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血色残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境由心造——知青纪事之一

[复制链接]

31

主题

22

帖子

37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55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6:5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血色残阳 于 2016-6-18 07:00 编辑

蛮荒时代读书
       ——知青纪事之十六
    人活在世上,有两个需求:物质和精神。前者属基本需求,是第一性。回想我的知青时期,虽然物质贫困,但对我而言,粗粮杂食还能胡乱填饱肚子自己的肠胃,因此没有挨过饿。但比起同龄人,我发育得晚,下乡那年虽然满过十六周岁了,但比之同行者矮得多。不过虽然身材偏矮,却有后劲,身体正处在快速生长期,因此,不管好歹,只要吃得饱,照样长个。在那个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我觉得物质和精神,两者关联,相辅相成,所以在身高日增的同时,心理情感也逐渐成熟。因而,第二性:精神的需求接踵而来——虽然肚皮饱了,大脑却嗷嗷待哺:一片苍白,贫乏等很。
  身处蛮荒时代,白日劳动在田间地头,心无旁骛倒也罢了,一旦厌恶而消极怠工,或者在劳作间隙,集体小憩的时候,茫然面对蛮野的大山,特感落寞无聊,乏味极了,因之常常情绪低沉,默而无言。此时内心似若有所失,不但空落落的,而且慌乱不安。而夜晚我大都是这样度过的:收工后,夜幕降临,急急赶回茅草棚,待草草填饱肚皮后,无所事事,便躺在床上,希望早早入眠。早睡的本意是为了早起,但长夜漫漫,心意惶惑,有些时候,一时半会,睡意不来而辗转反侧。乡村的夜晚,除了偶尔传来三两声狗叫,万籁俱寂,仿佛一个无声的世界,静得反而使人心里很不平静。而我的小小茅屋,在煤油灯浑浊的光照下,则愈显得模糊昏暗,身在其中,那种孤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为消解心里的折腾,索性吹灭了灯火,闭目凝神,看能否尽快安睡。但在黑沉沉的夜里,依然如故,并烦躁顿起。不言而喻,心里在跑马了。老实说,就一般人之常情而言,幻想嘛,有之,却不敢奢望。但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打发无聊时光里,另一种心思萌动了。不管世道如何,也不论置身何地,人的青春期都会产生那种特有的迷茫心境和复杂情感,而在没有同伴、单人独个的孤苦而又沉闷的生活中,这种状态尤甚,如块垒郁积于胸,膨胀得愈来愈大,变异得愈来愈硬,因而涨得人很难受,导致情志低落消沉、心绪烦乱。情绪受环境受左右是很苦恼的事,每到这时,总想换个脑筋,别有天地,让思想在不同的世界缓缓徜徉,从而使精神上有所寄托。
   于是,在下乡不到一年,阅读就自然而然成为我不可遏制的心理需求。因此,那些时日,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拼命找书读。像是产生了另一种饥饿感一般——苍白空旷的大脑空间渴求精神食粮填充。而苍白的日子也渴望缤纷的色调——用绚丽多彩的文字来装饰。一册在手,既可消磨空闲光阴,暂忘身外的世界,亦使连绵不断的文字如汨汨长流的清泉润泽焦渴的心田。
  但蛮荒时代,求得一本好书阅读,也算得是一种奢求。我们知道“文革”爆发后,文化领域一片荒芜,新华书店名存实亡,只有“红宝书”泛滥。之前出版的所谓“封资修”的书一律被封禁,被查抄,被焚毁,图书馆因之关闭不再向公众开放。而民间老百姓的藏书,在经过红卫兵以“破四旧”的革命名义挨家的查抄后,也几乎消失殆尽了,只剩下非常少量的书如漏网之鱼一般,在暗中流转,相互传阅。然物以稀为贵,一书到手,必须加快阅读进程。这是因为:书的主人非常珍爱,舍不得外借,怕去而不归,即便借了,也要约定借出期限,由不得你细细咀嚼;最后还叮嘱再三,不能爽约。二是读者众,书主的熟人朋友不止你一人,后面的人还等着呢。
    行文到此,自然应当谈点知青年代具体的读书事例。
  《红与黑》,一听书名就不同凡响,深深地吸引着我,好不容易才借到手。我记得那是本几百页的很厚的书,繁体字、竖行排列。书到手后,为信守承诺,我必须加快阅读进度,因此不敢拖沓,便连续几个夜晚,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匆匆读完。读完全书,对于连这个木匠的儿子之个人奋斗经历与最终的失败结局,颇有兴趣。但当时不知写作的历史背景,当然也不懂其中蕴含什么微言大义,只为打发时间,看了也就看了,只当读一个故事而已,自然对主旨不甚了了。我想,这很正常,盖知识太贫乏之故。但由于正处在青春期,且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因而,对主人公作为家庭教师,和市长夫人私情描写的内容却读得津津有味,特别是他深夜闯进了夫人房间那一段,读得我心跳。读之意犹未尽,又复读一遍。读毕,甚至还微闭两眼回味一番。那些深夜,周边的农户早就黑灯瞎火了,空旷的原野阒无一人,是个死寂一般的漫漫长夜。那些深夜,我的居所,茅屋如窟,一灯如豆,是个空寂、凄清而又昏暗的空间,常令人黯然伤神。而处于敏感年龄,身在此地,心在此情,读这些在当时看起来很敏感的文字,浪涛拍胸,心潮难平。
