手。手磨出了泡,累得直不起腰,也要坚持挺到收工。夏天,常常早上天不亮起床。吃过早饭,天没大亮,扛锄头,提饭缸,得走十几里路去铲地。上午铲一根垄,下午铲一根垄。铲地时烈日当空,晒得汗流浃背,渴了只能喝口河沟里的水。日落收工,已是肚子饿得直叫,也要坚持走回青年点。冬天,平原的雪大、风大,嘎嘎的冷。我们在野外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水塘时,刨冰破雪,肩扛人背冻土块,干活冷的还差点。如果停下来歇歇,脚穿“大头鞋”,垫上厚厚的毡垫也不行。站时间长点,脚也会冻得跟猫咬似的。冬天晚上睡觉,柴少只能烧热炕,屋里还是冷的。睡觉时常常戴着棉帽子,早上起来眼眉都挂霜。三九严冬时,早上起床太冷,起床成了可怕的事情。
     下乡头一年,好像春夏秋冬时刻都有要过的关。靠自己永不言败的坚持,成功地走过来了!换来了老乡们的认可。老乡们都说我别看个子小,活干得哪一样也没有落后。下乡干活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在与老乡的相处中也发现:他们身上的传统美德非常值得我学习。一件件、一幕幕纯朴、真诚、友善的事至今记忆犹新,启示着我的人生路。
1969年秋天,我们二队送公粮时,有两个马车错把二等粮当作一等粮食,装错了车。生产组长李国友发现后,坚持重新装上两车一等粮交给国家。这件事不大,却反映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对国家的赤诚之心!感动之下,我写了《二车二等粮》报道。后来,在《辽宁日报》和《锦州日报》上发表了。
      1969年春节前,“在农村过革命化春节”成了知识青年的口号和行动。当时,我们队的知识青年都没有回家,都准备在农村过个“革命化春节”。当把自己养的猪杀了,发现是痘猪,肉不能吃。春节咋过?顿时大家杀猪过节的欢喜劲全没了。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队长窦宪海来了。他一边劝大家别着急,说队里帮助解决;一边通知召开社员大会。他在会上说:远离父母的知识青年,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们过好春节,要求凡杀猪的户,都要拿块好肉换痘猪肉。会后,青年点的痘猪肉,全被换成了好猪肉。那年我们青年点吃的是“百家肉”,感受的是老乡们的亲情!真情!
      1970年初,我和同点的另一个女同学,都因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被确定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当时,我们的思想压力都很大,担心受歧视、受影响。可在生活劳动中老乡们一如既往的关心,打消了我的顾虑。特别是在评锦州市知识青年积极分子时,老农代表说:重在表现,就要评干活不藏心眼、一心一意为咱服务办事的青年。不然就不是重在表现。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积极分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感受了他们的公道和正义。
     1970年5月,我受《锦州日报》总编之约,参加为《贫下中农的好带头人——窦宪海》长篇通讯组稿时,有幸走进过老队长的内心世界,听到了老乡们对老队长发自内心的评价。我们与老队长窦宪海交谈时,他话虽平淡朴实,但很有道理。他说:刚刚从部队复员时,可以得到挣工资的工作。但是觉得受党教育多年,应当做件更有意义的事。人活一世,只图自己安稳意义不大。回乡和乡亲们一起改变家乡贫穷面貌,是我追求的目标。改变面貌靠什么?人心齐、泰山移,要靠大家努力奋斗,不能做和群众分心眼的事。办事要公道,群众才能信任你,才能齐心协力奔向大目标。为了大目标,我个人生活不能高标准。怎么做到办事公道?公道自在人心。大寨式评工分是个好办法。干好干差大家评,收入分配公开透明,能够调动大家积极性。知识青年是生力军,搞机械化,搞科学种田。大家共同弯下腰再实干几年,六屯面貌就会大变!受访乡亲们都说:窦队长舍小家为大家,我们信得过!
      窦队长的话告诉我们:人生要有大目标。追求大目标要懂得舍弃,要淡泊名利,才能得到群众信任。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大目标。
      在六屯与老乡同生活同劳动,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乡亲们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友善助人、正直豁达、忠诚爱国的精神已在知识青年身上体现;受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六屯面貌已然成了知识青年“大有作为”的战场。农田基本建设,打机井,修台田,改水田,挖水塘,处处都有知识青年的身影。冬天,男青年抡大镐、刨冻土,女青年肩扛背背,都和老乡们比着干。春天插秧播种,夏季铲地施肥,秋天挥镰收割,赶车打场送公粮,处处都洒下了知识青年的滴滴汗水。
      六屯1969年结束点煤油灯历史,1970年开启使用拖拉机、插秧机等农用机械,都有知识青年的贡献。拖拉机手、赤脚医生、农业技术员、通讯报道员、代课教师、文体骨干,都是知识青年活跃的岗位。文艺宣传队、篮球队全县闻名。
      1971年9月,我们这批知识青年回城时,六屯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用上了电灯,大多数家庭用上了压水井。机井灌农田,耕地用拖拉机,插秧机插秧,培育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年年大幅度提高。六屯大队由3年前的北镇县学大寨先进集体,一跃成为辽宁省学大寨先进集体。
      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没有走进大学的校园,痛失读书的黄金时光,确实是人生的一大损失。但回顾下乡3年的经历,也得到了很多对人生成长大有益处的东西。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意志,懂得了珍惜:众乡亲一件件体现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事,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这是人生成长最宝贵的财富,会受益终生!正是这段下乡经历,使我们这批“知青”成为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4 22:37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4 22:06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七别样年华                                                             ...

    为老三届——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点赞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4 22:49
雾梦 发表于 2016-3-4 22:37
为老三届——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点赞  ...

”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这是老三届共同的符号。谢谢版主。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5 09:26
千辛万苦进一中,
一场文革刮了风,
广阔天地经磨炼,
三年成就自豪终。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5 14:1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5 09:26
千辛万苦进一中,
一场文革刮了风,
广阔天地经磨炼,

农村艰苦的磨练,在我们老三届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是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作者回城后成长进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请看作者的后续文章。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5 14:4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八   

别样年华(二)
   
  张佑相

不是英雄,更不是狗熊
1971年9月,我到抚顺市301厂报到,被分配到108车间电修工段大修一班当电工。有过下乡经历,使我倍加珍惜这份工作。因家住市内距厂址远,上下班要挤两个多小时公交车。但我每天都比别人早上班,晚下班。虚心向师傅学技术,脏活累活抢着干,年年被评车间或厂里先进个人。1973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被选为工段团支部书记、车间团总支宣传委员。做大庆式工人,当企业主人,成为我的努力目标。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学雷锋,义务劳动,修旧利废和积极参加技术革新、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师傅们的好评。
1974年初,全厂开展劳动竞赛评比。因为厂里准备的奖品比历年优厚,评比中出现了互相竞争的现象,影响了团结和协作关系。经了解,很多车间都有类似问题出现。竞赛评比,本来是为促进学先进。可为什么出现了事与愿违的问题?我是党员,有责任提请厂党委重视并解决。1974年2月,我给党委写建议信,提出在适当的物资奖励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影响团结,影响协作和生产问题。该建议信由车间党总支转交到厂党委。这本来只是一个党员个人的建议,党委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没曾想有一天新华社、辽报、抚报的记者都来了。在厂党委办公室,有厂党委领导参加,和我共同研究对信修改并发表的问题。从晚上6点半研究到快半夜了,其间新华社王记者提过多个措词修改方案,我认为都不是我信的原意而没有同意。我始终坚持:对信修改我同意,但不能改变原意。后来,王记者说:都到半夜了,我们回去再按你的意思斟酌修改。经你同意,再发表。可后来,根本没有征求我意见就发表了。发表的信上,已经没有了“适当的物资奖励是可以的”这句话。为此,我还找厂党委张书记提过意见。张书记说,发表前也没有征求厂党委意见,并说党的机关报发表一定是上级党委的意见。作为党员,你就服从吧。更没有想到的是,信在《辽宁日报》、《抚顺日报》发表后,一夜之间,我变成了“青年工人反潮流”。市委书记接见;出席省、市学雷锋、劳动模范座谈会,受到了“英雄”般的对待。尽管当时给我头上加了很多光环,我依旧做我该做的事。上班、下班,仍然早来晚走。早晨,打扫卫生,给大家热饭盒,给老师傅泡茶不变样。即便是参加什么座谈会,会后不到下班时间,我都会回班组和师傅同志们打成一片。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党员、工人,做了任何党员、工人都可以做的事。我任何时候不能忘恩。这里是我起步、成长的根。
1974年10月,时任抚顺市委书记的胡明同志在厂招待所,听了我的工作学习汇报。随后,厂党委同时提拔了一批青年干部,我被任命为108车间党总支副书记。开始挺有压力,怕自己做不好,是老书记张福同志帮我适应了工作。他常说,靠蹲在办公室,靠讲大理论,做不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工作实际,和师傅们打成一片才行。要求大家做到的,咱们要首先做到。因此,我上班就换工作服,下班组,工作在生产一线,工作在群众中,关心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很快就得到了信任。
1975年参加市计划委员会举办的青年干部学习班后,被指定为工作组副组长,带领十几名学员进驻八二三一厂(新宾福来沟)搞企业整顿。1975年下半年,工作组驻厂结束时,胡明书记亲自到八二三一厂听取汇报时,指定由我向他汇报了工作组的全面工作(张荣骞是工作组组长)。1975年11月末,市委组织组长金殿平(市军分区政委)在其办公室找我谈话说:组织决定调你到共青团抚顺市委任副书记,你回301厂交待一下工作,团市委同志正等你去报到。当时,我感到很突然,情急之下,我对金政委说:进厂4年多,工人师傅了解了我,我也了解他们,我适合在工人群里工作,不适合到机关工作。特别是共青团工作,需要能说会跳、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才行,自己真不适合。见我很认真,金政委又说:对你的安排,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考查,很重视。团市委是全面培养锻炼干部的地方。你到团市委,是市委慎重研究决定的。不要说别的了,你到团市委要好好干。金政委一席话,我明白了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听我学习和工作汇报的良苦用心。当时,我暗下决心,要当好党的“一块砖”,干好工作,不辜负老领导的期望。
1975年12月,我正式报到,成为团市委机关的一员。团市委机关共有56名干部。除老同志外,大部分都是从各条战线调入的共青团工作的佼佼者,我是共青团工作经验最少的“小学生”了。不久,从矿区团委又调来一位女书记。团市委书记、副书记,一正三副。团市委书记窦彦彬,担任过大型军工企业团委书记,能力强,有经验,工作雷厉风行,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同志。当时,我分管青工部、学少部,即企业和学校共青团及少年工作。组建团市委党组时,窦彦彬为团市委党组书记,张佑相为党组副书记。
1976年,按抚顺市委要求,结合抚顺实际,团市委突出抓了全市各条战线团员青年学雷锋活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学雷锋活动采取典型引路、大型活动推动的办法。团市委机关干部由分管书记带队深入一线,在基层发现典型、总结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当年,在全市工矿企业、商业企业等各战线,树立了一百多个在学雷锋活动中涌现的好典型。团市委还印制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和雷锋日记摘抄的宣传册,广为宣传。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召开学雷锋座谈会、表彰会,组织了由全市团员青年参加的修筑雷锋大道等活动。1976年9月,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劳动竞赛时,团市委还组织了为期两个月,有万名团员青年参加的西露天矿大坑下夺煤会战。团市委正副书记亲自参加,和团员青年共同奋战在夺煤一线。
1977年3月15日,为纪念毛主席为雷锋题词15周年,团中央十大筹备组、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辽宁省委联合在抚顺湖边宾馆召开了全国学习雷锋座谈会。抚顺团市委书记窦彦彬在会上介绍了抚顺团市委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雷锋的经验。团中央十大筹备组和团省委领导都对抚顺团市委学雷锋、树新风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揭批运动中
那段时间,我心中再苦,在父母面前也要做出好像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一天,当我要劝解父母别为儿子担心时,母亲却对我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你的做事为人妈妈知道,领导群众都看得到,为那些不着边的话,犯不上着急上火。要相信组织,放宽心,走好自己的路。父亲母亲能理性面对儿子当时的处境,让我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使我更自信,更能理性面对运动中的问题。
1977年5月,在窦彦彬同志被办“住宿学习班”后,又传出将要对张佑相办班。我也感觉到了对我进一步采取措施的可能性,我的处境很危险!当时,好心人告诉我:好汉别吃眼前亏。是问题,别人能揭发,你也可以揭发。当时,我心里明白,对我揭发最起劲的那几个人,是要将我定为“四人帮”在抚顺的黑干将提拔的。否则,仅凭毛远新在信上有批示,什么问题也定不上。其实,我完全可以说清楚并能够提出证据,证明我不是什么所谓“四人帮”的黑干将提拔的,这样做也能改变我在运动中很不利的处境。但是,我不愿意这样做。我已经因为毛远新在我的信上有过批示而受伤了,我不愿意牵连他人,特别是那个过去曾经真诚关心、培养我、对我有知遇之恩的人。我更不能伤害他。对我的使用,完全符合党的正常组织程序。经过运动最终定会查清。我不能为“洗清”自己,而使我一向尊敬的老领导受到伤害。在揭批运动中,尽管他没有站出来说公道话,还说过伤害自己的话。我也能够理解。一个老同志革命几十年,谁能愿意因为我而沾上“四人帮”死党毛远新的边,断送革命几十年的政治生命,断送自己的仕途。我的事,我自己担当!有段时间,揭批清查办人员天天找我谈话。他们说,总有人提拔你吧,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你最清楚,你交待或揭发,说清楚,组织上能“解脱”你。否则,你不配合,死不交待,你就和窦彦彬一样,办“死班”。他们数次这样让我交待问题,我都实事求是地说:提拔我当时是怎么研究的过程,按照党的一贯原则是保密的,我不可能知道。我只知道是党组织提拔的我,不是哪个个人提拔的我。谁说我是王某某和刘某某提拔的,他应该有证据,请他拿出证据!
在揭批“四人帮”运动中,我自信正者不辩自清,高压强势我也不失做人原则;理性面对一切,实事求是,不悦己,不伤人;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坚持始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后来,办“死班”的事,也就不了了之。直到1978年,揭批运动到了给我们这些人做结论、重新安排工作的时候。当我得知,我即将被安排到抚顺挖掘机厂组装车间当工人后,我即找到清查办,要求给我做清查后的结论。一个清查办的人竟然说:安排你到哪就到哪,也不是你一个。结论以后做,别忘了自己的身份。如此回答,触动了我的底线。我可以去做工人,但我不能不清不白地去!我不能让我的人格受损害。我是党的一块砖,但不容乱丢。当时我虽然不知道,党对像我们这样的青年干部的具体政策,但按党的一贯政策,他们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一定是不正确的。而且这是事关一大批青年干部的问题,岂能任其胡为!为此,我理直气壮、态度诚恳地找市委有关领导,直面陈述我的意见。接待的领导态度虽好,但拖着不办。没有办法,我去找机关负责清查人员,申明我将直接写信向党中央反映。我在给中央组织部门的信中如实反映了我及抚顺市一些青年干部受到不负责任、不符合党的政策的对待,请求组织部门领导给予关注,相信事关青年干部的政策问题,一定能得到重视和解决。发信的半个多月后,抚顺市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亲自找我及团市委的另一名女干部谈了话。对我们清查结论为:过去属于受影响,说错话、办错事。不是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说清楚了,不做政治结论。因为过去提拔得快,需要调整,按副科级干部安排,以后不影响正常使用。具体安排,你们可以提意见,争取安排好,而后让我们等待。1979年3月初,接到市委组织部通知,说如果我没意见,可以先到市法院帮忙,搞冤假错案平反。长期被挂起来,不能工作,帮忙也行。三八妇女节前,我开始到抚顺巿中级人民法院上班了。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5 14:45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八九  

