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81#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9:55:26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六 挑栏担
毛主席当年曾批评知识分子是五谷不分,四肢不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批到点子上,很是中肯。我们知青虽然不属知识分子的范畴,但也有这类通病。不过,经过场里几年的劳作,此状大为改观。
刚到场里去领工具的时候,便领到扁担一根。没有想到,这扁担后来却派上了大用场。
我们场里每年都要开荒。在崇山峻岭间开出茶园若干亩。但那新开出的茶园是生土,还不宜栽种茶叶。技术员老陆说,最好在那土中埋一些栏肥,过一冬,栏肥经过发酵,那土质便会起变化,因为刚开出的土质呈酸性,而栏肥呈碱性,而且是有机肥,肥力强,肥效长,与生土中的酸性可起中和作用,能改善土质。改善后的茶园最适宜于栽种从闽北引进的大白毫品种。于是,我们在开荒之后的另一个任务,便是将栏肥挑上山去填埋在新开的茶园里。
那所谓的栏肥,实际上就是猪圈里稻草沤出的肥料。养猪需要用稻草垫圈,而那稻草与猪的屎尿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浸泡后,也就具有了肥力,成为农村种庄稼的很好的肥料。我们场里虽然有十几头猪,但那栏肥不多,远远不够新开茶园的肥料填埋,于是,场里又向附近的村民购买了一些。
那些新开的茶园往往在比较陡的坡地上,位置较偏,那路况也差,大多数为羊肠小道。我们要把那栏肥挑到茶园里,并非易事。我们装栏肥用的是那种大的簸箕,一担装满,大约一百五十六斤。这重量,在平路上也许不算重,但在山道上,便很有些份量了。挑栏肥,我们要进入猪圈,用一把铁齿耙,先把那混杂着猪屎尿的稻草扒进簸箕中,一边扒,一边用脚踩实,才能装得多。一担装好,弯一弯腰,上了肩,用了腰力一挺,挑了起来。那栏肥担子上肩之后,簸箕中的屎尿,由于受栏肥的重量挤压,从簸箕缝中淋漓而出,一路滴洒。我们的解放鞋上,裤管上,也受屎尿沾染。一片斑驳,但大家习以为常了,并不感觉怎样。
挑重担,需要技巧,经验丰富的人可以利用扁担的弹性,上下随之摆动,仿佛能减轻重担的份量。而我们则不会,只知道用蛮力,自然就感到倍加劳累。好在有一种挑担用的辅助工具,帮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那种工具,当地人叫作“端卡”,若要译成对应的普通话,勉强可以叫作“柱脚”。其形状是一根齐肩高的棍子,是用坚硬的杂木做成的,在上头锯出一个有斜度的凹槽。其用处是挑担过程中,一手扶担,一手用这“端卡”放在另一肩上,卡住扁担的一部分。这样,就将一肩的重量分担在另一肩上,就能挑得多,走得远。这“端卡”的第二个作用是在山上挑担,由于山路陡峭,你要休息一下,那担子往往难以找到一块平地放下,而有了“端卡”,那么就用它作为一个支点,支撑住扁担。使扁担,担子,“端卡”形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从容地休息了。难怪当地人将它叫作“端卡”(柱脚)。
另一个技巧是,在挑担的时候尽量使担子随着步伐的节奏和扁担的上下颤动而起伏,那样就能减轻担子的重量。不过,这需要经验,老工人基本都会,而我们基本不会。我们往往用的是蛮力,而非巧力。不过,我们的另一个理论是,不管什么力,将栏肥能送到地里便是目的。这颇似那“白猫黑猫”论。
待我们将栏肥挑到新开的茶园后,那些女职工女知青们早已将茶园里沟槽挖好,我们就用手将那栏肥均匀地施放到沟槽里,然后她们再将泥土覆盖上,至此,算是完成了整个的挑肥过程。
果然,那施了栏肥的大白毫茶叶长势喜人。本地土茶要三四年才能采摘,而那大白毫两年便可初采,而且叶片肥厚,加工成“白豪银针”,用沸水一泡,那茶叶背面敷粉,银豪毕现。啜饮一口,醇香萦绕,顿觉神清气爽,也油然想起这茶香茶韵后面那挑栏肥的艰辛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44
82#
发表于 2016-1-4 09:43:12 | 只看该作者
从新到旧至永恒,
农具斗笠都温存,
更有那根小扁担,
千变万化记忆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83#
