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知青生活(二十四)

[复制链接]

53

主题

60

帖子

3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16:5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24-6-6 07:39 编辑

(续前)19759月初,借到一百二十回本《水浒》,我在日记上写了一句“正合当前之时”。因为正好这时候报纸上开始号召人民群众参加对《水浒》的评论,要开展一个全国性的评《水浒》运动等等。《水浒》这部小说我早就看过,这时候是结合报纸上批《水浒》再翻看一下而已。对于突然搞一个评《水浒》运动,我感到有些意外,还以为是文化大革命,要深入下去,“革”过去那些旧小说的“命”。所以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评《水浒》其实是针对周恩来的。1976612日团部有少量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卖。团部政工科的朋友帮我买了一套。但我已经很少看,经常借给别人看。
    19761月,借阅五代十国历史演义。这是讲唐朝灭亡之后的一段历史演义,一直讲到宋朝建立。因为是演义,所以有小说的虚构成分,不过我对这一段历史了解不多,通过看这本书也算对这一段历史的大致轮廓有了点印象。
     229日,借到一本文革期间印的毛主席未发表的文章和讲话的集子,看后觉得有收获,我在日记上写了三点:①主席的辩证法学得非常好,每处无不渗透着。②从中看出毛主席思想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想出来的,而是在教训和现实中形成的。③主席的学识丰富,尤其在史学方面。自信心很强。
    311日,看世界名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写的小说《怎么办》。这本小说富有思想内涵。它是通过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关系来展示人的高尚品质。这是我直到看完后才明白的。也想通了书名为什么叫《怎么办》。三个人都不想伤害对方,而是想成全对方,最后男主人公竟然以自杀来成全对方。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不过幸好是假自杀。掩卷沉思《怎么办》,我想可能是作家想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世人的品质期望。《怎么办》似乎是在向整个社会发问。几十年后再来看我当时的认识,看来当时我对于这本小说更深刻的内涵并没有理解。
    316日,看契珂夫小说选。又是一位俄国作家的作品。他是有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有一篇短篇小说《万卡》,以前我在语文课本上学过。过去学这篇课文时我就对万卡这个小孩非常同情。但过去在语文课本上的只是原著的节录。现在看的是全文。模糊记得的还有《变色龙》,《套中人》,《小职员之死》,其他都记不得了。我非常佩服契珂夫对人物的刻画描写。
    320日,借到一本纳粹德国情报局长舒伦堡的回忆录,但这本书我只有4个小时可以看。没有办法,只好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番。我在当天的日记上写道:种种离奇的案件,巧妙的手法,卑鄙的行径,先进的技术,残酷的人物,都使人读之无厌,爱不释手。从中看到不少政治场的内幕。即使在希特勒的铁腕下,也有派别斗争,尔虞我诈。
    321日到41日我到团部帮忙搞材料。我同团部政工科陈东美等人开始熟悉起来。闲下来就向他们借书看。团部到底层次高,短短几天就借看了好几本书:《三国演义》、《西行漫记》、《加林的双曲线体》、《大学生》、《哥萨克》。在这几本书中,《三国演义》我早就看过。《大学生》和《哥萨克》两本书的内容已经忘记。《加林的双曲线体》只记得是一本科幻小说,好象是讲加林这个人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而展开了争夺。只有《西行漫记》还记得不少,当然这同我后来又看这本书有关系。但当时我从这本书中第一次知道了当年共产党毛主席的这一段历史,还是令我非常惊奇的,也加深了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兴趣。
    428日,看《斯健克》。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是名著《静静的顿河》,后来知道错了。我在第二天日记上纠正了这个误会。一直到62日,我碰巧借到《静静的顿河》一本,看了二、三个晚上才看完。这部世界名著分四部,我只借到了一本,所以当时我并没有看完这部名著。
