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二十六章组建新班之二 作者董连峰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708

帖子

71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09: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7 09:18 编辑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二十六章组建新班之一)
    汪建林的木匠手艺比我要强出许多,而且干活一贯认真仔细,攻克风箱制作上的所有技术难点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如何缠绕鸡毛,我和汪建林既无经验可循,身边又缺乏高人指点,总觉得无从下手,虽然鼓足了勇气勉强尝试过几次,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就在我们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却不知“大圣”从何处请来了一位自称懂行的河北籍民工,在听其详细讲解后,我们才豁然顿释。实际上,加工原理就像捅破一层窗纸那么简单。于是,我和“大圣”便在那位河北民工的现场指导下,开始了缠绕鸡毛的工作。操作的过程虽然简单,可也非常麻烦。首先要做的是,使用凿子或扁铲把送风板周边的顶端均匀地挖出一条深约半厘米的凹槽,然后用一根很长的细麻绳把鸡毛从根部一撮一撮(大约七八根一撮)捆实,羽毛依次朝内朝外分开,羽根则须对头交叉压紧,浸透鳔胶后,交叉捆扎的羽根取中嵌入凹槽内,再用大帽的短钉分段予以固定,直到合龙后再把使用鳔胶浸透的麻绳,沿送风板四周转圈牢牢捆紧,风箱的制作工作基本上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当然,还有另外一道工序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在风箱的内壁反复涂抹融化的蜡液,每涂抹一层,都必须使用明火均匀地烘烤一次,使其充分融化后既均匀又牢固地附着在内壁上,只有这样,推拉操作杆时才会更加顺畅省力。
    铁匠坊的改造工作还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但是,受到天寒地冻这个不利因素的影响,推进的速度和实际的效果都不够理想。
    取土和泥是第一个难题。倘若仅仅为了一个小小的改造工程,就费尽蛮力刨开一米多厚的冻土层,甚至也不排除使用炸药炸开冻土层取土,这样做显然有些得不偿失。然而,农田地表的土壤虽然易于收集,却含有太多的有机粪肥以及麦根、干草等杂质,不宜使用,四处收集地表的浮土既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容易事,也实在是个低效的笨法子。几处容易取土的地方大家都相继去尝试过了,可尽管镐头和铁锹并用,好不容易才收集起来的一点浮土勉强凑成了几小堆,却还不够一筐装。对此,“大圣”面带着满脸愁闷的苦笑,无可奈何地打趣说:“都说战天斗地其乐无穷,可偏偏遍地是土,却又取之不易,收集到的这点儿浮土,我看够给连长的儿子送去撒尿和泥玩啦!”
    存放土坯的地方距离铁匠坊很近,搬运土坯的时候,地面上几块绊脚的碎土坯引起了瓦匠组崔顺福的极大兴趣,他立刻围着几垛土坯快速地转圈查看了一下,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冲冲地高声叫喊道:“你们注意到没有,每个坯垛周围都有不少碎土坯,砸碎了不就可以和泥用吗?这可比刨坑挖土省事多了!如果实在不不够用,”他耸肩缩脖,心怀愧疚地小声补充道:“那就索性牺牲点儿整坯充数呗!”他的建议立刻让大家欢呼雀跃了起来,恰如一场期待已久的及时雨,刚刚还在绞尽脑汁,为取土难发愁,却被几块绊脚的碎土坯瞬间打破了僵局,真可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众多散碎的土坯虽然尽可悉数收集使用,但是,要打碎足够和泥用的整坯,战友们或多或少还是有点儿于心不忍。大家的心里都清楚,若论劳动强度,除麦收和挖渠外,紧随其后的累活儿只怕非脱坯莫属了。特别是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哪一块小小的土坯上没有饱浸战友们的辛勤汗水?每一块土坯同样也都凝结着他们各自的希望啊!然而,时间紧迫,责任压身,在利弊的反复权衡下,最终我们也只好心怀对脱坯战友的歉疚之心和对完好土坯的敬畏之心,悄悄地照此办理了。
