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最后的知青部落一一延安南泥湾北京知青林续 [打印本页]
作者: 袁晓忠 时间: 2016-12-7 17:41
标题: 最后的知青部落一一延安南泥湾北京知青林续
如今北京知青的“大锅饭”
自2002年开始,没到退休年龄的周福生,就开始谋划知青林的事情。
“当时我就想着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又想到留陕知青境遇差别也大,大家伙就坐在一块儿商量,跟上退耕还林,咱弄个知青林,弄个经济实体,挣点钱,就可以更多地帮助困难知青,当时的出发点就是这么单纯。”周福生说。
谈起眼下的知青林,周福生直言不讳地坦言,就是“困难”两个字。
“当年插队到延安的北京知青,留下的有几百人,延安留下了二百多,西安留下二百多,这五百多人的青春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所以我们创办知青林是个极具意义的事情。”周福生说,“2003年运作起来后不久,延安干部学院就来参观,觉得南泥湾这个地方很好,便达成了共建‘南泥湾综合教学基地’的意向。中国有三大干部学院,上海一个,井冈山一个,延安一个,这个教学基地,实际上是干部学院为党和国家培养领导干部的基地。自2006年开始联合办学,截至今天已近十年了,效果很好,还获得过中组部精品课程奖,中组部的两任宣传部长都到过这儿。”
周福生介绍说,知青林这个地方原来并不是知青插队的地方,是经过政府审批让他们到这儿来建的。“政府方面极其支持,我们现在光耕地就有上千亩,林场占地就更大了。政府每年给我们拨付30万元的护林款,我们所有人在这里没有工资,拿的是各自单位的退休费。但在这儿管吃管住,靠和干部学院共建,收入一些学员的住宿费运营着,比较艰难。”
记者了解到,这里早先是西安市委五七干校所在地,干校撤走后,几排窑洞成了羊圈。2006年,知青林准备与干部学院共建后,获得延安市政府60万元支持,林场又自筹5万元,将羊圈翻建成了目前这60孔窑的标准间和教室,以此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省部厅局级干部学员。
关于资金缺口问题,周福生解释说:“五七干校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包括窑洞、电路、上下水均年久失修老化,要想恢复很不容易,小修小补毛病不断,想建设好,让学员们住的舒适些,这笔费用显然不小。”
采访中,周福生一再坦诚,苦难出自他的责任,“缺乏运作能力,宣传不到位,理解的人和机构不多,所以造成眼下的困难局面。”同时他也意识到,现有的几个人思维意识已经落伍,林场急需要有聪明才智、懂运营的年轻人来打理。
“实际上我们背靠干部学院,条件应该算很好的。”傅和平坦言,“但老周人太实诚。比如说有一次,一名来自某市的书记学员听说我们这里的玉米丰收,但卖不出去,就给他们当地的一个企业打了电话。第二天老周看到路边停了很多辆卡车,就上前打问,接洽上后,人家说你们才这么点玉米啊。老周说有,有的是。他忙前忙后到四里八乡义务叫来乡村干部与企业谈收购。你说,如果咱自己去收,一斤就是赚一两分钱,就是个不得了的数字。”
虽说傅和平对周福生缺乏经营头脑颇有微词,但她骨子里正是看中了他的纯真,才一直与他搭班到了今天。
从左至右:林树彬、刘二顺、周福生、傅和平、张文川
一生无悔延安人
如果像个别人所说,能留在陕北或再次返回陕北的知青都是出于无奈之举,那么知青林场“五大金刚”之一的林树彬告诉你,完全不是这样。
“人是有寄托的生灵,需要用心感知生活,而非简单的物质享受。”他说。
1950年出生的林树彬至今深刻地记着,1969年1月1日,18岁刚过的他背着行李卷插队来到延安市延安县郑庄公社,那时的延安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黄土连着天,沟壑草不生。“也就近十年吧,随着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陕北的沟沟峁峁都绿起来了,雨水也比过去丰沛了许多,这就是生态变好了,你看现在这蓝天白云多美?这些变化只有我们感受得最真切。”林树彬环顾林场四周对记者说。
1971年,林树彬招工进入延安机械厂,一直到2000年从保卫科长的职位上退休,根据当时的知青政策,全家户口转回了北京。
“退休后在北京没事干,便找了份小区物业队长的差事干了六年。”林树彬说,“2003年我回来参加了知青林场的揭幕式,被老周做的事深深感动,在林场一待就是两个月。几十年了,在林场又一次让我回味了一把知青生活。”
2007年,周福生给人在北京的林树彬打电话,邀请他回来一起建设知青林。具有强烈知青情怀的林树彬夜不能寐,“接了老周的电话,我屁颠屁颠就回来了,转眼已经在这儿待了近十年,老伴有时也会过来住一阵子。现在我每年农闲抽空会回北京一两次,但每次都住不到个把月,就急着往回跑,好像这里才是能睡得踏实的家。”
