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二十六章组建新班之四 作者董连峰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708

帖子

71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09:2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7 09:28 编辑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二十六章组建新班之三)
    估计已经到了午夜时分,想要保持稳定的室温,天亮之前仍然需要给土炉多多地续添一次新煤才行。看看他们二人哈欠连天、慵懒倦怠的样子,我让他们二人先回宿舍休息。一听此话,他俩反倒全都来了精神,彼此之间互不相让,国胜利更是一再坚持说:“天亮以后就要垒砌铁匠炉了,你们两个,一个是班长,一个是主角,缺谁也不好,还是让我留下来最合适。”我和“大圣”实在拗不过他,只好由他负责值守夜间的最后一班岗。
    心中有事,睡眠也不会踏实,起床的军号声刚刚响起,我和“大圣”几乎同时翻身跃起。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环境下,每日清晨,以班或者以排为单位进行的跑操训练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连队里除炊事班外,没有正当的理由,任何人都不得擅自缺席。这段时间以来,由于经常夜间加班,自然也就为我们全班战友逃避跑操训练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只不过需要提前获得排长的批准才行。我吩咐“大圣”先去铁匠坊查看炉火,我去请示排长免除我们跑操训练的事。
    当我匆匆赶到铁匠坊的时候,“大圣”和国胜利已经在搅拌泥浆了。见我推门而入,深受感动的“大圣”立刻告诉我:“国胜利早在起床号前就悄悄地跑到铁匠房来添煤、和泥了。”
    对此,我同样深受感动。在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处处都能认真自觉做好本职工作的好战友,我打心里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但是,出于对战友的关心和爱护,我还是认真地对国胜利说道:“好兄弟,你辛苦了!不过,为了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我还得罚你早饭后睡觉俩小时。”国胜利憨厚地笑笑,依然埋头用力地搅拌着泥浆。他的表情告诉我,他绝对不会顺从我的意见。
    早饭后,我带领“大圣”和坚持不休息的国胜利以及瓦匠组三人一起来到铁匠房,班里的另外几人各自去忙自己的事了。严如海知道我和“大圣”、国胜利已在早饭前搅拌过几次泥浆,但为了确保泥土的质量,他还是很有经验地使用铁锹深深地摊开泥浆,仔细查看泥浆是否足够均匀细腻。不知道是他过于谦虚,还是多少有些拿不定主意,他以征询另外两位瓦匠意见的口吻说:“再搅拌一次也就差不多了吧?”
    霍百顺干活是个急性子,泥浆的状态如何,他早就看在了眼里。严如海询问的话音刚落,他也不表示任何态度,立刻手持铁锹铲起满满的泥浆,尽量向上高高地举起,扭动着并不潇洒优雅的身姿,却使出一个十分灵巧熟练的翻腕动作,随即向脚下的泥堆中用力一摔,泥浆顿时被弄得四处飞溅,连他自己的身上、脸上都沾满了泥点子。对此,他不但丝毫不介意,也无意就此停顿下来。看到我在擦抹身上的泥点,他认真地解释说:“除去脚踩泥外,这是搅拌抹墙用泥的最好方法,俗称‘摔泥’,这样和泥虽然辛苦点儿,但和好的泥巴才会又均匀、又细腻。”
    为图用泥方便,泥堆几乎紧贴着新垒砌的南墙根儿,霍百顺一阵紧似一阵地大力摔泥,不但弄得大家的身上、脸上到处都是泥点儿,近在咫尺的玻璃窗也未能幸免。眼看着大家都带着满腹的牢骚四处躲避,霍百顺却眯缝着本就细长,且难得见全的小眼睛,摆弄出一副让人难以捉摸的神秘诡笑,站在泥堆旁边嘿嘿地沉声说着风凉话:“草原深处的牧民以蒙古袍上的油渍多寡判定贫穷和富有,兵团战士以身上的泥土多寡判定勤劳和懒惰,你们就以身上的泥点多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吧!”
