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怎样看待知青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知青运动”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历经十二年前无古人的社会大实践,知青上山下乡的艰难历程和青春奉献,回城后的各种境遇以及被“社会边缘化”造成了知青各种坎坷、曲折的不同命运。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6岁初中毕业还不谙世事的稚嫩青年,离开父母和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农村,不管当初下乡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用锻炼自己改造自己的信念耕耘着祖国的大地和农村。磨练出了不怕艰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逆境拼搏的顽强意志,培养出了独立思考、相互关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爱国爱家的知青精神——奉献精神!
在长期的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感悟了人生,培养出了知青独有的、不解的“知青情结”。他们用激情和热血,为农村、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自己的宝贵青春,使他们成为中国和世界独有的一代人。
1977年的高考,使有幸上大学的少数知青成为中国社会的一批精英,包括一批知青作家等。更多的是错过了1977年高考回城的知青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在一边工作一边拖儿带女的灯下刻苦自学、上电大、夜大、函大和各种培训班,紧跟改革的步伐,继续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为国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没有恢复中考,没有为知青后续培训的政策,更多的知青又在国企“减员增效”的改革中下岗,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再一次为国家作出了自己后半辈的利益牺牲!
人一生的宝贵财富不在于得到了多少物质和金钱,不在于是否学富五车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经历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磨练了知青的意志,领悟了人生的价值,懂得了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关系,对知青人的一生和其家庭乃至国家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我们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看待文革中的“知青运动”和知青个人,必须从国家当时的政治制度上、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式上、思想教育上、国防建设上、国家的长远利益上、国家的前途命运上去全方位考虑,从当时国家所处的恶劣国际环境去考虑,而不单单是从单纯的经济利益的角度、从个人的抽象人权、自由等概念去评价过去特殊环境下的历史现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命运,我们不能用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条件去看待和否定过去历史条件下的知青人的命运,不能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去看待计划经济时期下的“知青运动”和知青个人的命运,更不能用改革没有全面考虑知青特殊情况后的市场经济政策和用人政策给知青带来的社会边缘化来否定知青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正确性、艰苦环境能磨练人、锻炼人、培养人的正确性。
不管对“知青运动”和知青持什么观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知青运动”是人类历史上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大实验,是“备战备荒”的一个战略创举。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文革中的知青是为共和国作出最大贡献的一群人,是使改革走出一个个困境和“闯关”的实际依靠者,是改革进程中保持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和基石,是共和国大厦默默的支撑者。奉献了宝贵青春的知青人在使国家重新走上民族复兴之路的征途中,再次作出了自己的奉献。因此,知青应当受到社会的珍重!
总之,“知青运动”的方向和历史作用是不容抹煞的,知青的青春奉献的功劳是不容抹煞的。知青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奉献激情与青春的精神、识大体顾全局的意识精神,是知青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是永载史册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力量。
是毛泽东,使“知青运动”和知青人被永远载入了历史的史册!
二○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