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插队生活(不断增加) [打印本页]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0-13 09:33
标题: 插队生活(不断增加)
1968年9月9日下午,我们北京西城区数所中学的一千多名主要是六六届初、高中毕业生,从各自学校乘专车到了北京火车站,踏上了知青专列,准备向祖国的大西北进发。


  火车快启动时我才上车,因此未能事先挤进靠站台那面窗口的位置,不能探出车窗外跟站台上来为我送行的妈妈、妹妹以及我的同学们最后挥手告别,只得在车厢里转来转去,一方面心有不甘,一方面又实在挤不进已没有一点空隙的窗口。正不知所措,我突然看见车厢尽头不靠站台那面窗口的一个座位上,一位瘦瘦的白净的女生正孤零零一人安静地坐着,便迟疑地向她走了过去。她见我走近了她,就热情地问:“你也没人送吗?”“有人送,可是我挤不进窗口了。”她的脸色阴沉下来,低下头不再看我,又扭过头看着窗外。我在她旁边坐了下来,我以前没见过她,想问问她是哪个学校的,也或许就是我校别的年级的?但终于没有开口。我默默地陪在她旁边坐着,直到火车彻底开离车站,趴在窗口的同学们陆续回到各自的座位,我才起身离开。


  我找到我的座位坐了下来,对大多数还在抹眼泪的同学没了同情心,觉得最该哭的是那个可怜的女生。然后,我慢慢收拾起纷乱的心情,望着窗外渐渐逝去的城市景物,默诵着那首著名的诗歌《我坐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体验着、附和着贺敬之的革命激情。


  火车经过一夜的运行,第二天早上六点来钟,停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火车站。我和小祁、小金不问火车将停多长时间,就下车出了车站沿着大街信步往南走,因为时间太早,街上空荡荡的没有什么行人,车辆更少。却看到一个仍在营业的报亭,里面除了报纸杂志,还有十来本《乌兰夫反毛泽东思想言论集》的小册子,我花五毛钱买了一本。看看街上没什么其它新鲜可看的,我们仨就回到车站重新上了车。


  火车又运行了大约一个小时,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察素齐。出了小小的察素齐火车站,我们看见站外挤满了人,既有官方组织欢迎我们的队伍,也有更多来看热闹的,毕竟这小小的旗镇一下来了整整一列车的北京知青,史无前例。当地人的形象实在太土,穿戴得又脏又破,我心里使劲背诵毛主席语录“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努力打发掉我对他们土气的印象。


  我们被带到察素齐中学吃午饭,下午参加了在广场上召开的土默特左旗欢迎知青大会,晚饭后又去旗电影院看《草原英雄小姐妹》。那动画片实在没什么意思,我们不等电影演完就走出电影院,在察素齐镇上唯有的两条街上闲逛,只见昏暗的街灯下两边的房子低矮破旧。新奇的是,街旁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比真人稍大的半身泥塑雕像,一共大约有二、三十个。它们个个丑态毕现,胸前贴着被打着红叉的他们的名字和原职务,从旗长、旗党委书记到商业局长、文化局长等等,全是旗里被打倒的走资派。


  当天夜里我们穿着新发的棉大衣和棉裤在察素齐中学学生宿舍的光板大通铺上合衣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后,就分乘卡车,向各自插队的村子进发。


  临行前我们被告知:我们将落户的村名为塔布赛公社七炭板申大队。塔布赛是乌兰夫老家所在地,“板申”是蒙语村庄的意思。我们这个知青小组由18人组成:我校的十个女生和四中的八位男生。


  我们乘着卡车在路上行驶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在一个路口停了下来,因为没有进村的公路了。好在已有村里来的两辆马车等候在那里。我们把行李从卡车搬到马车上,跟着马车步行大约八里路,来到村口。


  包括大大小小的娃娃们已有十几位老乡在村口迎候着我们,为首的是个妇女主任模样的人,她牵着我的手,亲切地问着什么,我一句都没听懂,只得嗯嗯地应和着。


  我们被带到大队部隔壁唯一的一间小学教室,在那儿吃我们到村里的第一顿饭:羊肉炖土豆和黄米面炸糕。那羊肉真膻气,还老得嚼不动,吃得我们一阵阵犯恶心,我一边背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边心里暗暗担心,以后一辈子吃这东西可怎么忍受?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老乡“招待”我们的老格丁羊,即年岁很大的领头羊,肉极老,膻味也重,本不应用来“待客”。因为我们村是全公社最穷的不足二百人的小村,加上村民们一向对上面派下来的人有一种本能的防范,那些大字不识的农民对“知青”更是没什么概念,对这么小的村被安排18人之多很有些抵触。这样的招待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0-13 09:39

  想念土左同学,想念小方。想念土左旗插队的同学们!