   首读《艾青诗选》也是在那个年代。那本五十年代出版的书,是我在农村时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作品,非常喜爱,复读了三遍。艾青的诗中,那些对光明的向往、对土地的深情、对战乱兵燹中流离失所的百姓的悲悯之心、和对贫困凋敝乡村的深沉咏叹,都深深地打动人心。自从读了这本诗集,每在云暗天低的野外,面对着连绵不绝之苍茫起伏的群山,和因阵阵山风悲吟一般在山谷间荡过而随风乱翻的林叶,心境常常不平静,波翻浪滚,就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艾青的诗句:“在我的胸中,微微发痛的胸中/永远汹涌着/生命的不羁与狂热的欲望啊!”(《旷野•又一章》)在烦闷消沉、空虚寂寞的青春岁月里,心情茫然而慌乱不安,这激情的咏唱怎不激起青春生命的强烈共鸣?好诗常读常新,好书令人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但有借有还。为留住“艾青”,以便常读,我择其喜爱的诗章,手抄了一册。这个手抄本不但常读,心血来潮时,更诵之有声。
   老实说,置身那个悲哀的荒蛮时代,心灵也是一片干涸的荒芜,因而渴望吮吸甘霖。而在空耗的光阴里爱读书,找书读,在主观上既不是求知,也不是求真,纯粹是消磨时间,找点乐趣,慰藉心灵,但是客观上,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智识是毫无疑义的。
       在枯燥、单调的日子里爱读书,找书读,不独是我,我的一些知青朋友亦如是。B君令我特别钦佩,闻说清代小说《镜花缘》,仅知其大概内容,就为其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神往,竟不辞辛劳地翻山越岭,徒步跋涉几十里,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知青那里借阅。由于大家都是知青,一见如故,所以用不着客套,且B君为读书而不怕山高路遥的精神,主人亦为之感动,爽快出借。但当时B君考虑到路途遥远,还书不便,打算在彼留住,作客三天,就地读完。对这个请求,慷慨好客的主人,面无难色,欣然欢迎。在这三天里,主人出工去了,客人自便。B君则抓紧时间,夜以继日地通读了全书厚厚的上下两册。事后,他颇为得意地语我,好书,开眼界,精彩!特别是上册。能写出那些天方夜谭般稀奇古怪的故事,证明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次虽然跑了远路,但值得,不啻一次精神上的“打牙祭”。
   把话题再拉回到我自身。
   在庐山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严厉批判了陈伯达的“天才论”,发出“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指示”,强调加强理论学习,正确区分真假马、列主义,不上刘少奇、陈伯达一类骗子的当。“九•一三”林彪事件爆发后,1972年中共根据这个“最高指示”,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干部系统认真学习马列的几本原著。当时,由中央编译局翻译、人民出版社新版的这一套六本的“原著”,从高层一直下发到基层。有点出乎情理的是这书也发给我了。已经记不起,缘何我这个非干部身份的人也得了这一套马列“原著”,也许是勉励知青加强学习吧?也许是其时,我刚刚在大队的村小当代课教师吧?也许公社干部知我爱读书吧?不管怎么说,孤独的夜晚又有书可读了,毕竟是很欣慰的事。因此,手捧新书,乐不可支。关于这六本“原著”,我记得很清楚,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国家与革命》。当时我想,《共产党宣言》书名如雷贯耳,老早就知其名,并且是这套书中最薄一本,当然应该先睹为快。但是,事情出乎意料,读着读着我竟读不下去了。这类冷冰冰的理论说教,枯燥的语言,干巴巴的文字,一点也不感性,读之索然无味,实在无法从中品尝到读书的乐趣,即便耐着性子硬读下去,却烦躁渐起。书一扔,干脆不读了。次日夜再读,如是。勉强读完全篇,如释重负一般。看来我天生不具备一点理论修养的基因,故而从骨子里拒绝教化。因为我不能强迫自己再读一些不喜欢的文字了,味同嚼蜡,再读就是苦逼,所以,就此和还未读过的五本“原著”绝别,不再翻阅。由此,《共产党宣言》就成了我唯一读过的马列“原著”,说“读过”,其实只是跑马观花般的匆匆而过,作者鼓吹的那些什么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理论早就淡漠得没印象了。但是,我却记住了该书开篇和结尾的文字,前者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后者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记得前者,因为是文学语言,很生动形象;记得后者,因为和“文革”中的标语、口号太相似了。
   其后,文艺政策开始松动,新华书店的书橱里隔三差五摆放了一些新近出版的文学方面的书籍,自己就陆续买了几本,主要是《红日照征途》,《风展红旗如画》等“工农兵诗选”,大都是些顺口溜和玩弄概念之类的玩意儿,革命说教、理想主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等陈词滥调充斥其间,用现在的眼光看,丑陋不堪。但愚民时代,毕竟也算是所谓文学作品了。好比人在饿得很时,往往饥不择食,就算食物再粗粝,也会欣然吞食。况且当时在铁幕的严密禁锢下,我们所接收的都是单一的信息,所接受都是传统的革命教育,因而咱和大家一样愚昧、一样迷信,不可能有什么认知,有书读不亦乐乎?不过,在读了这些“工农兵诗选”后,留给我的感觉是,写诗有何难,咱也会。以致在找不到更多的书读,光阴难熬而百无聊赖时,手痒了,于是,也想摇动笔杆,用文字来表达内心。开初着笔,就是以这类书为蓝本,鹦鹉学舌。由此,自己竟正儿八经地学写起歪诗来。想起来都有点笑人,当年自己的那些粗鄙的发轫之作,竟因之而缘起——我想这应是我阅读此类垃圾似的书,所得的唯一收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18:32 , Processed in 0.21201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