    受到不利天气影响的,还有铁匠炉连接外屋顶的烟囱。如果严格依照行业标准,外屋顶烟囱的理想高度至少要在到一米以上,内直径也要三十厘米以上,才能确保烟道通畅好用。然而,天寒地冻却是个无法避开的难题,一旦开工垒砌,泥水很快就会冻结,必定会为来年开春化冻埋下难以预测的隐患,轻者会造成烟囱扭曲变形,重者甚至直接导致垮塌。出于这样的考虑,瓦匠组只好采取了权宜的处置措施,仅仅垒砌了一个较为低矮的简易烟囱,以图暂时化解这眼下的燃眉之急,后续的重建工作只能等待来年开春化冻后再酌情予以补救了。至于屋内使用砖坯混合垒砌的南墙内壁是否即时抹泥,瓦匠组建议,可根据室内温度的变化再做决定,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不留下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观瞻的一堵裸墙。应该说,这是一条具有专业眼光的建议,既有务实稳妥的一面,也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在探讨铁匠坊的改造方案时,针对南侧墙壁是否安装玻璃窗的问题,最初大家的意见也并非完全一致,持反对意见者认为:玻璃窗可能会妨碍铁匠放开手脚去工作,其次,窗下就是常年积水的排水渠,水中滋生的大量蚊虫很容易穿窗入室,会对铁匠的正常工作形成一定的困扰。我则根据二连铁匠铺的工作环境,以及同班战友们的上述意见,提出了我的不同看法。第一,铁匠坊的使用面积足够大,铁匠炉和砧板可以放在远离窗户的最佳位置,尽可能给铁匠抡锤锻铁留下足够放心的空间。第二,想要避免蚊虫穿窗入室,可以使用豆包布或废旧蚊帐等予以酌情处置(那时候,专用纱窗还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第三,玻璃窗可以有效解决屋内光线不足的问题。第四,炉火会使夏季的室温大幅升高,开窗可以解决通风降温的问题。第五,实在无法避免上述有关问题,亦可在方便的时候随时加以改造。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战友们还是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后来,墙壁砌好后,当我和汪建林把精心制作的玻璃窗安装完毕的时候,面对敞亮的工作环境,兴高采烈的“大圣”一边迫不及待地找来废旧报纸擦拭玻璃,一边表示信服地对我说道:“多亏了你的建议,这两扇窗户还真给咱铁匠房增光添彩儿,这会儿可比原先亮堂多了!看着就舒坦,以后干活都痛快!”
    安装了玻璃窗,屋内的取暖土炉开始高效发挥作用,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充满了更多的欢声和笑语。室内温度的改善,不但彻底消除了泥水结冰的后顾之忧,也为南墙内壁抹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大圣”虽然性急,但对和泥所用材料的构成比例却丝毫也不马虎。为求牢固,也为美观,他坚持在泥土中大比例添加石灰、麻刀和麦秸等。后来听瓦匠们说:“如果麻刀掺入太多,分解得又不均匀,会造成墙皮不平整,甚至导致局部隆起并脱落;未经辗轧的麦秸秆太粗太硬会爆出墙皮,影响外观;和好的泥,也最好闷上一段时间才好使用”等,针对这些说法,“大圣”更为自己的毫不马虎找到了有力的依据和借口。为了严把质量关,在择选麦秸和分解麻团的过程中,他坚持自定标准,并抢先给大家做出规范性的演示。即便是在干活的过程中,出于监督检查的目的,他仍旧时而当众亲手择选麦秸,时而又去帮忙仔细分解整团的乱麻,嘴里还不厌其烦地重复那句“别怕麻烦”的话,眼神还不时地检视旁边正在搅拌黄土和白灰的现场。没过多久,他的汗脸上不仅沾满了黄白相间的泥土和白灰,还贴附着许多长短不一的棕红色的碎麻刀,原本白皙俊俏的面庞被涂抹成一张令人忍俊不禁的丑花脸,活脱儿的一副“西天取经在路上,‘大圣’又遭恶魔欺”的凄惨相。一向爱美的“大圣”这会儿早把臭美的念头抛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去了。
    实际上,班里的战友们,哪一个不是勤工敬业的好兄弟、好战友,哪一个不是满怀希望,竭尽全力,也要把连队的首个铁匠坊装饰得既美观又大方?所以,不管“大圣”刻意演示也好,反复唠叨也罢,大家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照样一丝不苟地忙着各自手里的事。
    特别是瓦匠组的几位战友们,他们不仅技术过硬,而且认真细致。反季节施工的难点是他们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也是他们采取了适当的方案加以克服的。甚至,就连收集破碎土坯用来和泥的建议,也是出自他们对职业的特有敏感才联想到的。当大家把符合“大圣”所定标准的麦秸和麻刀全部掺入到泥土中的时候,又是瓦匠组的战友们率先干起了平时只有小工才干的泥水活,他们分别手持三齿钉耙或铁锹,认真细致地进行互动配合搅拌,唯恐混合的泥土不够均匀,不合质量。
    在两年多的屯垦戍边生涯中,我还是第一次参与基建工作。看到瓦匠们不停地搅拌泥土,作为一班之长,我自然不能站在一边当看客,迫不及待地想要助他们一臂之力了。于是,我自作主张,提起水桶,准备注水和泥,但是,满腔的热情马上就被瓦匠的一瓢冷水浇灭了。先是严如海拦住我说:“别着急加水,先得趁干把白灰、黄土、麻刀、麦秸等搅拌均匀才能加水和泥,否则的话,麦秸秆和麻刀就会扎堆儿,不但加大和泥的难度,也很难保证泥的质量。”站在我对面边的崔顺福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是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和好的泥还需要几个人光脚在泥浆里踩上一阵子,现在的天气寒冷,条件不允许,只好在加水前多搅拌一会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0 10:04 , Processed in 1.1232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