作者: 闲人一个    时间: 2013-10-13 10:06
天哪,刚去就给了个下马威呀,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关注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3-10-13 11:35

   “四中的八位男生”,有高中的蒋效愚、方进玉吗?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老乡“招待”我们的老格丁羊,即年岁很大的领头羊,肉极老,膻味也重,本不应用来“待客”。因为我们村是全公社最穷的不足二百人的小村,加上村民们一向对上面派下来的人有一种本能的防范,那些大字不识的农民对“知青”更是没什么概念,对这么小的村被安排18人之多很有些抵触。这样的招待也就不足为怪了。”

   200人的小村子,根本承受不了18位知青。“领头羊”应该是老种山羊吧?根本就不能吃,靠近它都能闻到一股“奢香”味。早就听说插队农区的知青很艰苦(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继续看你慢慢道来。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0-14 14:59

热烈欢迎盈江朋友,草原版有了您会更加光彩而温馨,祝您在我们这个家里聊我们的过去,谈我的现在,畅想我们的夕阳.

 

看了您的贴我们有共同之处,我是68年9月18日去内蒙达茂插队的,比您晚了9天,可我们的情景真是太像似了,真是天下知青是一家.请您继续道来,让我们慢慢的品读.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3-10-14 22:08
蒋效愚、方进玉是我们公社的。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3-10-14 22:12
以下是引用盈江在2013-10-13 9:39:00的发言:

  想念土左同学,想念小方。想念土左旗插队的同学们!

盈江你来了真好,世界太小了,让我们在这里相聚。还记得咱们军代表吗?哈哈,跟着咱们到旗里赛球,当时你们越在我身边助威,我是越紧张,输给上海的大刀手。忆当年也挺有意思哈!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10-15 10:20

土左插队到塔布,

汽车难进大车路,

村民心中不欢迎,

格丁老羊凑合煮。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0-15 10:38

盈江朋友请继续讲,我想对比一下我们刚去时,是不是相同的结果。

 

土左看来爱打球,那天我们切磋一下。


作者: 明光    时间: 2013-10-15 15:48

老知青写得好。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10-16 08:28
以下是引用土左情深在2013-10-14 22:12:00的发言:

盈江你来了真好,世界太小了,让我们在这里相聚。还记得咱们军代表吗?哈哈,跟着咱们到旗里赛球,当时你们越在我身边助威,我是越紧张,输给上海的大刀手。忆当年也挺有意思哈!

甜蜜的回忆!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0-16 10:23
静等下文。
作者: 小方    时间: 2013-10-16 13:56
以下是引用盈江在2013-10-13 9:39:00的发言:

  想念土左同学,想念小方。想念土左旗插队的同学!

我们也非常的想念四十多年未见面的老同学,你的回忆勾起了我们年轻时的回忆,期待你的下文。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0-17 18:35
期待下文!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0-23 20:57

看望老朋友们。最近外出,回来见。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10-24 09:10
祝一路顺风!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3-11-7 19:31
以下是引用草原白雪在2013-10-15 10:38:00的发言:

盈江朋友请继续讲,我想对比一下我们刚去时,是不是相同的结果。

 

土左看来爱打球,那天我们切磋一下。

好啊,白雪你说日子。自我感觉身体还不太笨,能凑活打几下。哈哈!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1-18 10:52

二    盖厕所

 

   吃完饭,队长给我们分配老乡为我们腾出的住房。我们尚互不相识的男女知青们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向队长要求:鉴于村里连一个公共厕所都没有,必须为我们盖男女厕所。


  队长迟疑了一会儿后,说,你们先把行李搬到各人的住房,安顿好就来队部集合,咱们今天下午的营生就是为你们盖茅厕。


  我们村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每院算一户,里面往往有已结婚成家的两、三个儿子各自住的一间大屋和边上一间他们年迈的父母住的小屋。老乡为我们腾出的都是老两口住的小屋,要么因儿子还小,尚未娶儿媳妇仍跟父母一起住在大屋里,要么因老两口已经去世那小屋没人住了。他们家家都在各自院里的猪圈方便,根本用不着公共“茅厕”。


