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那些事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东山峰知青    时间: 2020-8-4 16:43
标题: 那些事之二
食堂也是用茅草搭盖的,处在知青宿舍的东南角,紧靠着西南的山涧;山泉水绕着側门而过,门前打了一口井作为全队知青职工生活用水;厨房内一项中最主要的是锅,锅的口径一米多,同属铸铁质地,黑不溜秋,烧出的饭菜有时还会渗出一股铁锈味;与大铁锅配套的是木质锅盖,湿漉漉的重得要命。柴灶的烟全靠烟囱排放。
建农场初期,土地归集体经营。后来,为了解决知青、职工吃菜,调剂不足,队部拿出少量土地按人头划拨给职工开垦,由各家耕种,种什么、怎么种均由自己做主,故称自留地。知青吃菜地不受限制,两块山坡劈为菜地规模还是蛮大,只是山高气温低种不出多色品种,萝卜、大白菜、土豆成为主菜,常常还调剂些海带、酸干菜等。那几年许多蔬菜早已淡出我的记忆,偶尔吃上一次黄瓜还得关起门来切,免得被人偷吃了。
我曾担任过记工员,方知一亩一分地的大小,平常量地记工分就是用‘弓’来丈量,‘弓’是用木方做的,上面做成一个手握柄,中间是卯榫的框架结构,下面是以两米长的木棍为定量单位。遇上开荒,从山坡下面往山坡上面丈量一分地,一共有16弓长,差不多32米,上坡面积特别显眼示大,如果从下往上看你会为一分地之长度而惊叹!
呆了几年,也就适应了那里的情调,横卧于山崖的怪石,常春藤、猴桃藤爬满了整个山包,野鸡的咕鸣、山雀的宛啾、宿舍的门把手是旧的,都带着原始的味道,杜鹃花和梓树那样美到凋谢。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加起来便是一辈子。
不曾知青当歌,不足以谈人生,没有上下磨砺数年,何以炫耀自己。每个人都有过难忘的经历,这些经历又都和时代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故事或催人泪下,或令人喷饭,或催人奋进,或仅仅让人温故而知新。总之,人需要生存,需要竞争,也需要故事,因此有人说,知青时代,是幸福指数最低的时代。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那个年代知青的真实生活状况,许多都是无法想象的冷色调,细节也是冷冷的脱离现在的尘世,睥睨他们的内心,凉凉的把东山峰农场的世情、人情运笔如刀一般的撕开给人看,从来也不管那些寒意入骨的真是会不会吓到人。可是当我今天看这些记录就像在当年的灯下一句句阅读知青真实的‘纪实’一样有种复杂的心情。
其实,当年知青走过的路,我也从未缺席,并且与此同行。因此,在我的记忆里还是担心我的文笔表达不出那淡远的原生态的幽默和悲哀,与文字迷人的真实韵节相差甚远。
东山峰与‘湖南屋脊’壶瓶山隔山相望,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1公里,主峰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51.23平方公里,由于其山势磅礴、连绵起伏,又有‘四十五里东山峰之称’。它周围有泥市镇,南北镇,山后面是古罗,钟岭,对面是张家山,观音尖等。即使有着时光的隔阂,农场里也有着我所向往的生活的影子,真诚与善良、勇敢与聪明、耿直与正义、体贴与浪漫。也有丑陋和蝇营狗苟。
此时,我想起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著述家约翰·洛克;他能悟透了人性,知道在这个社会里,总有万般不如意,这种万般不如意总会激发人们离开地平线的理想。因此人性具有堕落的倾向,人性也有升华的本能。思想家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人性的堕落,线的那头牵着人性的升华。
有句话说得好:“山水没有特质,特质在于人心。”知青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比较艰深复杂的问题。十六、七岁是有着荷尔蒙的盲目倾向,也是情绪最阴差阳错的时候,加上理智上的困顿、迷茫,连走路也有被风勒住喉咙的窒息。
从那个特殊年代的风气中所磨炼生长的精神变形及夸诞状态,也就特别显眼。当地原来有逢时赶集的民俗。但此时的赶场有了许多新的面孔,一群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姑娘丫头都聚集在一起。他们赶场,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也是聚集开心、互通信息、联络情感的平台。但是赶场之中也夹杂着个别品行不端的知青,他们趁人多拥挤下手方便,挤进人群里,用左手拿衣服或者别的物品作遮挡手段,以右手中指与食指形成人工‘肉钳’形式偷偷地就伸进了别人的口袋夹着不劳而获的钱包。一瞬间,小偷那自信优雅的手法,一种‘手指的芭蕾’行窃就轻松的扒到几块、几十块然后逃之夭夭。被偷者一时木讷的站在原地,过后一时又说不出话来,猛然呼天抢地,一副捶胸顿足的样子。目睹着小偷偷窃的全过程,心里两种反差顿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边是熟悉的知青,那边是无辜的群众,也明白是非的对错。这种有勃于人性夺他人之财之事,的确令我反感。
然而,在生活的一片虚无里,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活得光明正大,每个人都有自己处事的方式,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性格,在知青年代的世界里,没有谁会傻乎乎的有那么高觉悟和境界。我本想抬头挺胸前进,却又偏偏粘上一个家庭出生不好又遭政治歧视的‘黑五类’子女名分,即使想仗义执言,面对那些顽皮之徒的疏狂;“你敢说一句信不信我弄死你”,同学们都感到惊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唯有明哲保身亦?