发表于 2016-1-4 15:34:3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以上农具的记叙,联想到我的生产队长,他把农民称为“170部队”,身份似乎提高不少。“170”都是农具,1是扁担,7是锄头,0是斗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84#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8:06: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龙行与麻沙等朋友一直来的鼓励与支持。下面继续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85#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8:08:33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七   拦木头
某一天,我们场里的基干民兵连突然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全连集中,携带武器,要执行上级统一布置的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我虽然不是基干民兵,但也属于候补民兵,也参加了这次的统一行动。
当时所说的投机倒把,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其范围很宽泛。这次说的是邻县的民间形成了一个地下的木材市场,在悄悄地贩卖各种木材。木材,是当时的紧俏物资,盖房子,打家具,做嫁妆,甚至做棺材都少不了它。但木材是国家计划控制的物资,山上的林木不允许个人乱砍乱伐。于是,市场上的木材很是紧张,价格也奇高。邻县的一些人就潜入我们所在的区域,盗伐山林、倒卖木材,形成所谓的投机倒把活动。
这些人往往是三五成群,每人背一支或两支木材,昼伏夜出,趁夜深人静之时赶路,而且所走的也不是寻常路,而是一些难走的山路。
我们集中之后,一个区里的公安特派员来布置任务,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大家务必高度重视。人员分为三人一组,共二十多组,因为山道多,面积大,要渐进式搜查,在一些要道,要进行设伏;同时要求子弹上膛,不过要上保险,一般不动用武器,如果碰到有暴力行为,可鸣枪警告;只有在自己的人身安全遭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可开枪,但也只能打腿部。
我们接受了任务之后,有些兴奋,也有些紧张忐忑。这毕竟不是训练,而是真枪实弹的执行任务。我领了一把三八步枪,与另外一个知青和一个职工组成一组,往莲头岭方向出发。
夜气弥漫,月色朦胧。我们小组在莲头岭上进行了设伏。因为我们感到这里的一条路是通向邻县最为便捷的,而且在这样的月色下,不用手电筒能够看得见朦胧的路面,应该是他们喜欢走的。在一块大岩石的旁边,我们将子弹顶上了膛,加了保险,将手电筒调成聚光,然后埋伏在那里。从岩石这里看出去,可以看到远处小路旁的黑色的树影,也可听见远处传来的些微声音。
我斜躺在大岩石旁,旁边是一丛丛墨绿而蓬勃的莨蓟柴,这些植物长势很好,因此也能很好地将我们的身影掩盖起来。我双手抱着子弹上膛的枪,双眼紧盯着几米外的山间小道。有时候也抬头看看头顶的夜空。那青苍色的天空里的月亮显得有点漂浮不定,那月光似乎也显得有点虚浮。
倏然想起电影里的一些镜头,《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里的经典画面在脑海里一一闪过。于是时空发生错觉,似乎我们就是那游击队,正在设伏那敌方部队。于是便精神倍增,那双眼铜铃似的睁大,死盯着夜空里的一切。
大约潜伏到夜里一点钟左右,四周依然一片寂静,那激情和勇气也逐渐消退,继而困意也悄然袭来。一个知青嘟哝道,他妈的,是不是情报有假啊?谁知道啊,我裹了裹身上单薄的衣衫说。但正当我们都感到今夜可能不会出现情况的时候,突然听到从岭头那边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身边的那个知青推了推我,轻声说,来了。我点了点头,将手中的枪紧了紧,紧盯着远处。渐渐的,发现有好几个背着木头的人结队而来。我心里有点紧张,看起来,他们的人数比我们多,一旦发生冲突,事情恐怕不是很妙。但不容我们多想,那队人已经来到了跟前,我们几个猛然跳了出来,三把手电霎那同时揿亮,大叫道,将木头放下,人蹲下。这是那个公安特派员行动前教给我们的话。然而,这些背木头的人,除一个将木头扔在脚下外,其余的均站在原地,惊恐地看着我们,没有任何反映,显然,他们也给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搞懞了。
