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燕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燕津 .咬文嚼字》

[复制链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23: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八:
                     
               
  是“嘛”还是“吗”?
        

         我原来一直以为,天津方言里,把“什么”叫做“嘛”(读第四声),例如:“你干嘛去?”、“这是嘛玩意?”。
        那天,我在字典里查这个字,ma音第四声里没有“嘛”字,再一查“嘛”字和“吗”字的异同,结果糊涂了,搬出《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更是越查越比较,自己就越糊涂。

         我原来认为,“嘛”字除了语气助词的功能外,还可做实词,当“什么”讲;
         而“吗”字不能充作实词,只为语气助词,一般用于疑问句尾。
         例如,“为嘛要这样?”、“你吃饭了吗?”,各有各的作用和功能,一目了然。
        
          结果《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给我上了一课:
         
         《现代汉语词典》说,“吗”在方言中当“什么”讲,例如“要吗有吗”;而“嘛”却只能当助词,表示期望劝阻的语气或句子停顿用,语调则为轻声。
         
          这和我多年的认识南辕北辙。
         
          翻开《辞海》,自然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基本一样。
          词典里说“吗”在方言里可当“什么”讲,“干吗?”、“吗事”,这和大众习惯用字简直大相径庭。

          无疑,词典是具有权威性的,谬误的,只能是自己。
        
          细看同一词典里的“吗”和“嘛”的用法和举例,又有些糊涂起来:
          “吗”和“嘛”在同为助词时,都可代替“么”,“吗”字释义2中说用在句子停顿处点出话题,例:这件事吗,其实不能怪他;“嘛”字释义3中说用在句子停顿处唤起听话人的注意,例:科学嘛,就得讲究实事求是。
     
        再回到天津方言中来,四声的“嘛”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怎么在词典中无此四声读法?
      
          对“吗”和“嘛”两字此处的区别,我至今觉得不太好把握。
         再不好把握,也得适应和更正过来,尽管我还没完全想通。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嘛”字以实词的身份解释为“什么”,在实际中普遍比“吗”广泛,怎么就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身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0: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7-12-2 20:28 编辑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2-2 07:39
天津方言太特殊,
字典里面呆不住,
只能自己去领会,


我对自己家乡的方言钻了个牛角尖。你说得有道理,有些方言的声调在字典里不显示。我想,这个“嘛”子的习俗用法太广泛了,词典还是应该放下架子,像更正“确凿”一词一样,尊重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0: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九:
                        
                    
   李白床前无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一首《静夜思》脍炙人口,流传千年。其诗寓意虽深,但语言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因而往往成为孩子学习的启蒙诗。
        
         其中“床前明月光”很容易被理解为在床前望到了月光。

       其实,“床”,即“牀”,这里指的是井栏。
      
        过去的住宅,进门是厅堂,厅堂和后面的卧室之间往往有一个天井。天井是露天的小院,院中有一口井,井的四周有石头或汉白玉的井栏。
      
       作者站在天井的井栏旁,望天空皎洁的明月和地上霜一般的月色,才有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并且也方便于“举头望明月”的动作,有了“低头思故乡”的情感。

     “床”和“牀”在过去是不同的两个字,由于文字的改革和简化,现在并入一个字了。但《现代汉语词典》中“床”字旁用括号注明了“牀”,条幅注解中也有“某些像床的地面,例如河床。”,这就更加印证了以上说法。

      所以,当有人把“床前明月光”解释为“睡觉的床前有月光”时,李白就会向你抗议:我的“床”前没月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4: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7-12-3 15:57 编辑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2-3 07:42
这个说明太重要,
屋里屋外差不少,
室内如何抬头看,

睡觉的床前不太可能抬头就见到月亮,月光像是满地的霜更不常见。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4: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7-12-3 15:58 编辑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7-12-3 08:11
水井和家乡有天然的联系,因此把“床”解释为井栏,很有道理。还有一种说法: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中把 ...

我看过马未都的那期节目,他可能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许是自己的一己之见,但值得商榷的地方挺多。按照马先生的“马扎"来解释,”马扎的上空有着明亮的月亮“,很可笑的。“天井的井栏”要比“马扎”更能说得通。何况“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床”,说是井栏更恰当,更适于小孩子在地上跑着玩,比一个小马扎强多了。权威的字典词典都在“床”字上注明了“井栏”,我没看到有注解为“马扎”的注释。我尊重马先生,但不认同其这个诠释。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4: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

                          什么与孤鹜齐飞?
   