显而易见的,现实生活的壮阔与原来思想贯输的教育抽空了知青们的心中理想,也偷走了他们年少的时光。东山峰农场的知青都是从原学校连、排编制下放的,所以安排在队上也是按此建制分在一起,因此,彼此都熟悉,而且即容易形成躁动的青年群体。这个群体一出场,就是一个蕴含了那个年代与地方色彩冲突的焦点,知青中间不可避免表现出来了一些单纯、鲁莽、霸道、痞气、幼稚。这些都并行于风景山水和生活贫瘠之间,也与当地的村民、农场职工产生莫名的矛盾,形成了一个有许多故事的看点。
望着千峰万壑中的凌散村落,茅草屋里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孤独漂泊的灵魂渴望故乡。即使向我这样表现好的知青也常常泪湿眼眶、茫然的心情却是那么犹豫和彷徨,大家想的只有一条路回家去。如是,队上调皮胆子大的几个人不被常规所挟持,开始谋划跑回长沙的计划。这件事一时轰动还比较大,因为知青到农场还只有个把多月。
时代的委屈,把那个空白了的知青群体在漂白的同时也泛黄了知青的生活。因为物资生活的匮乏,青春理想的困惑,精神生活的缺失,超体力劳动的强度,从挨饿受冻的滋味开始,少部分人开始沉沦,幻灭就吞噬了许多年轻的灵魂。我从知青的过去读到悲壮的不少,读到荒唐的,我也只听说。
72年七月份,曾经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队上有五、六个知青受不住生活的艰难,如是就相约一同跑回长沙。因为受第一次知青逃跑事件的教训,后来农场保卫部门和石门县公安局对知青私自跑回去的踩取了一些措施,加上那时住旅店、坐车一律凭农场或者队部开据的证明放行。因此,他们不敢坐车,也不敢夜宿旅店,甚至也不敢走大路,从东山峰到石门县有一百二十多公里,如是他们就插小路走夜路,一路‘偷劫’一路‘忍饥挨饿’,一天走几十公里。晚上就夜宿荒外,一次夜晚,山里漆黑一片,借着星星的微光他们露宿于一个山包,为避蚊子叮咬他们买来几盒蚊香绕山包一周点燃驱蚊然后挤作一团入睡,第二天清晨起来一看,才发现原来他们睡的地方是一个坟堆,惊骇之余,连连咂舌,紧接着是肾上腺素分泌、体温上升。走过这样的日子,好不容易走到石门县想搭车回长沙,结果又被民兵盘查后发现,最终被遣返回东山峰。他们的故事像是一部灵魂的流浪,苦难中隐藏着时代特有的冒险特征。还是笑着说出来让你流泪的往事。
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在时代的逆境中仍有许多知青百折不挠积极进取,挺过了那段生活中的艰难,没有做任何有损知青人格的事。但有些知青在现实与理想脱节后却奉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哲学观点。行动上就干起了那些偷鸡摸狗、偷腊肉、偷菜、偷供销社商店里的物品。一个‘偷字’写尽了那个年代知青某些人性的斑斑劣迹。这充分验证了‘道德观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个体的道德千姿百态,群体的道德也是基于底线的道德’。他们贱则到弯曲了正常知青生活的倒影。
我曾经就听过知青描叙抓鸡的绝技;白天瞄准别人家里的鸡舍,到晚上就偷偷地溜到鸡窝边,悄悄的把鸡舍门撬开,然后将左手指撒开形成插勾状态,再从鸡腹部平揣,促使它不受惊吓,揣出鸡窝后迅速将其脖子一扭,立刻就断气了,塞进统袋里面神不知鬼不觉,此时主人还全然不知。甚至他们还打破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规则,就连自己队上的鸡、狗、菜也不能幸免。
