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护林人 于 2018-12-14 17:31 编辑
在几年前我又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则黑龙江知青的一部《那些年、那些事》电视剧已经播出的消息,是根据兵团六师一位知青写的回忆录改编的。 我虽没看这部电视剧,但是我觉得又是一部梁晓声先生雷同的——导演从心底里就以心念中、骨子里的套路演绎的不伦不类的老垦荒人开拓北大荒的翻版,我真的企盼别再出现《今夜有暴风雪》对北大荒知青烙印在全国百姓心中“暴徒”镜头的出现,在我心中、我想在宝泉岭知青不愿看到的影像。
我真的希望,中央、黑龙江省的主管宣传部门到宝泉岭论坛来看一看,读一读真正反映北大荒知青在老垦荒者呵护、关怀下成长的历史史实、看一看、读一读北大荒知青在当年机械化大农场、北大仓宏伟、壮观的历史真面目。
我真的不可理解现今的黑龙江媒体为什么不下到基层、对北大荒历史做一番真正的调研,不要被某位红透顶的知青作家光环迷住了眼睛或不敢自毁过去的形象。
我总觉得,过去的北大荒知青形象是某一角落的坐井观天的某一个人生活在某一角落的视角下书写的自己生活奋斗的感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要、我希望黑龙江乃至全国的媒体为北大荒、北大仓——当年最宏伟壮观、全国最先进的机械化大农场正名!为北大荒知青正名。
不但是我辈北大荒知青的责任,也是黑龙江的媒体,为光辉的、标榜于史册的北大荒正名、为现今的北大荒农垦事业正名——让中国和世界了解真正的北大荒、真正的黑龙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不要小儿科、想当然的去玩弄历史,我们北大荒知青是不答应的、我想北大荒、黑龙江的媒体、宣传领导部门的主管也是不会放任不管的、你们是不会放任对当年的历史——坐井观天的、污蔑北大荒、也许是无意的、对当代或过去历史无知的年青一代的导演,对世界、对中国眼中的现代北大荒、北大仓代表的黑龙江形象的一颗明珠,让他蒙羞吧 我想看到的知青题材的影视剧,是真正反映当年北大仓大农业和北大荒知青与开拓北大荒的老农垦人共同奋斗于机械化大农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就像当今众多知青千里远行回归第二故乡的现实所体现的当年我们和老垦荒人的情谊和看望我们曾奋斗过的黑土地的心愿一样,我想过去历史上影视剧演绎的众多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暴徒”会有这种感情和心愿吗? 还是回归我最想曾经亲身经历过和亲眼看到过的历史史实,在麦收季节四五台康麦因收割机驰骋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秋收季节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豆海收割机驰骋的壮观场景。在改革开放初期,大的国营农场引进世界农业机械——友谊农场变为新友谊——展示世界现今农业机械的展示地的、中国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源地的恢弘场景。 我曾经经历过的生产建设兵团麦收、秋收时、上缴国库或出口大豆时、亲身经历过的一天一个连队、十五台汽车、一个班十个人承付60台、辆汽车装运任务累的心慌手颤的壮观情景,可笑的是过去的影视剧竟会出现马拉爬犁、或马车交公粮的不可思议的镜头。 北大荒知青史是一部有别于历史时期同期建立的12个生产建设兵团的特殊知青史,更有别于与农民争口粮、争公分的下乡知青史。北大荒的知青史甚至不同于同处南北疆的新疆、内蒙生产建设兵团。有粮、有油、有肉(除了73年歉收)都是充裕的自给自足不用国家的反拨粮。由此就有了有别于其它建设兵团的根本上的不同。除了北大荒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环境,这一优势加上军队式管理和老农垦人的真心呵护就是北大荒知青史的特殊历史所在。没有争食、争钱的与当地人民争夺生存的根本利益,就是从根底上北大荒知青史与其它知青史全然不同的根结所在。 没有了生存根本利益的纠结,才有了北大荒替国家承付了城市不发展而发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困难,才没有各兵团、上山下乡知青们的忍饥挨饿与农民和当地争食的纠纷。虽然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也有组建时收编的地方小农场的个别粮食不能自给的现象和组建兵团开发抚远荒原六师开荒点的实际情况,但是没有让国家承付口粮的现实也是我的观点的佐证。 这个事实就是区别北大荒知青史由根本利益所在与其它知青史从根本上、源头上不同的根本所在。因为北大荒知青与黑龙江省和老垦荒人没有根本利益的纷争,就书写了特殊的北大荒知青史 有特殊的条件,曾游历了合江地区所有兵团的团属单位和地方的县级单位,也曾参加总局林业技术训练班到过晋阳农场这种小农场,在北京的同班同学也有云南、内蒙兵团的知青。 撰写此文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影视剧描绘的北大荒农场、是未开垦的蛮荒之地,知青到来还是像老垦荒者一样是北大荒的开拓者。尤其影响最大的是《今夜有暴风雪》给全国的老百姓乃至世界的形象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拆毁门窗当柴烧的暴徒。 回想起当年到过宝泉岭管理局——二师的所有团检查护林防火情况看到的景象,广阔的黑土地,一望无际的田野,在过去所有的知青题材的影视剧都丝毫不见这种镜头,不能不说是北大荒大农场的悲哀、黑土地的悲哀。 注:这是我2014年在某知青网发表的一篇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