别样年华(三)
   
  张佑相

努力走好法官路
我们一同被借调到法院的干部有二十多名。大部分是各大企业、有关局委办的保卫部门的负责人,只有我一个没摸过办案的边。当时,市中级法院在编干部只有56人,大部分是“老法院”。年轻干部屈指可数,仅有6个。法院办案人员少,申诉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的多,我们这些借调临时帮忙的干部,亦被当作助理审判员使用,协助办案审判员调查取证、询问案件当事人等。实际上,我们拿到案件后,就开始阅卷、调查、询问、写案情报告。合议庭评议时,审判长(在职审判员)参加。该案的裁判文书,案件承办人均以在职的审判人员署名。在办案过程中,开始什么也不懂,我就虚心向老同志学。杜国栋审判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告诉我如何阅卷,如何分析案情,如何抓住焦点问题,等等。我很快适应了工作,能较好地完成交办任务。一天,杜国栋审判员又交给我一件案子。经阅卷发现这是一起自平反冤假错案开始以来就反复申诉、多次被驳回的“难”案。申诉人王新琦是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抚顺市警察局局长,镇压反革命时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后经减刑,服刑18年,己出狱。该人以自己是起义投诚人员为由,要求改判无罪。他每次申诉,法院都进行了调查,但难就难在申诉人提供的证人均未得到证实。再次找这些证人取证,不能再按以前的办法询问,要改变思路,才能有新突破。于是我动脑筋,采取让证人直接证实变成要求证人提供线索,寻找客观证据材料的办法。按此办法,一个证人说:你让我们说怎么起义投诚的,王新琦不是反革命,我们不敢。要说提供线索真有,听说当时《辽宁日报》登了我们一起起义投诚的事,不知道这报纸能找着不。后来,我们在辽宁档案馆查到了。当时《辽宁日报》登载了《王新琦带六人携带武器投诚》的报道。王新琦被宣告无罪后,感动不已,说可以对自己当大学教授的孩子有个交待了。感谢党,感谢法院领导!
当时借调我们就是临时帮助办案。过去对法院工作不了解,也没想要到法院工作。就在我办完王新琦案件没几天,院长史永和在他办公室对我说:佑相,听大家说你很适合办案工作,你就上法院来吧。年底前要增加编制,就正式调入。没想到,王新琦案竟让法院看中了我。我也从那年开始走上了法官路。
1979年11月,我被正式调入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开始在刑事二庭做刑事二审工作。1980年初,筹建经济审判庭,我被调到经济庭。过去法院主要审理刑事、民事两类案件,经济审判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做好与企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审判工作,我开始进入辽宁大学(函授)经济系,学习企业经济管理。边办案,边学习。在我办过的多起经济案件中,因为企业领导不懂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使企业遭受很大经济损失的案件不少。这促使我写了一篇题为《企业领导应学点经济法》的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我本是做了件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提倡的事,结果成为我被调离经济庭的原由。当年,史永和院长升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由法院系统呼声高、业务能力强的副院长崔彦接任。崔副院长一向重视调研室工作。上任伊始就将我调到研究室。崔院长找我谈话时说:《光明日报》发表的都是高水平、有前瞻性的文章。你的文章能发表不简单,到研究室面对法院全系统,你的视野会更开阔,会更有作为。好好干二、三年,然后再回经济庭。我只好又当了“一块砖”,被搬到法院研究室工作。结果崔彦同志没能当上院长,还被调走。而我整整在研究室爬了八年格子。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有我写的文章,从国家到地方新闻媒体,法学理论刊物均可见到我的文章。在抚顺电台、电视台、抚顺日报更是连续八年被评为市级优秀通讯报道员和通联工作者。写工作报告、编写工作简报到给院长写会议讲话稿,无不顺利通过,得到了全院上下的认可。可是,那些比我后来法院的都从书记员提到了审判员;那些比我后调到研究室的大部分均被提拔。有的提拔为副主任、主任,有的升任为副院长。唯有我仍然是助理审判员,原地不动。直到“整党”后期,我从矿灯厂调查尹素芹的人员口中得知,我和尹的档案可能被塞入了与当时所谈结论不相符的“黑材料”。经与法院人事处、市委组织部交涉,市委组织部将那些与组织结论不相符的材料剔除出去。当年,我被任命为法院审判员。1987年,我重新调回经济庭,后来任经济庭副庭长、经济一庭庭长。
我40岁如愿回到经济审判庭。步入中年的我已不再像年少时那么富有宏大理想和抱负。但是,我也不愿做个漫无目标、碌碌无为的人。40岁前,我一直被当做“一块砖”被搬来搬去,根本不能规划自己、做自己的主。现在面对现实,我要给自己定个更实际的目标。做个合格法官,办好每个案件,成了我人生之路的坐标。
牢记法官的职责
我刚到法院头几年,就立志要当对人民负责任的好法官。20世纪80年代初,法院人员少、条件差,外出调查靠步行或骑自行车。但那时风气很正,老同志文化低,但政策原则性很强,办案较真。讨论案子时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坦诚相见,但过后仍然是好同志。那时没有什么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院长、庭长到审判员都严格律己、一身正气,歪风邪气无处藏身。史永和、杜国栋、王林祥都是我最敬重的老法官。他们忠诚法律、大爱人民。我要做像他们一样的合格法官。
法官权力的行使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于案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而言,法官在他的眼中就是“天”,关乎、决定自己的得失、命运。在1983年严打期间,我办理过一方姓犯罪嫌疑人伤害致死案。按当时严打精神,必将判死刑无疑。但我阅卷发现,被告人犯罪当时年龄是否已满18周岁不清,提出不能判死刑。但审判委员会讨论未通过,要求再查。后来到被告人出生地调查,查原始户籍资料,走访群众,也未查清。讨论该案时,不少人认为被告人犯罪事实清楚,被告人年龄只是不清,不能认为其犯罪当时未满18周岁。按照“从重从快”精神应判处死刑。我当时认为年龄査不清,也不能认为被告人当时年满18周岁,主张事关被告人的生死大事,不同意判处死刑。后来到严打后期再次研究,对被告人未判处死刑,使犯罪嫌疑人逃过一死。此案的处理经过对我触动很大:法官所为能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法官手中的权力必须依法慎用,不能有半点差错,不能偏离法律丝毫。我还办理过将原判有罪改判无罪的案件,使无罪的人免受追究,依法维护了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使我深感法官所为,正确依法办案,对维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优秀的法官才能让司法承载法律的价值理念,闪耀公正的法治光辉!
做合格法官,首先必须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素养和积累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为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我从到法院工作时起,就十分注重法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先是急用先学,分门别类地学;后来又读最高人民法院法律业余大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学习与审判实践结合,同时注意从权威书刊、媒体等渠道搜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案例,整理归类,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间断积累。即使在研究室时,虽不办案,但我仍然为将来办案而不懈努力地学习专业法律知识,一直为做合格法官打基础。
为保证办案质量,我给自己办案设置了更严格的标准。除了要求定性准确、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以外。我自己又加两条:一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二是要力保执行,前置条件依法到位。证据是否严丝合缝,适用法律是否准确无误,焦点问题论理是否透彻、得当。结案前自己先挑挑毛病,不能带差错出门。这不仅仅是对当事人、对法院负责,更是对自己追求的目标负责任。
为确保严格依法办案。我给自己划条红线,不越线,不开“口子”。领导、朋友、同学、同志为案件打招呼、谈个人意见,我可以认真听。但违规、违法办案一点门儿都没有,绝对不办关系案、人情案,更不办金钱案。办金钱案的法官不仅廉价出卖了法律,也出卖了自己,会一辈子不得安生。失去自由、毁掉自己是早晚的事。违法办案,首先把住不开“口子”,不能有第一次,否则就会自身难保。谁都爱财,但一定要取之有道。有人说法官是危险职业,我说只要守住这个道,法官只有神圣!
要切实做到严格依法办案,也需要“坚贞不屈”,甚至做出“牺牲”。革命志士要有“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有为理想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现在,法官要严格依法办案,也需要有这种精神。严格依法办案中,做到不畏权势是最难的。特别是一言九鼎的“一把手”,无人能敌。不按其招呼办,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让你“下课”到另外一个位置上“重用”,再给你穿上“小鞋”,而后对你进行“无微不至”的监督。除非你没有一点差错,否则,他会置你于死地。为了追求每个案件都严格依法办,就只能学习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了,为了追求理想,别无选择。
为保证办案质量,不自己“孤军奋战”,借可借之力合力打造高质量案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再强,也有可能出现疏漏。办案时严格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充分行使各项权利。认真听、认真对待其提出的主张。同时,我更注重处理好与代理律师的工作关系,为其提供一切法律所允许的方便条件。这样既有利于做到兼听则明,又可借代理律师之力做好当事人的工作。那种见律师红眼、刁难律师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对法官自己也无益。
在90年代,拜金主义横行之时,到处是诱惑,到处是刺激。我深知,要选择做合格法官,办好每个案件,要专注追求这个目标,就必须拒绝拜金主义,远离种种诱惑;就必须选择我敬佩的老法官一样的生活,要过知足常乐的生活,不求奢侈享乐。但是为了让毎一个当事人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了实现追求而作出舍弃,值得!
自从确定这个大目标后,无论当审判员、经一庭庭长、民事庭庭长,还是主持抚顺巿经济纠纷调解中心工作,我都时时刻刻在不断地努力着。直到我离开审判业务庭。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做合格法官、办好每件案件的目标已经实现。我所承办的无论是刑事申诉案件、刑事一审、二审案件,还是经济、民事案件,全部都是合格的案件。没有被更审、改判的案件。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案件。我在担任经济一庭庭长、民事庭庭长期间,庭内干部没有出现过违法犯罪问题,直到2007年我在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岗位上退休。
办好案件如同医生医病,只有治标又能治本的才是医者之圣。因此,我在看到当事人由于不明白如何避免法律纠纷而给自己造成的种种严重后果时都深有感触。我办案中一直努力多做既治标又治本的工作,以案讲法,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服务。遍布城乡的企业、大学课堂乃至百姓家中,都有我讲课、宣传法律的身影。我还曾有幸和中国大律师田文昌一起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的专访。我一个小法官能有机会做这些,常常自感欣慰,觉得是对企业、对国家、对群众有意义的事情。
2007年4月,我退休时,回顾自己在法院与同事们生活工作的时光,回顾已经走过的这段跌宕起伏的路,真是百感交集。但是,我不想说,我在法院工作中获得的种种荣誉、在国家省级法学理论刊物上发表的多篇论文,以及负责法院系统法律宣传时、主持抚顺巿经济纠纷调解中心工作时获得上下认同的成果。我只想大声说:我没有愧对法官的称号。我承办的毎一起案件,都做到了严格依法,经受住了检验。西方一位法学大家说:“疑难案件出伟大的法官。”那我这个东方小法官也可以说,我们不仅是疑难案件,普通案件也能够做到严格依法、经得起历史检验,中国人正走在依法治国的成功大道上。我要说,自己办的每起案件都做到了严格依法,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它更承载着法院老领导老同志们的支持和关爱,也与母亲教诲、爱妻贴心关爱与辛劳的支持分不开。
一路走来有荆棘,有鲜花,有风雨,有阳光。历经风风雨雨,能够做到顺境不骄、逆境不馁,理性面对人生!是因为有六屯老队长、一○八车间的老班长,他们用行动告诉我怎么做人,因为有法院老领导把我领上法官路,史永和、杜国栋、陈福、王林祥、赵夙林、吕俊友都是我法官路上最值得敬重的导师。我要深情地说,谢谢你们!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5 23:25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6-3-5 23:27 编辑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5 14:45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八九  
别样年华(三)

      拜读了张佑相学长的《别样年华》(二)(三),一位人品正直高洁的法官耀然纸上。我只想大声说:我没有愧对法官的称号。我承办的毎一起案件,都做到了严格依法,经受住了检验。雾梦为张佑相学长无愧心的人品点个赞,恭祝您和您的家人幸福康健~新春吉祥如意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6 08:49
真有能力干得好,
被动提拔波折闹,
坚持自己特拼搏,
一生成就可不少。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7 11:22
雾梦 发表于 2016-3-5 23:25
拜读了张佑相学长的《别样年华》(二)(三),一位人品正直高洁的法官耀然纸上。我只想大声说:我 ...

