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半醉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圹圩农场十二年

[复制链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8: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5-3-23 16:01
火钳烫发当年属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造型,现在洗剪吹的小弟都不会这门手艺。 ...

谢谢!这是几乎要绝迹的活儿了。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8: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一个 发表于 2015-3-23 20:57
唉,祸从口出在那个年代是司空见惯的事......只是太不值了

谢谢!文字狱至今还有,只是略微宽松一点。屏蔽词就是证明。让人说话怕什么?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3#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24 07:45
京剧团里遇发小,
三人吹嘘感慨浇,
借上西装去照相,

谢谢!穷小子冒充阔少。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4#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8: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5-3-24 08:48 编辑

三十二,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身上的棉袄,还是六三年母亲手工做的,当时尺寸放的很大。六四年去农场前,母亲又将扣子和下摆放大,现在凑乎着还能穿。但里面的棉花已经结板,很单薄,也不暖和。
    大姐和大表姐商量,在一起凑布票给我做件大衣。一件大衣,仅面子就要一丈四尺,加上里子,就要两丈多布票。每人每年仅几尺布票,而购买毛巾、鞋袜、成品被单、床单,都要布票。不在一起凑,谁家也没有这么多布票。
    在大姐和大表姐的赞助下,我有了一件新派克大衣。
    当时,城市家里条件好点的人,不论男女,都流行穿这种斜纹蓝斯林布的派克大衣,给人很气派的感觉。
    在六安过了几天,我来到金寨。
    从六安到金寨县城梅山,七十多公里。坐汽车到梅山,每天一班,路上要走三个多小时。
    金寨县,是一九四七年由原来的“立煌”县更名为金寨县。
    一九三二年以前,中国并没有这个县。它是国民政府为表彰魏立煌将军抗战有功,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地带,各划出一部分版图,新建制的一个县。初归河南省管辖,后划归为安徽。新中国成了后,改名为金寨县。
    金寨县是红军闹暴动时期苏维埃鄂豫皖根据地中心,出过一百多位解放军少将以上将军,是著名将军县。我后来写的《大别山英魂》长篇小说,详细真实地记录当时红军肃反杀改组派这段历史。
    五十年代,金寨因修建全国第一座最高空心连拱坝,即梅山水库,而闻名于世。
    梅山,即金寨县县城梅山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它紧靠梅山水库大坝,风景优美壮丽。
    县城梅山镇很小,小得你难以想象,当时全城总人口还不到两万人。皆因这是个移民新建城镇,老县城早已成为水库淹没区,于是,就在水库大坝旁边,建立了这个新县城。
    当时梅山镇房屋最高建筑是新华书店,两层楼。
    梅山镇的特色是没有老建筑和无业居民,清一色的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商业人员及手工业生产者。相对而言,人口平均文化程度,可排名全国第一。
    我对梅山镇很熟悉,因为我在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上半年,是在梅山第二小学上的学。
    那时,我二姐初在县楚剧团当文化教员,后楚剧团改为黄梅剧团,二姐调到新华书店工作,她供养我读书、生活。
    我一九六四年到大圹圩农场后,二姐调到文化馆担任图书管理员。
    文化馆位于梅山镇中心地带的一个小山头上,我对这里很熟悉,在上小学时这就是我经常光顾地地点。美术创作员彭以惠和我二姐是六安师范同学,也是我家的街坊邻居。我对油画的喜爱,是他的启蒙。
    如今我母亲和弟弟都随我二姐一家生活,我当然要和他们在一起过大年。
    但我没有告诉他们我回来了,当时没有电话,写信我嫌慢。
    我的意外归来,让他们很开心。尽管日子过得很局促,甚至有些寒酸,却掩不住我们一家人团聚的欢乐。
    斯时,我二姐的大女儿已经半岁,二姐夫肖汉友在县师范学校教书,弟弟刚上初中,母亲帮他们做家务。
    二姐送我一双回力牌球鞋,是我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她见我每天将鞋带换着花样穿插,她很发愁,觉得我思想上有资产阶级情调。
    她很为我怕苦怕累的思想担心,认为这是我革命意志薄弱,没有领会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革命意义。
    她根本不了解,我压根就反感这种“革命”,认为这是对知识青年的歧视和迫害。
    我心中的想法,没有告诉她,怕把她吓住。
    乐短愁长,十五天探亲假假期,很快就到。初八,我辞别老母和姐弟,回到六安大姐家,过了正月十五,才恋恋不舍返回大圹圩农场。
    因我超过假期,要被扣八天工资,会计王建淮笔下超生,只扣我三天工资。
    值得一记的是,到合肥火车站,我买了一张站台票混上车,到滁县后不敢从站台出站,沿火车道走了很久,转弯抹角跑半夜,才找到长途汽车站。
    担惊受怕还受罪,就为了省两元钱车票。
    此行收获甚丰,我在图书馆藏书室,偷偷拿出二十多本书。记得有《小戏考》、《三言》、《二拍》和几本外国名著。其中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案例选编》和《赵全一案件》,这两本书的内容让我十分震惊。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依然是挖沟、打田埂兴修水利,没完没了地饿肚子劳累。
冬去春来,天气越来越暖和。
    我们班负责做秧母田,准备育秧。春耕大忙季节,即将来到。
    我更加思念回乡探亲的日子,起码,每天都能吃饱饭。
    有天晚上,我填写了一阕平生的第一首《贺新郎》词“归去来”。词曰:难解千千结。一霎时、送别声去,离愁心切。我赴他乡心欲碎,奈何短聚长别。最可人、家乡明月。故园对我意如何?冷艳艳、花放羞怯怯。绵绵意,永不绝。今宵挥手鹃啼血。闯天涯、夜夜梦绕,壮志已灭。一盏孤灯伴悲凉,窗外漫漫春雪。展书卷、寒风猎猎。放荡形骸是饥寒,纵诗酒狂歌心如铁。觅佳句,寻绝学。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2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5-3-24 21:27 编辑