    站在一旁的“大圣”却忍耐不住了,他快速扑到仔细擦拭干净的玻璃窗前,张开双臂护住玻璃窗,摆出了一副奋不顾身堵抢眼的架势,嘴里还半真半假地高声叫嚷道:“不要管我,为了新中国,前进!”实际上,他完全是在假戏真做,只是大家都在为“他”干活,才不好意思明说而已。
    南墙虽然宽阔,除去玻璃窗,需要抹泥的地方也就所剩无几了。崔顺福和严如海各站一端,两人齐头并进在中间合拢。很快,泥尽墙平。墙面通体光滑平整,棕红色的麻刀横竖相间,曲直相依,金黄色的麦秸均匀地散嵌在灰黑色的泥土之中。严如海把手里的泥抹子用力在鞋底上擦抹了几下,对“大圣”说道:“为防止墙皮结冰,屋里的火炉几天内还是不能熄火。此外,为了预防墙皮干裂,还要根据墙皮中水分蒸发的具体情况,今明两天再用抹子赶压一到两次才算齐活。”
    最后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垒砌最具象征意义的铁匠炉了。在二连铁匠铺进行技术培训期间,“大圣”早已按照我的要求,对铁匠坊的整体布局和相关配套设施等,逐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察和了解,尤其不放过铁匠炉内外部结构的任何一个细节。比如,铁匠炉炉体的长、宽、高度,炉膛的大小以及炉口、炉底如何按照实际需要,予以适当缩小并收口等,他都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此外,铁匠炉内壁的膛泥使用何种材料,他也同样了解得一清二楚。他援引二连铁匠师傅的话说:“如果使用水泥膛抹炉膛的内壁,处在长时间的高温状态下,水泥就会发生爆裂,甚至脱落。就地取土虽然划算省事,可含沙量较高,杂质较多,土质松散,粘合度极差,点火后也会由于温度过高和经常清理炉膛等原因而造成膛泥大面积脱落,同时还会大大地影响到整个铁匠炉的使用寿命。最好的材料是使用熟石灰配以少量的细沙和纯度较高的黄胶泥,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上述问题。”石灰和细沙都不难解决,但是,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寻找并挖掘到较高纯度的黄胶泥,实在是个一时难以克服的大问题,往往需要运气才能挖掘到。最终,还是因为受到季节的影响,只好放弃了三合一的最佳配料,仅以石灰加少量细沙和黄土作为混合材料去解决炉膛抹泥的问题了。
    毫无疑问,铁匠炉是铁匠坊里的主体设施,尽管它的体积和占地面积都不大,内外部的结构也并不十分复杂,但“大圣”对垒砌的技术要求却更加严格,甚至就连搅拌白灰和细沙这样简易的工作,我和国胜利也难尽微薄之力。作为外行,我们二人在“大圣”的面前也只有站在一边瞧热闹的份了。
    为保证小小铁匠炉的垒砌质量,“大圣”几乎动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他时而使用铅坠儿(或曰:吊线),检测已经垒砌的部分炉体是否处在垂直状态,时而又手持内置水银柱的水平尺,反复查验炉体是否保持水平状态。炉膛抹泥必须使用的砂灰混合泥浆,无论是混合调配的比例,还是稀稠度,他无一不是亲自动手,炉膛内壁挂泥,除瓦匠和他自己外,更是不让他人随意染指。炉体尚未封顶,他早已顾不上是否会妨碍瓦匠的继续工作,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抹布,见缝插针地去抢擦四周的炉体了。由此不难看出,铁匠炉在他的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炉台还剩下最后一块耐火砖的位置,只等抹好砂灰,再将砖头垒砌在上面,然后对齐并压实,整座铁匠炉就算封顶竣工了。这时,崔顺福右手紧握着瓦刀,左手拿起一块耐火砖,正准备在砖头的内侧抹上砂灰,突然间他似乎想到了什么,随后灵机一动,抬头看了看我和“大圣”,神情认真地说道:“这是封顶的最后一块耐火砖了,最好由你们两个共同来完成!”
    在其他人看来,垒砌最后一块砖头也许真的算不上什么,可对我和“大圣”来说,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八连正式建立连队以来自建的首座铁匠炉,是修理班,也是铁匠坊开始创业的象征,仅就步履艰难的个人经历而言,这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对于“大圣”来说尤其是如此。我毫不犹豫地把“大圣”拉到铁匠炉旁,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道:“你是咱八连铁匠房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此你付出了很多,今后还可能是这里的掌门人之一,这块具有象征意义的耐火砖就由你来亲手垒砌!”
    “大圣”眨巴着两只眼睛,面色显得有些犹豫。我赶忙补充说道:“就由你亲自砌好这最后一块砖!我和在这儿的全体战友们一起负责勾平砖缝,总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咱修理班这座具有标志意义的铁匠炉!”
