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卷发    时间: 2018-6-27 21:48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无声    时间: 2018-6-28 06:32

刚看过主帖想写个回复就发现该帖被删,文革上山下乡50年后如果我们这一代知青还不能有一个客观平和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历史,那么不用再过多少年我们老糊涂了就更不能给后人留下应该留下的东西了。主帖上来就骂老人家,好象上山下乡只是一个领导人的专利,好象没有文革就没有上山下乡了,这本身就远离历史事实了。国家上山下乡的大历史和个人当知青的小历史还是有区别的,这正如长征是错误路线造成的,但是红军战士们的长征精神永垂千古,这是连外国人都赞誉的。上山下乡是计划经济下的无奈也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社会实验,这是大历史和我们个人的宿命。文革前就制定了18年上山下乡3500万的国家计划,如果没有文革式上山下乡造成的物极必反,我们1700万人今天可能还有很多在乡下吧?

作者: 遂宁知青    时间: 2018-6-28 11:57
本帖最后由 遂宁知青 于 2018-6-28 12:22 编辑
无声 发表于 2018-6-28 06:32
刚看过主帖想写个回复就发现该帖被删,文革上山下乡50年后如果我们这一代知青还不能有一个客观平和的心 ...

虽然没看到主贴,但看见【无声】战友囬贴的内容,略知主贴的大概意思,无论何,我是对毛泽东是崇拜的,他对中国走向共和是功不可灭的,对于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正如无声战友分析的的那样,是那个中国历史的产物,知青精神,长征精神,保家为国精神,这些都是如此,准能反对?谁没歌颂?现在的生活已经好了,国家也强盛了,当年下乡的知青也退休了,再来评这些产物的过失,那就没意思了。
同意【无声】战友的看法。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6-28 12:54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6-28 13:01 编辑

“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刚看到这个题目,觉得挺对我的心思。确实我真的忘不了过去的年华,回想我的青春年华真的没有虚度。在中国如此众多人口,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土,我从小只知道身边的北京城,我上的小学中学,生活的大院。。。。。,一切都是那麽美好。真是生活在蜜罐里!

要不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我不知道农村是那样的贫瘠,农民生活是那样的艰苦,可是他们对待我们这些北京去的孩子,派出挣十分的壮劳力给我们做饭。国家每月给45斤毛粮,还有安家费,还有大木箱大棉袄。。。。。。

冬季陕北天寒地冻,清晨四点多,我们就顶着星星月亮去山里十五里的地方砍柴。不砍柴就不能烧火做饭取暖。春季掏地,播种,没有菜,吃着自己做的半生不熟玉米面窝窝,就着地里刚冒芽的野蒜。农民老汉把自家做的白面馍馍塞在我的手里,拿走了我们手里硬的像石头的我们做的玉米窝窝。夏季,最累的收麦子,腰快折了,就想在阴凉的窑洞里躺上一天。。。。。,发洪水冲垮了村里过河的柴河桥,老农脱下裤子要背我们趟水过河。。。。。太多记忆太多的感动,说上三天三夜也难尽言。

插队我了解了农村,了解了中国社会,了解了无数先烈打下的江山,不是我们该躺着享清福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建设改变落后的农村。为什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个在文革批的臭臭的“血统论”,为什麽我们还要继续呢?生在城市就该在城市享福?农民就该在农村一辈子?我们为什麽就不能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出一份力呢?!父辈为祖国解放奉献了他们的美好年华,那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里拼命啊!他们多少人也是富家子弟,高学历,高级知识分子啊!

多了我就不说了,无声兄弟是老会员,69届兵团的,也是从小生活在蜜罐的孩子。但兵团和农村还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我的看法。兵团有工资,有福利,生活有保证,是否算上山下乡在我认识里不算。记得无声曾转发过不少资料证实,去兵团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备战有一定关系。我是支持的。新中国不容易,在那麽艰苦条件下,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制裁掐脖子,还能全国上下一条心,取得各方面辉煌的成就,理该赞美!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别提一个全新制度建立起来的国家。有不足走过弯路都是一种探索,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正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立于不败的内在先进性决定的。有感而发先说这一点。

无声上面一番话我还是很感动的。

作者: 无声    时间: 2018-6-28 16:52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6-28 17:06 编辑
共同 发表于 2018-6-28 12:54
“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刚看到这个题目,觉得挺对我的心思。确实我真的忘不了过去的年华,回想我的青 ...
但兵团和农村还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我的看法。兵团有工资,有福利,生活有保证,是否算上山下乡在我认识里不算。

