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常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兴安岭的蓝天白云绿树~~~2014我的夏天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7
QQ
11#
发表于 2014-10-26 17:36:10 | 只看该作者
共同 发表于 2014-10-26 16:44
哈哈,这里见到常看,好呀!没发现你如此悠闲自得,问好!

一条“壕沟”里的”战友“都”没发现你如此悠闲自得“,俺没瞎说吧?谢谢共同鼎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49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5:27:40 | 只看该作者
共同 发表于 2014-10-26 16:44
哈哈,这里见到常看,好呀!没发现你如此悠闲自得,问好!

谢谢共同到此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49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5:31:17 | 只看该作者
逗你玩 发表于 2014-10-26 14:56
没常看到悠闲与自得啊,“蓝天白云”令人惊奇。几个知青网净常看、老凉(劳良?)转帖时尚的时事、“政治”水贴啦,还有一点点莫名其妙的参与获奖帖子啥的。我经常在摄影、旅游版块瞅别人的,很少去天下杂谈发炎。

您的形容挺逗,我都没意识到自己是您说的样子,我转一些我喜欢的政治时事消息,发一些自己感触深刻的参与,输入输出尽量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49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6:3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看 于 2014-11-1 11:34 编辑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从纱门外望进去,一个端坐看书的老人背影映入眼帘,她就是高阿姨吗?怎么看不出90多岁啊?
老人听见敲门应声而起,果然是高月阿姨。

高阿姨拉着我的手,谈起了我过世的母亲。她说,那时候我母亲很喜欢她的大儿子重庆,经常来帮她抱孩子。高阿姨怀着老大在重庆坐牢,从国民党监狱被营救出来后孩子才出生,所以老大的名字叫重庆。
这位奔百的老人,说起当年她们在武汉街道相遇那一天,竟像昨日之事那么历历在目,虽然在年轻的母亲面前她是老大姐老革命,但那时候她们却一起选了文化高一点的母亲来做管理自己的组长。

高阿姨出身贫苦,是共产党教会她这个纺织女工认字,凭借这一点点文化,她做了部队的译报员,破译了很多国民党电报,为革命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说起当年,高阿姨能将每一次战斗时间地点人物清清楚楚的告诉我,让我钦佩不已。但是,当大女儿走进来为嫂子找饭盒的时候,高阿姨还能直接地告诉她在哪个柜子哪个抽屉,真是好记性。

以前也多次见过高月阿姨,却从未像这次聊得这么多,也许是我那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了吧。

很快就到了午饭时间,饭桌上高阿姨不停地为身边的小女孩夹菜,我想这个六年级小学生该是她的孙女吧。小姑娘和她母亲走后,经询问我才得知,她们是家里小时工和她附近上学的女儿。高阿姨和女儿、小时工母女同坐一桌,让我这个外人看不出家中的里外上下,典型的老革命家风。

我觉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话,最适合高阿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4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2:2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看 于 2014-10-31 16:59 编辑

北京的童话

忙碌了几天后,要离开北京了,上火车前来到了天安门。

北京似乎比武汉好一点,但还是灰蒙蒙的一片。


本想走进人民英雄纪念碑,顺便看看劳动节后争论了很久的孙中山像还在不在,但是,出了前门地铁口之后到处是栏杆以至于不知道如何走,好不容易绕到了进广场的长排队伍中排了一会儿,发现队伍挪动的太慢,终于放弃。

边上看了看,没看到孙中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2101
16#
发表于 2014-10-30 13:56:40 | 只看该作者
来北京了,为啥不打招呼见上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49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6:58:36 | 只看该作者
共同 发表于 2014-10-30 13:56
来北京了,为啥不打招呼见上一面?

不好意思,真的是想过给您联系一下的,只是时间太倡促了,下次一定联系您,明年可能还会路过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49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7:3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看 于 2014-11-1 11:45 编辑

记忆中天安门广场最深的印象,是歌如潮来人如海。
十四岁的我在1966年11月3日,幸运的参加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对200万学生的接见。
至于我是不是红卫兵,我倒是记不清了,因为之前父亲已经被打倒过了。
工作组进校时期,一次课堂上突然的一声叫喊“地富反坏右的子女站起来!”我当然没站起来,“滚出去!“我当然也没滚,课后同学说老师找我,老师问过我父亲参加革命年月后,就作罢了。

