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4024|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岁月 苦乐年华》

[复制链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6:5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向大家推荐一篇精彩的回忆录
《青春岁月  苦乐年华》作者叫姜玉祥是我内蒙古建设兵团战友和单位同事(中国乐凯集团)此文是5年前写的,文章图文并茂记述她在内蒙古兵团一师三团的生活值得大家一读。  

            
                                --兵团摄影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6:5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兵团摄影人 于 2014-7-23 07:00 编辑

青春岁月  苦乐年华
—内蒙建设兵团四十周年纪念
姜 玉 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0年前的1969年8月26日,一列火车,满载着古城保定的一批热血青年,奔向地处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那里有一片乌兰布和沙漠。
       那一年我18岁,和其他十几位同去内蒙的保定战友被分到一师三团十连。
       在内蒙兵团战斗6个年头后,1975年我又回到古城保定。
       对于已经60岁左右的昔日兵团战士来讲,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一段岁月,留在了内蒙古,留在了建设兵团。
      相信每个战友都会对那段青春岁月、苦乐年华留有一份不可泯灭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7:0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兵团摄影人 于 2014-7-23 07:08 编辑

(一)在连队的那些日子
       从1970年4月调到团政治处,我在三团十连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连队的8个月却在我记忆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因为在那几个月里我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炼挑担子——往粘土地里运沙子
       18岁的我从没有用过肩膀挑过担子,在连队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挑沙子的活。干了一天肩膀就又红又肿,手摸上去疼的直咬牙。第二天最痛苦,是咬着牙坚持的。但我终于把肩膀练出来了。
        在后来的往砖窑运土坯时,我就敢与比较善于挑担子的南方战友做搭档了。
        那时,年轻的我们都使出最大的劲儿干活。记得往砖窑里运土坯也是很累的活。抬土坯时我的搭档陆惠明装了又装,总想再多放一块。直到站起来时两条腿直打哆嗦,开始几步都是颤颤微微的走,感觉腰都直不起来。但大家都不甘落后,咬着牙坚持到一天又一天的收工。   
第一次象军人一样站岗放哨      
       第一次拿着枪巡逻真的很新奇,觉得自己象个兵了。那时年轻人哪个不想当兵?虽说兵团只是“土八路”,但也象部队一样出早操,学打背包。也算解了点当兵的谗。
       但没过多久就知道站岗放哨并不轻松。在内蒙寒风呼啸的冬天,半夜睡的正香时被叫起来,可真不好受。天冷时,轮到半夜站岗,常穿着衣服睡觉。记得第一个冬天有人冻了脸,有的脚冻伤了甚至流出浓水,袜子和脚都粘在了一起脱不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7:09:4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有一次我好象是与浙江的孙玲玲值下半夜的班。我们走到一排南边的沙包时,见到一个裹着大衣的黑影。我们以为发现了敌情,立刻紧张起来,大喊一声:谁!站住!那时正在讲苏修讲战备,所以警惕性很高。这时那个人影转身踢哩趿拉向一排的房子跑去,很快进了一个房间。我们楞了,很快就回过味来:那是一排的战友半夜起来方便。哪里是什麽苏修!我俩不由的笑了起来!
第一次吃到哈密瓜、白兰瓜和华莱士
       金秋九月的内蒙是我们感觉最好的时光。瓜果丰收,大家脸上都是喜洋洋的。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些陌生的瓜名,记得分瓜时,各班都是拿着一个个脸盆往班里端,那瓜吃到嘴里可真甜啊!内蒙的西瓜也特甜,那些天吃的肚子溜圆,大家轮番往厕所跑。还记得分完瓜的第二天,连里传说有的班半夜到食堂去偷瓜。听了这个消息就觉的好笑。那时的我们都年青嘛!
第一次参加夜间紧急集合
      那可真是令人紧张的时刻,期间也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一次紧急集合时大家从睡梦中惊醒,那时一个土炕上睡七八个人很挤,都在忙着穿衣服,只听班里一个战友喊:我的裤子,谁穿了我的裤子?可没有人理她。大家紧张的打起背包往外冲,那个战友找不到自己的裤子自然无法跑出去,只有认倒霉挨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7:1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兵团摄影人 于 2014-7-23 07:17 编辑

