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二十六章组建新班之一 作者董连峰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708

帖子

71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09:0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7 09:11 编辑

第二十六章、组建新班

    十二月上旬,和我同时去团部学习木工手艺的汪建林结束学徒后返回了连队,此后不久修理班正式宣告成立。除铁匠组的三位成员尚未确定外,已经到位的木工组三人,其中有我、汪建林和“大圣”,瓦匠组有崔顺福、严如海和霍柏顺,电工韩国立,兼管扬水站排水以及水泵的日常保养和简单维修,杂项孙长海,主要负责农具日常管理、绿植、搓麻绳、扎扫帚等,兽医黄百让也暂列其中,我同时被正式任命为修理班的第一任班长。修理班的宿舍紧邻马号班的西侧,是个里外套间,居住面积比我在大田工作的时候明显宽松了许多。
    后勤排长王志亲自来到修理班,宣布了连部的相关决定,同时他还鼓励大家要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更要以主人公的精神,为了连队的生产建设积极认真地做好各自分内的工作。修理班算是连队里一支技术型的骨干队伍,尽管从技术上来说,每个人都还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但大家的心里都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而且情绪高涨,信心十足,都纷纷表示,要为连队的生产和建设,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会后,在与王志排长闲聊的时候,他向我透露说:“连部正在考虑建立铁匠坊的问题,具体地点已经确定放在扬水站,人员选定后将分别派往团部机修连和本团二连的铁匠铺去学习。”对我来说,这可是一个令人感到振奋的话题。我一直以为,连队里很多农用工具的维修,如果缺少了铁匠的密切配合,无异于只有一条腿走路,对未来有关工作的开展必将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修理班仍然是一个跛脚的编制。
    排长离开后,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尽管他并未提及具体人选,但是“大圣”的影子却总在自己的脑子里转。以我对他的了解,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我都认为他是学习铁匠技术的最佳人选。所谓于公,我的出发点是,“大圣”不仅对工作一贯积极认真、任劳任怨,又能吃苦耐劳,不计得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工作上一向善于开动脑筋,勤于钻研,有一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韧精神,确实是一块从事技术工作的好材料。如果能够把他培养成为木工和铁工的多面手,既可以让他在连队里充分发挥技术上的中坚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所谓于私,我考虑更多的是,他出身资本家,在讲究家庭成分的红色年代里是难有出头之日的,如果我能创造条件,让他手捧技术多面手的铁饭碗,对他本人在连队的未来发展也会大有益处。此外,如果自己身边有他这样一位勤奋努力、诚实可靠的技术多面手,对自己今后的工作,都将是个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问题是,相对于木匠活来说,铁匠工作是个更为辛苦的差事,而且技术上需要攻克的难点更多,并不是任何人都甘愿自讨苦吃,勇于承担这个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全新挑战。因此,我的这个想法理所当然首先还要征求“大圣”本人的意见。当了解了我的想法后,“大圣”还是感到很高兴,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说:“俗话说艺不压身,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技术攻关,烟熏火燎都不算什么!”他还特别补充说,“既然你这么信得过我,还有意让我成为多面手,我就全都听你的,只要是在修理班,让我干什么都行!”他的态度进一步坚定了我的想法。打算与王志排长交换意见时,他刚好外出办事,不过在我返回木匠坊的路上恰与连长迎面碰上,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越级向连长汇报了自己的上述想法和主张。
    连长的态度同样让我深感欣慰。很明显,通过近段时间几次与“大圣”面对面接触,他对“大圣”产生了很好的印象。听完我的汇报后,连长非常爽快地表示说:“嗯,‘孙大圣’他确实是个搞技术工作的好苗子!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随后他又问我对另外两个铁匠的人选是否也有了倾向性的建议。对此,我自然不好得寸进尺,况且,确定了“大圣”的铁匠资格,这已经让我感到心满意足了。
