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乡的山峰---还是原来的模样

[复制链接]

1329

主题

413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2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4 11:5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乡的山峰---还是原来的模样
    故乡的东山峰,离开你的时候,你全然是残破与落后的别名词,印象中还晃动着衣衫褴褛,满面菜色的山民,凛冽中,眼框里还盈满了厚雪。再来的时候,才发现你是宁静与恬然的旅游休闲胜地。
长沙的三伏天,仿佛有一腔热血,用火辣辣的光辉来发泄,那种灼热的烈怒焦躁着城市的风月。我被夏的性格裹挟着整天热不可耐,汗流浃背,感觉日子如握火般似的折腾。于是,梦想能插上一双冰爽的翅膀,飞向东山峰浓密的绿荫,让昼日里的烦恼与忧轻轻地弥散开来。
那个炙热的午后,我开车从长沙赶来,疲惫的身子从驾驶室里钻出来,抖落沿途的疲惫和酷热,卸下沉重的行囊,跪伏在你的胸怀之中,端上一杯山泉水冲泡的‘秀峰毛尖’,品尝到,若有若无的故乡味道。站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仿佛并不遥远,我依稀还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摇旗呐喊的政策和贫穷困惑的血气。
上山下乡运动只是个线头,扯出来的是二十世纪初,中国‘逆城市化’发展的轨迹。当时,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虽然国民经济恢复尚得到一定缓和,但迅速发展的城市工业尚还不具备将逐渐新增的城市毕业青年及其他社会闲置劳动力全部吸纳的能力。于是,便有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波澜壮阔。
19723月份下放于东山峰农场,到后来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向城市就业转化。不到十年的时间,知青如潮水般退去,山也空了,岩石房也坍塌了。知青时代终究落幕了,和他们一起退去的还有那锈迹斑斑的糖厂机器,以及曾代表知青精神的茅草房、大寨梯田和水库。
那是一个奇特的岁月,在飘满青春苦涩的茅草坡上,农村与知青之间的哪次亲密地接触仿佛一个黑暗的诅咒,在未来的岁月里一直缠绕在双方的头脑之中。从单纯理想到赤裸裸的回城的人性,将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注解。
在凝重与温婉中重塑故乡,多少总带有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今天一些感情认识的倾向。正如一句话所说:“过去的事物本来也许并不美好动人,但一经时间覆盖,就立即变得令人留恋怅惘了”。许多上山的知青,可能或多或少还夹杂着个人情绪和个人见解,辩解和遮掩成分显而易见。但我来此地,只有回忆和感受一下故乡的变化和放松式的休闲。
山峰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丽,就如同心情一样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从省道拐进农场公路的时候,绿意就在心灵里流淌,那‘满城霓虹开出荒漠’之情被沿途盘山公路的自然风光遗落在另一个时代。你不由得側身远眺倾听,看农家炊烟升起,喷鼻闻香到柴灶里做晚饭的松树条、杉木枝的味道。邻家的狗儿们呼哧呼哧地都赶晚回家卷缩在台阶上,几家孩童戏笑收欢在山峰的天市中。血阳、晚霞、远山和近冈,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朦胧山景竟然如此迷人,恍如曾经是梦里呼唤的地方,仿佛在诗里描写的胜景,恰似满山夏景心里流。
此时,徐徐落幕的阳光渐成夏夜追凉,温度妥协在凉爽的清新空气中,山峰低垂的夜色使满坡碧翠的万亩茶园都藏匿了身影。看似炽热的夏季,时时涌动着人归故乡的思绪,再次踏进“乐峰山庄宾馆”,门厅里,楼上的卧室中,熟悉的厨房,熟悉的身影,依然还是那样的激动。
时序刚刚过‘辰时’,推开窗户,看远处沉静的山岚缭绕,视线中模糊着一片墨绿苍翠。我每次面对不同的群山,总是心诚谛听这亿万年来的寂静之乐,都会被这雄浑的千姿百态的固体语言所震撼,需要心灵的仰视和恭敬。那风,像是懂得了山的寂寞,鼓动着身子,在莽林间呼呼穿行。
稍必,我洗完澡,穿着背心,坐在山里特制的木藤椅上享受,微风吹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山区的月夜是如此宁静。圆月的清辉泻满了东山峰管理区公路两边的冷杉树上,只有夜风时而撩拨着我梦的衣衫。一时兴起,我回屋披着一件长衬衣沿着山上街市行走,今晚的月亮很圆,我是在晚间散步时蓦地发现的。一般很少在夜间独自散步,今天例外。
久在城市蜗居,对山上的气息变得敏感起来。我在路边山石砌就的台阶落座。因为地势效高,视野比较开阔。月色很好,星海深邃而空旷。夏虫鸣噪,反而使四周显得静寂。凉风习习,夹杂着山区特有的草木气息。我把鞋脱了,脚板紧贴在尚有余温的石阶上。石阶虽粗糙,凹凸不平,但因为路人漫践,原本应该锋利的棱角处也变得十分的光滑。不需要用手去揣摩,我的脚底板已经悉数感知山峰石阶的真实信息。
对于东山峰这片熟悉的土地,岁月借助一言难尽的特点,呈现出那个年代的风貌。那种日子,镶嵌在一年四季里,那东面陡峭的官音尖、张家山背课桌椅的经历,总是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朦胧的青春里,那茅镰刀和锄头与山里生活的对决。使得原本蛮荒、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新的区域和轮廓,产生了富于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茅草坡上的荒芜和白雪的寂寞。正是由于知青的到来,山峰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茶厂、水库、蜿蜒的公路,无数个坐落在山腰的瓦舍,都有了丰厚的内涵。
