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09:20:53 | 只看该作者
十六 爱情
毛主席老人家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套用一句,凡有年轻人的地方往往都产生爱情。
虽然知青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至上的年代。可青春的热情和青春的躁动都不可避免地在我们知青之中喷发出来,喷射成灿若星辰的青春星座,照射着虚无而苍白的人生,使之发出迷人的辉光,也成为青春之旅中最灿烂的一段华彩乐章。
在我们茶场里,老一辈知青有好几对是知青夫妻。他们于六十年代初期来此,而当时没有回城的政策,只好在此安家。惺惺相惜,聊借彼此的照顾来抵挡风雨,相赠对方一缕人世的温暖。但大部分知青却痴迷地等待着回城,寄希望于有那么一天,再解决个人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到茶场插队时,那些老知青们一个个神情落寞,一看就知道是缺乏爱情滋润的板结荒田。
我们这两批来场里的知青共三十余人,女多男少,大家都正当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我们的到来,给暮气沉沉的茶场注进了新生的活力。尽管上级三令五申,对于插队期间谈恋爱的,在招工招生方面将不予照顾,视表现不好论处。但少男少女在一起,激情勃发,那任何铁律都阻挡不住。很快地,有几对知青沉浸到爱河里了,比如老董和小赵之流。出工时候,时常可以看见他们相互关照的行为和动作,收工之后,也经常看到他们彼此缱绻相依相伴的身影。对于这,场里的老职工们有些看不惯,认为这些“学生仔”有伤风化。尽管这个地方比较开放,尤其是茶叶采摘的季节,更是男女风情浓郁的时候。他们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老董经常这么愤愤地说。终于,场里的领导出面干预这事情了。在一次例行知青的政治学习会上,场革委会主任声色俱厉的批评道,我们有些同志,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不好好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反而在这里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这是什么行为?我们这里是干革命的广阔天地,是“反修防修”的前沿阵地,不是你们知青生育下一代的繁殖场。你们几个要给我好好检讨,不然,下次要开你们的批判会。
那个年代,革委会主任的话便体现了组织意图,而且今后的回城的生杀大权执掌在手,面对如此言正词严的批评,知青们谁敢说半个不字。
第二个星期的学习会上,三对知青在众目睽睽之下登台检查自己的不良行为,每个人都说自己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严重,谈了恋爱,从今往后,要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有一个知青,很不满意革委会主任的独断和跋扈,在检讨书中引用了一句马克思致燕妮的一封信中的话:“尽管风暴来临,但我的信念不变,就像我们的高贵的爱情一样。”他还引用了马克思的另一句名言“连上帝也会原谅年轻人犯错误的”作为检讨书的结尾。那个革委会主任是农民出身的工人,后因为造反起家,被结合进革委会坐了主任的交椅。论文化水平,怎么是我们这些知青的对手,被这个知青所引用的马克思的语录搞懞了,哪里还分得清什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想想也是,连马克思他老人家都经不起诱惑,沉浸在爱河之中了,何况是眼前区区的知青呢?于是,就没有了下文,大家稀里糊涂地过了关,此事最后也不了了之。不过,这几个“趟雷者”给后之来者扫清了道路,使得接下来的日子里,茶场里爱河横流,情思飞扬,又出现了不少的知青爱侣。
