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371|回复: 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蒙知青五十年后的草原情

[复制链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06: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锡林郭勒盟是我们北京勘探曾经会战过的地方,当年从北京到张家口的110国道是柏油路面,道路狭窄。过八达岭段有的地方需停车避让对方来车。从张家口到张北县需爬万全坝。五米五宽的砂石路,记得是78年7月份,汽车水温过高,仅一、二档行进爬了一下午。到张北县称“坝上”温度陡然下降。
    在东珠乌穆沁旗和西珠乌穆沁旗,当年都打过井。西珠乌穆沁旗储量好一些。大多井位集中在阿尔山。
    每年七八月是草原那达慕盛会季节。赛马是重头戏。参赛马匹需休息保养多日,保存体力。参赛骑手多以儿童为主,以减轻赛马的负荷。
    感谢共同图文并茂的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8-8-21 16: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 发表于 2018-8-21 09:49
感谢小麽丁版主奉献精彩内容!很早就看过你写的钉马蹄(忘了准确名字了)印象很深。从此就留下对大草原的 ...

共同友:下午好!
     从你字里行间,得知你对大草原的深深渴望和爱恋。使我们曾下乡于草原知青感叹不已。草地人民粗犷、豪爽、真挚、热情。值得交往信赖。原生态绿色草原风光无限。值得留恋。
     文中提到“钉马蹄”文章我已找到,附后。
     关于多讲讲当年插队的故事,责无旁贷。
     祝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板凳
发表于 2018-8-21 16: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8-22 15:20 编辑