关于文革前和文革中去建设兵团是否算上山下乡在学界和坊间一直有争论,1973年的人民日报已经做了说明,到兵团也算上山下乡。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这篇人民日报社论中只字不提“再教育”,而是提的“奔向祖国的农村、边疆,到人民公社、生产建设部队和国营农场,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看来上山下乡的定义在那个时候就不清晰。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开始阶段涵盖的群体有争议的原因之一是建设兵团没有贫下中农,因此“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就无法与建设兵团或国营农场对线。但是我们注意到1973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写法奇特之处在于“在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硬是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句话去掉改为与工农相结合”了,到农村和兵团与工人阶级似乎关系不大吧?这是研讨上山下乡历史的乐趣。话说回来,文革上山下乡的结束可是因为云南兵团大回城运动引发出来的。大回城后,插队知青给中央写信提出兵团知青回城后其兵团岁月算工龄而插队知青的“插龄”不算工龄不合理,后来中央决定插队知青的“插龄”都算工龄,这段历史说明插队知青和兵团知青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不过“回乡知青”的“插龄”就不算工龄,他们也向中央申诉多年但无结果,这是城乡二元户籍制造成的。
附:
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 (选摘文章开场白)
《人民日报》编辑部  社论
1973.08.0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在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几年来,几百万青年学生满怀革命豪情,奔向祖国的农村、边疆,到人民公社、生产建设部队和国营农场,实行与工农相结合。

作者: 老卷发    时间: 2018-6-29 21:37
为啥删了我的文章?是我说了别人不敢说的事实
作者: 老卷发    时间: 2018-6-29 21:50
1968年到1975年全国4000万知青到农村【在农场,连队的待遇比我们强多了】生活在没有待遇,没人管的环境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回,个个在盼望有机会回城回到父母跟前,有个稳定的工作,1678年当时国家领导人;华草包访朝回到沈阳对地方官员说;知青回城,城市增加人口我不赞成,一句话,凉了几千万知青的心,还是邓小平大人排出众议做出英明决定,使知青们有了回城的机会
作者: 老卷发    时间: 2018-6-29 22:31
我看了,在这个论坛中捧臭脚的还挺多,还是对老土鳖歌功颂德,也不知道啥叫做痛,俗语说;好了伤疤忘了痛,在农村时的刻骨铭心的痛苦永世不忘,但我继承了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永远不浪费粮食,亲身经历了一颗粮食来之不易,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8-6-29 22:47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29 21:50
1968年到1975年全国4000万知青到农村【在农场,连队的待遇比我们强多了】生活在没有待遇,没人管的环境中, ...

    1678年?好像是清朝吧。那时候就有知青了?天下奇闻!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8-6-29 22:49
1678年当时国家领导人;华草包访朝回到沈阳对地方官员说;知青回城,城市增加人口我不赞成,一句话,凉了几千万知青的心,还是邓小平大人排出众议做出英明决定,使知青们有了回城的机会

作者: 无声    时间: 2018-6-30 05:14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6-30 05:49 编辑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29 22:31
我看了,在这个论坛中捧臭脚的还挺多,还是对老土鳖歌功颂德,也不知道啥叫做痛,俗语说;好了伤疤忘了痛, ...
"华草包访朝回到沈阳对地方官员说;知青回城,城市增加人口我不赞成,一句话,凉了几千万知青的心,还是邓小平大人排出众议做出英明决定,使知青们有了回城的机会".


那句话,有理可以讲理,但骂人就自显无理了。要历史的看问题,上山下乡是文革前后中央的共识,不去试几回不会罢手的。邓大人也不是从来就英明的, 他也是从上山下乡的倡导者转变为终结者的,他也有过臭脚,后来洗了。楼主当年在那个位置上估计也不会两脚独香的。理解楼主的愤恨,这是一种宿命。

这世界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但有的路走的人再多也走不通,因此要另寻出路,这就是人类文明历史。