其时,一个老班长的女儿,也是场里的青年职工,长的眉清目秀的,对我很有点意思,经常来我房间里玩,说要跟我学口琴,并不断地向我我借书、还书。那学琴和借书当然是个幌子,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知青间早已传得沸沸扬扬,说我就要成为班长的“驸马爷“了。而我则不以为然,对这女孩子也没有多大兴趣。这除了我感到自己年纪尚小、前途未卜外,还感到她比较矫情,其他的没有什么特点,而且小学都没有毕业,与我的要求不合,更重要的是她父亲始终认为我们这些”学生仔“不靠谱,整天花里胡哨的,不像过日子的样子,所以他早就放言,坚决不允许他的宝贝女儿受知青的骗,上学生仔的当。鉴于此,我对这女孩子的一厢情愿便作壁上观,神情也不冷不热的。终于, 她受不了我的无所作为的态度,黯然而去,记得那天她送一本什么书还我的时候,泪水纷飞地对我说,你这个样子,叫人难受,我坚决不来你这里了,你这个人好没道理。这“好没道理”是当地的一句口头禅,是不识相的意思。这一刻,面对她雨带梨花的模样,我却有点动心了,可惜,她却已转头而去,而且怀怨在心,形之于色。从此,她视我为路人,见到我,从不对我说一句话,仿佛我欠了她前世今生的债似的。一段若隐若显的爱情,就这样告一段落,无疾而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32#
发表于 2015-12-24 09:25:33 | 只看该作者
担任电影放映员,
一把口琴特留连,
标语写得满山坡,
关键时刻却泯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33#
发表于 2015-12-24 15:1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15-12-24 15:16 编辑

      当年电影放映队确实受人欢迎,电影队到我们大队,经常杀鸭子招待,因为猪肉难买。现在的人难以想像,看一场露天电影,全村男女老少好像打了鸡血一样。芭蕾舞《天鹅湖》出现在《列宁在十月》,在革命化年代属于难得一见的场景,也有人受不了刺激。大队小学的老教师,貌似一本正经,看到衣不蔽体的芭蕾舞,拂袖而去。知青正处在青春期,对有关婚恋的电影情节比较感兴趣。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有一个桥段令人津津乐道:男主角不安心在农村,家中长辈为他介绍对象,照片上是一个胖乎乎的姑娘,其貌甚丑,男主角不屑一顾。长辈说:“漂亮的脸蛋能长大米吗?她一年能挣600个工分。”电影放映后,“600个工分”就在知青中流行开来,成了周边胖女人的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34#
发表于 2015-12-25 08:17:37 | 只看该作者
老农好记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08:40: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龙行版主,谢谢老农,下面继续贴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08:40:41 | 只看该作者
十七  典型
有一个女知青,是一九六四年来茶场的城市青年。她其貌不扬,水平不高,但热爱劳动,心地善良。平时也肯帮助人,因此人缘也不错,文革期间,一个领导星期天来场里视察,偶然发现一个姑娘正挑着水在冲洗厕所,大感兴趣,便问场里的领导,这个姑娘是什么人,星期天也不休息,在冲洗厕所?
场里领导忙汇报道,这是城里来的上山知青。视察领导接着问,她平时表现怎样?场里领导回答过程中,把姑娘夸得花开一般,只见春色烂漫,没有落叶瑕疵。简直是观音现世,女雷锋再生。领导大喜,回去后马上发了文件,提任为场革委会副主任。其时,领导班子讲究老中青“三结合”,她也大约作为一个青年干部被结合进班子,作为点缀和陪衬。
虽然她本无当官的初心,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懵懵懂懂地当了官。上任后,却不知这官怎么个当法。每次开会,只见她面红耳赤,语不成句,句不成文,吭吭哧哧,不知所云。她难受,大家在下面听得更难受。如此几次,以后开会她也就不讲话发言了,缄默地坐在一旁,仿佛书童陪考似的。
但既然命运光顾了她,如一道水流,在时代的山石之间婉转流淌,总要成潭成瀑,展示出价值来的。先是她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入大学学习,然后又被结合进地委,任地委委员,并担任了地委某局的局长,后又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晋京参加了最高权力大会,并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命运。使她可以站在政治给她铺垫而成的高处笑看风云,而她的一同上山的知青们,还在那个山高天窄的茶场里辛苦劳作着,他们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如何,前景怎样?