       烙印
    1968年国庆是我们在草地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头天,都古龙队长亲自来到知青的家--大坝打草点,通知10月1日全生产队社员到波尔顿烙马印。烙马印是草地畜牧业一项必要的工作,目的是使各生产队的马匹加以区别。一般用各生产队特制的烙铁烧红后,烙于当年出生半年左右小马驹身体指定的部位,使其皮毛烧焦,待20几天后伤口愈合,留下永久不变的标记。
    那天(十月一日)刚吃过早饭,车老板钟乃将大车赶到我们蒙古包前,接我们去队部,使我们放弃骑马前去的念头。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浏览那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地,伴着马车磕磕绊绊的节奏,走了三十里的路程来到波尔顿队部。
    说是队部,其实仅有五六间草房,一个仓库和一座中间有隔断的石圈而已。我们到时已有部分牧民相聚于此。有的杀牛、有的宰羊,并在伙房的大灶上架起了火。石圈旁有人用“羊砖”燃起火堆正在烧那几把标记相同的烙铁。我走近前取出一把看了一下,烙铁做的很精致,是蒙文“达赉”的字样。平时烫一下都痛得要命,要是烙在身上是什么滋味呢?我没敢想下去。
     牧民们穿着五颜六色崭新的蒙古袍三三两两结伴而来,一会儿队部前的马桩上已栓满了马。远程相见,相互问候,映示着民族的纯真质朴。年轻的后生相见,免不了要兜圈子摔上几跤;善唱的姑娘们引喉高歌;多日重逢的老友在举杯畅饮;好一番欢庆节日的景象。我们参与其间分享了节日欢乐。
    队长都古龙给我们分配了任务,主要是用烧红的烙铁去烙那可怜的小马驹。
    忽儿南面的山上尘烟四起,既而马群出现在山坡上,并传来“嗒嗒”的马蹄声。马群顺势而下,如洪水奔流,似狂涛翻滚。彪悍的“阿杜沁”(马倌)指挥着马群,不时口中打着呼哨向队部而来。一千五百余匹马聚拢一起着实壮观,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万马奔腾的震撼。马群在队部前方空旷的场地上停了下来。我们和牧民一同来到队长身边,都古龙做了简短的安排,烙马印的工作开始了。
    牧民们一个个翻身上马,右手持长长的套马杆,左手挥舞着藤制的马棒钻入马群。时而紧步追赶,时而勒马立定。正在我们尽情观赏之际,一只小马驹已套得牢牢地向我们牵了过来。负责摔马的牧民麻利地将那小马驹摔倒在地,吩咐我们一人坐住马头,一人用烙铁烙。我们顺从地做着每个动作,就这样将永久的标记留在了那匹小马驹的身上。
    看着小马驹迈着蹒跚的步履,困难的进入马群,来到早已等在那里的骒马身边。只见那骒马打着响鼻,好像在向我们提抗议。望着小马驹的模样,我想火红的烙铁烫下去的确残忍,要是温度低一些那小马驹是否可少受一些痛苦呢?于是我自作主张,拿起一把并未烧透的烙铁向另一匹小马驹烙去。谁知效果更惨,由于温度偏低皮毛不能迅速烧焦,取下一看部分皮毛粘在烙铁上,使那小马驹左胯鲜血淋淋惨不忍睹。看着自己的“杰作”才深省我们不能不懂装懂,万事应该向一切内行人学习---火红的烙铁烙下去皮毛瞬间烧焦,不但印迹清晰,且高温烧焦了毛细血管,使其收缩起到止血的作用。
    牧民们扬杆穿梭于马群之中,小马驹一只只牵出马群,在外围的几名骑手尽力拢着马群,防止马群四处奔散,架火的牧民使那“羊砖”火燃得更旺,我们知青手中的烙铁轮番落下,好一幅繁忙的劳动景象,同时又是欢度国庆的一种特殊形式。
    干着干着不觉产生了莫名奇妙的失落感。自8月17日下乡已一月有余,我们也应是一位“准牧民”了,为什么我们只能拿烙铁而不能去套马呢?故而向友好的牧民借来了马匹和套马杆,并英雄般的冲入马群小试牛刀。我瞄准一匹枣红色小马驹迅速追去,追上后扬杆抖套,模仿着牧民的样子,竟然将绳套套在了那小马驹的脖子上。在我还没来得及为自己欢呼,只觉得双手火辣辣的疼。原来那小马驹在被套住之后,由于惊吓奋力向前奔去,但我却不知道其奥妙,以至溜了套马杆。那小马驹带着套马杆,奔向马群边等候的骒马,但那骒马见状非但不欢迎,而且惊得逃进马群,小马驹则在后面紧追不舍,立刻将马群搅得四处逃散。牧民看到当时的情况便明白了原委,一个个策马向前奋力追赶那害群之马。这时身材魁梧的副队长官布第一个冲到前边,在靠近小马驹时,立即镫里藏身,探腰着地抓住了那小马驹拖在地上的套马杆,接着一个鹞子翻身又稳坐上了鞍座。那小马驹站住了,惊乱的马群又恢复了平静。官布牵着小马驹交给了我,就又进马群套马去了。
    我抓住那匹小马驹又是气,又是笑,心想先把你烙了印再说。此后我们几个知青又嘀咕起来:这样套马实在丢派,怎么办?我们还要套,并且再不能丢掉手中的套马杆。
    我再次骑马上阵,很快追上前面的一匹小马驹。自己暗自叮嘱,双手一定用力,在套住的一刹那,由于思想高度集中于双手紧握,却完全没有领会套马时双脚要紧踩马镫,稳坐马鞍使自身重心后移的要领。在那小马驹惊恐向前奔跑时,顺势将我从马背上拖了下来。表演了腾空飞跃的“特技”重重摔在地上。我本能地张开双手,放开套马杆,使那小马驹再一次搅乱了马群。
    知青和牧民们都向我跑来,扶我站起问长问短,使我感到民族团结的温暖。都古龙队长语重心长地讲:不要着急套马,真摔坏了咋办?这时我才理解队长安排马车接我们来队部得苦衷。
    这次烙马印工作在举杯换盏、刀削手把肉的场景中结束了。身着终身标记的小马驹跟随马群消逝在队部南面的山坡上。然而通过这次烙马印使我深深体会到:万事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拜一切内行人为师。这深刻的教训像清晰的烙印一样,在我心灵深处却永久不得消失,以至享用至今。
    正是:
青草连绵望际无,牧群点缀类云浮。催骑扬杆驹稳住,火印落处皮焦糊。
年少气盛何畏虎,力单技拙仍罢输。探身屡效唯落马,臆骄痼傲终身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地板
发表于 2018-8-22 16: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擎长长套马杆
锡林郭勒存照片
骑乘金鞍蒙古马
体验真实大草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5#
发表于 2018-8-22 16: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紫嫣墨韵 发表于 2018-8-22 05:40
小么丁版主早上好!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拜读了您的文章更是羡慕你们了。同时也烙印在了我的心里,第一次知道 ...

紫嫣墨韵超版:下午好!
     您过奖了,仅是真实记录了草地生活点滴片面。谢谢!
     祝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6#
发表于 2018-8-22 16: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 发表于 2018-8-22 13:22
小么丁版主这篇文章,几年前我看后觉得特别生动有趣真实,就推荐给了管委会(现在的理事会 ...

