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二十二章完美‘首秀’ 作者 董连峰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708

帖子

71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5 09:2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5 09:31 编辑

第二十二章、完美‘首秀’

    次日早上,我和“大圣”正在礼堂吃早饭的时候,后勤排长突然从人群的夹缝中挤身过来,人还不及站定就急切地向我发问道:“积肥班的小推车你们是不是连夜修好了?她们可确实急等着使用,千万可别让大田排的人从你们的手中抢走喽!”
    我知道,在连队农具长期得不到专人维修的情况下,仅有的几辆勉强还能使用的小推车都是抢手货,尤其是在抢收、抢运的繁忙时节,一车难求就会成为常见的现象。如果以此来推断,作为一排之长,他定是受到积肥班战友的再三催促,才可能为小推车的使用问题专门跑来知会我。当然,我和“大圣”刚从大田排调到后勤排,积肥班的姑娘们或许对我们二人究竟心系哪边,还缺乏足够的信任。万一我们“身在曹营心在汉”,那就很可能会碍于情面,把修好的小推车当作顺水人情,转手送给大田排那些关系更为密切的战友去使用,这也是积肥班的姑娘们非要恳请排长出面提示我们的主要原因之一,否则排长亲自出面进行干预的做法就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
    “粪班儿(是当时连队的战友们对积肥班的一种称谓,虽为戏称,但绝无歧视的意味。她们的工作主要是对马号、猪号、羊号以及男女厕所的日常清理。班里的女战士大多来自于北京、天津、青岛,以及呼和浩特等地,面对又脏又累的工作条件,她们始终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全连上下的一致好评,曾经多次获得过‘四好班’的光荣称号)的姑娘们看上去个个都是温文尔雅,甚至羞羞答答的,可是看她们昨天晚上向我交代任务的气势,简直就跟宣读皇上的圣旨没两样。所以,任谁借我俩胆儿,我也不敢藐视圣威,擅自做主,把推车交给别人去使用啊!”
    我把实话当作玩笑说,但显然是把话题扯远了。眼看排长的一只眼睛微微闭起、下颌向下拉长了许多,接着就要凑齐那个惯常使用的提示性动作了。见此情形,我连忙半开着玩笑补充道:“车已经连夜修好了,如果不是太晚,我们肯定战战兢兢地连夜给她们送去了。”想到修车的结果来之不易,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继续说道:“不过,修理推车这件事儿,单凭我自己还真是无能为力,多亏新来的‘孙大圣’神通广大,否则的话,恐怕我只能忤逆‘浩荡皇恩’喽!”眼看王志排长卸下一副重担似的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尚未凑齐的、那半个提示性动作也瞬间化作了乌有,于是我毫不掩饰心中的喜悦,继续说:“排长,‘大圣’可是咱后勤排意外捡来的宝贝,说来这可都是你这位排长的功劳啊!如果不是你积极促成‘大圣’的调动,哪会出现这种奇迹?”
    排长终于忍不住笑了,看样子还挺开心,但不知是为了那辆小车的去向最终得到了落实,还是因为得到了我对他那句发自内心的溢美之词。
    木工坊与食堂之间虽然只有一墙之隔,但是各自的正门却是南辕北辙,一个在南,一个朝北,彼此不能相望,近在咫尺的距离,走出食堂的南门需要连续右转,绕到北侧才是木工坊的正门。早饭后,我和“大圣”按照排长的指示直奔木工坊。将到门口时,看到积肥班那两位女战友已经静候在门口外了,显然,她们并不放心,担心修好的推车可能还会意外转手。看她们满脸轻松的表情,我确信,她们一定是隔窗看到了那辆已经修复的小推车。
    打开房门,在“大圣”的引导下,我们几人合力把推车抬出屋门外。推车放平后,两位女战友显然带着浓厚的兴趣,围着小推车一会儿左看看,右瞧瞧,一会儿又手按车轮,测试轮胎的气压,脸上闪现出复杂多变的奇怪表情。我以为那是她们的好奇心外加意外的惊喜使然,毕竟那辆小车破损得那么严重,何况又是在昨天晚饭后才给我们送来的。
    然而“大圣”却似乎另有心得,他觉得是自己的修理技术受到了对方的严重质疑。于是,他一个箭步跳到推车上,用尽全力蹦了几下,随后撇撇嘴,斜楞起眼睛,十分傲气地说:“咋样?就你们这样的,拉上十个八个的绝对没问题!不信?回去把你们全班的人全都叫过来,一起站上去试试看!如果散了架,你们就把我和剑锋赶走当驴使!”
    闻听此言,两位女战友不好意思地低头捂嘴相视一笑,其中一位半翻着眼睛,却看着别处,像是欲言难出口,谢字更金贵,最终还是含羞扭身拉起小车急匆匆地离去。尽管从她们身后不断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但是,她们一路小跑,以及步伐略显慌乱的拉车姿态,却不难看出她们的忸怩与羞涩。显然在封建残余与清规戒律的严格约束下,解放思想仍然任重而道远。
    “大圣”的性格虽然朴实、直率,但处世为人却从不马虎,对那些从四连借来的工具,他的态度自始至终都很明确,“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既然答应了人家今天一早就送还回去,那就绝对不能食言,他可不希望因为无故推迟归还这些工具的时间,影响四连那些同行们的正常工作,何况那也不符合他一贯秉持的“人以信为本”的做人原则。
    在他去马号借用骑马之前,我原本打算让他给四连的同行带话过去,等到我们的条件有所好转时,还会把“大圣”强行“顺”来的那两条旧内胎和同等数量的辐条还给他们。但是,转念一想,八连从四连分离出来的时候,除了相关人员随手使用的部分农具外,其它共用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各类资源等,均未得到合理分配,极少能够带到八连,那时候的八连可谓是“裸身”另立门户。可即便如此,在连队初建的前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样的时代强音照样还是不绝于耳,喊得山响!只不过到了农忙时节,各种生产资料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时,大家才为往日的一时失策感到耿耿于怀了。想到这些,在小人之心的强烈驱使下,我也就心安理得地闭口不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0 10:03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