替我的老同学感谢雾梦版主的高度评价,祝您和家人健康、幸福。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7 11:26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6 08:49
真有能力干得好,
被动提拔波折闹,
坚持自己特拼搏,

张佑相同学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无愧于法官的称号”,谢谢版主的高度评价。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7 11:2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6 08:49
真有能力干得好,
被动提拔波折闹,
坚持自己特拼搏,

谢谢版主的高度评价。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7 11:5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   

  难忘的一九六八(一)

盖奎忠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二班学生。1968年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回城后在发电厂工作。曾担任发电厂办公室主任、发电厂建安公司党委书记等职。

1968年的夏天,文化大革命暂时告一段落。中央“文革”下发了“复课闹革命”的通知,我们这些学生,不论是在革命组织的还是“逍遥派”的同学几乎都回到了学校。人是回到了学校,课却很难复。老师还没有全部得到“解放”,没有人教书也就不能复课。高三的同学以为能够继续考大学而开始自己复习功课,在课堂里认真地看书,使学校冷清的教室有了一丝生气和活力。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则没有人管,也没有读书的,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一盘散沙。几天时间,学校就没有多少人了。
这样的时光没多久,中央下发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指示,学校也按照指示动员学生下乡。其实,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用动员,大家的革命热情还是很高的,自觉到农村去,自觉地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没有几天大家都报了名,开始准备到农村去的必需品。家里的父母开始忙碌起来,倾尽家里所有为儿女打点行装。有的家一走就是两三个子女,的确负担很重。即便这样也都没有怨言,好像很自然的样子。我们家,我和大妹妹一起走,下乡的地点是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县,离家三百多公里的辽西地区。
我们年纪小,少不更事,对下乡后的事没有想很多。以为此一行就像一次到农村去劳动一样简单,完事就回来了,所以思想上没有什么波动,依然整天找同学一起玩,该干啥就干啥。还不理解父母那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看着母亲细心地准备着衣物、被褥、洗漱用品,什么夏天的、冬天的换季服装、鞋帽;感冒的、泻肚的、胃痛的药物,还觉得有些麻烦,带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啊!无论我们如何说,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默默地准备着。
9月26日是下乡启程的日子。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距离这一天也越来越近了,母亲还在一遍一遍地念叨着还缺什么。而我们却有了一种莫名的兴奋,似乎对那未知的独立的生活有一些渴望。9月25日,我将打点好的行李送到抚顺城火车站,在那里集中托运随车一起走。回来后,母亲为我准备路上吃的食物。那个困难的年代,还是很简单的。煮几个鸡蛋,装上点咸菜,主食就是烙饼、煎饼,对于我来说就很奢侈了。这些都是我喜欢吃的,平时是轻易吃不到的。可见母亲把一切都记在心里,用最好吃的送儿子踏上行程。晚饭时,看得出来母亲的心情很失落。为了不让母亲难过,我时不时地说些笑话来调节气氛。还和母亲说,明天我自己走,不用母亲和家人送,手里没有多少东西。其实是怕母亲难过,特别在那种离别的气氛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9月26日清晨,天还没有亮,我提着随身物品走出家门,母亲跟在后面。我走出几步回头看母亲,朦胧的夜色中,母亲瘦弱的身躯站立在黑暗中,显得那样弱不禁风,那样的无助。我挥挥手,意思是让她回去吧!可是母亲一点也没有动,一直在目送我离去。这一刻,我突然感到悲伤难舍,可怜母亲为我操劳了二十年,还是这样牵挂着我,惦念着我。可是我为母亲做了什么?眼里噙着泪水,默默地回头望着。突然跑回去拥抱着母亲,在她老人家的耳畔说:“放心吧!我会回来看你的!”说完就再也不敢回头看望母亲的身影,大踏步地向火车站走去。
火车站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四周插满了红旗,场面很壮观。人们三五成群,左一堆、右一簇,有的是同学之间在打闹嬉笑着;有的是家人、亲友送孩子的;有的是同学送同学的;还有像我这样怕家人难过而自己独行的。有父母在叮嘱孩子的;有同学在互道珍重的;有朋友在告诉常来信的;总之,广场上人声鼎沸,情绪激昂,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发车的时间到了,同学们按照班级和下乡地点排好队,依次走进站台到指定的车厢上车。落座后,我从车窗向外张望,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那不是妈妈吗!原来,我走后,母亲也来了。她惦念着儿子,不能不送送儿子,但是为了不让儿子担忧,她只能偷偷地来到车站,站在远远的地方注视着自己的儿子。这一刻,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任其满面流淌,心里在呼唤着母亲:“多多保重自己,妈妈!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火车缓缓地启动了。车站的外面是人流涌动,喊声、哭声、嘱咐声乱成一片。大家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是那样的不平静。火车开动了,喘着沉重的粗气,滚动起笨重的轮子,拖着长长的车厢,载着我们这些还不懂得生活艰难的、幼稚的小青年离开了疼爱我们的父母,离开了生养我们的故乡——抚顺。奔向那还不熟悉的远方,那即将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的地方。
我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母亲,久久不愿离去。尽管母亲看不到我了,但是她知道她的儿子就在这趟车上,就要离她而去往那遥远的地方,独立地闯世界去了。火车连同她的心一起带走了。
火车渐渐地离我们的亲人和故乡远去了,大家的心情也平静下来。有的同学开始拿出家里给带的好吃的,开始了大“会餐”。有说有笑的,忘记了刚才那令人心碎的一幕。我看着同学们的样子,却高兴不起来,心情非常的悲痛。主要是想到受尽苦难的妈妈,我不能在她的身边帮她解除忧愁,分担她那沉重的家务,妈妈啊!我可怜的妈妈!我的眼泪禁不住地往下流,我的心在流血、在刀割般的痛。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从悲痛中慢慢地走出来。我想,同学中谁也不会有我这样的经历,谁也不会懂得我的心情。缺少了父爱的我比他们早立世、早成熟了许多。我的凝思和忧虑,同学们哪里体会得到。我离开座位独自一人站在过道处的车门口,注视着家乡的景色,而不愿让同学们看到我伤感的表情。心里默默地回忆母亲悲苦艰辛的一生(本人在博客《忆母亲》中曾介绍过一点老人家的经历),那是甘愿牺牲自己、为家庭和子女奋斗的一生。我感谢上苍给了我一位好母亲。

火车快速地向西行驶,经过了沈阳、新民、大虎山几个大站。到了下午四点多,火车停到一个小车站。车站的站台很小,周围停了不少马车,车上还插着红旗。欢迎的人群都望着我们,他们好像是在看什么新鲜事似的。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们陆续地下了车,向当地的农民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告诉我们说,这是青堆子车站,归锦州的北镇县管。就在我们和老农聊天的时候,听到有人在点我们的名字,大家就按照被喊到的顺序组成了队伍。我们一年二班、一年四班和二年六班的几名同学以及二年五班的朱秋萍被分到离青堆子13里地的六屯大队。大队的书记和主任带领大家分头上了马车,一路往南向六屯大队驶去。一路上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大家坐在马车上颠簸着,晕头涨脑的,稀里糊涂地奔向目的地。
到了大队已经接近点灯的时候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在村落正中间的“忠字塔”。这个“忠字塔”是大队最高的建筑了。我们都站在大队部大门前的“忠字塔”周围,等着分到小队去。村里的老大爷老大娘,还有大姑娘、小媳妇抱着孩子围着我们看热闹,对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姑娘和小伙感到稀奇。

我们的穿着打扮的确和当地人不一样,说话的声调也不一样。总之村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外地人,真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和新鲜事。我和G等6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分到二队。特别是我和G、X三个人分到李国友家的东屋一起住,可以说是比较情投意合的了。从此,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
滑稽的欢迎晚会
吃完了晚饭,所有的知识青年和各小队的干部集合到大队部,召开知识青年落户到六屯的欢迎会。

天已经黑了,大队部的院子里靠西边修了一个砖混的舞台,舞台有一米五高,十二米长,五米宽。舞台的两侧是砖墙,舞台的后侧各留一个门,有台阶供人上台时用。在舞台立柱上挂了两幅标语,上面写着毛主席语录。在舞台的上方挂着汽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那种“气死风”的煤油灯。这里还没有通电,相对还是很落后的。人们挤满了院子,一些大姑娘小媳妇、老头老太太都站在那里说说笑笑,有的还抱着孩子。大一点的孩子在人群的缝隙中乱跑,追逐着、打闹着。
主持会议的是大队副主任,也是后来主管知识青年工作的T,宣布开会。然后是大队的主任讲话,主任名字叫S,可以说是老资格的土改干部了。说话很朴实,没有什么客套的话。我记得讲话的大意是:这些学生是工人老大哥的孩子,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我们农村来了。他们什么也不懂,我们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农活上多多教教他们,让工人老大哥放心。这些孩子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各级干部要负责做好思想稳定的工作,等等。
接下来就是欢迎会,大队的文艺队演员也是本村爱好文娱的农民。节目大都是自己编排的,基本上以忠字舞为主。演出的时候,我们看见演员们的胸前都挂着像马蹄表大小的毛主席像章,像章上还镶嵌着玻璃罩。在灯光下,像章随着演员的动作,闪着刺眼的光,冷眼看起来有些像古代武士佩戴的护心镜。舞蹈动作也不规范,可以说没有舞蹈的美感。乐队都是民乐乐器,由于音调不准,演奏起来吱吱嘎嘎的,既不和弦也不合拍。我们在市里从来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文艺队,这样的毛主席像章,这样的舞蹈,真是让人感到有些滑稽和可笑。但是那个时候,谁也不能笑,也笑不出来。想想都是土里刨食吃的农民,没受过更多的文化教育和文娱方面的专业训练,演成这样已经很不易了。
累了一天,节目演完了,大家就回到老乡家睡觉。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感到非常的舒服。可是谁也睡不着,我和G、X三个人聊着今天看到的新鲜事,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不知道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聊着聊着,声音越来越小,眼皮重重的,已经睁不开了。就这样我们睡熟了,梦里还在笑。这是来到农村的第一天,也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
成立文艺队
第二天,天空还在下着雨,道路很难走。因为我们下乡的六屯是北镇县的最南端,再往南就是盘锦的地域,是个退海之地,也就是说土壤的盐分和碱的成分很大。当地的老农流传着一句话,“雨天一泡脓,晴天一块铜”,用来形容六屯的地面在这两种天气下难以行走的程度。雨天非常的泥泞,人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非常滑。加上道路高低起伏,一溜一滑的,掌握不好这个劲经常是东倒西歪的,不小心就滑倒。而到了晴天,太阳一晒,地面的车辙、坑包、足迹等就硬得像块铜,硌得脚底生疼。我们的伙房设在我们住处南边的农户田宝纯的家里,吃早饭的时候需要走不到200米的路。刚刚来到这里,在雨天走路很是不习惯,出门几步就摔跟头,到了伙房时,已经是满身的污泥,狼狈极了。老农看见我们一个个的狼狈相使劲笑。

由于下雨,队里没有安排我们下地干活。除了开会,大家没有什么事可做。到了晚上,吃过饭后,大队来了通知,让点到名字的人都到大队的小学校去开会。其中就有我的名字。当我赶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有几名同学到了。我一看,有在学校文艺队的,还有一些不是文艺队的,一共九名同学,还有几名是昨天在舞台上演出的当地青年。大队的副主任T给我们开会,成立新的文艺队,吸收市里来的知识青年参加,不断改善和丰富大队的文化生活,所以把有这方面特长的人集合起来。大家知道是这么回事也都挺高兴的,和当地的青年彼此互相介绍了一下就算认识了。在我们这些人中,刚好我把板胡带来了,W带来了二胡,F带的秦琴是弹拨乐器,其他还有带扬琴、笛子、低音胡的。总之,基本上是民族乐器。大家凑在一起,一个小型乐队就组建起来了,大队也不用重新购置乐器。
文艺队一共二十多人,在后来的日子里,不仅为大队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在北镇县的文艺汇演中获得了第一名,提高了大队在当地的知名度。有些同学还被抽调到县文艺队(后来成立了县文工团)。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7 11:5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 一   

  难忘的一九六八(二)

盖奎忠

第一次干活——拔豆子
清晨,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悄然停下的,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明亮的光线刺得眼睛有些睁不开。走出房门,清新而有点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淡淡的植物散发出来的香气。我不由自主地贪婪地深深吸了几口,真是沁人肺腑,那个熨帖的感觉惬意极了。

说来也怪,昨天还泥泞湿滑的道路,在太阳的照耀下,很快就干爽起来,走在上面也不再是跌跌撞撞的了。这样

的土地好像渗水的速度很快,也许是沙子的成分多一点吧!反正刚来还搞不清楚是什么道理。我们一个房间的三个人慢慢向伙房走去。吃早饭的时候到了,打点“肚子”要紧!

吃过早饭,到了小队部,院子里早就熙熙攘攘地站满了队里的社员,准备上地里干活。男的在一起,卷起旱烟津津有味地吸着、聊着;女的在一起,叽叽嘎嘎地说笑着,有时声音小下来,可能是说的悄悄话,一会儿就哄堂大笑,几乎是无所顾忌。我仔细地打量了这些将来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的人们,男的大都穿着黑色的农村那种对襟的锁着扣襻的衣服;女的衣服颜色就艳丽的多了,裤子是黑蓝色的,上衣是以红色和蓝色的为主,头上都围着鲜艳的围巾,围巾紧紧地围住嘴巴,只露出两只眼睛,样子有些滑稽。我们十几个知识青年围在一起,因为和老农之间互相还不熟悉,也插不进老农的圈子里去,只好自己聊自己的。今天要下地干活了,心里还有一种想干农活的冲动和渴望,真想快点体验一下到田里劳动的滋味。我们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着生产队长来分配活。

生产队长姓张,是一个四十出头的“老头”。因为农村的人都长得比较老成,风吹雨淋地在田里摸爬滚打,红黑的脸庞上早早地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但是看上去,这个队长穿着整齐,腰间围着一个宽宽的布带作为腰带,既护腰又保暖。分配活时说起话来像吃崩豆一样嘎嘣脆,显得十分干练。不一会儿,院里的人一伙伙都走了,就剩下我们知识青年和一些女的。这时张队长告诉一位姓郑的妇女队长说,你领着城里的青年和这些女的到村西头的豆子地拔豆子。干得快慢都不要紧,他们没干过拔豆子的活,你们要好好教教他们,注意别把豆子落在地里,拔干净了为主。我还在心里暗暗地想:不就是拔豆子嘛!有什么难的?有力气、细点心不就行了。根本就没有当回事,还觉得队长有点小题大做。
这块豆地离队部不远,向西走出了村子就是。到了豆地,姓郑的妇女队长开始给大家分垄,每人五条垄。五条垄是有道理的,拔豆子的人就不用多走道,节省时间。自己心里想想,还挺科学的呢!然后她就给大家做示范,让大家看着她是怎么样拔豆子的。随着她的“开始干吧!”一声令下,大家一拥而上,拔了起来。开始的时候,就听到知识青年的喊叫声。原来豆子的枝干上都有小刺,不小心就会扎到手。听到喊叫声,女社员们都掩着嘴笑,而知识青年就不一样了,而是哈哈哈的大笑不止,有一点幸灾乐祸的味道。大家一边拔豆子一边互相戏谑,干得还算轻松顺利。可是好景不长,干的时间长了,大家都感到腰部疼得难以忍受。本来是弯着腰拔豆子,后来就成了蹲在地上拔豆子了。笑声也没有了,说话的声音也小了。相反的是,女社员依然一如既往地拔着,还是叽叽嘎嘎地说笑个不停,好像她们的腰一点也不疼似的。一会儿,这些女社员就把我们这些知识青年落出去好远,而我们这些人有的蹲着,有的干脆就坐在地上拔,什么样的狼狈相都有。原想的轻松也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剩下的就只有难受、痛苦和劳累了。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才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意,真正理解了农民的辛苦,更理解了做好一件事情,即便是最简单的,也要态度谦逊认真、循序渐进的道理。
我们和农村的女同志相比,差距是明显的,而且这些人里还有一些是十几岁的孩子,我们都干不过她们。她们拔完了到了地头立刻返回来帮我们拔。我们就像看到救星一样,甭提多高兴了。心里那份感激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只能坚持着和他们一起努力地拔啊拔!
晚上吃完晚饭,坚持着在油灯下将日记写完,就早早地躺在热热的炕上直起腰来,那个舒服劲真是无法描述。不知不觉,渐渐地我们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8 17:0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二

  故地游

盖奎忠

      1998年9月26日,是我们下乡30周年的日子。我们班部分同学和2年6班、1年4班的部分同学一起回北镇六屯。看到我们曾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和乡亲们,变化太大了。在农村那些难忘的经历又都浮现在眼前,有感而发写下了下面的《故地游》。我不懂诗词,不通格律,依瓢画葫芦。毋庸置疑,错误很多,会贻笑大方。但这却是我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拿出来以博一笑耳!