    但政治气候越来越冷。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是文化大革即将开始的前奏。
    现在已知,这篇文章江青秘密策划的,江青背后,当然是毛泽东。
    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涉及中央领导层在许多重大政策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文章发表后,《人民日报》和北京各大报尚有良知,拒绝转载。
    但毛泽东愤然言道,北京市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事实上,他是表态,就是要搞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毛泽东还点题说,《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这就直接将吴晗的历史剧,和前几年的庐山会议会议挂上钩,说吴晗是为彭德怀鸣冤叫屈。
    早在一九六四年夏,毛泽东就提议成立个五人小组,负责领导学术批判活动。这个小组叫“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组长彭真,副组长陆定一,成员有康生、周扬、吴冷西。
    一九六六年二月,面对批判《海瑞罢官》事件以来,理论界、文化界的思想混乱,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由彭真主持,召开有许立群、胡绳、姚溱、王力、范若愚、刘仁、郑天翔参加的扩大会议。
    彭真首先说明:已经查实吴晗与彭德怀、《海瑞罢官》与庐山会议没有关系。吴晗的问题是学术问题,学术批判不要过头,要慎重对待。许立群、姚溱根据讨论结果,整理成《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上报中央。二月五日,刘少奇召集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予以通过。并于二月七日,电告在武汉的毛泽东。二月八日彭真、陆定一、康生到武汉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没有表示赞成或反对意见。于是二月十一日彭真在武汉,代中央起草了转发该提纲的批语,次日晨连同提纲,一起电传中央。
    此件经在京的政治局常委传阅后,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全称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后称《二月提纲》,由其成文时间而得名。提纲实事求是努力将对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圈定在学术范围讨论。
    但《二月提纲》受到毛泽东严厉的批判。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在杭州三次同康生、江青等人谈话,严厉指责北京市委、中宣部是“阎王殿”。并点名批评邓拓、吴晗、廖沫沙担任写稿的《三家村札记》和邓拓写的《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
    毛泽东独裁之心绝非一日,现在,他要对他的战友们,和一大批忠于中国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追随者们下手了。
    作为打手的江青,早已磨刀霍霍。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在杭州三次同康生、江青等人谈话,严厉指责北京市委、中宣部是“阎王殿”。并点名批评邓拓、吴晗、廖沫沙担任写稿的《三家村札记》和邓拓写的《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
    一九六六年五月初,署名高炬的文章《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一文,在《解放军报》发表。化名何明,实则关锋的文章《擦亮眼睛,辨别真伪》在《光明日报》发表。同时,上述两报联合刊载了《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材料摘编”,并加了煽动性的编者按。
    毛泽东明确表示“何明的文章我看过,我是喜欢的。”
    五月十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同时发表姚文元的署名文章,标题是《评“三家村”》,副标题是“《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本质”。
    文章说,邓拓、吴晗、廖沫沙以“三家村”为名写文章,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场反社会主义大进攻”。对《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断章摘句,无限上纲地批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叫嚷“将上有帅”,要揪出“黑后台”。
    阴风习习来眼底,要打倒刘少奇的居心,路人皆知。
    十年浩劫,即将开始。
    各色人物,粉墨登场。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6#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5-3-25 09:12 编辑