  村东头不远处有一个破败的喇嘛庙,只剩下小半堵墙,一点看不出原貌了。队长决定盖厕所就用那半堵墙的土坯,地址选在那庙和村子之间一块地势稍高的地方。


  这么小的村子居然还曾有个喇嘛庙!那应该源自蒙族老乡。“宁拆一座庙,不破一对婚”,显然拆庙是一种罪过。虽然这庙不是我们拆的,可我们竟要用那有着不知见证了多少年历史沧桑的墙坯盖厕所,我便挑选了和泥的活儿,避免去那遗址搬坯,以此自己骗自己。


  所谓厕所,其实就是一个不封口的“口”字形围墙,没有顶棚,也不装门。因为那点儿土坯有限,更因为队长坚持认为不必盖得太高,只盖到齐腰就说什么也不让再加高了。人蹲下去后,外面能清楚地看见头甚至肩膀。看得出他对我们盖厕所的要求既感到不可抗拒又有些勉强,我们初来乍到,不便过分,就只得将就了。到农村来就是吃苦的,包括适应艰苦、尴尬的环境。


  厕所盖好后,当然应该挖便坑。队长用铁锹只浅浅地挖了两锹,就说行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哪行啊?他不再理睬我们,扛着锹走了。


  我们大便时,猪和狗就寻味而来,狗比较文明,在门口等着你完事出来后才进去,不一会就吃得精光。猪太缺德,不等你排泄完,就全然不顾你的存在,拱到你后面开吃,你只得像亏欠它似的,赶紧为它挪地方。更有甚者,它每吃几口,就习惯性地甩甩头,把粘在它嘴上的甩得到处都是。此后我们每次大便,都得事先找好一根棍棒,边方便边用那棍子阻止猪进来。之后,它们会吃得干干净净,的确用不着挖便坑。


  后来,特别是晚上天黑后,我们往往弃厕所不用,结伴到村边没人的野地里方便,这时猪狗不会跟来。


  不久我们发现,我们十个女生陆陆续续丢弃的月经纸被猪狗拱得厕所内外到处都是,还被内蒙古特有的狂风刮得满天飞,更有村里一两个彪子(准傻子)用棍子挑着玩,遭到从未用过卫生纸的老乡们的讪笑。从此我们把用过的月经纸集中起来埋掉,不再随便丢在既没顶也没门的厕所里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地的女人来月经时只用破布,难怪那里很多妇女不能生育,得各种妇女病的很多。他们大便后也从不用纸擦,而是用土坷垃!


  那里的婴儿从不穿裤子,更不用尿布,他们像小动物一样,随便在炕上大小便,大人根本不用操心他们何时需要方便。因为一日三餐都用炕头的灶火烧饭,家家的火炕一年365天都是热烘烘的,婴儿拉在炕上的尿瞬间被烘干,凡有婴儿的家里都弥漫着特有的奶味和尿味。婴儿的大便也是随便拉在炕席上,之后大人们必把自家的狗吆喝到炕上,那块地方一会儿就被舔得干干净净,比人清理强多了。


  所以我们那里积肥从没有人粪尿,下乡前,我们以为牲口的粪便很脏,其实因为它们是食草动物,排泄的都是浓缩的没消化的草,闻不出异味,牛羊马驴的粪便既是肥料也是很好的燃料,其中牛粪最好最经烧。后来我们像老乡一样,一看到哪里有一滩牛粪便如获至宝,手头没工具的话,就用双手去捧。


  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过,“人类的历史由下水道的历史所反映”。我们下乡时,下水道连在北京城里都还没有完全形成网络和规模,在许多胡同里,时传祥的后继者们还在背着粪桶掏大粪。我们在学校时,教学楼里是有上下水的蹲坑式现代化厕所,但在平房宿舍区仍是掏坑式厕所,我住校第一天大便时,就溅起一大片屎尿在我身上,弄得我不知所措哭了一顿。以后才懂得大便时要专找屎比尿多的便坑。