一轮秋月,两行归雁,幽州古城。
登巍峨闾山,沧海红日,尽收眼底,心潮顿生。
落户六屯,秋收春耕笑问老农谁知青?
酬壮志,与天地人斗,铁骨铮铮。

打井办电安灯,驾铁牛春耕田中行。
农村要文明,建校办学,移风易俗,吾辈使命。
科学种田,治理盐碱,稻香蛙鸣不绝声。
故地游,喜乡亲生活,如日蒸蒸。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8 23:16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7 11:5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   

  难忘的一九六八(一)

     母爱大于天、深如海,感动在那深深的母爱中~ 也为多才多艺的学长们点赞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8 23:16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7 11:5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   

  难忘的一九六八(一)

     母爱大于天、深如海,感动在那深深的母爱中~ 也为多才多艺的学长们点赞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8 23:23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7 11:5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 一   

  难忘的一九六八(二)

  第一次干活——拔豆子   描述细致,情感真实~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8 23:26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6-3-8 23:29 编辑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8 17:0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二

  故地游

     《故地游》倾诉了心声,抒发了情怀,承载了乡村往事与变迁。谢谢盖奎忠学长深情的 《难忘的一九六八》(一)(二)(三)。恭祝新春愉快~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9 08:39
难忘下乡那一年,
点点滴滴记忆全,
三十年后又回乡,
喜看旧貌换新颜。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9 11:52
雾梦 发表于 2016-3-8 23:16
母爱大于天、深如海,感动在那深深的母爱中~ 也为多才多艺的学长们点赞 ...

谢谢版主的鼓励。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9 11:53
雾梦 发表于 2016-3-8 23:23
第一次干活——拔豆子   描述细致,情感真实~

因为那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谢谢版主。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9 11:54
雾梦 发表于 2016-3-8 23:26
《故地游》倾诉了心声,抒发了情怀,承载了乡村往事与变迁。谢谢盖奎忠学长深情的 《难忘的一 ...

替老同学谢谢版主了,也祝您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9 11:56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9 08:39
难忘下乡那一年,
点点滴滴记忆全,
三十年后又回乡,

“三十年后又回乡,
喜看旧貌换新颜。”
版主点评精确,谢谢了!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9 15:47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三

青山夕阳几度红

张义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三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西砖二队。1971年10月入抚顺师范数学系。1972年分配到抚顺三十七中当教师。1985年调入龙凤矿职工学校任教。1996年国企改革调入炼油厂。2003年退休。


       那些往事前尘,早已随流水而去。田大律师一句:“可以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这段人类历史上所仅见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令我不禁潸然泪下。往事如昨,重又浮现。那些不再来的青春,那些曾经的泪水与欢笑,都该铭记!
我的启蒙老师是爸爸,他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念了六七年书。爷爷过世后,因为是长子,爸退学回家打理家中事务。家里是开药铺的。后来老闹“胡子”,家道渐衰分了家。爸去私人业主那里做了账房。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总是爸爸绘声绘色的故事伴我进入梦乡。爸爸讲故事就像说书的,声情并茂。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东周列国等,人物个个鲜活;刘关张、一百单八将、姜子牙、萧何、张良等都耳熟能详。还有诗词歌赋。爸爸喜欢吹箫,只记得他最爱吹“苏武牧羊”。其实,他所崇尚的就是儒家的礼义廉耻。
解放后,爸爸有了固定职业,还做过小生意。后来爸妈决定把房子卖了,在东门外买了两埫地。种了一年,就农业合作化了。因我家住在城里,不算农民。入社不收,地也白白被收走。不久,1955年末,要城镇人口下放农村。我家四口人——爸、妈、三哥和我,坐着马车,不知走了多久,来到一个村子,和一家姓贺的住一个屋南北炕。每天夜里,常有狼进村,即使小猪被叼走也不敢出屋。到了夏天,小草房的北面是一片很大的大草甸,长满了野草野花,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我每天在草甸上疯玩,总会发现惊喜,常一把一把采摘五颜六色的花,爱也爱不够。还会找一种长得很像菠菜的东西吃,酸酸的很好吃,找到一棵会高兴很久。
在乡下呆了一年,1957年初,我们一家离开了那里,来到了抚顺。
小学时代,因为总转学,一晃而过。中学三年在抚顺十六中学读书,一切顺利,一直是三好学生,表现优异,过得也很快。1965秋,进入抚顺一高中读书。学校有漂亮的教室、欢乐的操场。我最喜欢的是礼堂和阶梯教室。学校西边毗邻劳动公园,早晨可以到公园里晨读。学习生活紧张而令人兴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第一学期期末,学校搬迁到浑河北岸。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到有点失望。新学期开学不久,山雨欲来。先是语文课上展开了关于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激烈辩论,正反两派针锋相对。对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我早已扎根心中,融于血液,感到很伤心,不能理解:岳飞都不是英雄了,那历史上我们还有英雄么?哪里知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接着来了。我不想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喜剧?悲剧?闹剧?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人都表演了。到处是“牛鬼蛇神”,一切都打倒,造反有理。可是我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就与班里另一名女生署名“川浩”写了一张大字报,发表不同的看法:意思是不能一棍子把什么都打倒。结果遭遇到某某的痛批,还配了:“英熊好汉的”的漫画,讽刺我们是上蹿下跳的跳梁小丑。我很气愤。干脆加入了保皇派“红后代”。想起那个年代,很无奈,很违心。

1968年9月26日,绝对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的抚顺北站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老三届的同学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军整装待发,不知道有没有人哭,反正我没哭,家人也没送,脑袋懵懵的,似乎什么都想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想。至于怎样上火车,下火车,怎样坐着马车到了大队,都记不清了。我班分到青堆子公社西砖大队。我与班里另外两名女生和几个男生分在二队。我与那两个女生原来关系一般,但不记得有什么矛盾,或得罪过她们。不知为什么,她们两人说说笑笑,干什么也不叫我,这叫冷暴力。那段时间很郁闷,只有去别的生产队找要好的同学聊聊。那是一段阴沉的时期,好在后来大队成立了大队青年点,一切才有所改观。
插队的地方地处平原,没有青山,更没有绿水,遍地青纱帐。干农活算不了苦,吃得饱也睡得好。三年的知青生活,弹指一挥间。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过初恋,这方面我挺二的。S是同班男生,是个羞涩大男孩,喜欢运动。L是别班的,第一次见到L是在宿舍楼的楼梯上,我下楼他上楼。见到我,他停在转角处,盯着我看,有点肆无忌惮。虽觉得他有点无礼,但心里挺喜欢。后来在“红后代”再见到他,就算认识了。L追女孩大胆新潮,情书一封封,有时还有小礼物。我只收过一本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照的影集。很喜欢,但一定要付给他钱,其他的没收过。如果送花也许会收的,只是那时不兴这一套。
对于L的追求,开始我不太在意,也不热情。以为时间长了,对方就会放弃。下乡后,L到插队的青年点找我,我不敢单独见他不说,还赶快把他打发到S那里去。他也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抚顺我家的地址。有一次回抚顺,正好在街上遇见他。当时我吓了一跳,心想可别是上我家来。便装傻东扯西扯几句赶紧溜。不想回到家时,L正坐着与妈妈说话呢。我只好硬着头皮招待L吃了午饭后送走。虽然我不是虚荣的人,但我家的小平房与L家半座洋楼相比,怎么说也没面子,再说不想让L了解我太多。L家高干,小女子高攀不起,也不想高攀。
谁知L一意孤行。我终于昏了头,给S写了封信。意思是L追我很久,但我好像喜欢某人,该如何才好?S是聪明人,一看当然明白,便回信道:“……不要杯弓蛇影,自寻烦恼。我像春风一样,会吹开每一朵友谊之花。”S的回信让我无地自容,觉得都是L害的,便把L当做撒气的垃圾桶。无辜的L!至于我都干了什么,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像个泼妇,斯文扫地。
冷静下来,才觉得真的很过分。大错已经铸成,也没有办法。1969年底,L参军走了,虽然L早说过会参军走的,但到了真要走的时候,心里突然很不安。我不想让他认为我很差劲,那不是真实的我。我应该真诚地道歉,所以我去找他了。不知道打听了多少人,才找到他们小队。晚上见到他时,出乎我的意料。L依旧对我很热情,似乎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还说打算到了部队后再给我写信。我向他道歉,他说没生气。还拿出那封我给他写的信。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L的大度宽容让我感动,觉得应该珍惜眼前这个人。
那个乡村的夜晚,屋里只有我和他,灯光有点暗。我靠墙和他对面站着。分别在即,有点伤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不痛不痒地闲聊,其他什么也没发生。L取来新发的被子让我睡觉时用。多年后我想起,连手都没拉一下,是因为彼此太干净,还是因为根本就没想到,不解风情?其实我什么都不懂的。
第二天,踏着皑皑的积雪,L送我回青年点。离别总是令人惆怅的。到了该分手的时候,周围一片无边的田野。我们也只是握了一下手。L留给我的只有那一刻掌中的温暖。
L到了部队后,我们来往通信不到一年,他却提出了分手。因为他家里对我俩的事不同意。接到信后我很淡定,分就分吧。谁知到了1972年夏,与L的关系又旧事重提。L的姨妈找到我,说了很多L一直旧情难忘的话。我去过L的姨妈家,L的姥姥也在。她们对我特别好,让我又想起了许多L的好,同意等他回来探亲时见他。后来,他回是回来了,但我并没有见到他,因为他父母仍坚持不同意。L是孝子,虽然伤心醉酒,还是遵从了父母之命。L有个妹妹在石油机械厂工作,与厂劳模王某谈恋爱,但因家里反对自杀而死,L的父母看来真的很严厉。
与L的感情经历让我很伤自尊,变得不自信。这直接影响了我以后的婚姻。
1971年9月21日,我离开农村回到抚顺,回到三年前的校园。不过此时已经改为“抚顺师范学校”,物是人非了。
参加工作后,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接着是结婚、生子。说起结婚,那简直就是掉进了陷阱。因为太无知。婚后七年,真是应了那句“七年之痒”的成语,我离婚了。我爱上了别人。那是个上海男人,北师大毕业生。他高高瘦瘦的个子,风度优雅,见多识广,且精致温存。我痴迷他讲话的声音,其实声音真可以作为武器的,这让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我,走火入魔般的堕入爱河。我无法抗拒他那温柔深情的拥抱,一个拥抱已然令我销魂。他信誓旦旦,说绝不做李甲。我离婚等他。四年多以后,社会上刘荣海、杨丽的重婚案被热炒,最后刘荣海被判刑一年。社会舆论很大。他那时住在厂里,领导对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更主要的是,他老婆是个聪明人,不吵、不闹、也不离婚。他犹豫了。我还能怎么样?只有离开他,拒绝了和他继续保持这种关系的要求。因为我还没那么贱。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最终也不过是“始乱终弃”。还能相信爱情吗?爱已被我挥霍。他最后留给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已经决定分手了,为什么还装得那么眷恋?真假已不再重要,一切都已是昨夜星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我是只有缝的鸡蛋,所以招苍蝇。日子还得过,我只好再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脑袋真是被驴踢了。那是个粗俗的男人,不但施暴还偷窥。我所有的东西都被他偷翻过。还有其他一些不能启齿的事。只好再离。怪谁呢?只怪自己自作自受,现世报。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单身生活,是该付的代价吧。其实找个男人或找个相好并不难,可是早已心灰意冷,直至心里长满了荒草。
今生虚度,一事无成,悔之晚矣。最邪门的是,倒霉的事儿总有份儿。七七年恢复高考,复习得很顺利,数理化什么的一看就会。可是上级规定六八届的不行。我就到学校去,想说是二年某班的开个证明。遇上w老师给拆穿了,没开成。第二年政策有变化,就没再考。后来听说有不少六八届的参加了七七年高考。那w老师干吗那么较真?真烦人。后来还是念了不少书的,只是选择的余地少了。专科证两本,本科证一本,其他的不算。那时候考什么都不觉得难,只是自娱自乐而已,没什么用处。
这一辈子,唯有独生女儿是我最满意的“作品”,是我心灵的慰藉。王姬说:“男孩子穷养,女孩要富养。”我的闺女是富养的。因为我想让她从小养成不为金钱和权势倾倒的傲骨,不计较蝇头小利。因此,虽然她在单亲家庭长大,但健康、阳光,知书达礼,举止言谈大方得体。1995年考上最后一批公费生。1999年大学毕业在宁波、上海工作。2002年远嫁海外。后来又转行考了英国的注册会计师。都说英国的会计师是世界上最难考的,我闺女还行,如今是大公司高级白领。
多少往事回眸中,也许经历了生死之后,会更懂得珍惜。2002年12月末,在广州,我从高处坠落,做了两次开颅手术。昏迷中徘徊鬼门关的时候,只觉得身体很轻很轻,思绪远去。恍惚间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飘荡着尘埃,是滚滚红尘吧。一个声音穿越时空在耳边响起。那是难以形容的声音,似乎已经回响了千年。昏迷中醒来后,觉得死,不一定都是痛苦的。后来经过几个月才康复。死里逃生后,我对人生真的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人不能什么都要,否则自寻烦恼。
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有失去,但更有收获。得失全在自己,一切都该彻悟。让我们尽情绽放今生最后的灿烂吧。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9 22:21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9 15:47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三

青山夕阳几度红

    愿女儿圆您人生之梦~  保重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9 22:31
雾梦 发表于 2016-3-9 22:21
愿女儿圆您人生之梦~  保重

谢谢版主的祝福。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0 13:08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四

我经历的文革(一)


丁启明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1968年9月26号下乡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回城后在抚顺油毡纸厂工作。现定居美国。