    “大圣”这才接过崔顺福手中的耐火砖,脸上立刻闪现出少有的肃穆与庄重。在崔顺福的指导下,他用瓦刀仔细地在耐火砖内侧的结合部抹上砂灰,随后稳稳地平放在缺口上,对齐、压实一气呵成。紧紧围站在铁匠炉旁边的战友们先是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盯着他,仿佛是集体实施庄严的注目礼,随后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大圣”却如释重负般长长出了一口气,非常感慨地大声说道:“真想不到,干这种活也会心跳紧张!看着别人干,和自己亲手干,这心情就是不一样!”
    我动情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拥住“大圣”的右肩头,同样感慨地对他说道:“兄弟,牢牢记住这一刻!铁匠坊从此以后就要起火开工了!别忘记连长和指导员对我们修理班寄予的厚望,争取尽快干出点儿成绩来!”
    土建施工刚刚结束,稳定的室温仍然需要保持几天,铁匠坊也还有些未尽事宜尚待进一步处理。相对来说,风箱的安装调试,淬火用的水槽支架和工具箱的制作等都较为简单,但安装铁匠炉上方的帽式铁皮吸烟罩,以及彻底清除施工遗留下来的淤泥和污渍等就显得麻烦多了,其中仅仅清理屋内被霍百顺那种爆发式的摔泥而飞溅到各处的“光辉业绩”,以及其它污渍就占用了大家的很长时间。
    “大圣”一向喜欢干净,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自然更是丝毫都不马虎,无论是对残留在水泥地面坑洼之处的淤泥,还是沉积在犄角旮旯儿里的各种污渍,他和国胜利都会使用瓦刀等工具,不遗余力地清除干净,而且绝不容忍留下任何死角。以至于崔顺福赶来帮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瓦刀被磨得锃亮,他高高地举在手中十分夸张地打趣道:“好快的瓦刀,不用开刃,送给食堂,立马就能砍瓜切菜用!”
    工夫从来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几天的精心修整,铁匠坊的整体面貌已经是今非昔比,焕然一新了。被“大圣”重新擦拭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窗,无论是在房间的整体美感上,还是在发挥相关功能的实际效果上,都不失为亮点之一,也让整个房间显得更加宽敞、整洁、明亮。
    房间的整体布局是协调的,由北向南紧贴东墙摆放着一只长条形的工具箱,轻重有别、长短不一的铁锤和各类铁钳错落有致地插放其间。为避开南侧墙体上的玻璃窗,铁匠炉建在距离东北角两侧各约一米五左右的位置上,炉体均由淡黄色的耐火砖垒砌而成。炉体一米见方,高约八十厘米,外观规整大方,虽然说不上雄伟,但在阳光或者是在强烈灯光的照耀下,炉体熠熠生辉,也算壮观。风箱的送气孔直通炉体南侧,操作杆距离南墙约为一米五,抽拉操作非常便利。沉重敦实的铁砧牢牢固定在一段粗壮而又结实的圆木墩上,在其北侧紧贴着北墙根便是淬火降温用的铁皮水槽。屋内的各种设施虽然较多,但却井然有序。在热切的期待中置身于其中,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会让人无限憧憬那种炉火通红、钢花飞舞和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的锻造场面。
    尽管铁匠队伍尚不齐整,但铁匠坊的正式建立,毕竟还是完善修理班总体职能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增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按照我们原定的计划,铁匠坊的全部收尾工作结束后,班里的全体战友们都要聚集在这里,共同庆贺铁匠坊的正式建立。
    听说排长要来参观并表示祝贺,头脑灵光且颇有创意灵感的韩国力,为进一步营造喜庆的气氛,特地找来一个一百瓦的大灯泡安装在屋顶的中央处。
这天,大约是在下午二时许,排长王志如约赶来表示庆贺,其时正是斜阳穿窗而入,房间里通透明亮。早有准备的韩国力,看到排长推门而入,立刻不失时机地拉下了百瓦灯泡的开关,整个房间里顿时灯火通明,欢呼雀跃声随之而起,场面热烈而奔放,洋溢着节日般的快乐气氛。
    带着浓厚的兴趣,王志排长仔细了解了铁匠房改造工作的全过程,高度赞扬了大家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铁匠坊全部装修改造工作的拼搏精神。临别,他还满怀深情地鼓励大家,要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正确思想,争取早日锻造出连队所需的各种农用工具来。至此,修理班即将迎来一个走向成熟发展的新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0 10:06 , Processed in 1.3104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