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哪些书值得收藏之四——装帧独特本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道传薪    时间: 2017-7-31 07:36
标题: 哪些书值得收藏之四——装帧独特本
本帖最后由 大道传薪 于 2017-7-31 07:40 编辑




    古今藏书家都非常重视书籍的装帧形式,特别是那些新颖别致、独具匠心的图书装帧更能引起藏书者的喜爱。历史久远的古书装帧形式自不必说,人见人爱;就是流行于近现代的毛装本及其它一些别开生面的装帧形式,同样能受到藏书者的欢迎。
    “毛装本”通俗地讲,就是没有经过断裁、未切齐书口的书籍,又称未削本或未裁本等。名称虽然不同,但意思是一样。有人考证,有意识地将书装订成毛装形式的,大约始于清代武英殿刻书之时。那时候的毛装本就是将印好的书页折页齐整,穿上纸捻后不再切齐的一种装订形式。到了近现代,一些平装书也采用毛装的装订形式,但这时候的毛装和先前比较略有差别,最重要的标志是变纸捻穿钉为线绳或铁丝穿钉,但书籍的三边切口仍然保持折贴原状,不将书边切齐而装订起来。其中天头地方不切齐,只切地脚和翻口的,称为天头毛边。据唐弢先生介绍说,我国最早的天头毛边,是从北新书局开始的,鲁迅先生的著作多是天头毛边本。
    鲁迅先生特别喜爱毛边本书,自称是“毛边党”。1935年7月,他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象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见《鲁迅书信集·致萧军》)。因为喜欢,所以他主张书页天头地脚宽广,多留空白,即便订定,亦不病隘陋。他的一些杂文集《准月风谈》、《介且亭杂文》等都装有一定数量的毛装本。在《集外集》付之装订时,他还特意嘱咐给他留10本不切边的毛边本。
    著名散文家、胡风的妻子梅志也曾见到过鲁迅先生的毛边书,她在《书香余韵》一文中说:“我新迁居的房东家,有一位当中学英文教师的女婿,他曾在清华大学读的书,受过‘五四’的洗礼,他那里有许多我没见过的书。鲁迅先生的毛边书,我就是在他那里见到的。并且借来看了。不久,自己也就开始买这种书了。”
也有一种毛在“书根”(地脚)的毛边书。如郭沫若的《橄榄》、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等,均是书口和书根两边毛边,被唐弢先生称为“不折不扣的毛边书”。唐弢本人对毛边书也是一往情深。认为毛边书“朴素自然,像天真未凿的少年,憨厚中带些稚气,有一点本色的美”。他在购置新文艺书籍时,常常千方百计地购求毛边本。当时的毛装本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装帧与众不同,而且用的都是上好的道林纸,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每种书只能留极少数的毛装本。毛装本流传至今,已经是屈指可数了,这无形中增加了收藏的难度。
    90年代初,又有少数作家的毛边本书面世。一般的情况是,作家出书之时,作家或编辑主动和印刷厂装订师傅商量,征得同意后,留下10至20本不作断裁,专留作毛装本赠送藏书朋友用。像《雍庐书话》、《董桥文录》等都印有少量的毛边书。这些毛装本往往都是仅把装口订好。其余两面或三面任其自然,毛毛毵毵,披头散发,显得朴拙独特,浑厚奔放,折射出毛边本的粗犷美、古朴美。在中国现代图书出版史上必将留下闪光的一页。
    现代图书装帧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将富于时代感的创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与精美的印制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通过书籍独特的装帧形式,感到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在欣赏的过程中享受着装帧之美。如199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双叶丛书》,其装帧形式极富创新意识。在装订上,改变了书分前后上下的陈规,采取了两个半本颠倒装订,两套页码各自起讫的方法,无论读者如何阅读,总不会倒持,又因为每册图书,都是一对作家夫妻的合集,用这种方法装订,实在是别出心裁,恰到好处。有人戏称“颠倒鸳鸯”并把这种装订式命名为“颠鸾倒凤”式。据说,当年出了四种,很快成了藏书界的抢手货。
    近年来,由于高科技的介入,为中国的现代装帧艺术注入了新时代的美。电脑可以使设计者们随心所欲地追逐着各式各样的形式构成,可以放任自流地制造着他们预想和预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电脑确实促进了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这个高科技手段确实设计出了许多高格调、高品位的作品。如1999年5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乔安娜·林赛的历史言情小说,共5册。其装帧形式卓然不群,别具特色。每册书的封面上都挖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圆孔,使扉页上的图象主体从圆孔中显露出来,看上去既有立体感,又极具艺术魅力。为使各册有所区别,还以五种颜色相区分,这种独特的装帧形式,从外观上看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上市不久,就成为图书收藏者的搜寻“宠物”。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