    当谈到建立铁匠坊的初衷时,连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咱们八连是个新建的连队,家底薄,很多事情都得靠我们自己通过艰苦奋斗,自己解决才行。就拿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工具来说吧,如果完全伸手向上去要,这对连队早已入不敷出的经费状况来说,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加之生产水平上不去,连年的亏损非但让我们承受不起,也无法向上级领导们去交代。所以,连队党支部从长远考虑,决定从大田排选派一到二人或去团部直属的副业连或去二连学习铁匠手艺,以便基本解决连队对各类农具的稳定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你们修理班今后要树立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争取为连队的生产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后来,我的意见终被采纳,连部决定选派“大圣”和秦勇智分别到二连铁匠铺及团部副业连的铁匠铺去学习。连部之所以同时选择两个人分别到两个不同单位的铁匠铺去学习,这其中的原因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据闻,上述两个单位的铁匠师傅各有绝活,连队领导的目的正是出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方面的考虑。但是根据我的了解,二连的铁匠队伍基本上保留了原劳改农场的原班人马,他们的技术更全面、更纯熟,锻造水平在全团范围内被普遍公认是最好的,用于生产的各类农用工具,他们大多都能自行锻造生产,而且还常为其他连队加工锻造一些难度较大的农用工具。
    为实地了解二连铁匠铺的工作环境,以便为今后建立我们自己的铁匠坊,提前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我亲自赶着驴车,把他们二人分别送往各自的目的地。在路上,我向他们二人转达了连长、指导员对建立自己的铁匠坊寄托的全部希望,我还结合自己的学艺经历,建议他们在学习期间一定要尊重师傅,虚心拜师求艺,用心钻研技术,同时也要花些时间,仔细全面地摸清铁炉的内外部结构以及相关设施的配置等。
    然而,他们二人在外学艺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不管是在何时何地,学习何种技术,学好手艺终非易事。相对而言,“大圣”的学艺之路比我还要艰难了许多。他的学艺经历也让我深刻领教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民间俗谚的真实含义,人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把自己赖以生存的铁饭碗,主动拱手送给他人的好心人啊!除非是我这样的二把刀,本就半瓶子不满,全部倒给别人又有何妨?更何况,连队的几位领导在筛选铁匠的人选时,只把“大圣”当作秦志勇的助手去培养的,而且给他学艺的时间也不过区区十天整。对此,一位关系密切的战友曾经极其不解地质问我说;“区区十天的学习时间,就想让他担起锻造农用工具的重任,你不觉得是天方夜谭、异想天开吗?即便冬季挖渠,抡锤击打钢钎也得有个熟练的过程吧?”
    实际上,整个学艺过程确实难为“大圣”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二连学习期间,不过是在师傅的小锤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的指挥下,每天都像部机器一样,竭尽全力、循环往复地抡几趟大锤,痛快淋漓地出上几次臭汗,仅此而已。想要学点儿关键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每当进行关键的技术处理时,比如加钢或淬火等,师傅们马上就会挤眉弄眼地相互暗示,然后随便编织个理由,便毫不犹豫地把我支使到一边去,真真的就是大锤好抡,小锤难学!就凭我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即便我能翻出再远的‘跟头’,也难跳出人家精心为我布置的‘迷魂阵’!”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的是,所谓“小锤”,亦可称之为“指挥锤”,是泛指手艺纯熟的铁匠师傅,在锻造某种物件时,或使用手中的小锤,按照自己的感觉和经验,通过手上轻、重、缓、急的不同节奏和击打位置上的变化,指挥重锤手对锻造的物件进行轮番锤击,或者根据锻造物件的成型状态自行锻打,直至成为合格产品。这是铁匠行当中一种不需要语言的协作方式,甚至使用语言都远不能及的指挥(协作)艺术,或者换句话说,小锤和大锤之间的相互配合,基本上是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快慢有序,轻重相随,非要达到完美默契的程度,才有可能锻造出一件件既美观又实用的农用工具来。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十天后“大圣”居然摇身一变,出徒“成精”返回了连队,踌躇满志地准备要在自己的铁匠坊里独挑大梁,大干一番了。