——祸起三零二号寝室
1968年9月18日,阴天。居住在学校302寝室的我,早上醒来之后,感到与往常大不一样,同寝室的其他三名同学(L、D、Z)已不见了踪影,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起的床,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间离开寝室的。以往这个时候正是大家起床后忙于叠被、去厕所、刷牙、洗漱,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的时间。今天很是奇怪,没有听到任何声响,一个个却都不见了身影。
带着种种疑问,我洗漱后下楼去食堂吃饭,然后与往常一样去教学楼。一路上感觉有人像在跟随我,尤为反常的是迎面而来的本该打招呼的同学不是低头不语,就是侧身无言而过。因为我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经常在学校打篮球,算是一个“公众”人物。而今天从起床到现在如此多的反常现象让我心中直犯嘀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名其妙的同时也有那么一点慌张,好像预示着什么事情将要发生。就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已走到学校操场的中央,只见教学楼前集聚了许多人,好像正在观看新张贴的大幅标语和大字报。待我的视线能够看清标语的字迹时,一幅醒目的“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丁启明”的黑字大横幅贴在学校的门厅上方,名字上还用红色划了一个大大的×。这是学校最醒目的地方,在它左侧墙壁上分别张贴着“打倒坏分子——×××,打倒反动分子——××,打倒武斗分子——×××(女)”的大字标语。看罢,我立刻目瞪口呆,大脑一片空白,呆立在操场中间,恐惧、委屈和绝望一股脑涌上心头。就在我呆若木鸡时,一直跟在我身后的同学,抓住我的胳臂,对我说:“看到了吧,你现在是‘现行反革命分子’,被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啦!”说完,连推带架地把我带到位于二楼的一间“禁闭室”,这里已经有两个男生和一名女生背着手蹲在不同的角落里。
没过多久,“专政队”的同学拿来四个报纸大小的纸壳板,上边分别写着“反革命”、“坏分子”、“反动分子”和“武斗黑干将”的牌子,用非常细的铁丝分别挂到每个人的脖子上面,同时郑重宣布:“一会儿召开批判你们的大会,你们要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否则就将被送到公安局关押起来。”此次检举揭发,张贴的大字报、大标语应该是秘密进行的,是突发性的,批判大会也事先没有通告,参加批斗会的人不是很多,是在学校食堂餐厅举行的。四个不同“罪名”的“阶级敌人”都挂着大牌子,站在临时搭起来的台子上接受批判。教职员工中的“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一律站立台前低头陪斗。四名“罪犯”由四人分别宣读“罪行”和“罪状”。同班同学L是批判我的唯一发言人,同时有不同的人领头呼喊“革命口号”。批斗时每人成90度弯腰,时间久了,汗水淋漓,腰背疼痛,浑身发抖,脖子上的细铁丝已将皮肤勒破浸出血来。批判会之后,四个不同“罪名”的“阶级敌人”被关押在二楼的“隔离室”,夜里躺在地上的草垫子上,没有被褥,寒冷、屈辱、泪水伴着夜晚。此后,每天三顿饭之前朗读一段指定的毛主席语录,然后面对毛主席像鞠躬请罪,其他时间就是深刻反省、深挖灵魂,检查、检讨“反革命”罪行和罪状。突如其来的“反革命罪行”和公开批判大会,使得我难以抑制心中的委屈、恐惧、迷茫和怨恨。灾难突然降临,感到前途断送,生死难料,夜不能寐,思索着上午批判大会上同学L的那种激昂、兴奋、狂躁的揭发和声讨,心在颤抖,心在流血。那“打倒”、“批臭”,带头呼喊口号者歇斯底里的喊叫,完全是想置我于死地而后快。
批判大会之后,我总算是明白了早上同寝室其他三名同学悄然起床、离去的原由了。在教学楼高高的门脸上面张贴的每个字如整张报纸大小的巨大横幅,没有一两个人当帮手是难以完成的。同学L所罗列的我攻击毛主席、攻击林副主席、污蔑革命旗手江青、反对解放军等各种“罪状”都是恶意篡改、断章取义和莫须有的,为了批倒斗臭、丑化我的人格形象,批判者还编造我与同学担架送女生治病时有摸女生的行为,以便引起同学尤其是女生同学的厌恶和反感。多年之后,一同学对我说:你是东郭先生,引狼入室,咎由自取(说明:同学L与我不在一个红卫兵组织,读书时期也不住一个寝室,“文革”之后寝室没有暖气,同学L、同学D、同学Z多次求我,而后搬进我用特殊办法冬季可以取暖的302寝室)。
9月25日,阴转多云。早饭后,一女性“工宣队”成员来到“禁闭室”对我说:你家来人看你,允许你去见他,但不许乱说,时间不许太多,同学们马上就要下乡插队啦,你有什么需要随带的物品,可以让家人给你送来。我走出禁闭隔离室,走廊中,见到的是在外地工作的姐夫和同班同学W,使我惊讶。姐夫近身,把我上下左右看了一遍,然后对我说:“你有没有挨打?是什么原因遭到批斗?我和你姐为躲避‘武斗’,一起回来的,得知你已好多天没有回家,广播中又听说你们学生马上就要下乡插队,岳母她老人家着急,特让我与你姐借我们看望我三哥之机到学校来看看你,你姐她在我三哥家等你。想东想西,万万想不到你遭到了批斗。今天见到你的同学(指W),说你已被隔离关押起来,是他领我来到‘工宣队’,得知允许你与同学一起下乡,他们才同意让我见你。”我告诉姐夫批斗时有体罚没有挨打,简要述说了因何而被批斗,周边有人监视不敢多谈。逆境之中见到亲人,悲伤、痛楚油然而生。得知姐姐在新华街(距学校三里左右路程)亲属家等我,我只好编造谎言对“工宣队”那位女同志说:母亲得知我们同学下乡插队,给我带来一些棉衣棉被等物,放在新华街一位亲属那里,能否批准我去把那些衣物取来?(或许是女性的关系)她批准了我的请求,同时严厉警告我说:你现在仍是隔离审查,还没有解除“无产阶级专政”,你要老老实实,快去快回,否则会为你增加新的罪行,加重对你的批判。在同学W的陪同下与姐夫一起来到新华街,见到久别的姐姐。这时的姐姐不知我已被批斗,姐弟相见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当知道我的处境之后,姐姐难以控制悲愤的心境,立马把我揽在怀中痛哭起来。不敢久留,匆匆吃上几个饺子,立刻返回学校、返回禁闭隔离室,以免生成是非。
9月26日,晴天。早饭后,“工宣队”头头来到关押我们几个同学的“禁闭隔离室”,一改以往严肃神情,和气地告诉我们说:你们现在收拾一下自己的东西,回到班级去,然后与同学一起下乡插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听此言,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壮着胆子问了一遍,得知这是真的,真的可以回到班级同学一起,我顾不得收拾什么(其实禁闭室也没有个人什么,只有不成形的认罪书的草纸),立马就跑出了“禁闭隔离室”。来到操场,微风轻吹,顿感舒畅和轻松,犹如飞出笼中的小鸟。
回到学校寝室楼。我一步三个台阶来到三零二那个曾经很是温暖的寝室,同学L及他的两个好友的被褥不见了,我的被褥上积了一层灰尘,应该是没有被翻动查看过。从褥子下翻出日记本,急忙撕成碎片,统统扔进便池用水冲走。整理好下乡的行李,来到好似离别好久的教室。教室中已有好多同学在那里等待,还有几位送行的同学家长。我那思儿心切、体弱多病的年迈的母亲,却不知我已身处逆境,就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母子却不能相见、不能告别,阵阵心痛、阵阵酸楚。当我开门走进教室,喧嚣声戛然而止,室内顿时寂静下来。好多同学呆滞了,像看到陌生人一样看着我,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我走向教室最后我上课时的座位,没有同学与我说话打招呼,只有寥寥可数的同学微微点点头。而后等待时段,姗姗来迟的同学中却有几人与我主动打了招呼,而这几位同学恰是很少到学校的同学(他们或许根本不知我已遭受批判,或许他们中有人与我一样天真幼稚,以为走出“禁闭隔离室”回到班级就已解放、自由啦)。
风和日丽,“知青”专列火车一路飞奔,来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然后转坐马车,到达插队落户的六屯生产大队,天色已完全黑了下来。插队名单公布之后,黑暗之中一种不祥的危机感顿时涌上心头,发现我与同学G没有与本班同学分在一起,而是被分配到其他班级(红卫兵对立派)所在的第一生产小队。学校的“专政队长”就在这个小队,并且是“知青点”的点长。“文革”没有结束,阶级斗争仍在继续,“专政”和批判斗争仍在前面等着我。到农村后的第三天,“知青点长”就对我郑重宣布了几条规定:①每天仍旧向毛主席请罪,读毛主席语录;②除劳动以外不许随意乱说乱动,有事离开小队必须请假;③深刻反省,好好劳动改造,每月写一份劳动总结——“认罪书”;④家信要经检查之后方可以邮寄。同学们分配到生产小队之后没有安排立即劳动,我借生产队夏队长让同学们休息两天、四处走走,熟悉农村情况之机,到班级同学所在“知青点”转了一遍,也正是这一转,为来到农村不久之后的再次批斗提供了一条新的“罪状”——“四处乱窜,妄想翻案”。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0 13:08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五

我经历的文革(二)

丁启明

国庆日前,多云雷阵雨。同学们在生产大队的一个房间召开了第二次对我的批斗大会。批斗会主持人(女)与重点发言人L之外的其他同学一律坐在火炕上。这次批判会的宗旨是要求参加批斗会的同学们都要发言,表明个人的阶级立场,与“反革命分子”划清界限,还要反戈一击,揭发检举一切反革命罪行,批倒批臭,踏上一万只脚,让“反革命分子”永世不得翻身。这次批判会首先发言也是重点发言的仍然是同学L,检举揭发的所谓“反革命罪行”与在学校批判大会上的发言所差无几,多出的就是提醒参加会议的同学要擦亮眼睛,“阶级敌人,没有老实认罪,还在四处乱窜,妄图翻案”,鼓动同学们要勇于检举揭发,要触及灵魂,不再为“反革命分子”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一定要划清阶级界限,站稳无产阶级立场。L的批判发言之后,是我的“认罪”和请罪。我从小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忠于毛主席,学校“文革”开始时我是紧跟革命形势的,我没有做出也没有说出不忠于党、不忠于领袖的事情和言论,所以在“认罪”的同时,讲明了同学L揭发我的“罪状”的原话和原意,顿时引起同学L和几个同学的不满,严厉指责我不老实、不认罪,是在狡辩,是与革命群众对抗。革命热情极为激愤的两个同学从炕上跳到地下,站到我的面前,用手指着我,狂呼口号,高喊打倒,大有不把我打到十八层地狱不罢休的“革命”劲头,更有甚者,捏造“罪状”以表积极革命,决心与我划清界限。我被批判的主要罪状是:①攻击林彪,攻击中央领导。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首次接见红卫兵,林彪、周恩来讲话,同学听广播后议论时我说:林彪普通话没有周恩来好,很多话听不清楚。而同学L说我说林彪讲话不好,是诽谤攻击中央副主席,攻击毛主席的革命战友。②“文革”时期流行小字报(传单),得知江青曾做过演员和曾结过婚,我与同学议论,其他同学也有见过类似传单,大多同学持有怀疑态度。就此事,同学L说我给革命旗手造谣,污蔑江青,污蔑中央“文革”,等于污蔑毛主席。③攻击“钢铁长城”解放军。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支左,那阶段我基本处于“逍遥”时期,曾参与保护学校活动,与“军宣队”邵排长熟络了,某天我对邵排长说:解放军是保卫边疆国防的,军宣队来到学校“支左”,支持一派,必定压制另一派;号召同学停止“串联”复课闹革命是压制革命运动。邵排长没有与我争辩,他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命令我们做什么,我们只能毫无条件服从。同学L认为我是恶意诋毁毛主席创建和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自毁钢铁长城。④妄自菲薄,狂妄自大,污蔑伟大领袖毛主席。某同学与我说:就你的水平和能力,你应该担当我们(红卫兵)战斗队的头头。我以为她是开玩笑或有意挖苦我,就回答说:他们两人之前就是班级干部,担当红卫兵头头比我合适,我可以在后边出出主意,他们也会听我的,这样很好,毛主席不也是退居二线了嘛(笑)。不知同学L如何得知此事,他说我与伟大领袖相提并论,是抬高自己,贬低伟大领袖,是恶意诋毁毛主席的伟大形象,是对毛主席的污蔑。⑤道德败坏,有流氓行为。某女同学摔伤,疼痛难忍,男同学自发抬担架将其送往就近的“卫校”,不行,仍由担架送往矿务局医院治疗,一路该女同学不断呻吟叫唤。见此,我为安慰减轻其痛苦,就握住她的手,让她坚持忍耐。而同学L却是说我暗中借机摸女生,有流氓行为,是道德沦丧。握手与摸女生是截然不同的行为,同学L就是以此毁灭我的人格,引起同学特别是女同学的义愤。这次批斗会是面对面的揭发批判,面对面的斗争,火药味十足,同学们大都做了发言。批斗会上,我虽然低头弯腰不能面视每个同学,但每个人的声音语气还是听得清清楚楚的。其中发自内心深揭痛批猛斗、决心与我这个“敌人”划清界限的只是少数几个人,其他同学的揭发、批判发言大都没有实质内容,不是照猫画虎就是空喊口号。批判会上唯有一人顶着压力,保持沉默,敢冒风险,不论主持人如何催促她发言表态,就是一言不发,使我深感欣慰和愧疚。她既是我的高中同学,也曾是给过我某些帮助(如缝制被褥等)的初中学妹。沉默是同情、是安慰、是信任,是勇气、更是力量,是我逆境以后支撑坚持下来的信心和鼓舞。此次批斗会之后,有同学找到她加以谴责,而她没有被淫威吓倒,反而争辩说:批斗会上所说的我难以认定哪些是反动言论,我难以表态;至于他是否说过反动言论,我没有听到;我听他说过的话没有不妥和反动的,我无法揭发;我又不能背着良心胡编乱造,所以我不能胡乱发言表态。她与同学L在一个生产小队,批判会之后的一段时间受到多次劝诫和指责,深受歧视,处于险境,但她没有懊悔,没有屈服。之后凭借她的品格和努力劳动实践,很快得到贫下中农的认可和赞同,是第一批抽调回本市学习、工作的“知青”。
这次批斗会很快在村子里散布开来,“反革命分子”的我成了众矢之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本队知青点一些同学和某些个别青年民兵,有一段时间对我是冷眉立目,恶语相向,尤其是那些完全不懂世故的顽童和中小学生,在街上看到我,他们是一边喊着“打倒反革命”的口号,一边随地捡起石头和土块追打我,如果当时没有老农的呵护,很难预料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从此,我生活在孤独、无奈、恐惧和绝望之中,劳动或饭后之余,一个人常常来到知青点屋后,面对几棵榆树发呆,脑海中闪现的全是批斗时的恐惧情景和几个愤怒的面孔,思考的是如果继续无穷无休止的批斗,今后会不会还有生存的空间,死的念头不时涌上心头。夜里时常被噩梦惊醒,在黑暗中独自流泪。
“文革”时期,我是一个幼稚、愚忠、不谙世事的学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革命造反”和派系斗争,加之同学的年轻无知或被利用,使我遭受了严重的身心伤害,心理创伤至今难以修复,以致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在农村由于我能吃苦,农活干得好,农民对我有了好感,境遇有所改变。在北镇下乡一年后,我带着“反革命”的“帽子”转回抚顺我老家所在的农村。我现在定居美国,不愿意回想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幸有同学准备为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出书写志,此举鼓励我把它写出来,以期见证历史,并没有责怪同学的意思。我经历的苦难不是一高中的同学都曾经历的,但那段历史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也不会忘记,它改变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命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社会和谐,永远不要再发生那种于国无益、于民有害的事情,所以我把我的遭遇写出来,作为借鉴。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11 08:40
当年经历好坎坷,
受尽磨难乡村躲,
幸好灾难终过去,
晚年回忆感慨多。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1 17:0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1 08:40
当年经历好坎坷,
受尽磨难乡村躲,
幸好灾难终过去,

