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鲇鱼山纪事修改(13)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卜桂仁    时间: 2024-1-7 06:02
标题: 鲇鱼山纪事修改(13)上
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4-1-7 06:08 编辑

鲇鱼山纪事修改(13)上

13
   固始团部在渠首工地设立了指挥所,由卢学成团长亲自主持。统领渠首这边的五个营部和一个木工加工厂,约两万多人。指挥所成立后,在一个山坡上建立了发电站,两台东方红75的发电机组日夜工作,解决指挥所生产用电和附近几个营部的照明,于是,我们营部用上了电灯。
   一天,卢团长带着指挥所的领导,到各个营部巡视,在我们营部的外墙上看到了我画的那些彩绘,就问谢教导员是谁画的。教导员说是省城的一个知识青年,现在营部做临干。卢团长说,能不能抽他到指挥所去,我们那儿也需要这样的人。教导员当然同意,于是就调我去了指挥所。同事们开玩笑,说这回我又高升了,其实我觉得指挥所机构庞杂,管理层次多,还不如在营部随便些。
   指挥所和我们营部只隔一个小山包,设在史灌河边上的山坳里,院子用竹笆子围起来,沿着围墙盖起了一排排夯土房,中间围起来一片宽大的场地。指挥所房子内外都用白灰刷过,外面墙壁写着大字标语,显示出团级机构特有的气派。院子里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宿舍、食堂、医务室和仓库。山坳下面的河滩上,是木工加工场的车间。
   会议室是一间很宽敞的堂屋,靠窗子一圈办公桌,两两相对形成一个个单元。屋子中间摆了一付乒乓球台案,兼做会议桌,生产组的人平时就在这里办公。一侧的套间,是卢学成团长的宿舍兼办公室。
   生产组长李建民,正值年富力强,工作上有魄力,关键的时候能够冲锋陷阵,是指挥所的生产管理骨干。李建民个性有些张扬,心直口快,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嗓门。当年流行革命样板戏,他的拿手段子是《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抒情唱段《一路上多保重山高水险》。
   驻所医务室有一位男医师姓鲍,人们都称呼他鲍医师。鲍医师大约二十七八岁年龄,身板壮实,皮肤白皙,但脸上长了许多淡红色的青春痘,居然连成一片,显得多疤,算不上英俊小伙。但是鲍医师气场很足,嘴角虽然有点歪但嗓音洪亮,他唱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中胡传奎角色和李建民的刁德一堪称绝配。
   卢学成团长原来是县水利局的副局长,是水利战线革命领导干部的代表,形象雍容富态。可能幼时得过天花,脸上有些浅浅的麻子。但是不靠近一般看不清楚,当地俗称这种状况叫“白麻子”。团长的头发近似秃顶,一年四季都戴着帽子,夏天喜欢戴的是那种浅灰色的纱质制帽。
   卢团长平时生活严谨,不苟言笑,衣帽穿戴一丝不苟,指挥所上下都非常尊重他,只有李建民半开玩笑地时以“团座”相称,显示出他和团长间的亲密关系。
   生产组技术员沈德勇,省城水利学校毕业,分配到固始县水利局。一听说来了省城老乡,便多出几分亲切。更难得是,老沈和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为一派的战友,社会上许多风浪都共同经历过。关系越说越近,真可谓“他乡遇故知”了。在以后的施工中,老沈没有少关照我和我们营,为我的工作拉升了不少人脉。
   团部的钟工也经常到渠首来指导工作,每次下来,都是卢团长或生产组长李建民亲自陪同。钟工五十岁上下,中等身材,喜欢穿一件中式便装。灰白头发留着分式发型,戴一副玳瑁色深度近视眼镜,看上去是标准的知识分子形象。
   钟工是团部生产指挥部门核心领导之一,也是工地上唯一被冠以“工”字尊称的技术人员。钟工对工程把关极为严格,一丝不苟,工作面的返工只有钟工可以拍板,团部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对他都非常尊重。
   工地是一个临时组建单位,团部和指挥所的干部不完全都是水利系统的人,当时是文革后期,县里一些尚未“落实政策”的不在岗干部,也被安排到水利工地,从事一些非领导岗位的工作,有些个“接受再教育”的意思。虽然他们中有些人说起来是“待罪之身”,团部的人对他们并无歧视和约束。所以在指挥所,我们从不打听这些人是什么身份,原来是干什么工作的。
   渠首指挥所离我们营部很近,我去到指挥所后,因为指挥所宿舍紧张,没有铺位,所以教导员叫我还回营部睡觉。
   我被分配在办事组打杂,没有具体的任务。办事组的牵头人苏文贵,身份也是个临干,三十岁出头年纪,是一个回乡的老高中生。老苏为人阴郁深沉,话语不多,不容易交流,所以他的心思不好琢磨。当时临干们互相间很容易产生一些龌龊,大概是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位置和风头。
   指挥所的一些人喜欢论资排辈,文革后期,信阳地区开展过多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队伍相对稳定,工程骨干中涌现出一批跟随领导转战过多个工地的“老资格”,其中也包括一些临干和勤杂人员。他们人脉广泛,熟悉工地上的各种环节,有着可以津津乐道的“战斗”经历,和领导的关系也比较亲近。
   指挥所大食堂,实行凭票就餐,饭票和上面团部食堂通用。外来就餐的人也要先到司务长那里买饭票。食堂伙食条件很好,中餐一般有三四个菜,主食米饭、馒头、包子、卤面,还可以自选小炒。凡在指挥所工作的人,都可以在食堂搭伙。
   买饭时排着长长的队列,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谁都不能搞特殊。炊事员们也是临干身份,从熟悉的程度看,他们中很多人跟随团部转战南北有些年了。
   炊事班长姓郎,小五十岁年龄,精明能干,干净利落,主掌炒菜,和几位领导的关系很好,大家也十分尊重他们。晚上加班,超过八点,值班炊事员就会根据办事组的安排,提供夜班饭,每人两角钱的标准,一般是两个荷包蛋,或一碗肉丝面。没有加班任务的人不享受这种待遇。
   电话总机和宣传队的人,因为需要用嗓子比较多,每人每天补助一个鸡蛋,通常是她们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端个盆子,从食堂领了回去。
   办事组和生产上不一样,是一个工作弹性很大的部门。头几天,我为指挥所的白粉墙上写了几条大标语,又给会议室画了两幅匾额,就觉得没什么事可干了。指挥所管物资的一位姓王的老同志,原来不知道在县里那个部门工作,北方人。虽然官不大,资格很老,包括团长在内,县上来的人们对他都很客气。
   老同志看我也是“老北乡”的人,(和固始相比)所以我们比较说得来。没事我就坐在他那里陪他说闲话,谁有事了就到他那里叫我。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24-1-7 08:15
团部人员各处招,
有的几经辗转到,
特别介绍几个人,
栩栩如生记得牢。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