      
         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唐朝初期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至今仍是古典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此文不仅产生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高朋满座”、“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众人皆知的成语,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成为广为传诵的佳句。
     
      此句中,“落霞”指的是什么?多年来,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落霞”指的是“飘落、移动的云霞”,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零散的飞蛾”。
   
      我倾向后一种说法。

     要想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得先了解当地的风土风物。宋代吴曾撰文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照此看来,“霞”不应该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中的“落”在这里也不应该是“飘落”的 意思,与句中的 “孤”相对应,应是“散落、零散”的意思。
      
      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另外,这个句子的对仗应该是非常严格的。下句中的“秋水”、“长天”都是自然景色,搭配很和谐,上句中的“落霞”和“孤鹜”也应该很和谐,如果都是能飞的小动物,句子的对仗就很工整,如果其中的 “落霞”是飘落的云霞,整个句子就逊色多了。
      
     顺带说一句,虽然我倾向这种说法,但尚未从《辞海》、《古代汉语》等权威的资料中找到明确的佐证,当然也没看到“落霞”是“飘落的云霞”一类的说法。

    是否这个问题不值一提,我不得而知。

      附:关于王勃写作《滕王阁序》的小故事:
     
      滕王阁是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因李元婴受封为滕王,故名为滕王阁。后阎伯屿接任都督,重修滕王阁,并于重阳节在阁中大摆筵席,宴请当时江南学者名流百余人并请大家为滕王阁作赋。其实其女婿吴子章事先早已写好一赋,阎伯屿以宴会征文为名,想炫耀一下女婿的文才,众人皆知其意,人人推辞不写。
      王勃远道而来,匆匆应邀,不知内情,又恃才而不懂谦虚,故当众挥毫,一气呵成。
      主人很生气,又不好发作,故带其他客人四处游玩,只是让从人留在王勃旁,王勃写一句,过来禀报一次。
         当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从人再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从人三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沉吟不语。从人又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喜,说:“此子视我为知音”。当从人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阎都督听罢,以手拍几,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当垂不朽!”满座宾客尽皆失色。
       《唐才子传》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阎公更衣复出,携王勃之手,盛酒满觚,王勃酣醉。阎公大喜,说:“帝子之阁,有子之文,风流千古,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吾当厚赏千金。” 可见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动人的故事之一。

     另: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据说,王勃溺水而亡后,化作一只鸟,在江面上飞来飞去,常常得意地叫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天叫,天天叫。一个渔翁听烦了,冲着鸟喊道:“什么好句子啊,天天在这乱叫,句子太累赘了,一点也不精炼!‘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就得了吗,‘与’和‘共’是多余的!”
    从此江面上再也没有听到这只鸟的叫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9: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2-4 08:14
古文里面说法多,
落霞居然是飞蛾,
再看下边小故事,


大多数人还会将“落霞”看做“飘落移动的云霞”,我查找的几个权威书籍没做任何解释。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9: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之十一:

                  “屋漏”和漏雨没关系
   

      杜甫在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身居破茅屋、过着凄苦悲凉生活的孤苦老人生活景象,其中许多诗句对老人所居的蔽庐茅舍有着生动形象的描写。
   
      诗中有这样一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一词常常被解释为“屋子漏雨”。
     也难怪,“屋漏”和后面的“无干处”连起来,很是自然,误解也就很容易产生了。
   
     其实,“屋漏”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屋子的西北角”。
   
     查一下〈辞海〉,对“屋漏”的解释是“古代室内西北隅设施小帐的地方”;再查〈辞源〉,“屋漏”为:“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按照正确的解释其实也是很通顺的,正因为床头西北角“开了天窗”,才有了“雨脚如麻未断绝”的下一句。
   
     顺带一句:在网上查阅参考资料时,顺便看了两段译文,不料都是解释为“屋子漏雨”的,可见这个词的误解还是比较普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9: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庆先 发表于 2017-12-4 21:48
“的”、“地”、“得”分不清是及普遍的现象,这段解释真清晰。

的地得用错的现象很普遍,但教师、编辑等文字工作者不应该用错。谢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9: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2-5 07:40
屋漏原来是天窗,
多少年来皆迷茫,
幸得楼主来指点,


这个误解非常普遍,不少人都容易出错。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5 06:05 , Processed in 0.18501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