我们见状,忙将手中的枪的枪栓拉得哗哗响,再次用强硬的口气命令道,将木头放下。我们知道,一旦他们不听命令,背着木头逃跑,我们将很难办,只有他们的木头放下,他们就不会跑,因为这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命脉所系。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下,他们也不走,不逃,不吭声,就这样与我们僵持着。
尽管天气很凉,但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背上冒汗了。这样僵持下去肯定不是办法。但如果我们采取强硬措施,他们七八个人,我们三个人,一旦冲突起来,后果很难预料。就在这时,我们听到远处一声枪响,我旁边的知青也“啪”的一声打开保险,将枪口朝天,“砰”的放了一枪。这时,这些人中不知是哪一个先扔下木头,接着,全部人都将肩上的木头扔下,对着我们不住地作揖,有两个甚至下跪,请求我们放他们一码。哀求之声,不绝于耳。我的心里,突然泛起一种恻隐之心,感到他们也很不容易,尤其是看到其中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全身颤栗缩瑟着,那双眼睛因惊恐而变形,便更加于心不忍。但我们的任务是要把他们全部带回场部,进行处理,这是命令。
在解押他们回场的路上,那个老者走在最后,我走在他旁边,用手电照亮前面的路。过了一会儿,他越走越慢,与前面拉开了一段距离,我已经察觉到了他的意图,但我的心里十分的矛盾。终于,在一个转弯处,他突然往旁边的一条小路跑去,身手之敏捷,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我一惊,忙叫道,站住站住,不要跑了。他当然不会再停下,我的呼喝也成了虚张声势。当我赶上前面的人群,那个知青看了我一眼,说,我就预感到要出事。我说,那个老头儿,是只老狐狸。他没有多说,我们赶紧将其他人往场里赶。
这一夜,我们整个民兵连共抓获贩卖木头的人员三十一人,截获木头三十九根,可算是成绩很大。为此,我们场里受到上级的赞扬,但我却高兴不起来,时时想起那一双因惊恐而变形的眼睛来。后来,场里还组织了两次拦截活动,我都说因为眼睛近视夜里看不清东西而推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86#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8:09:23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八  鲁迅著作
在茶场时,除了来时父亲馈赠的几十本书籍外,几乎无书可看。那些手抄本,如《塔里女人》、《北极风情画》、《梅花党》。《绿色尸体》之类,看了也就看了,一如雪泥鸿爪,难以留痕。那时,上海出了一种杂志,叫《朝霞》,我那时也热爱文学,后来成为医学专家的大哥,正在大学里读书,便给我寄了几本。但那《朝霞》,革命性强于文学性,宣传性高于生活性。笔下革命风雷,纸上评法批儒,完全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翻了两期,不忍卒读,便弃之一边了。
那时候虽然革了文化的命,但对鲁迅先生是另眼相看的,因为最高领袖多次肯定了这位文艺旗手、民族脊梁。记得他还在一封信中说,鲁迅先生说“心事浩茫连广宇”,我的心是与鲁迅先生想通的。鉴于此,那时看鲁迅先生的书不被禁止,反在鼓励之列。可以说除了马恩列斯毛外,还应加上一个鲁。七三年(抑或是七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鲁迅先生的作品。闻之后兴奋不已,忙从平时积攒的经费(这平时是不用的,属于应急费用)中拿出大部分。在一个星期天,约了几个知青,徒步五十余里,到闽省的一个F市里去购书。
