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93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疙瘩汤记--贾振葵散文

[复制链接]

20

主题

72

帖子

2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8:5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贾振葵 于 2016-7-18 06:19 编辑



                                                                                        面疙瘩汤记   
面疙瘩汤”,其实是流传在长江以北地区的一种极其普通简便的面食小吃,做面疙瘩汤的面料有多种,其制作的手法也有所不同,但以小麦粉为多。面疙瘩配以佐料的不同,汤的味道自然也就不同。因其属正餐之外“垫肚溜缝”的东西,还上不得食谱正册。 既是另册,自然也就很难有北方水饺在温州高亮度的“艳遇”,一般的街头小店只有水饺没有面疙瘩汤。想吃,只有自己做。虽如此,温州人赋予“面疙瘩汤”更为雅致的称谓:“麦珠儿”。因为温州人习惯把“面粉”称作是“麦面”,称面疙瘩为“麦珠儿”是理所当然的了,一粒一粒的,雪白雪白的,相当形象。相比起“面疙瘩”来,“麦珠儿”听起来要悦耳的多,雅趣的多。
然而,就是这极其普通的小吃,也有它数百年来的;委婉而美丽的传说。
疙瘩汤认妻,是一则北方的民间故事:传颂的是一对夫妻,因面疙瘩汤而破镜重圆的爱情故事。先前年间,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节俭,早出晚归,男耕女织,辛辛苦苦把一个贫寒之家操持成一个富裕的家。他们有了田地,盖了新砖瓦房,日子一天好似一天,夫妻俩很是高兴。可是,吃饱穿暖之后,这家的男人却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想纳妾。有媒婆给他说了一家富人千金,这男的成天高兴的神魂颠倒的。这家女人不肯,说富家女只会吃喝玩乐,会败家的,两夫妻为此常常打架吵嘴。那男人一气之下,把这个元配的老婆给休了,迎娶了富家女进门。从此,这一对儿,成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男的不下地女的不织布。男的觉得,过这样的富裕日子才不枉活一生。但是,好景不长,不两年工夫,家里的积蓄被吃一空,只有卖田卖地了。这家庭又从富裕重回贫寒。那后老婆跟他吃不了苦,卷了值钱的跑了。男的沦落为叫花子,天天沿街乞讨,被人唤作负心汉。贫困之时,这男的想起被休的老婆来,悔不该当初色迷心窍。每每饥肠辘辘时便想起了结发之妻的好来,懊悔的心痛,禁不住浊泪汪汪的,结果眼睛瞎了。
有一年的冬天,这个瞎眼的叫花子讨饭讨到一户人家门口,饿的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坐在了地上。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女人来,这女人仔细一看,认出是休了自己的丈夫。没成想,才短短的几年,他就落到了这个地歩。她禁不住为他嘤嘤而泣。她把他扶进家里坐下后,自已到厨房里做了一大碗面疙瘩汤端给了他。这个叫花子饿极了,呼呼噜噜半碗下肚,吃着吃着,他不动箸了,这味道太熟悉了——他想起了结发妻烧的面疙瘩汤来,为了创建家业,他们常以面疙瘩汤充饥。他忽然明白过来,他讨饭讨到了被休老婆的家门口了,羞愧难当,放声大哭,向她连声说对不起,跪地磕头,后悔休了她。两人抱头痛哭。女的原谅了男的,他们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一如以前。日子好了,男的心情也好了,眼睛也慢慢地明亮了起来,看到自己的结发妻子竟然是那样的美丽。两人恩爱,一直到终老。
崇尚心灵生活的祖先们,赋予用面粉调成的疙瘩汤以无限美好的亲合力,要按现在的说法,也该是食文化了吧。其实,这个民间故事并不复杂,其哲理也很简单,内涵却很深刻,不言自明。只是觉得,它的确对当今一些温饱就思淫,忘乎所以的人们有一个警醒作用的。我想,那些手里有了点儿钱的男人,动不动就要换老婆,就去乱性,情欲迷眼的人,大概都没有吃过面疙瘩汤的,或者说没有听过这个故事的。