    紧急集合结束后大家开始说“裤子”的事。在一阵阵笑声过后,我们做了约定:以后每个人的裤子都放到自己枕边的同一侧,这样就不会抓乱,造成总有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裤子了。
    还有一次紧急集合有个战友睡的太死,竟然没有听见而没参加。回来后排里一点名才发现我们班少了人,排长立刻让班里解决此事。那时讲究“有问题不过夜”、“向毛主席请罪”等。于是我们班连夜开了批判会,上纲上线批判刘少奇的“活命哲学”等等。
    现在想想那时的做法比较偏激,缺少人情味,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我当时是14班班长,现在回想起来很不舒服。如果当初因为年轻幼稚,有过分的地方,还请战友能谅解。
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内蒙过春节
    1970年春节前,连队的领导好象很着急,因为要落实包饺子的白面、肉等副食品。记得那个春节吃了很多过去没吃过的东西,比如:马肉、骆驼肉等,那肉丝可真粗,简直咬不烂,也不知是什麽味儿。但可以感觉到连里领导为让大家过好到内蒙的第一个春节也是煞费苦心了。
    春节在大礼堂会餐时有人喝酒喝醉了,有人想家想哭了。想起家人我的嗓子眼里也时有哽咽,感觉说不出的滋味。幸亏大家在一起就伴过节,好多了。
    在连队吃饭印象也很深。每次饭前各班排在自己盖的饭堂前排好队后,先要唱歌。还记得唱的歌词中有“我们是毛主席的兵团战士……屯垦——戍边、屯垦、戍边”。
    在连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休息,有福同享,有苦同挡,集体生活独有的快乐让人难以忘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7:1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兵团摄影人 于 2014-7-23 07:20 编辑

第一次接触到五湖四海的战友
       去兵团前,年轻的我没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
到十连后一下子接触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济南、内蒙、山西等各地的战友,很是兴奋。印象特别深的是南方战友,感觉他们大多比我们北方人活泼、开朗、爱说爱笑。那唧唧喳喳语速很快的地方话,我虽听不懂,却感觉很新鲜,也挺喜欢听。至今浙江战友喊班长“何虎珍”时的那声调还留在我的耳畔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7:22: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兵团摄影人 于 2014-7-23 07:24 编辑

       连里的很多人给我留下印象。记得我们四排副杨连合说话是唐山味,他板着脸训话时,说着说着常常自己撑不住先笑了,这样一来大家好象都不怕他了。还有朴实能干的李军,她是副排长但更象个关怀体贴的大姐姐。
      指导员张清庆的爱人探亲来连队,嘱咐指导员要注意女同志的保健,开会不要让她们坐在地上,这样会着凉容易得妇科病。
      我所在的十四班一些战友,还能叫上名字的有:我眼中的江南美女陆惠明和钱莉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8#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7:26:14 | 只看该作者
      象“老学究”一样的北京知青邱小玲;常一起谈心 “一帮一、一对红”的高干子弟刘雷;文静而爱干净的太原知青徐茹兰;还有吴丽莎、孙玲玲、韩建坤及虽然苗条却很能干的浙江战友闻武军等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9#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7:30:04 | 只看该作者
      在十连第一次接触到高级知识分子——来兵团“劳动改造”的天津民航“老头们”。他们当时的年龄比我们大的多,大都是出身不好的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真难为他们这麽大岁数还要经受艰苦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陈礼漠和朱亮中。
       陈礼漠文质彬彬、气质高雅,传说他是飞机发动机专家。记得他在连队喂猪,猪每一顿的饲料他都要用称来称量,定时定量,养猪象搞技术一样的一丝不苟;而在连队小卖部的朱亮中是个又瘦又高的南方老头,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忧郁,还从没有看到过这些一肚子学问的民航老头们的笑容。现在想来他们处境不好,前途又一片渺茫,怎麽会有好心情呢?
       就在我写这篇兵团回忆录期间,我在网上看到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十连战友名单。其中有陈礼漠和朱亮中的名字,但名字的下方划上了黑线——他们已经不在世了。
      我为陈礼漠和朱亮中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遇感到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539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28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7:3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兵团摄影人 于 2014-7-23 07:33 编辑

(二)我在兵团学照相
        1970年春天我和六连的北京知青王健荣调到团部政治处宣传股照相。本来给战士照相是次要工作,但由于三年后才允许回家探亲,各连队战友都强烈要求我们照相。在各连队的强烈要求下,给战士照相就成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的宿舍兼暗室也就成了照相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3 03:18 , Processed in 1.232403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