那一年她从北京归来,给我们作了一场报告。虽然历经多年的锤炼砥砺,能讲几句囫囵的话了,但依然不着要领,缺乏逻辑,离题甚远。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我们依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大家感慨之余,都说,在中国,最好当的是干部,是领导。也有人批评我们这些知青的酸葡萄心理在起作用,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一位领导批得很有水平,酸葡萄还是葡萄吧,你们连葡萄都没有,还有什么可议论的?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么玩意儿?领导毕竟是领导,诚哉斯言,这话可以说很接近真理了。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过了若干年,我竟然与她同一个地方工作,不过,她大我十余岁,当我与她同事的时候,她也接近退休了,这与她当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已经过去将近四十年了。我偶尔对她提起当初上山下乡的一些往事,她却不太感兴趣了。也许,在政坛沉浮了多年之后,那段久远的岁月在她的记忆中已经淡然远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08:42:29 | 只看该作者
十八  苏娜娜
女知青苏娜娜与那个女知青典型是同一个城市,同一批来场里的,但两者的命运后来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前者默默无闻,后者飞黄腾达,这是一个时代使然,非个体的人力所能掌控。
苏娜娜人如其名,长的清秀,显得洋气,也有点纤弱。一副娇小姐的模样,事实上,她家原先家境确也不错,父母亲都是市群艺馆的,父亲搞美术,母亲搞音乐兼舞蹈,可说是艺术之家。不幸的是他父亲五七年因为画了一幅漫画,据说是讽刺党和领袖,于是被打成了右派,开除了公职,被下放到一个郊区去劳动。这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苏娜娜却从此失了庇护,全家也进入了一个冰封期。
苏娜娜中学毕业后,就业无门,升学无望,便随这一拨的知青来到了场里。到场里之后,颇具艺术气质的苏娜娜,首先便被那个一起来的会拉手风琴的男知青所吸引。那个知青不但会手风琴,会唱许多俄罗斯的、印度的、阿尔巴尼亚的等等国家的情歌,而且擅于甜言蜜语,长相也过得去。于是,年轻的苏娜娜就不小心上了他感情的“贼船”。两个人来场里没有多久,就你来我往的,搅在了一起。开始是双方暗送秋波,暗通心曲,在劳动时搭个帮手,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但十八九岁的年龄,情感如火如荼,燃烧起来不辨东西南北中了,于是接着便是暗渡陈仓、暗结珠胎了。待到苏娜娜醒悟过来,却已经煮熟了米饭,刻成了木舟,竟然有了五个月的身孕。于是,两个人赶快回城,告知双方父母。在那个时代,未婚先孕已是羞于向他人诉说的事。双方父母一合计,便草草结婚。苏娜娜便了却了人生一件大事。
婚后五月,产下一女,小名叶子,苏娜娜要接受再教育,难以照顾女儿,哺乳期过后,便交给母亲带。自己仍然来场里劳作。
我见到苏娜娜时,她已经有将近三十岁的年纪了吧,但仍然显得纤秀,不像是为人妻、为人母的样子。在知青中,苏娜娜一直是以会穿衣而闻名,其含义有二:一是身材、气质好,不少衣服其他女的穿,不怎么样,但穿在她身上,便穿出味道,穿出气质来了。如那件束腰的黑色呢子小大衣,在城里是很普通的冬天御寒衣服,她穿上后,再在领口系一条粉红色的小围巾,便优雅逼人,步态轻盈地走在街上,引人瞩目,很有点过去那种民国时期的名媛的范儿;二是别人有些不敢穿的衣服,她敢穿。那个时候,稍微穿花一点,异样一点,暴露一点,被扣上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帽子还算是轻的。别看她样子纤弱,在这点上,她却不怕。每到星期天,节假日,或回城的时候,打扮得别具一格,甚至有时候穿上了“布拉吉”或旗袍,成为我们场里的一道风景,在那时候的城里也算是出挑的。奇怪的是,对于苏娜娜的穿着和打扮,除了领导不以为然,经常在学习会上进行批评外,我们大家都不反感,反而抱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也许,对于美的认同感,是古今一脉,心同此理。
苏娜娜不但会穿衣服,而且会自己做衣服。全场那时候好像就苏娜娜一人有一台缝纫机,是蝴蝶牌的,原是母亲买给苏娜娜的嫁妆。苏娜娜空闲的时候,便坐在缝纫机旁,一边哼着歌,一边自己设计,自己剪裁,自己踩踏机器,做出一些很有点创意的服装来。这些衣服别人也许穿不出,但苏娜娜自己喜欢。
