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味人生 于 2017-2-28 16:09 编辑
战友与插友的梦与歌~回忆(32)
兵团篇《第二故乡十连》
自来到巴拉亥那天起,十连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十连位于内蒙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巴拉亥公社西南方向。 十连营房驻地,与二十三团团部仅一路之隔,十连在路西,团部在路东。 路东紧邻一排军人服务社,再靠东是一排排团部办公室,办公室后面是军人家属院,办公室前面是二十三团子弟小学,再往南是团兽医所、副业连和机运连,十连北侧有二连和团卫生所,营房上述几个单位比较集中。 而其他连队是沿着沙漠边缘设置选点,东西地势起伏不平,弯弯曲曲横跨几百里,没有一条像样的砂石公路,汽车经常陷入路途沙漠中,耗费时间牵引拖出,相反落后于汽车的拖拉机反而好走些,拖拉机轮胎高大助力,链轨拖拉机更给力,而这些分散布局的连队,晚上照明全靠手提马灯或用腊柱,有的战友自备手电筒。 三师二十三团十连地理位置险要,北靠黄河南靠沙漠,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在内蒙生产建设兵团行列中,属于最艰苦的不毛之地,几乎没有可开垦和利用的价值。 一九七一年赵紫阳,任内蒙自治区革委会党委书记时,一天赵紫阳代表内蒙古自区党政领导,来二十三团考察工作並看望大家,视查过十连驻地,听取团党委抓革命促生产的工作汇报,会议室周围布满团警卫排全部警力,团部食堂的饭菜均由,团医院姜大夫检验,即将到开饭时间,瞬间出现让二十三团全体官兵,格外满意的恶劣气象,真是天公作美善解人意。 突然从西北方向由远而近,铺天盖地翻滾着的层层黄尘奔袭而来,遮住太阳浑天地暗,风沙弥漫,能见度不足十米,大家害怕是原子弹爆炸实验,那时还没有听说过刮沙尘暴,当看到现场对人们没有直接伤害后,大家紧张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立刻醒悟到能让赵紫阳书记赶上,是老天爷给安排了一次,特意让书记亲临体验一把,机会实属难得,好好品尝一下兵团战士,特别是二十三团所处,恶劣的生存自然环境。 十连南端隔着南干渠【又叫三黄河】,紧靠库布齐沙漠西北边缘,东西长四百多公里,南北宽五十公里,其形态以大沙丘与沙包链为主,沙丘高十至五十米不等,刮风沙子流动,人进沙漠就迷路走不出来,其他连队屡屡发生,误穿沙漠迷失方向或失踪的战友,发动全团人员寻找,並求助当地农牧民协助,夜见把汽车开到沙丘顶端,打开车灯给迷失者发信号归来,尽管如此三连曾发生过失踪者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惨案。 风天轻者沙土弥漫,重者沙尘暴肆虐,能见度极差,植被稀少,零星见沙枣、沙蒿,包括当地农牧民生产小队,根本没有一片象样良田。 北渡黄河距包兰铁路线最近,便捷战友们探亲上下火车,可是单凭木船摆渡黄河难上加难,每年凌讯与流凌期太长,雨天风天停渡,而且小木船承载能力有限,受到很大制约与限制。 后来不知那路神仙,竞把刘少奇主席在中南海的游船弄过来,改造成成二十三团的轮渡船,船本身是柴油机做动力,行驶速度快方便许多,这样可使大汽车、拖拉机、马车等都能上船摆渡过黄河。 之前探亲出差唯一出路,沿黄河西绕一百多公里到磴口上火车,有的地段道路不固定,一夜间被沙土掩埋,再开辟新路绕行,车经常陷入沙土中,车轮原地不动打滑,沙土被轮子卷起飞扬,车愈陷愈深,司机无奈用大铁锹挖沙,战友们用手掏沙土,要么司机拿备用沙木杆,垫入两个汽车轮胎中间,增加摩擦力,抑制车轮原地飞转,把路淘成沙坑,导致车轮悬空。 如仍不能起动,只好等路过链轨拖拉机或汽车用钢絲绳牵引拽车,有时一折腾就是大半天,下午才能到达磴口误了火车,只能住一夜等第二天的火车走。 