三十三,难忘童年的饥饿和无意中救人危难
    童年已离我远去,带着苦涩,带着欢愉。但童年的许多事情,我都清晰地记得。怎么能忘却呢? 家乡六安的私塾被取替的很晚,我小时候读过两家,计两年的私塾。
    第一次读私塾是我家旁边巷子后面一个资本家的花园里,后他家房产被没收,私塾也就不存在了。这地方后成为六安军分区家属区,住的都是军分区的解放军首长。所谓馋猫鼻子尖,只要他们那里有一家人烧肉,一条街的人都能闻到肉香,馋死我们了。
    第二次念私塾是在我家对面的书版巷内,是在教书先生私人家上的。
    上了半年,有次我在他家院子的石榴树上,捉到一只美丽的金甲虫。他小儿子要,我不给,先生说这只金甲虫是他家养的,硬要。
    我即愤而辞学。
    当最后一家私塾被取缔后,我也到了入学年龄。
    母亲让我到城北小学去念书,家境贫寒,开始尚能勉强度日,一九五八年后,我常因吃不饱饭而逃学,四处去找能吃的东西充饥。
    有时,我会蜷缩在小东门广场大炼钢铁的小高炉旁,看大人们炼废铁。
    在那些被没收来回炉的废铜烂铁里,我知道有些东西可以换钱。而大人们对小孩子拿点废物玩,并不在意。但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则可以度命。
    我曾在西门城墙下的臭水沟里,发现一堆古铜钱。我悄悄记下地点,经常独自去找,每次抓上一大把。将铜钱以每斤六毛钱计价,卖给废品收购站,去买粮食。
    现在想来,也许那些铜钱全都是罕见的文物,每一枚都价值不薄。我不后悔,因为文物不能维系生命。
    记得是一九六零年,十二岁的我和我八岁的弟弟,已经几天没东西吃,饥饿难耐,一筹莫展。
    弟弟因饥饿浑身浮肿,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被街道干部逼迫着去做集体“义务工”,说是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谁不去都不行。强迫市民包括我母亲这样的妇女,全部到城外五里墩挖新河。母亲日日天不亮出发,天黑方归。她到家累得倒床就睡,根本无暇顾及我们兄弟。
    我毕竟大点,乘母亲熟睡,小弟昏睡,月黑天高,悄然出城。我来到郊区人民公社的玉米地,准备偷点玉米充饥。
    在玉米地旁边,我意外碰见同街道一个姓谭的资本家老头。他老人家不顾年老体弱,居然也冒险来偷人民公社的玉米!
    谭老头突然看见我,不由惊恐万状。
    我则很羡慕他已经到手的一包玉米,根本没想过他在偷窃什么社会主义集体财产。我只酸酸地羡慕地问:“谭大爷,你在哪弄的?”
    谭老头立刻就知道了我的心思,马上慷慨分给我一小半。并说那地方不能再去了,民兵已经来查哨了。
    我们分兵两路,互不干扰,各自回城。兵不血刃,我美滋滋而归。
    几个玉米棒,管不了两天。
    弟弟的病情越来越重,嘴唇发紫,间隔神志不清,生命已经垂危。事实上他不是病,是没吃的造成的。当时,街坊邻居得这种“乌紫病”症状的人很多,死了许多人。
幸亏大姐及时送来一点粮食和吃的东西,而弟弟尚能进食,他幼小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后来学校宣传少年英雄刘文学,对此,我只冷冷一笑。
    官方宣传说,刘文学一九四五年二月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属重庆市)渠嘉乡双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地主老财欺压,直到解放,他们全家才过上好生活。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八日晚,刘文学帮助队里干活回来,发现地主王荣学偷摘集体的海椒,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阻止,王荣学的收买和威胁,丝毫没有动摇刘文学保护集体利益的决心,刘文学不顾个人安危,与坏人展开了搏斗,终因年幼力薄,被王活活掐死,牺牲时年仅十四岁。案发后不久,凶手王荣学落入法网,合川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罪犯王荣学死刑。
    几个辣椒,两条人命,值得么?
    再者,解放前刘文学才四岁,地主老财怎么欺压他?
    当年的集体财产,天作弄人,如今又回归个人所有。但刘文学和王荣学这两个为了几个辣椒送命的人,他们的宝贵生命再也不能回归。
    如若刘文学地下有知,他是否会感到懊悔呢?
    其实,在幼小天真的心灵里,种植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政治学说,才是五十多年前这起血案的元凶。
    刘文学是被其蛊惑要举报,王荣学是被其恐惧要灭口。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7#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8: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一个 发表于 2015-3-25 18:09
小学时在课文里学过,曾经拿刘文学当做楷模......