  写这么多这类事儿实在不雅,我自己也没想到写知青生活,竟最先信笔写到了这个话题。但人和动物一样,“吃喝拉撒”是最最基本的生活,写插队生活“拉撒”的问题难以回避。事实上,厕所的问题古今中外一直困扰着人类,我们每到一处,常常会关心、议论厕所的有无、远近、脏臭和优劣,否则怎么会有11月19日的“世界厕所日”呢?厕所文化大概与食文化一样悠久,反映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我非常赞同芦笛先生说的,抽水马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当然这个发明必须有下水道这个“城市的良心”(雨果语)为基础。然而,这个伟大的发明在当今日益缺水的世界已显其不足:尽管不少水箱里被设计安装了一些节水机关,但冲水时用的水还是太多了。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1-18 15:17
天下的知青是一家,真的太像了,我们插队时也遇有厕所的问题,可没有你们幸运能和队里要求盖,我们女生只好自己挖大坑,刚插队时要走出很远的路才敢便,后来就自己挖很深的坑。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3-11-18 19:24
盈江讲的太真实了,和我们那里一样的,因为我们是近邻,期盼我们有时间聚一下。保重!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3-11-19 09:03
    如厕难成了小村子大问题。牧区没有这个问题,蒙古袍一围蹲下就是厕所。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11-19 09:53
以下是引用盈江在2013-11-18 10:52:00的发言:

二    盖厕所

 

   吃完饭,队长给我们分配老乡为我们腾出的住房。我们尚互不相识的男女知青们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向队长要求:鉴于村里连一个公共厕所都没有,必须为我们盖男女厕所。


  队长迟疑了一会儿后,说,你们先把行李搬到各人的住房,安顿好就来队部集合,咱们今天下午的营生就是为你们盖茅厕。


  我们村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每院算一户,里面往往有已结婚成家的两、三个儿子各自住的一间大屋和边上一间他们年迈的父母住的小屋。老乡为我们腾出的都是老两口住的小屋,要么因儿子还小,尚未娶儿媳妇仍跟父母一起住在大屋里,要么因老两口已经去世那小屋没人住了。他们家家都在各自院里的猪圈方便,根本用不着公共“茅厕”。


  村东头不远处有一个破败的喇嘛庙,只剩下小半堵墙,一点看不出原貌了。队长决定盖厕所就用那半堵墙的土坯,地址选在那庙和村子之间一块地势稍高的地方。


  这么小的村子居然还曾有个喇嘛庙!那应该源自蒙族老乡。“宁拆一座庙,不破一对婚”,显然拆庙是一种罪过。虽然这庙不是我们拆的,可我们竟要用那有着不知见证了多少年历史沧桑的墙坯盖厕所,我便挑选了和泥的活儿,避免去那遗址搬坯,以此自己骗自己。


  所谓厕所,其实就是一个不封口的“口”字形围墙,没有顶棚,也不装门。因为那点儿土坯有限,更因为队长坚持认为不必盖得太高,只盖到齐腰就说什么也不让再加高了。人蹲下去后,外面能清楚地看见头甚至肩膀。看得出他对我们盖厕所的要求既感到不可抗拒又有些勉强,我们初来乍到,不便过分,就只得将就了。到农村来就是吃苦的,包括适应艰苦、尴尬的环境。


  厕所盖好后,当然应该挖便坑。队长用铁锹只浅浅地挖了两锹,就说行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哪行啊?他不再理睬我们,扛着锹走了。


  我们大便时,猪和狗就寻味而来,狗比较文明,在门口等着你完事出来后才进去,不一会就吃得精光。猪太缺德,不等你排泄完,就全然不顾你的存在,拱到你后面开吃,你只得像亏欠它似的,赶紧为它挪地方。更有甚者,它每吃几口,就习惯性地甩甩头,把粘在它嘴上的甩得到处都是。此后我们每次大便,都得事先找好一根棍棒,边方便边用那棍子阻止猪进来。之后,它们会吃得干干净净,的确用不着挖便坑。


  后来,特别是晚上天黑后,我们往往弃厕所不用,结伴到村边没人的野地里方便,这时猪狗不会跟来。


  不久我们发现,我们十个女生陆陆续续丢弃的月经纸被猪狗拱得厕所内外到处都是,还被内蒙古特有的狂风刮得满天飞,更有村里一两个彪子(准傻子)用棍子挑着玩,遭到从未用过卫生纸的老乡们的讪笑。从此我们把用过的月经纸集中起来埋掉,不再随便丢在既没顶也没门的厕所里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地的女人来月经时只用破布,难怪那里很多妇女不能生育,得各种妇女病的很多。他们大便后也从不用纸擦,而是用土坷垃!