那一天的天空是那么的晴朗,天安门广场上到处是一小群一小群的歌舞,我挤到了一群新疆人的歌舞圈子旁艳羡的看那些大眼睛长睫毛的新疆姑娘,其中一个又白又漂亮的新疆女孩,举手投足是那么好看,她甜甜的微笑至今还是栩栩如生。

现在想起来,真不可思议。从全国各地而来那么多孩子,却安排那么的是那么井然有序。
我们一下火车就来到体育馆,在那里转悠了半个晚上,然后几乎是睡着走到了西城区的某地,直到清晨我们几个女同学才被安排到一个洁净整齐的独身胖老太家住下,据说那个院子的房子曾经都是她的。在她家,我生平第一次睡炕竟然睡的是北京的炕,呵呵。

所有的学生在全国各地大串联中的吃住行,全部免费。
而且,那时候经常停工停产,现在却没人说那个时候饿死多少人。

当我学唱《青藏高原》,看到“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永久的梦幻……赞美的歌……不能改变的庄严”这些词句,越发感到童年的那段时光,恰似一个千年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49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 15:3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看 于 2014-11-6 12:21 编辑

才知道



坐在睡一个炕的知青同学家看照片,这才知道,全班女同学在下乡前有一张合影。



难怪,拍毕业照的时候,约一个富农出身的女同学一起去,她却几次都没在,原来,已经包括她们的集体照都没让我参见。
现在回想起来,同学们也是好心,我不知道也就少了一份难过。

刘少奇文革左中右前后,我没随着地富反坏右子女滚出去,后来血统论遭到了批判。
随后的林彪军队支左阶段,我父亲被定性了,高我一年级的哥哥现反了,那样的情况下,全班不排除我排除谁呢?

作为一个抗战老干部,父亲从未怀恨文革中斗他的工人群众,他知道那不是他们的错,更知道革命的复杂性。
我也不会怀恨同学,因为我们都是常常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唱歌的朋友,虽然有了文革有了被同学划成“右”,但她们去大连串联还是带上了我,去北京见毛主席也带上了我,甚至到下乡也把我留在了身边,我能恨她们吗?
不能,我们永远是同学!

在阜新的几天,同学们热情极了,家有九凤的老大淑华这次也来了,我才知道这个矿区居民家最后还是有了独子老十!只要路上一出现拦绊,淑华就会一直站在那里,笑呵呵地关照大家安然通过,真是个老大。
很高兴的是,好几个同学都住上了新房,宽敞明亮。


煤矿学院家属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949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8:0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看 于 2014-11-6 12:30 编辑

那时候,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 -- 50年后师生聚

去年,看到了一些久未谋面的沈阳同学,今年决定专门拜见两位老师,没想到就在这一年数学老师病故了,真遗憾。

1960年的东北局机关子弟小学,似乎是刚刚建立,因为学生很少,直到1964年也只有初小,所以我们上五年级的时候,就得转到院外的黑龙江街小学念高小。

鹤发童颜的五年级班主任刘老师,笑呵呵地回忆道:教你们这个班很累,因为家访路远,还需要专门办理东北局出入证,家长们最低都是县团级干部,但那时候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有时候家访晚了,家长会亲自给你煮两个鸡蛋吃。

刘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也是家访。
说起来我可是新中国最早的单亲家庭子女,父亲带我们兄妹三人在沈阳,母亲带弟弟妹妹两个在哈尔滨。父亲常带领我们在院子前后种红薯花生,也曾带我们去院外稻田与农民交谈,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自己上学自己玩自己管理自己。
那天,游逛中与刘老师狭路相逢没法再躲,只好硬着头皮带老师回家,当老师看到草甸子上乱摊着的被褥,他说我一人住十几米还这么乱,而他夫妻俩住这么大都摆放整齐,甚至连自行车都放的进。当时,我很是无地自容。

那年头住房和简单的家具都是组织配备,房间空荡东西少,父亲搬起家可真是方便的很。


刘老师和当年的男生头谈的很投机,因为都是毛主席的拥趸。


当年上小学的必经之路,曾经的东北局现在的辽宁省委南门,后面的办公厅在解放前是东北大学,再之前是张学良家的,现在还在。同学曾陪我在大院里面转了一整圈,当年的大礼堂食堂等也在,感觉很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5 10:57 , Processed in 0.283016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