共同友:下午好!
     不虚锡林郭勒一游,体验草地生活,收获颇丰。
     关于草地生活,以前曾写过几页文字附后。分别记录了草地的衣食住行,以便了解真实的大草原。
     祝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7#
发表于 2018-8-22 16: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在草原  (一)    2009.3.28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在下乡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配给制,即儿童依据年龄,成人依据工种确定不同的定量,各家庭依据定量安排自家生活,广大农村人口基本不参与,而是使用交公粮以后的自产粮。
    下乡时,经过两天两宿四千三百里的铁路行程,到达满洲里,住进满洲里国际旅行社,不亚于现在的星级宾馆。晚饭丰盛,远远优于家常便饭。第二日早点提供面包西餐。然后乘卡车到西旗。在西旗,住在西旗招待所,学习了三天,了解牧区基本概况。伙食为大米白面,但增加了刺鼻的膻味儿,菜中牛羊肉比例明显偏多。此后天津一行二百多名知青分别到下乡各公社。我们经四十里路程,到达赉公社所在地---东庙。住在公社招待所学习一周。一山西厨师很会安排伙食,主食馒头 花卷 面条 水饺基本做全,只是缺少了米饭。学习结束,乌兰陶格生产队派大马车来接我们,九十里路程走了一天,在波尔墩队部住了一宿,山西厨师老牛头炒了两道菜,苞菜烩羊肉和葱爆羊肉片,就上滋油的千层饼,喝一碗焦黄的小米粥,照样
惬意。第二天吃过午饭,乘同一马车去三十里外的目的地---大坝打草点。知青临时的“家”。一路上牧民自动组成两排马队跟随在马车两旁,两队的前面各有一打旗骑手,一边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另一边是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欢迎知青标语旗。我们也打出临行时学校赠送的“赴内蒙小分队”红旗。行进中不时和社员问候一下刚学的生硬蒙语。牧民欢笑着作乐回答。也不时闹出笑话,引起哈哈大笑。一路磕磕绊绊,身后甩下团团尘土。
    大坝到了。一口水井,旁边放着长长的马槽。水井东南侧七八间草坯房,为三户常住人家。水井西北扎三顶蒙古包,一字排开,东边一顶是打草牧民用的,西边一大一小两蒙古包是特意为我们安排。在牧民的帮助下,我们卸下行装,安排进蒙古包。我们七名男生住进了较大的一顶,门高一米四五,出入必须低头,包呈圆形,直径五米左右。七件行李放在占包内大部面积的地铺上。成扇形铺开可以睡下。将带来的箱子和其他物品堆在包内门旁,包中间按一硕大炉子,炉子的烟囱是由炉子后上方出来转向地面,在地面转一个弯再由直烟囱通过蒙古包上方的“陶哪”(天窗)。在烟囱的地面转弯处放有烧水壶,炉子上置一大铁锅,包的一侧堆放三袋面粉,一铜桶豆油,据说有三十斤,面粉旁支一案板,上面放着菜刀饭铲笊篱等生活用品和砖茶固体酱油盐。地下放一些苞菜和葱。还有一对水桶。这就是知青的全部家当。我到了隔壁的女生住的蒙古包,包是新的,但略小,直径四米左右,四张独立铺相对整齐,中间也有同样的炉子。都古龙和佳罕关布两队长前来作了慰问,并告知如有困难可找牧民相帮。
    时近下午,吃饭问题临近,大伙不分你我,自告奋勇先挑水作卫生,但在端开大锅一看,直径五十公分左右的大炉子内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仅由铆住的四个十公分高的角铁撑离了地面。这怎么能点火作饭?再说烧什么?无奈向牧民请教,只见牧民在包前方一大牛粪堆上取下一筐干牛粪,到入炉中,用火柴点燃一纸条放在牛粪中扣上大锅,一会儿火燃了起来。啊,牛粪竟是燃料!于是大伙齐动手又从牧民处要了些羊肉,模仿队部老牛头那样,吃上来草地第一顿自制的油饼苞菜烩羊肉。饭后依据牧民的提议,将砖茶敲碎一部分,放进大锅中,煮开后滤去茶叶,放入一些鲜奶,喝后感觉异样,虽然有些倒胃口,但深知牛奶的营养价值,也不排斥。时间一长,在知青点用纯鲜奶和面蒸馒头已是家常便饭,目的是省时间,鲜奶和面即做即蒸,不必等发面。至今记忆犹新,不曾忘记。