  那里的婴儿从不穿裤子,更不用尿布,他们像小动物一样,随便在炕上大小便,大人根本不用操心他们何时需要方便。因为一日三餐都用炕头的灶火烧饭,家家的火炕一年365天都是热烘烘的,婴儿拉在炕上的尿瞬间被烘干,凡有婴儿的家里都弥漫着特有的奶味和尿味。婴儿的大便也是随便拉在炕席上,之后大人们必把自家的狗吆喝到炕上,那块地方一会儿就被舔得干干净净,比人清理强多了。


  所以我们那里积肥从没有人粪尿,下乡前,我们以为牲口的粪便很脏,其实因为它们是食草动物,排泄的都是浓缩的没消化的草,闻不出异味,牛羊马驴的粪便既是肥料也是很好的燃料,其中牛粪最好最经烧。后来我们像老乡一样,一看到哪里有一滩牛粪便如获至宝,手头没工具的话,就用双手去捧。


  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过,“人类的历史由下水道的历史所反映”。我们下乡时,下水道连在北京城里都还没有完全形成网络和规模,在许多胡同里,时传祥的后继者们还在背着粪桶掏大粪。我们在学校时,教学楼里是有上下水的蹲坑式现代化厕所,但在平房宿舍区仍是掏坑式厕所,我住校第一天大便时,就溅起一大片屎尿在我身上,弄得我不知所措哭了一顿。以后才懂得大便时要专找屎比尿多的便坑。


  写这么多这类事儿实在不雅,我自己也没想到写知青生活,竟最先信笔写到了这个话题。但人和动物一样,“吃喝拉撒”是最最基本的生活,写插队生活“拉撒”的问题难以回避。事实上,厕所的问题古今中外一直困扰着人类,我们每到一处,常常会关心、议论厕所的有无、远近、脏臭和优劣,否则怎么会有11月19日的“世界厕所日”呢?厕所文化大概与食文化一样悠久,反映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我非常赞同芦笛先生说的,抽水马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当然这个发明必须有下水道这个“城市的良心”(雨果语)为基础。然而,这个伟大的发明在当今日益缺水的世界已显其不足:尽管不少水箱里被设计安装了一些节水机关,但冲水时用的水还是太多了。


  

老乡不须盖厕所,

只因猪狗吃掉了,

卫生条件实在差,

女生困难就更多。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11-19 09:56
以下是引用逗你玩在2013-11-19 9:03:00的发言:
    如厕难成了小村子大问题。牧区没有这个问题,蒙古袍一围蹲下就是厕所。

草原确实挺省事,

游牧方便随意之,

一旦住进土坯房,

也要考虑如厕事。

我们放牧时也不用厕所的,但后来盖了队办小学,就必须建个厕所了。我记得小学那个厕所还是我带领学校里高年级的男生们弄起来的呢。


作者: 王成文    时间: 2013-11-20 07:47
凡插过队的知青都有这种体会,当年的农村大多都很困难,有的村没厕所,有的村没房子,连口粮都很少,正是这种环境才造就了一代知青。凡有此经历者,面对任何困难都无所为惧。对当前的生活憧满信心。对未来憧满希望。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1-20 19:36
天下知青是一家,看来那都一样,插队时的生活真的是大同小异。
作者: 耗子    时间: 2013-11-20 19:40

北京知青王志春  包头知青赵金龙

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guid=8fe81450-6c81-4e55-b7a2-17c7c9c95817&AutoPlay=false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1-21 20:15

   谢这里的朋友们,寻着插队的乡党来到这里。

   我们刚下乡时村里没通电,家家只用一个小小的墨水瓶改装的小油灯,完全不是以前电影里见过的那种马灯。那油灯的灯捻是用棉线做的,泡在煤油里,亮度极其有限。如果想亮度大一点,就用针把灯捻挑高,可同时那劣质的煤油会冒出更多的黑烟,把我们的鼻孔和脸熏得黑黑的。有时看书特别是写字时不免头离灯太近,那火苗会突然燎燃你额前的几根头发,发出特有的味道。


  后来我们村的男知青给村里架设了电杆电线,使我们村结束了千百年来没有电的历史。那些天我们比过节还高兴,感觉有了电,离文明大大近了一步,每晚像以前在北京时一样,在明亮的电灯光下尽情地看书、学习、写信、做针线活,聊天、玩已被当成“四旧”的我们自己制作的扑克,。。。对比没有电灯的日子,感觉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美好、奢侈!