秋日,山水之间依然是一片烟云,遍地浓绿。虽然路途遥远,我们还是兴致很高,一路谈笑间,赶到F市也堪堪中午。在街上的小摊上匆匆吃了一毛钱一碗的阳春面,便来到新华书店。
果然,在F市的新华书店的橱窗里,静静地躺着一叠鲁迅先生的书籍。透过橱窗的玻璃柜,仿佛看见先生那双犀利的眼睛正注视着我们,表露出欢迎的神情来。于是,我大喜过望,一手交钱,一手拿书。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而已集》、《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彷徨》、《呐喊》、《朝花夕拾》、《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等等二十余种书籍。
鲁迅先生的这套书籍,虽然价格不高,装帧也很简洁,但我还是比较喜欢,感觉它朴素大方,印刷精致。它的封面是竖密暗条纹的底衬,上方是一个鲁迅先生的雕塑头像,然后是一个简单的书名,简洁、朴素、明了。扉页有二、三十年代初版时的封面设计图(记忆中有几张是钱君陶设计的),很有特色,也很引人注目。
在此后的时日里,鲁迅先生的这些书籍陪伴我度过了不少晨昏。我将这些书籍至于案头枕畔,随时翻阅。尤其是先生那种嬉笑怒骂的文风,很为我欣赏,因此对其中的一些文章反复咀嚼,很是熟悉。记得若干年后,一次与一位所谓的研究鲁迅的专家偶遇闲聊,我信手拈来许多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及掌故。甚至与他谈到鲁迅与青年Y的通讯中那句“还我头来”的典故,使他大为惊异,想不到一个不是做学问的人,竟然对鲁迅先生熟悉如斯。
鲁迅先生是那个时代独特的纪念碑,是一个民族最引以为傲的标识,是当代文学天空中那一双冷峻的眼睛。因此,在那个我还是青年的时代,他成为我的最初的崇拜的偶像。现在想来,这一点也不奇怪。在那个灵魂被挤压、境遇被忽略、生活被漠视、苦痛被缄默、命运被调侃的地方,鲁迅先生的天命才得以广阔地展开,而他的文章也得以被领袖认可,并被赋予更为重大的使命,这也是一个时代使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87#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8:10:26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九  拖拉机手
在茶场,没有购买那台平头的钱塘江牌货车之前,唯一的交通与载货工具是一辆手扶拖拉机。永康造的,十二匹马力,红漆,俗称“永拖”。而拖拉机手有两个半。一个是转业军人,原海军某部雷达兵,长的人高马大,颇为威武,也颇为自负。另一个是善良的阿林,是茶场老职工的儿子,顶替他父亲来场里的。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属有证的。还有半个拖拉机手便是我。当时我在场里管理食堂,经常要外出买菜,买米,买煤,需要开拖拉机。于是,我便买了一条烟,送给那个一脸善良的阿林,拜他为师,学开拖拉机。
实际上,开这拖拉机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没有方向盘,速度慢,启动用手摇,一手按住油门,一手下死力气拼命摇,来带动马达启动。冬季的时候,气温低,那柴油被冻住了,往往要用稻草在油箱机头烧一会,或用烧开的热水在外面浇,使其解冻,方能发动。拖拉机的离合器用手控制,油门也靠手控制,不过都比较简单,在阿林的调教指导下,没有几天,我便开着这拖拉机“突、突”地吼叫着在公路上纵横驰骋了。
场里通往最近的一个小镇五公里,通往稍大一点的镇十公里。前一段路为不上等级的三点五米宽,后一段接入省道,也不宽。显著的特点是两段路都是砂石路,弯道多,半径小,视线差。我那时候经常开着这拖拉机去十里外的小镇上拉大米。一包米一百八十斤,拜上山下乡锻炼所赐,我那时候体力正处于巅峰状态,一个人就能从粮站的仓库里很轻松地将这大米背到拖拉机的车兜里。一车兜可以装十几包大米,待装好了,便“突、突、突”地往回跑,每小时约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算不错了。