    刚下乡到草地,模糊了印象深刻的粮食配给概念。呼盟西旗是纯牧业地区,绝少农业耕种,自己不产粮,所以国家供应商品粮。并且对草地牧民不实行定量,就象我国现在这样,想吃多少就买多少。牧民对粮食的依赖相对较少,一家三口人计算一月消耗二十斤粮食为一般,主要食品是肉和奶。牧民买粮习惯与我们也不同,不象我们按斤买,买粮时向售货员说买十元面,目的是不找零钱。售货员再按钱数折合成斤数出售。当时草地供应的粮食品种主要是面粉,干挂面 小米和一种草地特有的已炒熟的炒米。其他几乎没有。我们下乡到牧区,自然是牧民,享受同样待遇。
    后来才知道,那苞菜是队里特意为知青采购的,在草地牛马羊肉有的是,惟独青菜是奢侈品,平时在食物中见一点点葱已经是过年的感觉了,哪里能吃到菜。后来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队里种了少量的菜地,仅土豆 萝卜 大葱 苞菜,还不能自给自足。关键是西旗无霜期太短,全年仅六十天左右,所以六月雪 九月雪并不新鲜。
    在队里干集体活,如打草 配种 洗羊 打井 搭棚 盖圈时,知青们住在一起则按正常习惯每日三餐。但一下到蒙古包放牧,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牧民的习惯和工作性质,每日仅两餐。冬天还可以,由于纬度高,上午九点日出,下午三点日落。但夏天就复杂了,凌晨三四点日出,傍晚八九点日落,上午八九点吃早饭,须一个对时才可吃下一顿饭,间隔十多个小时。
    年末,配种结束,知青统一分配到牧民蒙古包,一则实践放牧牛马羊,另一方面是为安排知青越冬。因为在零下四十度左右的环境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无法生存的。
    草原上每个畜群按两个半劳力安排,看白天,下夜为整劳力,另外半个劳力负责做饭。一个家庭承包,或由三人临时组合都一样。那年,我被安排到却伦老大爷的羊群上,自然看白天。却伦看晚上,却伦夫人身体不好,无力做饭,所以做饭由一名叫修日彤的妇女担任。
    到却伦家时是下午四点左右,天已全黑,包内点一马灯,相互问好后,我从包的左侧到西边放下行李坐
在行李上,这就是以后长时间我在包内的空间了。由于蒙语刚刚学习,语言基本不通,一切活动只有靠打手势去理解。修日彤为我倒奶茶,并送上奶干 奶皮和炒米,我没有谦让的份,只得全盘照收,否则被认为不够朋友。但对却伦老大爷的盛情欢迎还是让我搞得差点砸锅。老人家煮了手把肉(在牧区基本是白水煮,不放任何调料,并且开锅就取出吃,用刀割时可见血水)开锅时特意取出羊的前胸脯肉递给我,据说这块肉是送给尊贵客人的,可见老人的心意之诚。但我却作了误解,我明知不熟,又由于光线太暗我没有看清,不知是羊前胸,而误认为是羊头的下巴,在无法说明的状态下,我佯装用刀削了几下,作吃的姿态,然后悄悄将这块肉揣在棉袄内,稍停一下,起身走出包外,一甩手喂了趴在门前向我怒视的大狗。转身回包,若无其事的坐下。但我的举动却伦完全看在眼里,对我很是生气,我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听之任之,第一天不欢而散。无奈,到头睡觉。第二天佳罕官布队长前来看望,却伦首先生气的告了状,佳罕官布用汉话向我说了原由,我为自己作了辩解,队长听后哈哈大笑,明知是误解,遂向却伦讲了许多,我虽不知道在说什么,但看到却伦也会心微笑时,我理解了老大爷是多么心胸开阔。此后我们父子相称友情根深蒂固。延续至选调。
    在牧民家庭由家庭主妇主持家务,基本是家中女主人承担,但不一定是长者,如儿子成了家则儿媳妇主持家务,老主妇自动屈让。对待外人如同家人一样,不分你我,食品由主妇分配,每人一份。如遇主人敬酒,前三杯必须一饮而尽,否则不够朋友。吃手把肉,很是讲究。一边杀羊,一边用大锅烧开水,羊杀掉后不剔肉,而是用蒙古刀寻找骨缝,依据骨骼大小分别取下逐次放入锅中,收拾完,将羊皮抻开放于草地晾晒。然后回来将杀羊的刀血揩净,坐下由锅中捞出肉来开吃,我计算过时间,最短,仅二三十分钟。牧民间吃肉必须使用刀,凡取一块肉用刀削几片吃下,剩下可放回,由其他人再接着吃。禁止直接用嘴啃,如有人没用刀而直接啃,对不起,由您必须将肉啃干净,否则不准放下,目的一是卫生,二是不准浪费。并授“狗啃骨头”的美名。最后剩下附着很少肉的骨头,则由年迈老太太端着,坐在蒙古包门前,用刀将骨膜都一点点削下吃掉,直至白骨,体现了象农民一样热爱粮食的精神。
     饮酒是牧民必然的节目,大多数人英雄海量,数杯不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原的酒,草原的肉,草原的奶养育了粗犷豪放的草原牧民,也正是草原牧民在耕耘着边疆,守卫着边疆。