或许是岁月磨砺的缘故,林树彬说他越来越顺命,“我个人觉得当初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至今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殊性,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说大话,我真觉得此生无怨无悔,这就是命啊。俗话说,该须有的终须有,莫须有的不强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与林树彬一样,刘二顺也以不违天命而自居。从他举止到言语,浑身仍旧透着一股皇城根的大爷样儿,虽说说到动情处,他的眼眶里也会有眼泪在打转。刘二顺有两个孩子,儿子落实政策回了北京,女儿在南京工作。
“我每年冬季会回北京住一阵子,因为北京有暖气,哮喘可以减轻些。”而大多数时间,刘二顺都在知青林随叫随到,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头些年事还比较多,放牛种地收庄稼,现在我们都上岁数了,事儿不多,有些活也不让我们干。”
正如张文川所说:“北京的确比南泥湾繁华热闹,物质条件丰富。虽说我们完全可以和北京老人那样背着手信步在胡同里遛弯、遛鸟、遛狗,但谁能知道我们内心的眷恋呢?为了让人听得懂,我们才说北京空气不好啦,人多车多啦,实际上或许这些都不是主因,而是我们心里始终有着一种牵挂,一份难以明说,说了也没多少人能够理解的牵挂。就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那样,我们的峥嵘岁月在这里度过,这里便成了我们的窝,只有在这里,我们才感觉到心有所系,心有所依。”
用周福生的话说,他们这些北京知青已经是“四不像”,在陕北被看成是外乡人,在北京也被看成是外地人。
“我父母去世后,北京只剩下姐姐和妹妹。落实政策时,我儿子回了北京,但我已经有好些年没回去了,回去也不适应了。”周福生幽幽地说,“原先返城的时候,我们家也给我联系好了北京的单位,但是我考虑在这儿比回北京强。那会儿我工作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加上已经出来这么多年了,也习惯了在陕北。后来回北京住了一阵子,觉得压抑感特别强,北京人多,楼多,车多,整天心里空落落的。这么说吧,在心里总觉着不痛快,南泥湾这儿多好,空气好,四下里望去都是绿色,民风也淳朴。”
周福生膝下三个孩子,儿子在北京,两个女儿一个在西安上学,一个在延安炼油厂工作。他认为,他们那批北京知青都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再不及时发挥余热,恐怕时日就不多了。他深感目前能配合延安干部学院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级领导干部而自豪。
时光荏苒,转眼周福生在南泥湾已坚守了十几年,一身潦倒模样的他还操着党建大心。“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我们北京知青的圣地,把这里建设好,美化好,发展好,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代北京知青责无旁贷的责任。”
此次采访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是,在知青林的小饭厅墙上,贴着大幅醒目的毛主席画像。这些当年生龙活虎的知青,转瞬都已垂垂老矣。他们再次将自己浸淫进黄土高原这片山沟沟里,用汗水将南泥湾的沟沟峁峁滴灌得绿树成荫。人变了,环境变了,但不变的是他们仍旧怀揣着当年那种战天斗地的情怀,矢志不渝地守护着心中那曾经火热的理想……
文/图 《新西部》记者 徐 敏
热门评论
作者: 袁晓忠 时间: 2016-12-7 17:43
遗憾,插图没有带上。
作者: 党项人 时间: 2016-12-7 20:46
延安没有郑庄公社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12-8 07:49
干部学院来共建,
资金缺乏挺艰难,
咬牙继续往下走,
五名知青铸心田。
作者: 袁晓忠 时间: 2016-12-8 17:26
本帖最后由 袁晓忠 于 2016-12-8 17:41 编辑
作者可能笔下之误。不了解延安行政区划。九八年和林树彬有过交谈。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16-12-8 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