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逝去的岁月》连载——50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年点    时间: 2017-3-1 15:57
标题: 《逝去的岁月》连载——50

农村的文化生活

农村的贫困、劳动的繁重、文化的单一,致使当年农村的文化生活显得孤寂和单调。我们大队有个文艺宣传队,是由20多个青年男女社员组成。但平时根本没有什么活动,只有队里有大型政治活动时,大队给记工分,宣传队才搞些活动。平时没有人不上工来搞活动,干活劳累了一天更没有人会晚上搞什么活动。我记得刚下乡时为欢迎我们知识青年演了几个节目,庆“九大时演了几个节目。我下乡五年多就见过这两次活动,而且除了几个简单的“忠字舞”似的歌舞,就是“样板戏”的清唱。村中间小学校操场有个蓝球架子,五年来我就见过几次有两三个人投蓝球,从没有过篮球比赛,更未曾有过运动会。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365天没有一个休息日,劳累一天的人们都恨不得早点休息,很少有什么文化生活。干活时说些荤笑话取乐在农村是常有的事,这也许算是田间地头文化吧。只有在盛夏的晚饭后,在村子的小学校井沿旁,会有一些年轻人在这打闹闲聊,给寂寞的山村显出一点生气。

我们有时候和年轻社员说,晚上怎么不出来玩一会儿,有的社员逗趣说:吃完晚饭不睡觉还费煤油,赶紧吹灭了灯睡觉,即省煤油又利于多生孩子,我们听了不免哈哈大笑。我们也会取笑说:那我们大队孩子多是和省电有关系吧?那时候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家家孩子多是事实。我记得有一次我上社员老刘家,看到他家穿着破衣烂衫的五六个男孩都十岁上下,个头相差不多全是光头。外号叫“赵一打”的社员家有十二个孩子,听说还不止他一家。孩子多和省电有关系也许是笑谈,但我想和农村文化的贫乏也许有关系,和“大人小孩口粮一样多”的分配政策也许更有关系,因为这样会缓解家庭的粮食紧张度。

那时候农村结婚也很简单,没有大摆筵席的场面,更没有过生日这一说。只有社员家房子换瓦还算挺热闹,很多人帮着干活,完事房东在家请大家聚餐。我曾参加过两次,感觉这算是社员家的大型活动了。

那时农村最热闹最大的文化生活就是放露天电影,一年也就有那么一两次。县里放映队在村里找一个宽敞的地方将银幕架好,这时候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很多小孩子在幕前打打闹闹,开心的连喊带叫;村里青年男的一堆堆,女的一伙伙都在说笑聊天;老人则早早就拿个板凳,找个好位置坐好,不停地抽着老旱烟;大队演电影不光局限于队里,还会引来附近十里八村赶来看电影的青年男女和半大的孩子,挤在后面相互招呼和谈笑。那时候一村演电影,十里八村都去观看很普遍,我们知青也曾几次到别的村看,有一次我们还走了十多里到公社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可以说看露天电影是村里社员最开心的晚上,使沉默寂寞的山村晚上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电影开始的时候,银幕前后已经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了。尽管银幕后面的影像是反的,也挤满了观看的人群。只有银幕前几排坐着很少的观众,大部分人都站着看。后面也有些人为了观看蹬在凳子或桌子上,也有的人爬树上观看。那时候就演几个样板戏和《地道战》、《地雷战》等几部电影。尽管人们带着一天的疲乏,看着已经看过几遍的老电影,但也会津津有味地一直坚持到看完。

那时候有一顺口溜:“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连哭再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连搂再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其实阿尔巴尼亚电影也没有什么连搂带抱镜头,顺口溜不那么准确,但可以看出那个年代文化的困乏。大队一次演外国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当出现男主角红军“瓦西里”见到久别重逢的母亲,热情地拥抱和亲吻母亲的镜头,尽管是吻母亲,尽管是吻前额,仍会有很多观看的青年男女发出起哄声和口哨声,然后笑声一片。其实我们知青在城市也从未在电影里看过男女亲吻的镜头,更没有在现实中看到过男女亲吻。足见当时文艺作品的单一,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缺失。


作者: 知青一员    时间: 2017-3-4 20:22
好久没有来好多老朋友都见不到啦?

作者: 鹤鸣    时间: 2017-3-5 17:01
[attach]574278[/attach]

作者: 鹤鸣    时间: 2017-3-5 17:01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