我的这位同学如今已定居美国,他写下这段遭遇,是想以史为鉴,希望今后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谢谢龙行版主的点评。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1 17:0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六

楹联伴我度晚年(一)

王庆敏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1968年9月26日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第六小队,后还乡到抚顺县碾盘公社关口大队。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辽宁大学抚顺师专班,毕业后担任初中教师,后调入抚顺人民广播电台,从事编采工作。



2007年9月26日是我正式退休的第一天。这一天也是我下乡39周年的纪念日——但是我从来没有纪念过。因为毕竟在那里是苦多乐少,甚至至今也回想不出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可以回味。早晨睡到自然醒,醒来后因为不知道如何打发这一天,一时觉得百无聊赖。打麻将,不要说我不会,我们全家也没有一个会玩的;逛公园,上班的时候天天从公园里穿行,公园里面的景物早已是没有一点新鲜感了。后来在邻居的影响下,我和骑友们骑车到附近市县去骑游。但骑游毕竟是受天气影响的,刮风下雨下雪就只好呆在家里了,特别是数九隆冬,天寒地冻,更不适合上路骑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山西省和顺县为即将落成的佛光寺征集楹联,便尝试着写了几副。其中,为伽蓝殿(伽蓝殿是寺院里供奉护法神关羽的)撰写的:“昔为忠勇薄云将,今作慈悲护法神。”竟然获奖了,还被书法家写成了字画。能在如林高手中获得一席之地,实属不易,有和顺佛光寺楹联评委回答一位获奖者的话为证,“教授好运!不用谢俺,俺是打工滴。这次征联,如同三堂会审,难度大大的,特别是经过精通诗词书画艺术的佛门大师最后审定,几幅选定的联又被撤下来,旁观都出一身汗。能够胜出真不易,的确是经过考验的”。一名初出茅庐且不懂楹联规则者能够胜出,真应该感谢抚顺一高中老师给我打下的扎实功底,特别是高中时代汪家华老师对我的鼓励,大学时代高士毅老师在语法方面对我的培养(汪家华和高士毅两位老师既是我的大学老师,也是我们的高中老师——抚顺一高中老师几乎个个都是抚顺教育界的翘楚,所以大学恢复以后,不少人都被聘请到大学任教)。虽然懂语法并不一定能写出好楹联,但不懂语法肯定是写不出好楹联的。因为楹联讲对仗,在词性方面要求比较严。其他如律诗和骈赋以及部分词曲也是如此。受到这次鼓舞,便大胆投稿,居然也撞过几次大运。比如在《古街杯》征联中竟也获得了二等奖(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这个二等奖可谓得之更加不易,因为征联者中国古街书画院院长刘育新本人既是中华对联研究院副院长,也曾担任过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副会长兼秘书长,所以一般楹联很难入其法眼。以至于第一次评完他不满意,又推倒重来,故说不易。有了楹联做基础,又尝试其他体裁,比如骈赋和格律诗。后来给江西抚州写的《拟岘台赋》竟然获得了第一名,而当时自己甚至连什么是赋都不十分懂,只是照猫画虎而已。后来又有一些格律诗和楹联获奖,其中比较喜欢的一副楹联是给重庆园博园亭榭写的:
足随绿水,面对青山,莫将俗事留心底;
赋写黄花,诗题红叶,且约闲情到眼前。
这副楹联反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心态,所以我比较满意。评委也比较满意,但要达到这种境界是很难的。
我的作品也并非都是应征之作,有些则是有感而发,比如写给同学冯民生的:“四壁诗书画,一生慈孝情。”就是触景生情而写的。冯民生家书房里一面墙是长长的书架,里面多是高品位、上档次的精装版;另一面墙是博古架,上面摆放的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各种文玩;其余两面墙挂着字画。这种书香氛围甚至获得了身为公司高管的亲家的尊重。民生对儿子冯飞充满了慈爱,自不用多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母亲的孝顺。因为早年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把他们弟兄四个培养成人,所以民生对其母生养死葬,全力承担。至于“情”字,自古才子多情,不用细说。一副楹联十个字,应该是字字有据,但不知民生是否满意。因为他在文字方面具有一定造诣,是我们班同学封的三个秀才之一。三个秀才我忝列其一,另外一个是身高一米九五、从沈阳军区篮球队转业到地方的牛建春。牛建春不像文人,倒像武夫。不料这个武夫虽不显山,不露水,却突然给同学们一个意外惊喜与惊讶——前不久出了一本诗集《岁月之歌》。诗集中分别描写了知青年代、军旅生涯。重头戏在第三部分《山庄撷英》,里面描绘了他承包的小流域——牛家庄的多彩生活。他是我们班第一个出书的人。而民生数年之前就开始筹划的画册《西北行》至今尚未看见踪影。
第二副楹联是送给同学兼好友林福盛的:
男非少穆,但有儿孙陪左右;
女似徽因,岂无挂碍奔东西。
林福盛儿女双全,先后留学东瀛。其子嵩泉秉承“父母在,不远游”之古训,学成之后,回国发展,婚后育有一子,已满两岁,陪伴在福盛夫妇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但我觉得好男儿当志在四方,效法前贤文忠公。故我说男非少穆——林则徐字少穆,谥号文忠。虽然子非少穆,但是福盛却可有儿孙绕膝之福;其女林琳聪慧异常,故说似林徽因,她从日本名校硕士毕业之后,留在日本一家公司做中层管理人员,车房俱有,家庭幸福。但无奈福盛心中牵挂,故与妻徐凤春多次往返于中国和日本之间。
另外一副楹联是送给同学丁启明的——这是我主动给同学写的第一副楹联。丁启明的学号在我们班也是第一号。这个一号他当之无愧,不仅高大帅气,而且学习也好。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应该能考入一所很不错的大学。而且没有意外的话,事业也会一帆风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国企、私企,他都干得很好。不幸的是他在“文革”当中,不知道什么原因,竟被打成了反革命——至今我也不明白被打成反革命的根据是什么。其实也不用明白,那么多“文革”中遭受迫害的人他们谁明白?恐怕谁都不明白。很多人甚至直至被迫害致死也没有弄明白自己所犯何罪。但是丁启明是个爱较真的人,所以至今还耿耿于怀。我曾从佛家因果报应方面来做解释,不知道如今他释怀与否。我送给他的楹联是“展翅飞中美,含饴弄外孙。”
这也是写实。他的女儿从上海交大毕业后,辗转到了美国工作,她与丈夫的工作都很好,早早住进了自己家的二层小洋楼里。丁启明夫妇也获得了美国绿卡,如今一家六口、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其乐融融。所以我经常以此开导丁,说他虽然过去受罪,但现在享福,也算是命运对他的补偿吧。丁启明故土难离,经常飞回国内来看望亲友和同学,所以楹联出句是“展翅飞中美”,对句就不用解释了。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1 17:04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七

楹联伴我度晚年(二)


还有一副楹联是写给富玉冰的。富玉冰是我们班女生三杰之一——其他两位,一位是高桂玲,另一位是贾朋。富玉冰的父亲是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校长的地位虽然不能与民国时代相比,但也不是现在的人可以理解的。家学渊源,她写得一手漂亮的隶书。三十多年前她曾给我写过几幅,可惜多年辗转流离,尽皆散失了。我给她写的楹联是:
白雪留丹,笔走龙蛇悬玉腕;
青鸾愁黛,功成父子鉴冰心。
富玉冰喜欢在白纸上写红字,故说白雪留丹;青鸾,镜子。1999年前后,其家中诸多不顺,惹得很有担当的她一度愁眉紧锁。在种种逆境面前,犹未忘记对孩子的教育。其中,小儿子在小学四年级即拿到了由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亲自颁发的业余六段证书,距离业余最高段位仅一步之遥——围棋业余段位最高是七段。现在他已借此获得了理想的工作。这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富玉冰那颗纯洁的心——冰心。冰心,比喻心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说她心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还有一件事可以为证。1968年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不久,大队组织批判丁启明。多数人为了自保,不得不敷衍着说几句,也有个别人为了显示自己“革命觉悟”高,痛揭狠批。只有富玉冰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有人再三点到她的名字时,她始终保持沉默。而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需要很大勇气的。君子小人,高下立判。
说到另外一位女生三杰中的高桂玲,令我想起一件事。“文革”中我们班一位很注重形象的男同学,因为理发师理的发型不满意,索性剃成光头。但只有自己剃又心有不甘,便趁同学午睡的时候,在每个男同学的头上推了几剪子,大家醒来后不得不都剃成光头。算上始作俑者,一共有二十名男同学剃成了光头。一次高桂玲和我面对面坐着,她认真看了看,说:“你剃光头挺好看。”当时没有在意,后来皈依佛门,忽然想到我前生是否是僧人,因持戒不严,故又来轮回。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九年前到清原县青云寺给去世的小妹妹做超拔,当时写了一首诗:“瞻礼青云寺,超拔骨肉亲。晨钟惊宿鸟,暮鼓觉行人。渐悟佛经意,初聆梵呗音。西方非远路,全在净身心。”用的是新韵。当时自己对佛教是一窍不通,却能暗合佛家精神,不能不说是很奇妙,所以后来自己骑自行车到大伙房水库附近三慧寺皈依的时候,才说“单车三慧寺,双脚踩蹬疾。跋涉非嫌远,皈依但恨迟……”了。后来青云寺住持上宝下和老和尚世寿九十七的时候,自己无知者无畏,撰写一联托人带去表示祝贺:
三宝常住,九品池中,看大德白莲已达八千里;
六和永存,七世佛后,望高僧青云再度十万人。
联中嵌了宝和老和尚的法号和世寿,从意思上看真不错,所以受到好评。但从联律上讲,严重失律。不过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内容和形式二者兼顾,没有办法。三宝指的是佛、法、僧,六和全称六和敬,六和塔的名字即据此而来。
现在高桂玲随儿子就住在六和塔所在地的浙江杭州。高桂玲具有一种天生高贵的气质,但却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美人。她原来有两条粗粗的长过腰际的辫子,有一次我看见她将两条辫子盘在头上,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把她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那篇如梦如幻的小说《已故少女们的郊游》中的玛丽安娜联系起来。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玛丽安娜的:“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坐着玛丽安娜,我们班上最漂亮的姑娘。她那双细长的腿交叉地搁在木板上,她的棕褐色的辫子在头上盘成一圈。她的面容高贵而端正,就像中世纪玛尔堡地方教堂里的石雕的少女头像,脸上的表情是如此开朗和妩媚。人们看到她的时候很少会毫不动心或者冷淡地把她当作一朵画出来的鲜花而看待。”遗憾的是,“文革”中她第一次进北京的时候,就被剪掉了留了十几年的辫子。我想她当时一定是很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是绝不敢在脸上表现出来的。后来她再也没有留过那么好看的辫子。高桂玲被剪掉了辫子,令我感到惊讶,但更大的惊讶还在后面。出了火车站——著名的北京站,便看见一群红卫兵押送着被剃了阴阳头——就是剃一半留一半——的人迎面而来。后来又听说烧书,烧字画,砸文物——“文革”期间毁损的文物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毁损的不知要多多少倍。不久即听说老舍先生投湖自尽——后来又听说当年已经准备授予老舍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而诺贝尔奖是不授予死人的,评奖委员会到中国调查后确认死讯,便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由此看来,高桂玲只损失了两条辫子,这在当年真可以忽略不计。后来,高桂玲随兄长去了贵州的六盘水。现在她定居浙江海盐。一个儿子子承父业,做了医生;另一个儿子是教师,住在杭州。我为她撰写了:
一代佳人,怜卿远嫁六盘水;
三生宿愿,祝我早穿百衲衣。
出句写高桂玲,因六盘水所在的贵州当时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地方,所以用了一个“怜”字;卿,古代对人的敬称,见《词源》;对句写我,因她那句“光头好看”,勾起前世僧人之联想,然此生出家已晚,希望来世早早剃度,修行成佛。
贾朋也是女生三杰之一,她的父亲是一家大型国有煤矿副矿长,母亲也是医生。这在大多是工农家庭出身的我们看来,可以算作是贵族子女了。知识分子父母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令她具有一种典雅脱俗的气质。虽然出身干部家庭,但她毫无矫揉造作之态,甚至比我们不少工农子女还朴素,这一点赢得了我们很多人的尊敬。因她的大家气质与才气,我曾把她比作民国时期的林徽因,送她的楹联是:
大家无俗态,少女有才情。
她的哥哥毕业于清华,姐姐也是名校毕业,如果没有十年浩劫,我想她距清华也不会太遥远。
当然,优秀的女同学并非仅富玉冰、高桂玲和贾朋三位,比如具有古典之美、如林黛玉的商秀芳,彼此接触较少;堪称才女的王雅洁,由于转到我们班较晚,当时了解不多;受到我们班长王绍福青眼相看的吕欣,我的同桌——过早凋谢的皮秀琴……都很优秀,挂一漏万,难免遗珠。
贾朋和我曾先后在同一所小学读书。另外还有一位徐伟也是小学校友。具有数理化天赋的徐伟在我们一年四班堪称佼佼者。这也许是继承了其父的基因吧——其父在20世纪曾是盘锦油田主要筹建者之一。徐伟后来也成了盘锦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退休之后,许多单位还争相聘他去担任技术指导,最近又担当了给老年大学讲课的任务,所以他现在是退而不休。徐伟为人坦荡,既无防人之心,更无害人之意,我用十个字概括他:
少立青云志,老怀赤子心。
世上好人不少,但心地纯洁如徐伟这样的还不多见。
应征的楹联是因为名利,送给同学的楹联是因为感情,但也有少数楹联既非为了名利,也非为了感情,而是其他。
比如,怀念胡耀邦的一副楹联:
光耀家邦,一生为宦无城府;
泽施朝野,千载做人有楷模。
就是有感于胡耀邦伟大的人格而撰写的。他落实干部政策解放了多少老干部,摘掉了多少“右派分子”和地主、富农的帽子,平反了多少冤假错案,这也正是他至今还活在千千万万人民心中的原因。他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如果大家都能像他一样,我们中国很多不如人意的事情都不会发生。我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来为他做些什么,只能以一副楹联作为他即将到来的百年诞辰的献祭。
楹联增加了我排遣寂寞的方式,给了我抒发感情的载体,让我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我喜欢楹联,今后还会继续写下去,但不会再为名利而写。