但有一次出了大事,差点小命不保。那次也是从粮站买大米回场。我驾驶着拖拉机刚从那个小镇上开出不久,大约三公里转弯的地方,突然看见前面一辆装满木头的拖拉机快速地从上往下溜车。所谓的溜车便是下坡时,将拖拉机的油门关了,凭借车的惯性下滑。不少拖拉机手为了节省点柴油,常常下坡的时候溜车,但这是很危险的事,一是速度会越来越快,不好把握,尤其这种手扶拖拉机,没有方向盘的,更是容易出事;二是下滑过程中,速度过快,刹车往往会失灵。平时我们开拖拉机最怕的就是满载货物的拖拉机在这种路况极差的地方溜车,没有想到,今天被我碰上了。当时我抬头一看,只见前面的拖拉机飞也似的滑下来,暗叫一声不好,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肯定是两机相撞,机毁人亡。我下意识地将拖拉机的左手一捏(手扶拖拉机的方向控制靠手捏),往右一靠,冲出了公路。
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三魂七魄已然荡荡悠悠。心中暗想:这下玩完了。没有想到,一声轰响之后,发现我的拖拉机竟然只是翻到在仅低二十公分左右的一块番薯园里,而我,仅仅膝盖被划出血外,其余的均无伤。待我懵里懵懂的站了起来,伸头一看,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在七八米外,便是几十米深的山沟沟,如果从那个地方下去,那就凶多吉少,恐怕我早就躺在那个小山坡上接受清明时节亲朋好友的祭奠,而不是在这里饶舌了。
这时,溜车的拖拉机也在二三十米外的地方停了下来,身下是一条长而深的由强力刹车造成的印痕。那个拖拉机手脸色苍白地向我走来。当他看到我竟然能够自己从番薯园里站起来,不由得大喜过望,忙一边道歉,一边从口袋里掏出烟来,塞给我,并掏出火柴,用颤抖的手划上给我点烟。
还有一次我开着拖拉机去邻县的一个小镇买菜。那个小镇距我们茶场七八十个公里吧,一般要四到五个小时左右时间。我们那天因为事情耽搁了,到傍晚才从小镇回来,很不巧的是,开到半路竟然没有油了,手扶拖拉机的一个特点是一旦停机,那车灯就不亮。而且我们的拖拉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条路上又荒僻,夜深人静的大冬天,根本没有其他的拖拉机开过来,于是我和另外一个知青就只好在原地看顾着拖拉机和购买的货物,又冷又饿,冻了大半夜,待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才见一辆拖拉机过来,忙讨了一点油,凑合凑合开到场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29
88#
发表于 2016-1-4 21:34:13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4 18:08
三十七   拦木头
某一天,我们场里的基干民兵连突然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全连集中,携带武器,要执行上级统 ...

      描写的很详细,看着不由的有些紧张。人都有恻隐之心,尊重自己当时的感受也很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29
89#
发表于 2016-1-4 21:39:45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4 18:09
三十八  鲁迅著作
在茶场时,除了来时父亲馈赠的几十本书籍外,几乎无书可看。那些手抄本,如《塔里女人》 ...
     记得上高中时候,课本中的鲁迅杂文给人的启迪非同一般。您当时能买下二十余种鲁迅先生的书籍并仔细阅读,那您 一定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29
90#
发表于 2016-1-4 21:52:13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4 18:10
三十九  拖拉机手
在茶场,没有购买那台平头的钱塘江牌货车之前,唯一的交通与载货工具是一辆手扶拖拉机。 ...

      从粮站买大米回场,拖拉机手有惊无险  看了您的描述,真是感到有些后怕的。 谢谢您的贴文带来的一次次知青生活的亲身经历。发帖辛苦~  恭祝您新年愉快~  继续等观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11:16 , Processed in 0.27001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