曾有一位北京对外文委的妈妈,来十连看女儿,从巴彦高勒下火车,到二十三团转运站候车,好不容易等上机运连拉白灰的汽车,十分高兴,一上车沙土路难走,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先是车晃悠的人东倒西歪,后是路高低起伏,颠簸的人在白灰上坐不稳,甩倒在白灰上躺下,要么司机油门忽大忽小,给汽车加力时,惯性导致人前倾后仰。 再看这位妈妈,躺在白灰上脸色蜡黄,先是干吐粘液,后是吐胃中食物,因晕车十分厉害,痛苦的做不起来只能侧躺,吐物从嘴角流到脖子里,风吹的白灰刮到头发里、脸上,衣服上,浑身上下是个白人,石灰蜇的双眼紧闭,痛苦的口中喃喃自言自语:”这个鬼地方不是人待的地,得赶快从二十三团调走,我再也不来了,再也不来了……”,妈妈到十连进入宿舍,母女抱头失声痛哭。 巴拉亥地区几乎没有多少良田,即便有一点点还不够当地农牧民种,土地不是盐碱地、白僵地就是小沙包,土质脊薄,而且都是阴沙和漏沙地,植物根吸收不到营养,农作物长不高,当地农牧民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种一葫芦打一瓢,农牧民都是吃国家返销粮保命,十连要选一片种蔬菜的好地都很艰难。 农业团选址选在这样的土地上,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导致几千人也得靠国家,从内地调返销粮生活生存。 十连营房没全建立起来之前,先建的让女排战友住,男排有的暂时住半地下,三角形红柳芭泥棚,初冬寒风刺骨,这时我带来的被子和棉大衣派上了用场,与大家一起抱团取暖。 早晨湿毛巾冻成硬棒棒,洗脸大家采取隔一天洗一次,战友总结出即二四六大洗,一三五干擦的懒办法,洗脸水各班在营房西侧,洼地处挖个土井提水,冬天破冰取水。 十连建置五个排,两个男排分别是一、二排,两个女排分别是三、四排,后勤排是男女混合排,男排的排长、班长是刚转业的河北省农村藉老兵,文化程度普遍比知青低,连队没有老兵当战士的,副班长是知青,女排的排长、班长全部是知青,连队任命先代理一段时间后转正。 十连是基建连,主要任务是先给团部盖房,顺便也给自己连盖房,男排大部分人当瓦工,女排大部分人当小工、抹泥抹灰,个个累死累活,手上打泡是家常便饭,有的小女孩干着活累的直哭,边干边哭。 一次一名女生理假期,在工地上累的血崩,血顺裤腿流了下来,当时还是初冬,女战友们立刻用担架抬到团卫生院抢救。 另有一名后勤饲养班的女战士,被一口刚产仔的老母猪护仔咬伤严重,医治好长一段时间无效死亡。 还有一名女知青,长期抑郁患心理疾病,返城后医治不好落下病根。 天天重复着早上跑操、晚上点名、深夜紧急集合、班务会、天天读、学毛选、学哲学、读两报一刊、斗私批修,搞一帮一”一对红”,讨论如何改造世界观,与天斗与地斗,写学习心得体会,开展大批判声讨会,无限上纲上线的一些政治学习活动。 批判会在连队大礼堂举行,没盖起大礼堂前,只能在露天召开,按一定程序进行,每班至少出一个人站到前面发言,大家席地而坐,连队礼堂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日三餐、开会,文艺汇报演出等。 十连人员流动频繁,应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那句老话,根据二十三团规模的发展壮大,总是不间断从十连,选拔抽调一批又一批,素质高有能力的人,去充实新建连队和团机关各部门当干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員被输送到,三师师部机关及师直各单位。
十连默默无闻的发挥着,二十三团“党校”培养人材的组织功能,所以二十三团从十连,提拔起来的干部数量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