    在连队营区的正南方向大约七、八十米处,一大一小的两座房屋并排矗立在高出地面许多的三支渠的渠背上,高大宽敞的一间就是扬水站,也就是今后的铁匠坊了,低矮狭小的一间原是扬水站夜间值班人员的临时宿舍。此处是三支渠的末端,也是周边广大农区内的一条主干排水渠,每逢进入排水期,上游大片农田排放出来的废水日夜不停地排放到这里,扬水站里的三台大功率抽水泵,同样也。把蓄水区中的废水,昼夜不停地抽排到紧靠扬水站北侧的一个宽约四米、长约六米的水泥池内,再通过另外一条水道排放到连队东边的乌加河中。
    根据当时极为有限的条件,把铁匠房放在扬水站里确实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必竟季节性的抽排水工作,会对铁匠的正常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却又失为一个相对完美的选择,第一,稍加改造即可使用,既节省时间,又节约开支。第二,它远离营区,锻造铁活时发出的噪声和震动,影响不到其他战友们的正常生活。第三,这是个套间结构,里屋呈狭长状,宽约两米五,长约六米,原是扬水站存放零配件的小仓库,今后亦可兼做铁匠坊的储料库,正房大约六米见方,高大宽敞,使用面积绰绰有余。第四,整座建筑结实耐用,地面是厚厚的水泥铺地,地基深厚扎实,除南墙外,其余三面的墙壁均为厚实的砖结构,锻造铁活的长期震动对房屋的整体结构不会造成破坏性影响。所有这些有利条件正是用作铁匠坊最为理想的场所。
    稍显不足的是,南侧只有一面使用苇帘挂泥、而且是无窗的一堵夹墙,由于年久失修,表层的墙皮已经大面积脱落,乍看上去,宛若遮阳的苇帘,或如残缺的屏风,又似破败的影壁,基本上处于半通透的状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在零下二十度左右的隆冬季节里,任何人都不可能长时间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因此必须经过合理的改造,方能正式启用。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通过修理班几乎是全体人员的集思广益,扬水站的改造方案很快就确定了下来。重中之重是要把南侧破败的夹墙拆除,并使用砖坯重新垒砌起来。取暖火炉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便于大家在后续的改造过程中免受寒风的侵袭,也有利于砌墙抹泥等大量泥水活的正常开展,这是瓦匠组的工作。照明线路的改造是电工的责任,我和汪建林负责赶制窗户和风箱,垒砌铁匠炉和其它相关的工作均由“大圣”全权负责。此时已有另外一名刚刚调入的铁匠给他做助手,此人名叫国胜利,来自北京的门头沟地区,是连队里普遍公认的一名默默无闻的劳模式的好战友。
    为尽快完成铁匠坊的装修改造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修理班,大家的工作热情都非常高涨,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协作,电工韩国力和兽医黄百让也都不时地抽出空闲时间,专门来到扬水站帮忙和泥、搬运土坯等。
    铁匠坊的装修改造工作很快就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小麻烦。首先,天寒地冻取土难,和泥难,在外屋顶上垒砌烟囱难,找不到可供盘砌铁匠炉的专用耐火砖更难!这种耐火砖是使用特殊材料并经过特殊方法烧制而成的,团部的砖瓦厂还不能自行生产。后来,还是在连队保管员的多方联系下,最终才获得了圆满解决。否则的话,铁匠坊的装修改造工作怕是只能无限期地向后推迟了。
    相对而言,制作风箱才是最大的一件难事。从表面上看,风箱不过是个没有翻盖的大木箱,长约一米,高约六十厘米,宽约四十厘米。但其内部的结构却十分复杂,在制作过程中,无论哪一个技术环节出现问题,风箱都不好使用,如果不能足量为炉膛送风,无异于制作了一件废品。我们知道,在风箱前后两端的底部各有一个进、出气口,进、出气口的上端使用合叶连接一块可以灵活开启或关闭的挡风板,抽拉操作杆时可分别发挥挡风和进气的功能。除此之外,风箱的前端还另有一个专用的出气口,使用软管加铁管连通到炉膛的底部,这是给炉膛送风助燃的通道。最大的难点还是在风箱内部连接操作杆的一块送风板上,其高度和宽度都要略小于风箱的内部空间,这是给送风板周边缠绕鸡毛预留的间隙,周边缠绕适量的鸡毛,是确保送风板和风箱内壁之间处于密封状态的重要环节,鸡毛过厚过密,抽拉操作杆就会感到吃力,相反,为炉底送风又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操作原理近似于气筒内的活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0 10:01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