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望见马克 于 2024-11-8 05:20 编辑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对杨绛先生的的著作读得不多,是知道钱钟书后才了解的杨先生,接触晚了。读起来她的文章,不像现在的作家那么顺畅,感觉语言别扭使我的阅读水平受限制。这次努力地阅读,有收获。 《走在人生边上》, 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自问自答式散文集。她老人家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发出疑问,并通过自己的人生感悟自问自答,给予读者较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现如今的形势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发人深思的书籍。 书中文字细腻、朴实,老先生96岁高龄拟稿,此书多处推理逻辑自洽、多处引用《论语》,她智慧的一生让人实在钦佩。 譬如:书中一开始,老人家写到:“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继续往下读,有的只是感动,被文字的细腻,被她的真情流露,被她的才情智慧折服,没有遗憾的人生,走了也便走了,只是灵魂去了另一个该去的地方,如此,也安好。按照老人家的推理,那只是肉体躯壳的离开,她的灵魂还在。这个观点从宗教意义上讲,我能接受。回民的伊斯兰教徒就是这样认为的。死亡就是“无常了”“归真了”“去天堂”了。 老人家在人需要锻炼一章节写道: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孽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上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练成可铸宝剑的钢材,故而孟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的,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的历练,才能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获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在这一点上,因为我初学的专业是金属材料热处理,理解起来,很顺畅。一块普通钢铁,锻炼成品钢,是很麻烦的。热处理的工序有4把火:淬火、回火、正火、退火。就是加温,然后不同形式的淬火,空气降温,煤油降温,通常是冷水降温,多次降温后再锻炼,成为一块含碳临界线的钢。老人家将此观点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且强调:“真正的修身,不是为了修一己之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得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提起了高度,浓缩了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想起我们现在的文化养老,在校学习。跟着老师,和文友同学们一起读书写作,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就是在做“修身”的事情吗,正是因为我们在践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丰功伟绩,才有了我们得以平平静静在家里学习、安度晚年的度过每一寸光阴。 最后,老人家一再强调,人生得有信仰,只有有了一定的信仰,我们才会变得有价值。基督教颂扬信、望、爱三德,相信灵魂不死,就有了永生的希望;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规范,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被称为仅次于基督之死。 杨绛先生有信仰,她的信仰就是相信灵魂不灭,她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呢,我们有信仰吗?未来,怎样带着我们的信仰,努力过好每一天呢?值得每个人深思…… 我们回族按习惯信仰伊斯兰教,我相信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不妨碍我们之间的关于忠诚于信仰的交流。出使埃及拜谒摩西山我就感慨:“我突然想起了信仰,这里有三大宗教信徒,就是没有佛教徒,可这里还有马克思的信徒,我们三人都是在党旗下宣过誓的。 马克思是犹太人,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但最终他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在变,人物在变,思想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要靠思想信仰活着,不论是哪一种思想信仰。
耶稣给了基督教“十诫”的教导,各个教的教徒们都虔诚遵守。马克思的教导已经够多了,他老人家的信徒在中国也虔诚遵守了吗?
带着疑问我们下山了。同时,带着疑问我们又回国了。
事过多年了,我信服杨绛先生的语录:人生得有信仰,只有有了一定的信仰,我们才会变得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