资料:
"邓小平与上山下乡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3年。当时中央设想,不能在城镇就业的青年学生,可安置到农场、牧场、林场、渔场。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难题:一是城镇需要安置的青年学生多,而农场的容纳力不足。二是安置到农场的费用过大,国家财政承负太重。于是,安置方向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963年5月,浙江省委批转了嘉兴县委《关于动员城镇人口下乡插队的报告》。这份文件在下达全省各地(市)县委的同时,也上报到中央。邓小平在审阅过这份报告后,思考了许久。嘉兴县为了解决生产粮食的劳动力过少与吃商品粮人口过多的矛盾,在1962年不仅动员了从农村进城的4428人回乡,还安置了5307名久居城镇的人口下乡插队,城乡两头工作扎实,下去的人基本稳定,安心务农。嘉兴县的经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小平把自己的想法先和谭震林副总理进行了交流。他说,一个队安置两个中学生是会搞好的。他们不仅在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上起作用,经过锻炼,在政治上也会起作用的。因此,应当向干部、青年学生和社会群众讲清楚,插队是体现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的安置形式。浙江嘉兴县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

时任党的总书记的邓小平,在总结天津等地做法的基础上,在中央决策层最早提出城市知青下乡从插场为主,改为以插队为主。在1963年7月9日召开的各大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上,时任副总理的谭震林讲:插队安置,邓总书记想了很长时间了。周恩来总理也在这次会议上说:插队本来是小平同志提议的,我赞成。

邓小平在1964年1月9日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中央安置领导小组汇报时,比较集中地谈了他对插队问题的看法。

首先,邓小平是从经济上思考这一问题的。他算了一笔账。插场每人大致需要1000元,每年要安置100多万,这就需要10个亿。这怎么得了,不能走这条路。用插队的办法,每人给的安置费不到200元。可见,邓小平倡导以插队为主,是从国家财力状况出发而定的。这与“文革”初,毛泽东主席主要从政治考虑倡导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同。

在全面整顿的期间,知青上山下乡问题同样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1975年10月2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12名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知青代表在10月20日写的《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在信里他们表示要牢固树立铁心务农的思想,立志做新农民等等。

这封信发表的前一天,邓小平批示:“建议全文或摘要在报纸上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
毛泽东也于同日批示:“应发表。可惜来的人太少,下次应多来一些。”

那时,邓小平对于上山下乡是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这是不难理解的事情。邓小平在文革前当政的时候,作为中共中央的总书记,一直是上山下乡的积极支持者、倡导者、实施者。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8-6-30 07:58
    依照现实,中国革命都是多余,白白死了那么多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

作者: 老卷发    时间: 2018-6-30 17:12
任何朝代平民百姓永远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尤其是知青,
作者: 老卷发    时间: 2018-6-30 17:20
对不起大家;打错字了,应该是1978年5月华访朝回到沈阳
作者: 老卷发    时间: 2018-6-30 17:42
1966年到1968年这三年是全国所有学生【停课闹革命】的三年,个个是中了魔,应该是增长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好时光,却变成了整老干部,打砸抢,毁坏古老文化的疯子,老土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把这些学生作为工具洗脑后变成魔鬼,变成文盲加流氓【如果这三年平静的读书会出来多少科学家,和国家栋梁?】在无法收场的情况全赶到农村去【变相劳改】【被打倒的走资派和出身不好的子女在农村是狗崽子;更低人一等】我说的都是大实话,不像捧臭脚的那些华而不实的华丽辞藻
作者: 老卷发    时间: 2018-6-30 17:54
管理员;现在是言论自由,我只不过是说了大部分知青的【心声】没有见不得阳光的事,为何不敢公开发表?而给删了?过去还有个杂志叫【求实】吧,希望把我的帖子;【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重新发表,谢谢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8-6-30 20:52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30 17:42
1966年到1968年这三年是全国所有学生【停课闹革命】的三年,个个是中了魔,应该是增长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好时 ...

    我看你也是心虚如鼠。否则为什么不能够指名道姓的说那?你个人的认识只能够代表你自己,你没有任何权利代表其他人。就这两点,说明你不是实事求是,是虚张声势,自以为是。第三点:停课闹革命,是刘少奇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候的决定,老三届都知道。给中学派工作组,批判学校领导和老师,是工作组的功劳。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张冠李戴,冒充历史学家,整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你的帖子被删除,那是管理人员对你的爱护,担心你整笑话,没有一点知识老年的范,别不知道好坏。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6-30 21:43
安排知青回城是本知青网周秉和董事长回京向周总理汇报,总理由向毛主席汇报,召开知青工作会议后做出的决定。造谣造到当事人家门了,楼主你好大的胆子!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6-30 21:45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29 22:31
我看了,在这个论坛中捧臭脚的还挺多,还是对老土鳖歌功颂德,也不知道啥叫做痛,俗语说;好了伤疤忘了痛, ...