故乡离别近四十五年了。当年的知青们如今已是两鬓染霜,渐入暮年,有的已不幸离我们而去,然而,今天我却又回来了。
当年的农场起了什么变化?当年知青在寂寞孤独、孤苦无助时,曾得到过农村职工真挚善良的抚慰与关心。那蕴涵着人世间最可贵真情的细节亦让我终生难忘。所以,我想见见,想当面道一声问候。
故乡的别愁或多或少还是萦绕在心头;那是围坐在茅草屋里的火塘边,一闪一晃的煤油灯光,噗呲噗呲地照着青涩红红的脸蛋上,弥漫在茅草屋内的烟雾使双手和衣服都残留着烟熏火烤的腊制品味道,那是山区的味道,原始的味道,知青的味道。而你充满的烟雾与城市汽车尾气形成的雾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今,山里也浸透着城市化的痕迹,现在的管理区(原来的场部)的宾馆、超市,酒吧,茶馆,多家使用液化气,电烤炉,房屋装饰的吊顶抑制着炊烟袅袅?变化总会一日千里,不变的却是昨日如新。
然而,你只要往山顶上一瞥,那里会有许多印象引起你的伤痛。很多原来队上知青点的房子都早已破败不堪,萧条、残破、落后是整个山上的写照,山顶上那些偏远路到处是坑坑洼洼,深凹的车辙印迹依然冲击着我的眼球,就连东山峰最繁华的场部依然散落着昔日的旧影,斑驳离旧的糖厂,破败的机耕队,那些隐约藏在四周贫民窟似的房子,依旧是原来的模样。
这就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唯有山上的森林和绿色还恢复了昔日被破坏着的环境生态。真的,我很少有这样的体验,那种尴尬和落寞还真不是好受的呢,但这是我了解故乡、中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农民最直接的感受。从保护生态平衡上来说,谢天谢地,东山峰,你还是不曾变得如城市那般浮躁!
故乡的感受以故事的形式敷衍成篇,并非想这样搁浅,我曾经绝然的离开,是雾的弥漫和贫瘠了的窒息继承于山峰的倔犟和对外面世界的想往,如今的归来,青山和茶园,清新和高负离子,山峰上的知青情结,还有昔日留下的公路、水库、万亩种植甜菜地的痕迹,都寄托着山峰的慈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不尽。同一个地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是放下偏执与扭捏,跟着山上的茅草和葛藤共同生活,随着泉水和云雾出工,吃着知青的大锅饭,看茅草房烟囱飘出的灰霾,向远方,向曾经,告知着知青成长憋屈的故事。
因为晚上喝了点小酒,思维竟然奇迹般的穿越到了我对知青的一些看法;其实,真正激起我为知青命运不平的心理动因并不难追寻:除了岁月的尘垢淡化了对过去政治斗争遭受的巨大冲击与变故,除了背负家庭社会关系复杂的政治包袱,除了回城与下岗的恩怨等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留存至今的是;知青一代的正常化生活从一起步就已不相称地晚了,在赶上改革的时代就倍加吃力。在当今讲究学历的时代,知青们毫无竞争力,只能去烧锅炉、担任门卫守在普普通通的劳动岗位上,干着城市最卑微的工作。即便这样,在启动的改革年代里,这一代的许多人在四十多岁时就首当其冲,被迫下岗,或者买断工龄,内退。人在中年便过早地退出事业发展的舞台,忍受低收入生活的艰难。并且还不成比例地承担了革命与改革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因此,知青中不如意者居多。
思绪被反复折腾到深夜,环顾四周,已是万籁无声,只有那暖夜沉默的黑暗将我团团围着。夏夜特有的像梦幻一样的安溢使得一切生物似乎都愿俄人睡了,忽然,不远处茅草中的野雌偶然从小梦里醒过来,唱出一个羞怯清丽的调子。然后,仿佛经过一下慎重的考虑,又是完全地静默了。此时,我睡意全无,一天车劳的倦怠全被空气里弥漫着泥土,雾露和茶园的清新气息迷醉了。这种散发在峰峦叠嶂里的清香、清新空气不正是吸引我来故乡的目的吗?“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历史的河流多情又那麽无情,当你返身去找时,不经意间就翻过了知青那一页,我现在也明白了,困境并不是一直都存在你身边的。顺境也并不是一直远离你,它只是被困境遮住了。只要你执着的去剥离那层困境,你的顺境将会“接踵而至”。于是我渐渐习惯了现在的生活。
知青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对于过去那种脱离预期的生活,我们有过抱怨,有过诅咒,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过去所经历的那些辛酸和苦难,过去那份难以割断地痛感慢慢的被时间所稀释,慢慢地蒸发殆尽,反而觉得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值得怀念和留恋,
如今,我们这代知青,上上下下,坎坎坷坷,风风火火,60岁以后才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虽不富有但大多有了自己的房子,个别的人甚至还有自己的车子、别墅;绝大部分都已退休,进入社保拿退休金。而今有了时间,也有一点小积蓄,还爬的动,趁着退休后的黄金年龄时机重回故乡休闲、探望。
这个季节很安静,适合外出也适合独处,或观赏,或遐想。我依旧行走在文字的思绪里,用文字堆积着或喜或忧的小情绪。走过的路,路过的风景,都留下了深浅不同的痕迹。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是回不去的曾经,偶尔还会感到莫名的兴奋。于是,我一番感慨:恍然知晓,云雾无根飘万里,终散尽万里杳无,故乡,终还是旧时的模样。
2017.8.9草于家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3 21:35 , Processed in 0.17801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