我对面疙瘩汤是很熟悉和感激的,这小小的疙瘩,曾经是我们一家人赖以生存的依靠。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国家正遇三年困难时期,物质匮乏自不必说,就连粮食,也是家家不够吃。每个家庭,都面临着吃不饱的实际问题。那个年月,一个家庭里最大的本事和最能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让一家人能填饱肚子,能够生存下来,好好地活着。那个岁月,最为关切的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可见,吃,是个大问题,吃什么,也是个关乎生命的大事情。那个时期,全国流行语叫“粮不够,瓜菜代”--很明白,就是粮食不够吃的,以瓜菜充饥果腹是也。
在那个困难的岁月里,一家人的生活指望全靠我父亲的一份工资。日子过的紧紧巴巴的--钱也紧粮也紧。我家当时有七口之众,上头有我七十岁的奶奶,下头有我们四个正在长身体的兄弟姐妹。用我母亲的话来说,“这两头,饿着了那一头都不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就饿的慌。尽管我母亲十分节俭,钱是月月不够用的,粮也是月月不够吃的,到月底,母亲总会为一家人的吃发愁。
我是家里的老大,放了学,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们提着篮子到菜地里去捡老菜叶子。只要叶子有点儿绿色,菜梗还有点儿新鲜,都会被我们捡到篮子里,乐呵呵拎回家。母亲是北方人,善做面食。在那个瓜菜代的年月里,她最拿手的就是包菜团子和烧面疙瘩汤了。母亲烧面疙瘩汤的时候,会放上很多的蔬菜,有时候是油冬菜,有时候是小青菜,有时候是芥菜,老叶子都切得细细的,放进锅里。一锅绿绿的,冒着热气,咕嘟着。母亲把面和的软软的,用筷子头挑成面疙瘩放进滚烫的锅里。那面疙瘩,一个个摆着自己的姿态,各种形状,浮在碧绿的菜上面,十分好看。等面疙瘩多了,母亲就会用筷子搅拌一下,那面疙瘩就象小鱼儿躲进水草中一样,藏进了菜里,只露出点点白。这绿中点缀着白,十分悦目,使向来严谨的父亲,看到这一大锅碧绿,也会哈哈大笑起来,连说:“好东西,好东西,这可是明代皇帝朱元璋的‘翡翠珍珠白玉汤’啊!有点儿翡翠镶白玉的遗韵。”母亲很不认同父亲的典故之说:“这哪会是一样的?!咱家的可是自个做的。”凑巧了,只要还有计划票之内的物质,母亲还能打上个鸡蛋花儿,点几滴香油珠儿,喷喷香!这已然是很美味了,连汤带菜,一家老少吃的是兴高采烈。我们几个小的,尽管面疙瘩汤早已下肚,依然没有离开厨房的打算,闻着还在屋子里飘荡的面疙瘩汤香气恋恋不舍,每每这时,母亲就会笑话我们是一群喂不饱的小馋猫。
母亲精打细算,她把粮站里配给的地瓜粉、玉米粉都掺和上点白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面疙瘩汤,不但充饥而且好吃,让我们一家老少走过了那个非常时期,没有一个人饿着或是因为营养不良而浮肿的。父亲说,这是母亲最大的本事。母亲也着实让街坊邻居们佩服了一阵子。当然,这也是母亲引以为荣的一件事。
母亲做的面疙瘩汤滋味至今尤存唇齿之间,想想也是很有味道的。

