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9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幼民:女人不唱歌

[复制链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9:09: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9:11:10 | 只看该作者
陕北高原是民歌的故乡,《蓝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等早已传遍全国,成为中国民歌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曾经在流行歌坛风靡一时的“西北风”,就借鉴了许多陕北民歌的元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陕北的农民个个都是民歌手,那张嘴除了吃饭就是唱歌。你若行走在沟梁坡峁上,冷不丁的就会听到从哪个圪崂里飞出一嗓子信天游,顿时能把你的魂儿牵了去。

民歌和女人是分不开的,情歌是陕北民歌中的主体,哥哥想妹妹,妹妹送哥哥,崖畔上牵手,圪崂里亲口,炕头上解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避讳掩饰的言语和动作,都在民歌中大胆地表露出来,听得人春心荡漾。白生生的胳膊,红嘟嘟的脸,使蓝花花、凤英、贵姐等许许多多的女子在民歌中活到了今天。

民歌不是文人在书桌前写出来的,而是受苦人在山野中奔放的心声:



“听见哥哥唱着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听见哥哥脚步响,一舌头舔破了两扇窗。”

“二更里,月正东,我想男人一场空。

有心脱衣无心睡,两个铺盖我一个人。”



我相信,这歌不仅是男人唱出来的,也是女人唱出来的,否则,怎能把女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那么真切细腻。

可当年我插队的那个村子里,女人们不唱歌,或者准确地说,是婆姨们不唱歌。我没有做过调查,不知道别的村里情况如何,但在郭家塬村,我的记忆中没有婆姨的歌声。

男人们唱歌,干活的山坡上往往就是一个歌场,不管老的小的,灵的笨的,都会唱上几句,只要抡起了老镢,歌声就随之而起。队长老郭世,平时少言寡语就知道干活,可有一次在收工的路上,我见他扛着捆柴,一边走一边非常认真的大声唱着《走西口》,不管旁边有没有人听。

女子们也唱,不仅唱那些民歌,还跟我们知青学《北京的金山上》等当时流行的歌。当时村里总把知青和女子们安排在一起干修水利的活儿,每到休息时,新打起的土坝边,就成了我们教歌的课堂。

那婆姨们为什么不唱歌呢,不会吗,不可能,她们在做女子的时候,也是唱着那些歌长大的。她们不想唱吗,更不可能,要知道,民歌在当时几乎是山里人唯一的精神生活,终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若还不能站在山头上吼几声,那真要憋闷死了。

婆姨们成天看娃喂奶,担水做饭,推碾子磨面,喂猪喂鸡,纺线织布,缝补衣服,洗碗扫院子,一天到晚没个闲的时候。男人们离不开婆姨,不仅每日里的吃喝穿用要靠婆姨打理,他们还说:“白日里山上流大汗,到黑里,搂上婆姨做神仙。”

别看婆姨这么重要,她们却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村里的大情小事,从来不需要她们来发表意见,都是男人说了算。婆姨们没有话语权,也顺理成章地没了歌唱的权力。这好像是约定俗成,不仅年长的婆姨是这样,就连刚过门的新媳妇,也变得悄悄没了声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9:1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9:15:06 | 只看该作者
也难怪,信天游都是在山里唱的,那些思念情哥哥情妹妹的话在窑里唱好像有点不大合适,可是,麦黄糜黄,绣女下床,到农忙的时候,婆姨们也得上山干活,但在那里她们也不唱。

这好像不太公平,凭什么男人想咋吼就咋吼,女人就只有听的份儿呢。可那时人们还在为吃饱肚子发愁,女人们唱不唱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者说,人们根本想不到这还算是一个问题。

正因为如此,那些不唱歌的婆姨,除了和男人们一起分担生活的重担,她们的苦处,似乎还多了一层。不是说受苦人的生活中没有欢乐,只不过这点春风雨露能够播撒到婆姨们身上的,和她们的付出相比,显得太少了。传统的习俗对她们,变得尤为苛刻。

那时村上的女子们常到知青的窑里来玩,一日,俊妮儿她们带来一个陌生的女子,她个子不高,头发又焦又乱,脸皴得起了皮儿,一进门也不说话,只是哧哧地笑。我说怎么没见过,她们说是老郭头儿的女子,叫麦栓儿,已经出嫁啦,今儿回娘家,就带过来一起玩。我问她多大,旁人抢着答道,十五啦,一年前出的嫁。