作者: 张庆先    时间: 2016-3-11 21:22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11 17:04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七

楹联伴我度晚年(二)

王庆敏同学作品很多,在我校素有“小秀才”之美誉。他在楹联、骈赋、格律诗和古汉语方面都有一定造诣。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12 09:51
晚年爱上写楹联,
先后获奖好喜欢,
写给同学更真挚,
全是心意总绵绵。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2 12:1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2 09:51
晚年爱上写楹联,
先后获奖好喜欢,
写给同学更真挚,

多谢龙行版主的点评。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2 12:28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八

回忆阎修桐在农村的日子里

王庆敏

阎修桐是我在抚顺一高中高一、四班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如果论学习成绩,他不是我们班最好的,严格说恐怕只能算中等以下,但论后来的造诣及职位,他却是我们班最高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归结于时势、机遇以及个人的追求和努力。纪录片《春花秋实——记画家阎修桐》解说词稿以及《采访画坛新秀阎修桐先生》一文对他的艺术成就有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此处主要谈谈他的成长机遇。
1968年9月26日,我们作为所谓的“知识青年”,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被裹挟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我和林福盛、牛建春、阎修桐、王三杰、崔玉珍、贾朋、王雅洁、郭素琴等十几位同学被分到远离大队的第六小队。当时青年点还没有盖,被队里安排到一户姓孙的社员刚刚盖好的新房里(此房是人家准备结婚用的,他家虽然不愿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敢怒而不敢言,所以对我们并不友好,我们的饭锅同时也是他们家的猪食锅——连我们的水缸也是生产队里刚刚腾出来的猪食缸),女同学住较小的东屋,男同学住在西屋。阎修桐作为青年点点长,没有挑选比较暖和的炕头,而是选择了炕梢。我挨着他,所以许多事情他都和我说,对于他的成长历程,我也因此比别人了解得多一些。通过接触,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有一次,他给我讲过一个关于乞丐雪夜马棚避寒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乞丐作的那首诗:“大雪纷纷赛鹅毛,身披马粪头顶瓢,今夜我在这里过,那些穷人怎么熬?”身为乞丐,已经极其不幸,却还想着不如自己的人,这种境界,远非“安得广厦千万间”可比了。
我们六屯大队的领导是很有头脑的人,处处都能紧跟形势,所以在很多方面就成了锦州市的“点儿”,农业学大寨、教育革命、民兵训练等都是“点儿”,好像有七个之多,因此他们很能发现典型。有一次,高一、二班一位姓柳的同学到马号(马棚)里饲养员的住处住了一夜,访贫问苦,第二天便被大队大肆宣传。阎修桐是个很有头脑的人,见此情况,便问我应该怎么办。我真的不太懂得这方面,也没有给他提出好建议,不料他很快就想出来了一个办法——给五保户韩大爷端尿盆。想出来立马行动,第二天早早起来就去了,回来后我问他如何,他皱了皱眉说太恶心了,没端。但他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第三天终于把五保户韩大爷的尿盆端出去倒了,于是大队又发现了一个典型,后来又有了割高粱割伤脚不下火线的事,便大树特树起来,很快便从大队的学毛著典型成为公社的学毛著典型。我们都觉得可笑,端尿盆也能成为典型。有一次我和他还有牛建春我们三个一起堆高粱垛。休息的时候,我和牛建春便开玩笑地说他过几天说不定会成为县里的典型,后来又说也许会成为市里的典型,这样从市里说到省,一直说到全国。我们是开玩笑,以为端尿盆无论如何也不会为省市典型,他却很认真,没有认为是玩笑。不料他真的成为了辽宁省学毛著积极分子。去省里开会之前,他不无骄傲地对我夸耀说有七个人替他写发言稿,只比中共“九大”代表王贵中少两个人,我真不知道他的发言稿里面编了些什么,不过据他自己说,肯定没有端尿盆这件事。六屯大队真不愧是市里的“点儿”,和他一起参加辽宁省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还有另外三名代表,两名是我校同学,一名是大队负责知青工作的副主任——这名副主任后来因奸淫女知青被判刑七年。阎修桐从省里开会回来后,把得来的一大堆书全给了我,不过因为里面到处引用《毛主席语录》,编排水平极低,所以也没有怎么重视,后来渐渐散失了,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些可惜——毕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参加辽宁省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是阎修桐在农村的顶峰,后来因为没有其他典型事迹而慢慢被大队忽视。不久以后,大队推荐我们班一名女同学——也是我们一个青年点的——到锦州师范学校去上学,而没有推荐他,气得他破口大骂,说:“我上顿酒下顿肉地供着他,为什么不让我第一个出去!”我问他什么上顿酒下顿肉,他才说那名后来被判刑的副主任到抚顺办电——当时六屯还没有通电,借助知青名义来请求支援——的时候住在他们家,他们家酒肉满招待。大队见事情不妙,便答应他再有名额肯定让他先走,这才把他稳住。后来清华大学来招生,大队没有食言,果然把他推荐上去,当时很多同学不服气,大队解释说阎是典型,怕倒下不好看,送走了便一了百了了。阎修桐也不愧是抚顺一高中的学生,自己回来说在清华是前几名的高材生,刚开始我们还不相信,后来才知道,他的同班同学好多还是初中生,即使是高中的也并非重点高中的,难怪他在同学当中显得鹤立鸡群了。
说来可笑,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一个堂堂的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部委办局里的一位中层领导,竟然是以端尿盆起家。这不由得令我想起清代一部有名的笔记小说——沈起凤的《谐铎》,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学使某公担任主考,临行前向恩师某尚书辞行,尚书有屁欲放,欠了欠屁股,学使以为尚书有话要说,便起身聆听,尚书婉辞说道:“下气通而已。”学使便牢牢记住“下气通”三个字,不料考生中真有一个叫“夏器通”的,文章是狗屁不通,无奈是恩师嘱托,便取为第一名,引起舆论大哗。学使回京复命,拜见尚书,说起“夏器通”之事,尚书不解,后来知道了原委,不由哈哈大笑,说当时只是放个屁而已。放屁无心,端尿盆有意,可谓异曲同工。当然,那个夏器通与我的同学阎修桐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同学不服气的是,真凭考试,好多同学都比他有条件上清华,只是机遇而已。后来见识渐多,也就心平气和了,比如那个刘志军,只读过初中,不也当上铁道部长了吗!
2008年9月26日,阎修桐曾回抚与同学一聚,遗憾的是此一聚竟成永别。写此文权且作为一种纪念。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13 08:53
这个同学有心计,
能够想到出名意,
最后总算得所愿,
只是走得早一期。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3 12:10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3 08:53
这个同学有心计,
能够想到出名意,
最后总算得所愿,

多谢版主点评。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3 12:26
《西北行》序

王庆敏

人生不足百年,志向常存万里。昔日鉴真东渡传经,玄奘西行求法,哥伦布直通两美,麦哲伦环绕一球,九死一生,成就一生大业;三灾八难,流传万世美名。郦道元为宦,兼行访渎搜渠,竟撰《水经》三卷;徐霞客辞家,专事登山玩水,终成游记一函。彼辈实为人杰,吾侪非是世雄。虽未克为其先道,但尚堪步彼后尘。且不同者:昔年险道,今日坦途;而相似处:他乡美景,异族奇风。卧游天下,只可观花雾里;伫立面前,方能留念心中。是以亲人情侶,重载小车,沉浸东南烟雨;驴友影迷,长枪短炮,饱经西北沧桑。
吾友民生,他年同学,聪明睿智,蕴藉风流。久歆太白之行,未遂青莲之愿。今卒离职场,重负在身而顿失;初涉影坛,轻装上阵以一尝。乃置装备购佳能,只身闯荡张家界;踏征程开视野,数日流连大草原。然未可释怀者: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不曾入镜之:天山积雪,毡帐牧羊。故一旦闻风,暂辍东南之诱;数天备战,遂成西北之行。于人情向菊,风意摧莲之日,偕友数人,始发云台,途经张掖,夜宿酒泉,驱车近三万里;采风一月,影留碛口,人拍敦煌,景抓图瓦,照片过二千张。数轮筛选,得精品百帧;几度校雠,成新书一部。
览此风光画册,不亚山阴道上;随他摄影镜头,绝胜蚂蚁国中。叹序言者虔心未至,愧无光照临川之笔;幸摄影师慧眼已通,喜具情移受众之才。瞻禾木入秋,令人心旷;看天山转场,叫我魂惊。落叶无言,影光皆美:流沙有意,韵律俱佳。花头饰美人,叫人遐想;白哈巴良夜,令我沉思。喀纳斯碧水朝晖,似歌似画;赛里木澄湖秋月,如幻如诗。丹霞残照,直攀格瑞《无题》;黄漠清泉,不让凯文《静影》。壶口瀑飞,令他胆战;甸头雾起,教尔神怡。骏马厮磨,莫非初恋?老牛独爱,正是深情。胡杨林驻足不前,几番惊喜;托克逊乘车直下,数度险情。郊野边城,足堪悦性;花香波影,尽可怡情。佳作连篇,皆赖辽东才媛秋兰勖勉;妙文累牍,多承燕北方家黄凯品评。观兹影集,杂念顿消,会生宗悫乘风之志;读彼文章,豪情常起,曾有班超赴远之心。
人生有尽,欲望无穷。君临一国,富有九洲。妃后媵嫱,盈宮盈殿;金银珠宝,满库满仓。然唐明皇粉黛三千,承雨露无非数女;而汉武帝嫔娥四万,沾恩光不过几人。广厦千间,只眠一榻;佳肴百味,惟食数脔。皇家金殿,终化囚牢,极权何益?邓氏铜山,竟成饿殍,重宝孰能?至于我等小民,朝思夕计,营营于蜗角虚名,终无了日;星饭晨炊,苟苟于蝇头微利,岂有竟时?况辜负春花秋月,更耽搁绿水青山。无限风光,岂容浪掷;有余岁月,难令虚拋。炊金馔玉,干禄求官,中外庸人之俗态;玩水游山,吟风弄月,古今达士之常形。羡吾友逍遥,不将俗事留于心底;念他乡寥廓,当把闲情约到眼前。工作则正身诚意,富国裕民;退休而览胜寻芳,娱亲悦己。一世为人,百年立德。倘能如此,仰面向天,可无愧也;问心于己,岂有憾哉?作序一篇,成诗八句:
万里驱车过玉关,探幽猎影陇新间。
卡中留下两千影,梦里欣开六十颜。
人世难逢张口笑,天山始得净心闲。
俗缘当断直须断,休往浮名顶上攀。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13 23:50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10 13:08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五

我经历的文革(二)

     作者学长现在身居美国,远离故土,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同学们的情谊是十分珍贵的。 借文字倾诉出往事带来的心痛之事,使自己的心在多年后得以释怀也算是对自己心扉的一个慰藉。释怀就轻松,愉快就健康~ 恭祝异国他乡生活安享悠闲之快乐~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13 23:54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11 17:04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七

楹联伴我度晚年(二)

            楹联伴我度晚年(一)(二) 好文字、好雅兴、好心态。为您点赞~ 恭祝王庆敏学长新春吉祥如意~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4 17:51
雾梦 发表于 2016-3-13 23:54
楹联伴我度晚年(一)(二) 好文字、好雅兴、好心态。为您点赞~ 恭祝王庆敏学长新春吉祥如 ...

代老同学谢谢雾梦版主的鼓励。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4 18:25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

我的表哥

王雅杰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1972年之后曾在抚顺师范学校、抚顺师专读书。先后就职于抚顺市教育局高教处、普教处、办公室任科级、副处级调研员。1998年后到抚顺一中、抚顺十二中任工会主席。2007年退休。


表哥是我舅舅的孩子。他是我童年的伙伴。舅舅家住在本溪县一个偏僻、风景绮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起伏的群山,明亮的小河,那里有我童年的梦。
那是一个夏天,妈妈带我到舅舅家,当我们走进院落时见到一个小男孩,穿着黑色的布鞋,蓝色的家织布的上衣和裤子。黑黑的脸上有一双明亮机灵的大眼睛,他怯生生的,傻傻地望着我这个城里来的小姑娘。这就是我的表哥。他长我五岁。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我的小伙伴。他时常带我到村边一条小河去抓小鱼。那明亮的小河清澈见底,河里的石头历历可数。我和表哥追逐那温柔的浪花,脚踩那软软的细沙。那精灵的鱼儿有时从我指缝间滑落,河面上荡漾着欢快的笑声。我俩带着战利品高兴地跑回了家。一次村里的孩子打了我,他牵着我的手去找他们算账。他挥舞着拳头,圆睁着眼睛告诉他们不许打我。我躲在他的身后默不作声,可我心里却暗自高兴。有时他嫌我是女孩子不愿带我去玩,自己偷偷地跑出去,将我甩在家里。我哭闹着向舅妈告了他的状。他气不过悄声地在我的耳边说:看我不收拾你的。我生了气不理他,他耐不住寂寞,又不好意思找我,他手里抓着两个蜻蜓在我的眼前晃动着说:我有这个。我经不起这蜻蜓的诱惑,我俩和好如初。秋天的时候,他带我到山里去采野果,衣服脸刮破了他不顾这些,将大把的野果装在我的口袋里。一次,我不慎摔倒了,我哭着喊妈妈,他急得头上沁出了汗珠,脱下身上的小褂子,边为我擦眼泪,边说:小妹你别哭,冬天来的时候,哥给你抓个小家雀。我破涕为笑。从那以后,我一直盼望着冬天的到来。几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外祖母家又碰见了他,这时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说话的声音粗粗的。他就读县高中,是全校有名的高才生。他喊着我的乳名像一个长辈似的,告诉我好好学习。看着他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他的童年,我暗暗的好笑。后来听说他高考落榜了,因为舅舅家出身地主,文化大革命他回到了家乡。他曾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也因家庭出身同他分手了。不久,因为他同邻居发生点小矛盾,队里要批斗他,他万念俱灰,绝望至极。在别人都下地干活的时候,自己在家悬梁自杀了。舅舅听到这个消息时,纵身跳到池塘里,后来被人救了出来。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他带走了他的爱,他的理想也带走了我童年的梦。
多少年来,我时常回忆起那风景绮丽的小山村,明亮的小河,起伏的群山,缕缕的炊烟,想起那有一双明亮机灵的大眼睛又怯生生的小男孩。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4 18:26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一