你就是个根本没有素养的老死不悔改,看看你满嘴的臭话,脏字,别脏了中知网这块净土。
作者: 无声    时间: 2018-7-1 09:33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1 09:37 编辑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30 17:42
1966年到1968年这三年是全国所有学生【停课闹革命】的三年,个个是中了魔,应该是增长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好时 ...

前面资料说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生产粮食的劳动力过少与吃商品粮人口过多的矛盾”。计划经济劳动力统管统配的原则下一方面社会主义不容许出现大规模失业,另一方面国家没有解决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动员甚至迫使城市“吃闲饭”的人口上山下乡就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是农业人口的大国,70年代以前因为与西方和苏联都闹翻形成闭关锁国而强调自力更生,在进出口方面也非常有限,更多的是无偿援助一些国家,因此缺粮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文革中发动的大规模上山下乡与文革前最不同的一点是出于政治战略的考虑,当然68-12-21发动的老三届一刀切上山下乡(按68-4之后四个面向分配之余)可能有文革搞砸无法按四个面向顺利全部分配的压力,但是71年以后一切走入正轨,在高中重开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上山下乡政策十余年,这就是上山下乡历史研究方面的一个课题了,涉及到停止高考和教育革命与上山下乡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学界忽视的领域。

老卷发老同学的发言有文风问题和逻辑问题,文风问题在于骂人,不仅骂历史上的领导人还骂跟帖的网友,如果是10年前为了骂战过口舌之瘾还可理解,现在都70来岁的人了似乎应该沉静思考问题了,心中有气可以理解,但是不停骂人就令人费解了。逻辑问题在于一方面强调言论自由,另一方面又不容别人发言,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你说“任何朝代平民百姓永远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那你就应该把从三皇五帝到今天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领导人都说成是不同肤色的形形色色的土鳖,同时也要说明如果你上台也一定是老卷发土鳖一个,因此我在这里还是劝君不要骂人。前面说了如果没有文革我们很多人可能按文革前邓大人的设计直到现在还在“插队为主”,历史改变了领导人的思维,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总要有个过程。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至今农业问题(三农问题)还非常严重,现在中国参与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粮食需要很大一部分靠进口,农民大进城造成农村空心化,很难说一旦中国遇到60年代那样的国际围堵是否还能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就是另一个课题了。

作者: 无声    时间: 2018-7-1 13:00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1 13:01 编辑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8-6-30 07:58
依照现实,中国革命都是多余,白白死了那么多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
...
先乡后城在这里问的问题很尖锐,也很有意义!中国革命为什么要死那么多人? 世界历史上是否凡是革命都要死那么多人? 鲁迅说的有意思:

魯迅-->而已集-->小雜感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語絲》周刊第四卷第一期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暴力革命有所反思,他们曾经认为英国(相当于现在美国的国际地位)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把他的和平革命理念付诸于第二国际的和平革命实践,现在北欧的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就是恩格斯。毛泽东在建国初的全国立宪准备工作会议上曾对党内外各界有个讲话,明确直接反对批评了恩格斯的和平革命道路,也间接批评了马克思, 毛泽东的讲话如下:
在第三十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我曾经提到《联共党史》结束语第二条对马克思、恩格斯就批评过。恩格斯有个别原理是错误的,应该抛弃,拿新的原理来代替它。比如,恩格斯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采取议会制共和国的形式,但是列宁根据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认为采取苏维埃共和国的形式比较好。可见恩格斯的看法是错误的。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都曾经说过,英国的革命可以采取和平革命的方式,并且估计英国革命将会早日到来。马克思、恩格斯都很想革命快点胜利,但实际上革命却总是没有胜利,又有什么办法。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看这句话要改一下。人,包括圣贤在内,总是有过的,有过必改就好了。我在上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还说过,不要造成偶像,就是不要说谁不能批评,而要说可以批评,但批评要正确,对于批评要分析。”
注释:
[1]这是毛泽东在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四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讲话记录稿刊印

作者: 无声    时间: 2018-7-1 13:17
接上:
中国革命死了那么多人也包括死于错假冤案的人们。邓小平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习近平也引用了上面这段话。