  有了电,不仅解决了夜晚的照明,我们村还像其它村一样建起了粮食加工场,老乡们不再用那费力费时的石磨,也不必舟车劳顿,运载着大包小包的粮食去邻村的加工场了。


  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又都纷纷去供销社买煤油,重新用起了煤油灯,他们说,电费太贵,晚上吃了饭不久就睡觉,用不着那么明晃晃的。


  的确,千百年来他们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突然多出了有大把时间的明晃晃的晚上,他们不知该做些什么。他们都是文盲,没有晚上看书的习惯,更没有什么业余生活,白天劳累了一天,极需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接着“苦受”。换句话说,他们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夜生活,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那明晃晃的电灯当然就显得毫无必要。事实上,即使是在北京城,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到处都“亮起来”,除了原有的剧院、电影院,又逐渐有了歌厅、酒吧、夜店等场所,人们才过上了形形色色休闲、娱乐、社交的夜生活。


  我的高年级学生告诉我,他非常不习惯在电灯下学习,那样时间长了眼睛会坏。我极不以为然:“正相反,油灯光线太弱,日久天长你必得近视眼。”他反驳说:“如果我总用电灯,我的眼睛以后就一定跟我爷爷、我爸的不一样。他们能在月光下看得清清楚楚的东西,我就将看不清。”


  我觉得他说的或许有道理,不再坚持己见。今天我们这些身处无所不在的光污染中,特别是整天盯着电脑频幕的现代人的视力乃至双眼的内部结构,与电灯问世前的人们的眼睛是不是已经不大一样了?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3-11-22 10:30
厕所、电灯、煤油灯,知青的到来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农村落后生活习惯。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11-22 11:27

村里虽然通上电,

村民还是亲油灯,

如今诸多光污染,

也是一份麻烦情。


作者: 小方    时间: 2013-11-22 14:16

 

      盈江好!刚回来就忙着写回忆录了,有时间聚会一下,我都想破脑袋了还是对不上号。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3-11-22 20:47
以下是引用小方在2013-11-22 14:16:00的发言:

 

      盈江好!刚回来就忙着写回忆录了,有时间聚会一下,我都想破脑袋了还是对不上号。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小方你可能还真没见过她,但她都知道咱们村的人。我是和他打球的时候认识的,可能姚山华认识吧?

只要是我们土旗人,见与不见格外亲。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3-11-22 20:50

盈江回忆真实再现,谢谢你来和我们共同回忆那段时光。那时我们年轻单纯,现在一定好好保重。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1-29 19:31

忆苦思甜是我们初下乡时再教育的必修课。当贫下中农声泪俱下地给我们忆苦时,竟控诉的是大跃进时饿肚子之苦。


  我们问:“难道大跃进时比解放前还苦吗?“


  他们说:“解放前饭总是能吃饱的。”


  “给我们讲讲解放前吧!”


  “解放前不饿肚子,地主对长工,短工也都仁义。就是土匪闹得凶,从大青山下来的土匪可灰(坏的意思)了,半夜三更闯进屋,什么都抢,连枕头都不给留下一个。”


  “他们不是只抢富人,不抢穷人吗?”


  “穷人富人都抢。感谢共产党毛主席,现在没有土匪了,就是有时吃不饱肚子。”


  队里每年生产的粮食要先交公粮,后卖余粮,剩下的才是村民的口粮。国家规定每人每年的口粮是360斤原粮(带皮壳)。在缺油少肉的年代,尤其对那些每天劳动强度极大,正长身体的后生小子们来说显然远远不够。当时老乡们应对粮食不足的办法之一是晚饭只喝稀粥,喝了大碗稀粥后,立即上炕睡觉。他们说,睡着了就不知道饿了。在这种情况下,每年秋收时各生产队向公社瞒产私分是普遍现象,是公开的秘密。


  我们知青第一年是用安置费到旗里粮店买粮吃,那时我们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微词颇为吃惊,当然也持否定态度:“什么斗私批修,没有私咋能行?没有私就都饿死球了!”很快,我们就意识并亲身体验到我们和老乡是利益共同体,就帮着队里出馊主意,以便更多地私分瞒产。可是遭到了他们的拒绝:”不要过分。“