故乡的群山

王雅杰

清晨,我以一种闲逸散淡的心情,漫步在风景绮丽的小山村。湛蓝的天空飘散着几朵美丽的朝霞。雾在山峦和田野间游动,朦胧飘渺如烟如纱,使朝来的旷野笼上一层宁静的神秘。一望无际的黄色的稻田在晨风中卷起阵阵的涟漪。农家小院升起袅袅炊烟。
郊游让我置身在这风景如画的小山村,我仿佛回到童年的故乡。我回忆起祖父母疼我爱我的阕阕故事。任凭时间怎样侵蚀,依然那么清新,那么欢愉。我一直怀念着,珍藏着,久久不能淡忘。我曾企盼着有朝一日回到我儿时的故乡,寻找祖父母生活的足迹,寻找夕阳斜晖中祖父的身影;寻找那小河潺潺的呓语;寻找故乡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那绿树掩映的小径,碧色的山林,那花的芬芳、草的清香。然而乡亲却告诉我,那里已修成水库,一片汪洋。唯有那群山依稀可见,那阳光依旧轻抚,那微风依旧拂面。我的心一阵的酸楚,不禁泪湿衣衫。世事沧桑,生命轮回,草木枯荣,唯有起伏的群山,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哦,群山,你是故乡的象征,你是祖父母生活的见证。
晨风,请带去我对群山的问候。朝霞,请送去我对群山的爱恋。群山,你永远耸立在我的心中,永远和我童年的时光相伴……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14 23:26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14 18:25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

我的表哥

        一段永难忘记的兄妹之情,一个令人痛心的结局......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3-14 23:34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14 18:26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一

故乡的群山

      优美的文字携带着小山村的气息迎面而来~ 感觉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美~ 往事的记忆,祖父母的疼爱难以忘怀~  晨风、晚霞、群山承载着童年的时光永久驻留在记忆中~   谢谢作者学长的散文
作者: 王维俊    时间: 2016-3-15 08:47
看后很感动,都是抚顺人。都有下乡的经历。我感到下乡虽苦,但也是我们个人经历中最为受锻炼和考验的一段时光,为你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和精神基础,你才会成为不愧法官称号的好法官!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15 08:49
难忘幼时表哥带,
只恨早逝伤情怀,
故乡念念不忘处,
只余群山依旧在。

作者: 金火鸟    时间: 2016-3-15 08:57
不错的书,每天有时间就拜读。
作者: 张庆先    时间: 2016-3-15 20:3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5 08:49
难忘幼时表哥带,
只恨早逝伤情怀,
故乡念念不忘处,

谢谢版主细评点,
尚未入网心不安。
请人代我捎句话,
诚请师长来观山。
         王雅杰敬上
作者: 张庆先    时间: 2016-3-15 20:48
金火鸟 发表于 2016-3-15 08:57
不错的书,每天有时间就拜读。

谢谢老师厚爱。欢迎来抚顺一聚。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5 22:00
雾梦 发表于 2016-3-14 23:26
一段永难忘记的兄妹之情,一个令人痛心的结局......

多谢群主点评、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5 22:13
雾梦 发表于 2016-3-14 23:34
优美的文字携带着小山村的气息迎面而来~ 感觉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美~ 往事的记忆,祖父母的疼爱难 ...

雾梦版主的点评是那样的贴心,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谢谢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5 22:16
王维俊 发表于 2016-3-15 08:47
看后很感动,都是抚顺人。都有下乡的经历。我感到下乡虽苦,但也是我们个人经历中最为受锻炼和考验的一段时 ...

又一位家乡的知友,但不知您是哪个学校的,下乡在何处,望以后常联系。
感谢您的支持, 替老同学谢谢您的鼓励。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5 22:18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5 08:49
难忘幼时表哥带,
只恨早逝伤情怀,
故乡念念不忘处,

多谢龙行版主的点评诗,寥寥数语,概括全篇,学习了。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5 22:19
金火鸟 发表于 2016-3-15 08:57
不错的书,每天有时间就拜读。

感谢老师的支持 和鼓励,请多指教。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5 22:31
本帖最后由 知青淘吧 于 2016-3-15 22:37 编辑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二


怀念一高中

牛建春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1968年到北镇县青堆子六屯下乡做知青。1971年参军,正营职。1986年转业到交通局养路费征稽处工作。

抚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是我的母校,
是辽宁省为数很少的全国学联单位,
副省长车向忱题写的校名;
师资力量雄厚,
全市各校招生;
学苗都是各中学的精英,
我的初中八个班只考上七名,
我忝列其中,
深感荣幸。

记得新生的第一课,
是在学校的阶梯礼堂,
校长亲自给我们训话,
大意是:
不要认为考上一高,
就等于考上半个大学,
你们要继续努力,
目标是清华、北大,
还有南开、复旦……

那时的校舍在劳动公园旁,
二层楼,窗户高大明亮;
直角形的建筑,教室都是正房,
教研室、食堂则是厢房;
教室窗外不远是篮球场,
南面几棵硕大的杨树,
正好遮阴凉。
篮球场是水泥地面,
玩起来得劲、舒畅。

班主任是车凤兰老师,
戴一副眼镜,端庄、大方;
典型的中年女性,
给同学们留下极好的印象。
教俄语的是高德维老师,
说话鼻音较重,爱微笑,
常用俄语和我们对话: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Досвидания!

一九六五年夏秋之际,
抚顺一高中搬迁到新校址,
教学楼是高高的五层楼;
那时的河东大多是稻田和菜地,
周围一片绿色;
少数几处建筑,大都很破旧;
旷野、绿地,
对我来说,充满了诗意。

隔马路对面是宿舍楼,
我们爱到旁边二十三中球场上玩篮球,
几个要好的同学有空就到那儿“斗牛”。
宿舍楼南面是一座宽大、陈旧的平房,
那儿就是我们的食堂。
每天的伙食单调,
小咸菜,玉米面“圆台”,
一碗能照人影的稀粥。
还有许多挥之不去的回忆,
都发生在我们的宿舍楼。

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
年纪稍长,
认真负责,讲话不慌不忙,
令我们难忘。
汪家华老师是语文组长,
虽然没有直接给我班上课,
但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
戴副宽边眼镜,斯斯文文,
纯粹是学者形象。
一句“全村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让我们争论得沸沸扬扬。
他主办的校办油印小报,
曾登载过我的一篇作文,
记得是写下乡劳动,
第一次见到二人转表演的感想,
这份小报我曾多年珍藏。
可惜已经遗失,
唯留缺憾与回想。

接着是“文化大革命”,
我们成了毛主席的红卫兵;
“八•三一”虽然没有亲眼见到领袖,
但是领略了“大串联”的飓风。
曾钻过校图书馆,
但已有人捷足先登;
也曾张贴过大字报,
“玻璃水”把串联时借的棉袄粘得梆硬!

再接着就是上山下乡,“战天斗地干革命”。
后来听说:因教师奇缺,
我们一高中改为师范,
把一高中的老三届大多抽调回校,
培训几个月,
分配到全市的中小学当老师,
教学,就成了他们的工作。
现在,当年一高中的学生,
大多年届古稀。

怀念一高中,
是我永远的情结。




作者: 金火鸟    时间: 2016-3-16 08:20
张庆先 发表于 2016-3-15 20:48
谢谢老师厚爱。欢迎来抚顺一聚。

谢谢,等待机缘,也欢迎你到哈尔滨来玩玩。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3-16 08:59
当年考进一高中,
从此结缘丰富涌,
点点滴滴皆难忘,
如今成诗回顾丰。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6 16:42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6 08:59
当年考进一高中,
从此结缘丰富涌,
点点滴滴皆难忘,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作者: 知青淘吧    时间: 2016-3-16 21:30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三

感悟红卫兵大串联(一)

白俊山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1971年回城,入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到市委工作。1987年调到抚顺日报社。1998年调到抚顺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任正局级调研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们正在读高一。在“毛主席指示我照办,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和红卫兵“天不怕、地不怕,打着红旗走天下”口号的鼓舞下,凭借年轻好胜的任性和青春激情,在四十多天的大串联中,途经十几个省,走了大半个中国,行程上万公里。虽说是信步所至,走马观花,一孔之见,对大串联的感悟不深。一些情景也是历历在目、触目惊心,甚至终生难忘。
北京见闻
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有说有笑,一宿没有合眼。盼着快点到北京,好好看看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首都北京,期待目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风采。
第二天上午,火车快到北京时,车厢里的气氛紧张起来。只听广播里高喊:北京是革命的圣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居住的地方。黑五类、狗崽子们,滚回去,北京不欢迎你们!还反复播放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造反有理”的毛主席语录歌。车厢门口的桌子上摆着几把大剪子,凡是留长发、扎辫子、烫发卷的都要主动剪;穿漂亮裙子和小裤脚管的,也都在剪开之列。
北京的大街上,更是给人窒息的恐怖感和视觉冲击。身着旧军装,头戴军帽,腰扎皮带,臂佩红袖标的首都红卫兵们,或坐着呼啸的吉普车,或急匆匆地奔走,好像在执行什么抓人、抄家的紧急任务。写着大字标语口号、画着漫画的宣传车大喇叭喊杀声震天,马路上满地的宣传单。只见两个七、八岁的孩童,敲着洗脸盆,用绳子牵着一个头顶高帽子,脖子上挂着大牌子的所谓“黑帮分子”。故宫的院子里更是花样翻新。在临时搭建的台阶上,站满一排身着五颜六色的宫服、头戴乌纱帽的反动学术权威、大学校长,口中不停地念叨:我有罪,我该死。总之,当时的北京是一片凄凉,满目疮痍,乱象丛生。这么描述,没有丝毫的渲染和夸张。
有一天,我们在王府井大街溜达。只见一名女子气喘吁吁地迎面跑来,后面有几个北京红卫兵在追赶。她看见我们也戴着红卫兵袖标,就跑进了商店。抓她的北京红卫兵对我们说:“你们在门口盯着,我们进去抓人。”不一会儿,他们抓着那名女子,在商店门口,当众把这位烫卷发的女子剪个光秃秃,然后得意地扬长而去。这件事虽然与我们没什么关系,可我的心里也有些内疚,感到良心不安。
我们在北京住在北京十九中(外交部子弟中学)。听这个学校的红卫兵讲,他们除了批斗老师、校长外,还与学校附近海淀区的农民联合批斗当地农村的地富反坏。他们让被批斗的人跪砖头,一跪就是几个小时,掉下来就挨打。在我们住校的一个多星期,被打死或自杀的有八、九人。人死了送火葬场就拉倒,不负任何责任。简直是无法无天,草菅人命!我们睡觉的教室对面房间是红卫兵抄家的仓库,里面有一人多高的两堆金银珠宝和古代字画。仓库没有门,每当晚间起夜,灯光下那两堆珠宝闪闪发光,我们却不屑一顾,一点儿没有心乱。这种心态,现在看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回来时拿上几件宝物,也是鬼神不知。当时的人就是那么傻,视金银为粪土。
在北京大串联,除了去大专院校看大字报,还有个重要任务是看毛主席,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毛主席八次接见外地师生和北京红卫兵,我们参加了两次,印象最深的是“8•31”那次。我们住的海淀区离天安门广场很远,半夜2点多钟,我们带着发的一根香肠、二个面包、二瓶汽水,坐着解放牌大汽车,天未亮就来到天安门广场。这时的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据说有150万人。大约10点多钟,只见一辆辆敞篷吉普车由远而近徐徐驶来。毛主席站在第一辆车上,满面红光,神采奕奕。“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声浪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的眼睛模糊了,怎么擦好像都看不清。跟在毛主席车后面的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的革命家的车辆。他们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一刻,我们真是太激动、太开心、太幸福了。

“左”的笑话
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大肆鼓吹“天才论”。林彪说:“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谁反对他,就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在林彪别有用心的鼓吹下,人们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登峰造极。在那“极左”横行的年代,人人自危,谨言慎行,一不留神,就可能触犯天条,引火烧身。我在大串联中就遇到两件意想不到、防不胜防的事情,险些摊上大事。
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大串联中每到一地,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购买毛主席纪念章。人们也常以积攒的毛主席像章多为荣。我们在上海时曾参观过虹口公园的鲁迅纪念馆,在那我购买了几枚鲁迅纪念章。当大串联到杭州时,火车站前有一群人在交换毛主席像章。我戴的鲁迅纪念章是个比较大长方形白色的。因为别具一格,比较显眼,引来一些人围观,有个人还要用毛主席像章交换。物以缺为贵,我看那人想换的心情急切,就想多换几个。我俩讨价还价,最后那人要用两个换一个,我说至少3个换一个。正当我们激烈争吵时,一群人围了上来。有的说,你用3个毛主席像章换1个鲁迅纪念章是贬低毛主席。也有的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鲁迅算什么!更有人恶狠狠地说,谁污辱毛主席,我们就把他打翻在地……我当时很不服气,也与他们据理力争。我说,毛主席像章是买的,鲁迅纪念章也是买的,都是买的为什么不能交换?你为什么用3个毛主席像章换1个鲁迅?我正是热爱毛主席,才想多换几个,有什么不对?!这时有的人火了,指责我,你是不是黑五类?大有要批斗我之势。在这紧急关头,我们几个同学冲过来,把我连推带搡地拉出去,这才为我解了围。过后我暗自庆幸,多亏同学的帮忙,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俗话说,祸不单行。因交换纪念章尚惊魂未定,在毛主席故居韶山又遇到了麻烦。我们从株洲乘帆布篷解放汽车,颠簸好几个小时才到达韶山。大家想参观毛主席故居的热情很高,恨不得能马上就能进去。可是现实情况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原来参观的人有好几万人,把韶山冲的小山围了个里外三层。听说得排队两天才能进毛主席故居参观。我们想加个塞,与好几个东北老乡商量,没有一个给面子的。无奈,我们只好在韶山冲转了一圈,看看外面的景象。毛主席故居前有个小土包,在上坎时我拽着地上的野草,想借力省点劲。没想到一使劲薅下一把草。这个情节,被排队的人群看个正着。这群焦急排队的人,这下可有了发泄的机会,立刻把我们围起来,对我形成了现场批判会。我接受上次杭州换纪念章的教训,没敢有任何顶撞,只有老老实实地听着。这个说,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是革命的圣地,毛主席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得爱护,你拔了一把草是什么意思?那个说,你这个行为,就是对毛主席的不尊重。还有大骂混蛋的,不一而足。当时的场面,我确实有点害怕,连连说,我错了,我对不起毛主席。我的同学们也打抱不平说,他也是红卫兵,他都承认错误了,还想怎么的!再次把我从人群中拉出来,使我得到解脱。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