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逝去的岁月》连载——83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年点    时间: 2017-4-6 08:17
标题: 《逝去的岁月》连载——83

  知青全部回城

1971年起,知青回城和极少部分上学的抽调工作就年年进行了。知青在绝望中有了盼头,好好表现,争取下一次能被抽调回城是每一个知青的最大的心愿。但在众多的知青中每次都是抽调极少的人,只有表现好的知青才能被选中。表现好的条件是政治条件好和劳动表现好,多数知青为了能早日被抽调回城,都积极参加队里劳动和一些政治活动,以获得贫下中农的好评。因此知青是否能被抽调回城决定因素往往是大小队的领导,所以表现的好必须要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同意。但有极个别的劳动好与差却是与牲口有关,比如我们县一个女知青干起了放羊的活儿,虽然活不太累,但可能是受《牧羊姑娘》歌曲的影响,使人联想到悲伤可怜漂亮的姑娘,这个知青也成为新一代“牧羊姑娘”而“一鞭走红”,成为知青的典型。这个典型显然是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的两个女同学在农村干起了喂猪的活儿,但这个猪却怎么也和漂亮姑娘联系不起来。虽然起早贪黑又脏又累,比放羊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但对比之下却默默无闻。其关键不是“喂猪姑娘”不如“牧羊姑娘”,而是猪不如羊,哈!也算是笑谈了。知青表现好坏要由贫下中农来评议,更是由农村干部来决定。僧多粥少使知青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也有个别知青为了回城而去巴结领导,或采取互相诋毁等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知青内部产生了矛盾。甚至个别女知青为了回城屈从了农村领导一些卑劣的要求。在那个时代的特殊情况下,人性劣根的一面也表现了出来。

知青回城分配并不是考虑志愿和能力,而是“愿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听天由命赶上哪拨是哪拨,每个人都阴差阳错分配在各行各业和各个岗位。

我被抽调回城的下个月沈阳就开始招工了,我早走一个月错过了回沈阳的机会,一切皆是命。听说有一次知青何思勇给姜队长送了两瓶酒但没有选上,何思勇气愤的要了回来,当场将酒摔在姜队长家门边的石头上。

知青张西南有一次没有选上,喝了一瓶白酒,大冬天光着膀子趴在雪地里骂。还有一次张西南在水库干活,因抽调影响心情不好喝了好多酒,晚上一个人走路摔在沟里。幸亏知青孟祥仁当天从沈阳返回水库,在沟里发现躺着一个人吓了一跳,看出是张西南便连拽再背把他弄回水库。我记得有一次在“六子”家看到张西南,我问他:“八年抗战都结束了,你怎么还没有抽回来?”他就取笑说:“没事,还有三年解放战争呢。”哈!


1974年,我的好朋友程显平、何思勇和一些同学抽回到沈阳;

1975年4月尚大羽、王坦、戚余富和一些同学还有我的妹妹抽回到沈阳。

王雷同学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历史系学习,之后邓长玲也随之调回沈阳。


1978年是我下乡的大队最后一次“大搂”,知青张西南、冯再胜、刘会东、刘继武等人最后一批回城。

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知青生活结束。我们大队是:知青一战死,壮士十年归,感慨离别苦,亲人泪如飞。

下乡这些年,很多知青都遭了不少罪,可以说每个知青都有一部苦难史。知青是一个特殊时代产生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发生的衣食住行、工作、精神、情感、矛盾、竞争等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很多反映知青生活的一些文艺作品中的某些情节,我们也有相似的经历,我认为都很真实,也很有同感。

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反映的情况得到毛主席的认可,毛主席回信也说到“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说明知青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是艰苦的,上级领导也是知道的,但解决不了,只能容当统筹解决。

            

我是1968年9月18日下乡,1973年11月7日离开农村回城。农村的知青生活让我们实实在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看到了农村和贫下中农真实的一面。我们的头脑也逐渐真实和现实,更能吃苦和奋斗。虽然那种革命的理想根基还在,但很多理想和天真的革命热情却淡化了,那种“脚踏污泥,心怀全球;身居茅屋,放眼世界”的思想基本没有了。经过五年的再教育,在农村也从没有过“大有作为”的我, 变得比较现实了。

中学生中断学业,而全部安排到农村去劳动,这样的运动在中国以前不曾有过、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也不曾有过、世界也不曾有过。对这样的运动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相信今后再不会有这样的运动。如果人生要搞某个专业,上山下乡这些年要是学习打下基础,会对专业的发展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下乡这些年就是练习弹玻璃球也能当上世界冠军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下乡是个损失,失去了很多时间,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不排除很多会在科学领域和各个方面的人才被泯灭,这对个人来说是相当遗憾的,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据说邓小平在1978年评论知青运动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加了一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

但什么事情都要辩证地看,在农村的知青生涯让我对社会和农村有了进一步深刻的了解;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壮的体魄,增强了以后人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使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巨大的适应能力。从这点来说,知青生活给了我许多人生不易得到的能力和知识。

但无论好坏,我是在那片土地上度过了青春年华,青年点生活经历是我人生最浓厚的一笔,也是我人生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最值得怀念,最值得珍惜的岁月。

                    

据网上有关资料统计:1968年沈阳“老三届”有2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辽宁省“老三届”有82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全国“老三届”有4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1977年辽宁省共有201,34万知识青年上乡下乡,位居全国第一;19681977年全国共有17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果包括1968 年以前下乡知识青年,全国共有近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