  有一次,我们怀疑会计假公济私,向书记告发,他却说:”当会计的哪能那么干净?要是你们这些文化高的当了会计,会更贪,贪得会更悄悄秘秘的,让人不觉察,还不如他呢。“显然,这些话是对自认为纯洁的我们极大侮辱。但仔细想想,却不无道理。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3-11-30 10:42
    “穷人富人都抢。感谢共产党毛主席,现在没有土匪了,就是有时吃不饱肚子。”,牧区传达学习中央批林批孔文件【1974年1月18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转发由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24日和25日,江青等在北京连续召开在京部队单位和中直机关、国家机关的“批林批孔”运员大会。江青等人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在大会上发表煽动性演说,“批林批孔”对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不指名的攻击。】,大队书记念完蒙语文件后问我:孔老二是中央什么“达拉噶”?我说是几千年前的“巴克西”。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1-30 16:11
嗨……该咋说呢。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2-3 20:14
都是下过乡的,我们有共识。先问好了!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2-6 16:59
 我们村是个主要由三大家族25户人家组成的小村。一个大家族是李姓蒙族;另外两个是汉族,分别姓何和高,是明清时期从山西移民过来的。
当时村里总共200来口人中,只有三位有初小文化,其中两位当了队里的会计,还一位在村小学10来个娃娃组成的复式班里当个混事的老师。此外,还有一位是曾在山东搞美术的被发配来的右派,姓禄。其余全是“睁眼瞎”。
下乡不几天,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极令人震惊的“现行反革命”现象:男老乡统统用毛著纸卷烟抽,女老乡则纷纷用毛著纸剪鞋样。这些用珍贵的圣经纸印刷的上百本毛著据说是不久前“城里人送来的”,他们理直气壮地反问我们:“俺们不识字,哪看得懂?”
在短时间即对我们解除了戒心后,他们说:“林彪是个奸臣,周总理才是忠臣。毛主席这回看错人了,要倒霉。”还问我们:“毛主席的军师是谁?”我们觉得这些贫下中农不仅真反动真落后,还真可笑,“毛主席那么伟大,哪有,哪用得着什么军师,你们古戏看多了吧?”
三年后的九。一三事件使我们目瞪口呆,对他们刮目相看。
可是在林彪当年到底是蒙冤还是叛逃仍然令人不解的今天,他们是对还是错?这些大字不识的农民其先知先觉从何而来?难道真是源自听古戏?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3-12-6 21:28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的到来
美丽的大草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12-7 08:34

乡下忆苦说跃进,

私分有度心里明,

毛选撕来作他用,

早辨忠奸心底清。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2-7 16:35
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谁忠谁奸分的清。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2-14 19:14
怀念和村民在一起的日子。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3-12-30 11:12
我们知青还和老乡一起,借助新通上的电成功地打了一眼机井,结束了我村没有机井灌溉的历史。灌溉是有关生计的大事,有了这眼机井,比有其它任何别的东西都更令老乡们高兴,他们由衷地感谢我们,说靠没有文化的他们,这么小的村,这么少的劳动力,是绝对打不出机井的。


  那眼机井因为远比村里的饮水井深,所以流出来的水又凉又甜,特别好喝。可惜它离村里太远,我们日常的饮用水仍是到村里那两口井里去打。村里的井水又咸又有点涩,我们刚下乡时很不习惯,但时间一长就没感觉了,不过每当我们从北京探亲回来,就必重温一两天这样的感觉。我们村南边雨施格气板申的井水比我们村的还咸,好在当地老乡没有“四环素牙”,他们虽一辈子不刷牙,但满口牙都是白白的,我们也就放心大胆地饮用那井水了。但喝开水是我们一直保持的习惯,老乡则拿起瓢来直接从缸里舀挑来的井水喝,也没听说过他们为此拉肚子。


  有一次我们在地里劳动时实在太渴了,就跟着老乡一起到附近一个死水坑,吹开伏在上面的小飞虫,用手捧起那水喝。我也捧了一点儿润了润嗓子,还好,过后大家都没拉肚子。天最热时,队长就派个老乡从村里的井里挑一担水上工时担到地里,那时我们就顾不得大家共用一个瓢喝那未经烧开的井水,因而很不卫生了。