而真正给面疙瘩汤添上幽默一笔的却是温州的知识青年们,他们着实丰富了其食文化的内涵。
上世纪七十年代,数以万计的温州知青被送到遥远的北大荒,真诚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哦,我的北大荒,你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而面疙瘩汤的传说,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饶有滋味的开心果,曾经让我们如此开怀。
黑龙江只适宜种单季稻,因为产量低,知青们常年累月吃的是高梁稀饭,玉米窝窝头,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吃上一二顿大米饭解解馋。而白面却被束之于“病号饭专用粮”之阁,物以稀为贵,白面,在那个时候,那个地点竟成了稀世之宝。连队对病号饭的确控制很严,规定身体发烧38度以上才能休病假,才能吃病号饭面疙瘩汤,一般的小病小痛与可爱的面疙瘩汤是无缘的。
谁都想吃到白面,可是谁又能吃到白面呢?
“人是最聪明的”看来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知从何时起,连队里的温州藉男知青便流行患“病”。往往是,你病了三天刚愈,接着便是另一位男知青“哎呀”连声地病倒不起了。体温都在38度以上,三天病假,顿顿是病号饭。那时候的病号饭便是“面疙瘩汤”。炊事员用面粉加水搅和成“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经油锅爆葱花,还格外加上几片令多少知青望眼欲穿;三四个月也不一定能吃上嘴的猪肉片,香喷喷的,油花花的,离着几里地,也能闻到面疙瘩汤诱人的香味。这些“病号”一顿就能吃下三大碗面疙瘩汤,似乎还有点“意犹未尽”,未等到下顿开饭的时间,这些“病员”就跟在炊事员的屁股后头嚷嚷着要吃,一副猴急相,常做病号饭的东北炊事员挺纳闷,跟人说,这帮身体发高烧的“老蛰皮”(浙江知青别称)怎么都这样好胃口?
解开炊事员纳闷的又是温州知青。套用一句温州土话,纯属“老司踏西瓜皮上”的事情。这位 “患病”的男知青,低首垂眉紧裹衣服,上了场部卫生室,主诉:“浑身难受,没一个好过的地方”。女医生十分认真地将体温计夹在这个病号的左腋下,等把体温计拿出来看时,她一声惊呼“哎呀,42度!你还能站在这里?!”又把体温计向病号的右腋插去——,病号本能地扬起左手想阻拦为时已晚,只见一个被烤的热乎乎的土豆蛋从他的棉衣内顺着衣摆骨碌碌地滚到了地上——产生了静场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场的所有人都楞住了。土豆蛋装满了奥秘。当医生从地上拾起土豆来的时候,那土豆蛋还烫得她来回倒手——恍然大悟,于是哄堂大笑,笑声从屋子里窜逃了出来,在农场里满地打滚,没有人不知道的。
“病号”原来如此。
“土豆蛋”事件之后,病号轮流坐庄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成了三江平原上知青群里的焦点话题及热核能反应,还由此挣了个“温州人头发丝也是空心的”流行说词--这句话此为起源说绝对没有错的。被他们称之为打牙祭的面疙瘩汤从此成了泡影。分场医务室对病号的检查更为严格了,就怕有人效仿泡病号。马失前蹄的温州知青,自然成了"千夫所指"。这位知青的分辨是:没想到把土豆蛋烤得过烫了。一些想吃面疙瘩汤的,惋惜此秘方一去不复返,成了黄梁一梦。面对千夫所指,露馅的知青一脸“负罪”的神色,让人忍俊不禁。善做病号饭面疙瘩汤的东北女知青和这个温州知青,因面疙瘩汤成就了一段爱情好姻缘,岂知不是福气东来也。
由于面疙瘩汤曾有过谐趣历史,因此当年的知青对其便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意,是趣,每每提及,便是一阵哈哈大笑,笑声很响,依然是直冲屋顶。那一种情致,那一种情怀,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的清楚的了。
……返城多年之后,一次,一位知青朋友在温州一大酒家请客。席间,竟然端上了一大碗的面疙瘩汤来。厨师是在这位知青朋友精心指导下做出来的。现在的面疙瘩汤,佐料中有了山珍海味,美肴菜蔬,其形自然和以前充饥之食及病号饭有所不同的了,它的品质被升华了许多格。只是,席间,知青朋友们津津乐道的还是“病号饭面疙瘩汤”的趣事,其遗韵,也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贾振葵
此文发表于1997年11月。
《 散文选刊 》全国散文奖
获奖通知

       贾振葵   先生(女士):

     您好!
     为繁荣散文创作,推介文学新人,增进作家相互交流与探讨。散文选刊杂志社(上半月刊)特举办《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征文活动,启事一经发布,即得到海内外作家、作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来稿踊跃。部分地方文联、作协等文化单位专门召开会议,组织作者参加,这充分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对散文的热爱。在秉承以“文学至上、质量第一”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宗旨下,经评委会认真、细致的评选后,您的作品《 面疙瘩汤记                                         》语言优美、凝练,意境深邃,最终荣获全国散文奖        三等    奖。谨此深表祝贺!
    特此通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67
沙发
发表于 2016-7-1 08:3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6-7-1 08:35 编辑

      拜读了这篇散文,既有面疙瘩汤的来历,又有兵团生活中那段有趣的回忆。我所在的团没有福建、浙江知青,但知道南方人很聪明,也很能干。欢迎你来到白山黑水版,愿你在这里玩的快乐!
      再发文时请将字调到5,年纪大了,看小字吃力。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72

帖子

2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4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苦辣酸甜 发表于 2016-7-1 08:32
拜读了这篇散文,既有面疙瘩汤的来历,又有兵团生活中那段有趣的回忆。我所在的团没有福建、浙江知青 ...

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2014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4152
地板
发表于 2016-7-18 04:01:4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您的文章喜欢!欢迎您的到来!
只有健康是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72

帖子

2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4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06:18: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来访。知青生涯让我们走进彼此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4 20:38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