                     吃在草原(二)2009.4.6

    肉和奶是草原牧民的主要食品,由于特定的生活习惯,对肉和奶的处理和储存也有其独特之处。
    草原上秋末冬初,气温早在零度以下,所有牲畜各个膘肥体壮,是大量屠宰牛羊,储存食用肉的时机。四十年前我们下乡的乌兰陶格生产队按人口分配,每人四只羊。也可用两只羊换一匹骒马,或用四只羊换一头乳牛,(单纯指肉用价值)所以每年此时家家杀牛宰羊。羊宰杀后将胃翻过来清洗干净,再将分割的肉连骨头一起装入其中。用皮条扎紧收口,牛也同样处理。放在勒勒车上,天然冰箱迅速将其冻成冰陀。肉的外面有胃的保护,冬天食用起来不会风干,不次于冰箱效果。
    但在夏天,气温升高后,牛羊不集中宰杀,需要时,带骨部分煮熟成手把肉,剔下肉用蒙古刀削成两三公分宽的连续肉条,放在阴凉处风干,头一天,要不停
驱赶苍蝇,防止生蛆,第二天,肉条的外表形成一较韧性的膜,就再不怕苍蝇的光顾了。风干后的肉可存放相当长的时间,可供随时食用。吃时,需用锤子将其在砧板上反复敲打,松软后用剪刀剪成小段水煮。所以蒙古包内一年四季肉是不可间断的。但吃法单调,大部分是手把肉,每个包中都有一盆,随时可吃。粮食吃得很少,一种是用肉块煮面条,面条是买来机制挂面居多,手擀面较少。一种是用肉块煮小米粥,再一种是将面粉用少量水简单和一下,不成型的面团和部分干粉同时放入锅中与肉块同煮。
    我刚到却伦家时,已隆冬季节,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下午三点多太阳就已落山,牧羊归来到吃晚饭还有很长时间,我对伙食作了改良,肉有的是,把肉剁成肉馅,没有调料,仅放一些食盐和称作固体酱油的色块,和面包水饺,第一次吃后博得好评。此后,一有时间就剁馅包饺子,多了就放在勒勒车内冷冻存放,时间紧时取出水煮补短。
    春天乳牛产犊后,牧民开始挤奶可延续至冬季,产奶时间很长,但蒙古黄牛每日产奶量不算很高。
    挤奶前先由牛犊吃一部分,然后把牛犊栓在乳牛面前,将双手用奶蘸湿润滑才可开始挤奶。因还要喂养
小牛,奶不可挤净。早晚各一次,我看三四头乳牛,每日可挤三四十斤。
    在蒙古包很少直接饮用鲜奶。煮奶茶时,用斧头砍下青砖茶,放入由一整段木头经车床旋制的容器内,捣碎,倒入大锅中煮沸,取出,通过布袋过滤再倒入锅中,再放一部分鲜奶,开锅后就是鲜美的奶茶了。
    挤好的鲜奶倒入锅中,一边加温,一边用水舀盛起一部分,举高再倒下,反复不停,目的是让奶在加温过程中震荡起泡,使奶油上浮,并使奶加温至八九十度,但一定不准开锅,目的是让自然乳酸菌大量繁殖。加温过的奶锅取下自然冷却,放置大半天后奶已凝固结块,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酸奶。并在酸奶上面形成一层鲜黄色泡沫状奶皮,用刀围锅沿划一圈,用筷子把奶皮挑起,晾干,可炼制奶油。酸奶是很好的营养品,可直接食用,可增加食欲,助于消化,且可清火。我每日牧羊回来都要喝上一大碗,起初,不习惯那酸味,时间一长慢慢习惯了。远异于市场销售的酸奶。
    凝固的酸奶装入布制的小口袋中沥水,待水淌净,取出柔软的酸奶陀,左手平置,右手取一马尾,一头衔于口中,将马尾缠于酸奶陀上,再拉直,这样就可切下薄薄的一片,反复动作,制成奶干。晾干后可长
期储存。奶干是每日必然食品,先在碗中倒入奶茶,放一部分炒米,奶干可单吃也可放在奶茶中泡着吃。营养丰富但味道极酸。
    07年夏,重返草原。再次品尝了那自然味道的酸奶,原汁原味的奶干手把肉。我留恋草原的自然与纯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8#
发表于 2018-8-24 06: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友:早上好!不用客气。