    1976429日看《叶尔绍夫兄弟》,我竟然破天荒地在日记上写下了一长段读后感:时代背景是五十年代的苏联,……作者高超的艺术在于:用现实主义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社会的丑类,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活动能量很大,手法极其隐险。余也不觉走入书中,狠不能为叶尔绍夫出力耳!……外国小说之所以成功受欢迎的地方是……中国的文艺作品所塑造的是绝对完美的英雄,而他们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有哭有笑,有缺点,有不足,然大节是好的人物,而人们就容易于模仿对照。……一般千古之作大都是暴露文学,揭露、讽刺当时社会,鞭挞、遗责罪恶,便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歌颂当时社会的作品,往往为后来者不满而无法流传。……。(1976年4月29日日记)
    1976616日看完了巴金写的《爱情三部曲:雾··雷电》。我在日记上写下了一段可称为轻狂无知的话:发现此书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下,否则早该付之一炬!什么“革命加爱情”之类的永恒的主题!一群狂热、颓废、混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谓革命不过是发表演讲,印点宣传品而已,无聊!
    我之所以会写下这样一段日记,是因为当我的头脑中还是文革式的阶级斗争思想为主导,崇拜金戈铁马式的暴力革命。另外一个原因是前不久看了《西行漫记》,佩服那些艰苦奋斗的英雄,因此对于这种“小资”式的革命不屑一顾。进而认为描写这种“小资”革命的巴金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这当然暴露了我当时不懂文学艺术的无知与浅薄。
   在兵团农场借书不易,买书更是很不方便。团部没有书店。附近的三隆(龙)镇上也没有书店。大丰县城有书店,但太远不方便去。更何况,书店里的书也不多,值得买的书更少。
    为了解决农村买书难的问题,文革期间县城的新华书店一般都设立了“流动书店”,不定期地到农村各地去售书,也包括到我们生产建设兵团来售书。流动书店到团部去的多些,到营一级去的很少。1975514日上午大丰新华书店到一营来卖书,我看了一下也没有什么值得买的书。摆了大半天书摊,最后也没有卖出几本书。751217日大丰新华书店到场部卖书,我正好在场部,买了几本书。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新华书店办邮购业务,并且刊登了一些书目和价钱。我抱着试试的心思,按照报纸刊登的地址寄去了钱款,并且注明了要买的书。过了大约半个月时间,我就收到了新华书店寄来的书。从此我经常邮购新书。1976319日日记上就记着:“写三封邮购书的信,附上几元钱”。
    只是那时值得买的书不多,我记得买过一些关于评法批儒家的历史书、书法字帖等等。我的读书笔记上有些古诗词,如曹操的诗,就是从这些书上抄录的。
197410月我花了一些时间研读法家著作,还试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叫《试论韩非的思想基础》。这我第一次论文习作,可惜这篇论文已经找不到了。
    记得我还买过中国古代哲学书,对于战国时期公孙龙的观点有点感兴趣。公孙龙的两篇著作《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的论点。当时我并不熟悉辩证法,也不太懂得逻辑学。所以对于公孙龙的这二个观点感觉似是而非,但又说不透彻。我在1975年1月5日的日记上写道:“营长在余处谈笑风生,‘白马非马’之命题,甚妙也!”后来我到大学学了哲学,才弄清楚,公孙龙是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割裂,绝对化。因而他的两个命题其实是一种诡辩术。那时孙营长晚上经常到我和孙福祥的住处来闲聊。我曾在日记上写道:“晚上营长到宿舍闲谈,讨论了一些政治、哲学、人的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很有意思。(74年12月17日)“晚上营长来坐谈,讲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共渡这74年的最后时刻。”(74年12月31日)1975年元旦晚上,我同营长,惠立人、方胜源闲谈。第二天晚上,“营长来余处,闲谈甚投机。”(1975年1月2日)
    改革开放后各种图书应有尽有,过去买的一些关于法家的书籍我感到没有了价值,尤其是家里居住面积也较小,搬家时就处理掉了。
    在我当知青的整整九年里,尽管先期劳动很辛苦,后来杂事很繁忙,但我一直没有忘记看书。只是这种看书学习完全没有系统性,知识呈碎片化。后来上了大学才逐渐弥补过来。但没有中学的完整学历教育就只能抱憾终身了!
    大约从1976年下半年开始,我不再致力于借阅看各种杂书上了,而是致力于学习初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课本。因此看的杂书就比较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3
沙发
发表于 2024-6-6 07:41:31 | 只看该作者
兵团期间看书博,
自然收获也挺多,
数载坚持影响深,
后不高考放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17 14:33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