农场周围公社和邻近的乡镇多有自家狗莫名其妙的失踪,甚至连狗崽子也一同不见了踪影,捉狗打狗的手法老到、多样,在路上如果遇到狗儿,一块岩石、一根木棒会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势猛击于身让它瘫痪倒地,偷回后烧水、锵毛,开膛破肚用洗脚桶装着都能大块朵颐。他们用狗肉来含存个人的脂肪,丰富自己的蛋白质。而山上和茅草堆里无意能会发现狗骨架的痕迹,作案者不用怀疑,知青者亦。
还有些知青常常是出工不积极,但外出却乐此不疲。经常游走在山峰周围,几十里山路如履平地,一遇机会就会下手,从干校食堂的屋顶入手,撬开油毛毡窜入屋内从梁上取下腊肉并不顾烟尘灰和肥肉的油迹揣进怀中就盗回队上,然后半盆腊肉半盆油的一顿吃了,偷菜更是家常便饭。
故事是缓缓写到结局。因生存与失望太多,才敢于撩开知青人性堕落的倾向,将徘徊于道德低下的种种劣迹和覆盖于迷茫年代的人性百态、思想碰撞、矛盾冲突的起因放置于历史背景深处,由人评说?因为,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四十多年后,我再次以旅行者的身份回到东山峰;从泥市镇到南北镇,再到湖北的走马镇;从寂静的农家到偏僻的商店;行走在东山峰的天街,路过超市、旅社、酒店。张家的狗还在,李家的鸡舍也不差一只,超市的货物一样不少,真有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感觉。
如果把时间挪动在四十五年前,行走在这些地方,恐怕狗儿没了,鸡也少了,商店的货物缺了,而知青早已被人盯住了?
当岁月慢慢沉淀后,我们宛如深深经历了一遍不曾想象的人生,生命好像也更广泛了一些。人性还是挣扎的回位,性格少了肆意的张扬,寻找着安稳自然的日子。但是,沉默的背后,掩藏着多少无奈和痛苦,酸甜苦辣,百味在心。
岁月无痕,而今‘山’还是那里的山,‘地方’也是老地方,‘人’还是当年的老人,只是政府的政策变了,现在物质和商品比以前更丰富多彩。这里没有了扒手,也稀少有盗窃现象,更没有鸡、狗的丢失,打架斗殴也很少发生。面对如此分殊的两种现象、两种对比,我们确实应当对知青‘那些事儿’进行自己的梳理和讨论?但一切还是揉碎了满怀的轻愁,让人感慨万分!
如果生命是一趟无法回头又无法循环的旅程,那么知青在山上的‘那些事儿’已今非昔比。生活给了知青最残酷的一面,也流进了青涩所有的眼泪,更是伤害那里朴质的农民和农场职工。它也是萦绕在我心头的疑问,挥之不去。
从旧情绪里抽身出来,我想,应该这样看待;‘知青’所反映的年代,是不平凡的。那是一个国家打破了几千年旧格局后最不知所措、最迷茫的年代,又是一个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任务、建设新秩序时难免会出错、会混乱的年代,这样的年**定会有更多的思想碰撞、矛盾冲突、人性争斗、社会变革等历史事件。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个年代也是非常态的、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
炎热的夏季已经褪去。合上往事的回忆,与知青时代作最后的告别,让新的故事重新开始。使‘那些事儿’风风雨雨之后顺其自然再不打扰,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地,走过这淡淡流年,只要大地还在脚下,我们依然是一棵不倒的树。
最后的题记;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起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兰德
2019.9.10修改于办公室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