  一天,一个淘气的孩子把大便拉到井里了,他家大人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原井水掏干。不久,那井又冒出了源源不断的水。可见我们那里地下水很丰富。


  我们村北面四十多里外的大青山,即阴山脚下有一个大跃进时修建的“红领巾水库”,那水库每年定期轮流给土默川几十多万亩良田放水灌溉,我们村也年年享受着水库带来的效益。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3-12-30 13:08
    “又咸又有点涩”,是因为地表水盐碱含量高的缘故。这也比牧区的水好喝些。牧区,夏季与牛羊马共饮一井水,牲畜践踏出的泥水粪便水又倒流入井中。烧开水放下的砖茶很快变成浓浓的茶黑色,加入牛奶就成了“额吉的奶茶”了。冬天基本是靠化雪,雪水煮茶下不了颜色,还得放点碱面。
作者: 绍宣    时间: 2013-12-30 14:10

盈江同学的回忆录质朴生动、真实感人。咳,那段难忘的五味杂陈的日子!插队的同学比我们去兵团的更艰苦,更接近农村的真实。

逗你玩朋友的调侃式的插话、点评,如画龙点睛。

 《插队生活》写得好。

                          绍宣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3-12-30 15:06
《插队生活》写得好。赞!请继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3-12-31 09:58

依靠电力打机井,

又凉又甜又甘醇,

平时劳动喝水急,

不顾卫生不卫生。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4-1-6 21:52
以下是引用逗你玩在2013-12-30 13:08:00的发言:
    “又咸又有点涩”,是因为地表水盐碱含量高的缘故。这也比牧区的水好喝些。牧区,夏季与牛羊马共饮一井水,牲畜践踏出的泥水粪便水又倒流入井中。烧开水放下的砖茶很快变成浓浓的茶黑色,加入牛奶就成了“额吉的奶茶”了。冬天基本是靠化雪,雪水煮茶下不了颜色,还得放点碱面。

自从来到了这里,知道你也是内蒙插队,感到很亲切。我也是四十五年之后在这里遇到了当年插队的同学土左情深,我从此喜欢上了这里,喜欢草原善良的人,喜欢这里朴实无华的朋友,我从此要在这里安营扎寨。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4-1-6 21:57
以下是引用绍宣在2013-12-30 14:10:00的发言:

盈江同学的回忆录质朴生动、真实感人。咳,那段难忘的五味杂陈的日子!插队的同学比我们去兵团的更艰苦,更接近农村的真实。

逗你玩朋友的调侃式的插话、点评,如画龙点睛。

 《插队生活》写得好。

                          绍宣

谢谢朋友夸奖,我还真要向你学习。认识你们真好!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4-1-6 22:03
以下是引用草原白雪在2013-12-30 15:06:00的发言:
《插队生活》写得好。赞!请继续。

                  

插队生活随想。谢谢!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4-1-6 22:05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3-12-31 9:58:00的发言:

依靠电力打机井,

又凉又甜又甘醇,

平时劳动喝水急,

不顾卫生不卫生。

尊敬的龙行天下前辈,近来上网浏览,敬佩您的为人。为您的精神感动着,祝您健康!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4-2-9 19:59
盈江给朋友们拜年了!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4-2-9 20:59
谢谢盈江朋友的拜年!祝马年吉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2-10 10:49
以下是引用盈江在2014-1-6 22:05:00的发言:

尊敬的龙行天下前辈,近来上网浏览,敬佩您的为人。为您的精神感动着,祝您健康!

千万别叫前辈!咱们都是知青!绝对是同一代人!

祝你马年吉祥!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4-2-10 15:08
   盈江忙完装修速回,这里的朋友等你到来。马年搬家到别墅!贺!贺!贺!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4-2-20 19:33
以下是引用土左情深在2014-2-10 15:08:00的发言:
   盈江忙完装修速回,这里的朋友等你到来。马年搬家到别墅!贺!贺!贺!
当初没听你的话,真的是力不从心了。累!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2-21 08:58

健康第一!

注意休息!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4-2-21 17:23
朋友多保重,身体第一要素重要。
作者: 盈江    时间: 2014-3-25 21:19
朋友就是好,来到这里感觉浑身轻松,估计五一之后差不多了。谢谢各位关注!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