“1977年3月,《论十大关系》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时,其中涉及批评斯大林,以苏为鉴的论述,都没有收入。现根据薄一波的回忆录中所记,略举如下:
  我们不能象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我国宪法规定,地方没有立法权……这一条也是学苏联的。
  我们恨美国那个帝国主义……但它搞成一个发展的国家总有一些原因。它的政治制度是可以研究的。
  斯大林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抓到一个杀一个,结果犯了大错误。其实,托洛茨基是可以不赶走的,季诺维也夫也可以不杀的。至少可以让他们当个政协委员吧!
  斯大林说反革命越搞越多,这个道理是不对的,反革命是越搞越少,不是越搞越多。”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8-7-1 16:42
本帖最后由 先乡后城 于 2018-7-1 16:45 编辑

   中国革命也曾经想走议会道路,结果没有走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告诉共产党人必须拿起枪;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去重庆谈判,为了什么?结果大家都知道。一句话,革命是要死人的。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切,是毛主席的设计吗?当然不是。红卫兵的大部分都是干部子弟,带头打死人的红卫兵,更是以高级干部子女为首,不是一般红卫兵能够做的。
   改革开放是不是革命,我认为也是一场革命。要不要死人,当然要死人。在40年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中,死了多少人,我看一点不会比文化大革命少。别人不知道,北京人是知道的。如果不是法外开恩,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多少干部倒下去了,倒下去的干部没有翻身的机会。只一次革命,就让干部队伍迅速变质,老百姓变心,上面吃特供,下面吃有毒有害;无数国家主人说下岗就下岗,各个方面的双轨制体现着新时代特色风景,宛如一国两制。

作者: 无声    时间: 2018-7-1 18:30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1 18:38 编辑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8-7-1 16:42
中国革命也曾经想走议会道路,结果没有走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告诉共产党人必须拿起枪;抗日战争 ...
老知青同学的话题离开上山下乡有点远,但很有趣!


自从国民党理事长“议会迷”宋教仁被暗杀,辛亥革命的议会道路理想就落空了,第一次内战是国共合作北伐,与北洋军阀开战,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北伐途中蒋汪与中共翻脸,屠杀共产党,国民党主要是因为革命领导权不容中共染指,如果孙中山一直活到后来,说不定也会与中共闹翻。当时中共受第三国际领导要取代国民党,在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有了过激行动,北伐军中大多数中上层军官都是富家子弟就有了仇共怨言。孙中山的土地纲领是耕者有其田,对地主土地进行赎买再分给农民,鼓励地主进城发展工业。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代表孙中山土地纲领,他任农民部长时提议成立由邓演达、毛泽东、谭平山徐谦和顾孟余为委员的土地委员会,后来毛泽东一直怀念他。四一二事变后他不满老蒋政策和宋庆龄等人流亡苏联通电反蒋,再与第三国际意见不合被排斥后流亡欧洲。最后他回国和章伯钧(57年划为中国最大右派直到现在没平反)等人组织第三党,不同意国共两党的暴力路线,中共上海中央认为第三党比国民党还危险,而老蒋更是把邓演达秘密抓捕暗杀,宋庆龄因此大闹蒋宅。邓曾邀宋加入第三党被宋婉拒,因宋已秘密加入第三国际共产党成为第三国际与中共的密使。在中国想搞多党议会制不可能成功,因为没有那个文化基因。

第二次内战是国共合作抗日胜利后的重庆谈判未果,其实不用说老蒋根本无意谈和,就是中共方面也是一样。文革前出版的红旗飘飘有篇回忆录记述了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在红岩村接见了中共地下党代表,毛泽东让那些急于回延安的地下党转往国统区发展,他说三到五年内夺取政权,这让那些中共地下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毛泽东也根本无意走议会道路。

至于文革打砸抢是谁发明的似乎很难弄清? 刘邓派工作组是沿袭了反右在基层抓右派的做法,似乎是为了向发动抓走资派的毛泽东交差,刘邓一线司令部似乎与发动文革无关,与他们的子女打人有关,都想表现出最革命,例如薄熙来打薄一波。

改革后有大批干部下台是事实,有很多收监,例如“四人帮”,从高饶开始正是体现了革命几十年秦城轮流住, 想起了肃顺八大臣,中国宫廷文化基因就是毛泽东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段语录。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