谢谢!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雾梦 发表于 2015-3-25 22:22
看到这章节的描述很难过,没有饭吃的日子真是艰难。看到这段话,才松了一口气。幸亏大姐及时送来一点 ...

谢谢!大姐今年八十多岁,依然能上街买菜,给孩子们做饭。喜欢打麻将,还不戴眼镜。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7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8: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26 08:00
私塾前后上两年,
饿肚逃学寻食填,
与资本家分玉米,

谢谢品读!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8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8: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5-3-26 08:52 编辑

    少年时,我就喜欢词、曲,偶然得到几页残破的《人间词话》,竟爱不释手。从中,我知道了中国有个叫王国维的大学问家。
    《人间词话》里,尤其是其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对做大事、做学问总结之语,使我茅塞顿开,受用匪浅。
    诸位不要误会,我之受用,与成大事业、做学问绝无关系。
    凡事举一反三,皆可触类旁通。
    那时,正值大饥荒三年,我用这三招弄吃的,解决饿肚子难题,很实用。
    城里已经无食可觅,活猫死老鼠,皆为美食。到哪找?早有人捷足先登。
    我是先在城郊附近,四处观察,特别注意别人不经意处。若是大家都看得见、在意的地方,你去找,那就是傻子。
    在别人不去,或很少有人去的地方看看。看什么地方有吃的,有能吃的,有能吃的而他人不敢吃的东西,才是上策。
    此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然后,我不怕山高水远,取他人眼皮下熟视无睹之物,用于充饥。
    如桃树油,是雨后桃树枝干上凝结的一种胶状物,食之芬芳可口,而他人决然不敢食用。于是,我乐得独自受用。
    此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过程首先要受得苦中苦,其次是要冒中毒之危险,也叫实践出真知。
    由此两条,很自然地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美食却在,众人无视处。
    我不能不感激王国维,他这关于做大事、做学问三境界评说,使我在官灾人祸时没有饿死。
    五十年后的现在,在网上得知有种叫“桃胶”的补品,价格昂贵。
    仔细一看介绍,原来桃胶就是我小时赖以充饥吃的桃树油。
    桃胶,又称桃树胶,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桃花泪。
    据说,它能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治疗痘疮黑陷,还能滋阴壮阳,还能美容。
    我很怀疑,我现在长相不是很恐怖,兴许就是从小吃桃树油吃的。
    一九六零年底,我十来岁,正是顽皮的少年时期。一次,我在云路街掏麻雀时,意外在一大户人家的屋瓦下,掏出一把中正剑。
    中正剑,是民国时期蒋介石先生赠给其黄埔学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因其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字样,因此得名“中正剑”,是国民革命军人的荣耀的象征。
    “中正剑”剑柄刻有“黄埔志工,无往不胜”、“中正”等字样,另一面刻有“不成功,便成仁”字样。钢质铜饰,庄重大气。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许多战役中部分军人战败,以此剑自杀殉国,故此剑又有“军人魂”之名。
    我早已发现他家的后花园房檐下,有几个麻雀窝。有天晚上,我爬上他家后花园墙头,掀开屋瓦,一摸,没摸到麻雀和麻雀蛋,摸到一个一尺多长的油布包。
    按说,我应当立即住手。这一拿,就是盗窃!
    可好奇心使我失去理智,我将布包拿走了。
    无人处,我打开一看,是一把短剑。
    我认得这是中正剑。
    我家门口书版巷,有个老头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会打八卦掌和达摩剑。他要收我和京剧团的小演员仇国平为徒弟,我学了半年,吃不了那个苦,不干了。这老头有一柄这样的中正剑。他给我看过,并向我说明了这个剣的来历,使我知道这把剑其实是个祸害,是反革命的罪证。
    我掏麻雀掏出来的这把剑,和我看见的中正剑一样,只是教达摩剑先生的中正剑有剑鞘,我摸来的是裸剑。
    我毫不犹豫,用此剑换了半斤猪肉。
    七年后的一九六七年,大圹圩农场武斗,我回六安躲避。无意中路过云路街,恰巧遇到有人指认,说这家人的屋瓦下,藏有反革命罪证—中正剑。
    屋主一家,极力否认。我想,他们可能真不知道。
    革命造反派就搬来梯子,准备上房去搜。
    他家老爷子吓得直抽风,要闭气。
    我悄悄来到他后面,轻轻对他说,这把剑,早在六零年就被我掏走,换成半斤猪肉吃掉了。
    老爷子惊问:“真的?”
    我说真的。
    老爷子趴下就给我磕头。
    折杀人也!
    我向他一拱手,落荒而逃。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00:46 , Processed in 0.20401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