天哪,农村人讲虚岁,她今年应该是十四岁,就是说,十三岁上,她已经成了别人的婆姨。看着我吃惊的样子,她们却说,在农村这很平常。

麦栓儿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听说男人经常打她。我想,若在城里,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还要靠父母照顾,让同龄的麦栓儿窑里窑外打理好一大家子的事,确有难度。但问题还不在这儿,村上人讲,那男人就是个二流子,成天吊儿郎当,不正经干活,就知道打老婆。

麦栓儿跑回娘家跟母亲哭诉,嚷着要离婚。这在当时的农村可不多见,在传统意识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离婚改嫁就像是犯了多大罪似的。那时村里有了事,都要由本家的长辈拿主意,几个白胡子老汉大模大样地坐在麦栓儿家的炕头上,你一言我一语的,都说不能让咱家出这样的丑。麦栓妈虽然也想让闺女回家,可她刚说上一句,就有十句堵在那儿,直到把她说得没了词儿。

婚没离成,方方面面都保全了面子,然而,麦栓儿的境遇却没有丝毫的改变,最后的结果是,麦栓儿疯了。

再见到她时,目光呆呆的,好像谁都不认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9:1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9:17:57 | 只看该作者
我曾在《也是一首歌》中写过一个叫四丫的女孩子听到高曼弹奏“北风吹”时大哭,这是真事,四丫的原型就是麦栓儿,只不过,这事发生在我的窑洞里,她听到的“北风吹”并不是出自高曼的钢琴,而是我的春雷牌半导体收音机。正是因为她嚎啕大哭着奔出门去,我才知道了她闹离婚的事。

所以我说,虽然麦栓儿没有文化,但这音乐,她却听懂了。

论年龄,麦栓儿还是个孩子,但她又是个婆姨,婆姨所经受的酸甜苦辣,她也都尝过了。歌声能替她诉说出心中的委屈,却无力改变这一切。

说来惭愧,我也是几十年后才想到这个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大都自顾不暇,那个遥远的山村就像隔了一层雾,变得模糊不清。当我回过头来追忆往事的时候,心中慢慢地浮现出那些沉默的身影,我们习惯感动于她们的善良与勤劳,却容易忽视了她们的苦闷和诉求。

可能婆姨们也唱歌,只不过我没听到。也许她们把歌声融在依依呀呀的纺车声中,融在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中,融在长长的叹息声中(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动人的描写,说她娘每次爬上山顶,总要轻声叹一口气),融在招呼娃回家吃饭的呐喊声中,融在上坟时那撕心裂肺的哭泣声中。

或者,她们把歌的愿望通过乳汁传给了孩子们,才使陕北产生了那么多的歌者,把民歌生生不息地传下去。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在电视介绍陕北的节目里,经常能看到婆姨们一边剪窗花一边唱民歌,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地方风情。我知道,为了内容的需要,电视节目是会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的情节,甚至会摆拍,但从中也可看出陕北的变化。这让我想到了插队的小山村,那些曾经不唱歌的婆姨和后辈儿的婆姨们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吃穿应该是不发愁了,笑声也应该多了起来,也许唱不唱歌真的不是什么大事,只要她们生活得快乐就好。

来源:个人博客“陈幼民”,网络配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9:2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733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7891
8#
发表于 2019-2-27 10:56:39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是陕北生活环境艰苦,人民的文华娱乐也开展不起来,男人们出工还可以顺便唱唱,女人们忙得团团转就更美机会唱歌了。现在应该好多了,城镇的OK厅普遍,陕北女人唱歌的应该越来越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86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6592
9#
发表于 2019-2-27 11:46:39 | 只看该作者
屹梁梁 发表于 2019-2-27 09:20
陈幼民:女人不唱歌 (请点击)

欣赏佳作,留下祝福!
你最硬的关系,就是你的人品!我珍惜善良不虚伪、做事坦坦荡荡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08:40: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朋友们赏帖,现在的陕北女人,由于条件比我们插队时强多了,唱歌的也一定比那时多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06:26 , Processed in 0.259015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