     祝开心快乐!

     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9#
发表于 2018-8-24 06: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8-24 06:50 编辑

                      住在草原     2009.4.8

    云淡天蓝,碧野草青,羊群滚雪,毡包洁白。一幅自然风景。蒙古包是草原牧民赖以生存的住房,是名副其实的“家”。蒙古包结构简单,搬迁方便。点缀草原,生机无限。
    蒙古包坐北朝南安扎,门朝向南方。圆形,包内直径四五米之间,也有少数略大或略小。蒙古包由木结构支撑,在木结构外侧包上帆布,在帆布外包上毛毡,用牛头绳扎牢,就形成了包。四周的“墙”---哈哪是由柳条去皮修整后由皮条相连,制成栅栏状,合拢便于搬迁,打开将四片相连,之间接口要相互吻和,围成蒙古包的墙,在南面两哈哪接口之间安装门。门的两侧开凿对应的孔,取一孔穿上牛头绳,围哈哪外侧拦一周至门的另一侧栓牢。屋顶呈雨伞状,结构较复杂。蒙古包屋顶中央是天窗---陶哪,是包内主要采光来源。由相同两部分组成,由很多“凸”形小木块用皮条相连成直径接近一米的半圆环,直径处用木方连接,另有两块木方象半径一样从中间连接到半环处固定,这样的两片用皮条再扎在一起就是陶哪,陶哪外围成齿状的“凸”形木块,用皮条将椽子---乌哪,象伞骨一样穿起来,这就是蒙古包顶的骨架。乌哪长度决定包的大小。一般二米有余。乌哪另一端打孔,逐一栓上结成圈的皮条。扎蒙古包时将这伞状物树立于哈哪中间,为防止倒伏,按先后顺序间隔取乌哪挂于四周哈哪的柳条上端,这屋顶结构重量就转移到哈哪上,使哈哪向外撑。蒙古包雄姿已现,蒙上帆布毛毡,栓牢后大功告成。在草原,人很少,扎蒙古包两人即可,较方便,无人时,一人也可勉强完成。
    蒙古包门的高度一米二三左右,进出门须弯腰,包内是伞形可直立。包的中央是炉子,烟囱先转弯落地后再直立由陶哪处伸出包外。炉子四周的地面,最下面铺上干牛皮,牛皮上铺毛毡,毛毡上铺帆布,这就是室内地面了。门的两侧放置可折叠的小桌,桌内放置餐具及部分食品,桌面由两三个相当大的盛奶容器占据。包的东侧是年轻主人的位置,一般是二十公分高的双人床。少数有老人的住在西侧,正北方是客人所在空间。在客人就坐的地方,帆布上铺有小面积的哈喇苏---据说是牦牛毛织成的地毯。
    包内光线很暗,天窗---陶哪在天暖和时打开一半,透气采光,阴天刮风或冬天只得全封闭,门为实木不透光。(后来在锡林格勒盟石油打井时发现那的蒙古包在门的西侧镶一条落地玻璃窗照明)。
    那时我在却伦家放羊。包内西侧没有人住,自然是我的地盘。夏天无比惬意,日落,蚊蝇不知去向,不受干扰。天热可将包外的毛毡撩起一些通风,睡个香甜的安稳觉。冬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草原天气很寒冷,包外零下四十度,包内温度决不会提高一度,只是避风而已。白天点火,勉强取暖,睡觉前将火添旺,铺开行李,行李外的条毡直接铺在地面的帆布上,条毡上是羊皮褥子,再上面是棉褥子 床单,铺好了棉被,棉被外裹好毛毯,毛毯外再罩上蒙古袍。解衣宽带,留衬衣衬裤钻入被窝。把脱下的衣服藏于蒙古袍下保温,最后将棉袄搭在胸前,躺下后,伸手象拉机舱盖一样,使棉袄将头盖严。此后一宿一动不动,直至起床。这样的包装即便在露天效果相同。
    蒙古包燃烧的是牛粪,羊粪。好天妇女们不停的在草地便野拣牛粪一部分烧掉,另一部分贮存在一专用牛车上备用。冬天马群牛群困难一些要在雪地上寻找牛粪,羊群幸运一些,羊出圈后,晾上半天,用木锨铲起羊群晚上排出的冻羊粪蛋,就可以了。但烧时需掌握一定火候,羊粪是冻的,进炉膛才融化,有将火浇灭的可能。不会烧火无法在草地生存。
    蒙古包搬家是草原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所有蓄群都是逐水草搬迁,马群机动灵活,搬迁时间略长,只要找有饮用水的地方即可,马群自己可找到好草场,马倌只要掌握马群的去向,每天拢起饮一次水就可以了。冬天下雪后水也不必饮。牛群搬家频繁,牛群自找水草,吃饱后就地一卧,牛倌如将牛群赶回来,第二天牛还去那里,所以,任牛在哪里就把蒙古包搬在哪里,省去寻找的麻烦。形成人追牛。羊群数量较大,但羊的移动速度慢,每日在保证一次饮水的前提下走不了多远,所以在周围青草吃得差不多时就要搬家,搬家同样考虑饮水问题,基本一月一次。冬天只要一下雪,天一晴需立即搬家,旧羊盘上落满雪并且结了冰无法处理,只得搬家铲一个新羊盘。羊是不准卧在雪地上的。
    搬家那天起得略早,吃饭后熄火,确认无余火。拆蒙古包,拆羊圈,分别装上勒勒车,木箱车,水车,牛粪车固定好,第一辆是毛毡装裱的篷车---呼荤车,将女主人和小孩安排其中,冬天可在其中放置一铁制的牛粪火盆,烟囱伸至车外。整个车队由女主人负责,其于则依次联在其后,一头牛驾一辆,长长一串。驾最后一车的牛脖子下栓一铃铛,车队前进时叮当作响,目的是确认整个车队完整,如听不到声响则立即停下处理,检查连接是否出现问题。牧羊犬跟随其旁。冬天头车炊烟袅袅,远观俨然雪地上一列草原列车缓缓前进。着实壮观。我此时在确认搬家地点后,呼唤着那一千八百只的羊群,一路放牧,向新家缓缓奔去。却伦老大爷则带着木锨骑马到新地点铲雪盘,安排先期工作。下午我和羊群赶到时,已一切安排妥当,除了周围环境清洁以外,一切照旧。
    天气暖和时,搬家逐水草而安。冬天落雪后,可搬到热天不可及的没有水源的草场,蒙古包选择扎在山头的阳面下方,以躲避寒冷的西北风。但在每年开春惊蛰节气,却要将蒙古包扎在山上,牧民讲:惊蛰时节草地刮的是穿山风,风力比冬天还强。可将地面积雪扬起,如将蒙古包扎在山坳处,由于山头的涡流作用山头下是避风处,积雪可将蒙古包埋到屋顶。
    四十年过去了,蒙古包印象不可更改,照样留恋。有时自问:零下四十多度我是怎样度过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6853

荣誉版主

10#
发表于 2018-8-24 14: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8-24 14:54 编辑

紫嫣墨韵超版:下午好!
     下乡五十年,细细分享草地生活也是一幸事。
     您喜欢膻味。但在草地生活过一段时间膻味是逃不掉的。
     记得第一次回家是在1979年10月。在生产队从里到外换上平时不曾上身的新衣服。到满洲里干干净净洗个热水澡。自以为消除了膻味。经过一天一宿火车奔驰到达哈尔滨换乘。在改签车票时,一起排队的人相互谈话问:哪里来的羊肉味?我们才知晓,我们虽然洗了澡,更换了服装,膻味仍不能消除,主要原因是膻味早已深入体内,连排的汗都是原生态的羊肉味。可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05:26 , Processed in 0.198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