除此之外,苏娜娜还喜欢唱歌,特别喜欢唱越剧。《北地王》、《玉蜻蜓》、《孔雀东南飞》都会,徐派、尹派、戚派都能模仿,一部《红楼梦》越剧,她从头到尾都会唱。但唱得最好的是模仿王文娟的唱腔:哀婉,低回,怨愤,深得王派之精髓。我们年轻一代的知青很喜欢她的越剧清唱,经常叫她来一段,她也不忸怩作态,往往大方而从容地唱了起来。唱到动情处,那眉眼盈盈处,便见一段挥不去的风情,漾起那缠绵悱恻的婉转涟漪。
暮春某日,我与她在茶园里正好隔垄锄草。她在我前面,戴着一顶宽边的大草帽,穿着一袭白衣,挥锄之间,扭动腰肢,只觉轻盈,只觉婀娜,便不禁停在那边看了。不料,她好像后边长了眼睛,回过头来,嫣然一笑说,别乱看人家后面。我不禁脸色一红,忙低头劳作。
中间休息时,我们隔垄而坐,静默相对。我说,唱段越剧吧。她抿嘴一笑,说,叫姐。我说,姐,来段“黛玉葬花”。她俏俏一笑,调整了一下情绪,轻轻地唱了起来: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是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欺凌……”
我透过茶树的疏影,看到隔垄那边女子朦胧的身影,听着那一声声幽怨的哀叹,心里不禁涌起一种人生无依、尘世虚无的感觉。当一曲终了,我还没有回过神来,她说,怎么,魂儿丢了?我说,姐,我有点想哭了。她慢慢地从茶树间伸过一只手,轻轻地握了握我的手,说,别这样,歌儿是风,吹过水面,荡起波浪,待风过了,那水还是水,没有改变。我说,姐,你说得真好。她又一笑,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劳作又开始了。
苏娜娜与那个拉手风琴的知青没有走到最后,不知什么事情,两个人闹开了。那男的在公开场合说苏娜娜是妖精,不守妇道。但我们知青都不相信。据我们了解,苏娜娜在这方面实在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说她清高、孤傲也许是的,说她喜欢打扮也许是的,但那方面却如小溪流水,是清澈见底的。对那男的无端的指责,苏娜娜倒没有说什么,不像一些小妇人似的哭天抹地,而是仍然一个人那么有滋有味地生活着。有人曾经问起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人反目,苏娜娜只是淡然一笑说,也许是缘份尽了。
两个人分了也就分了,苏娜娜似乎还比较豁达。只是对于女儿叶子,苏娜娜坚决要求自己抚养,并且将女儿的名字改为苏叶。当女儿上小学的的时候,苏娜娜有一次将女儿带到场里来。那是一个惹人爱怜的小女孩,虽然年纪尚小,风韵未露,但眉眼之间,全是苏娜娜的味道。
苏娜娜是七六年年初离开场里的,那时候还没有知青回城的政策,她不要了户口,不要了工作。在一个清冷的早晨,也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像往常回城一样,背了一个挎包,装了几件换洗的衣服走了,但这次却不是寻常的回城,她去了一个遥远的国度,去一个没有子女的姑妈家,去照顾单身而多病的亲人。从此,她再也没有在我们的视线里出现过,只是在那时间的深处,在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之中,她仍然是那么纤弱、优雅,那歌声依然是那么哀婉、动人。此刻,遥望南天,在落叶的旋舞中,我仿佛又听到了她那略带哀怨的歌声随风飘来:
“沁芳桥畔水盈盈,
照见我异乡客地孤零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38#
发表于 2015-12-25 19:23:51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形势需要就有典型人物出现,知青也不例外。我省也有个男知青,福建日报曾作为扎根农村的典型进行长篇报道。官方树立的这个扎根农村的榜样力量,其实很小,在我们大队知青中更可以忽略不计。全大队知青通过各种方式招工招生,还未上调的知青也是翘首以待,早日跳出农门。实际上,那个知青典型最终也不吃农家饭了,改吃政治饭,官至团省委副书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1:59:29 | 只看该作者
老农说的有理,所谓时势造英雄便是。下面继续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2:01:40 | 只看该作者
十九 小镇(上)
我们的茶场与闽省交界。站在茶场后面的山巅上,纵目远望,便可见那重峦叠嶂下的闽省的一个小镇。虽然在崇山峻岭之中,那镇子显得小,且破败,给人以灰败沧桑之感。但毕竟是镇,具备了镇的特点。有一条窄窄的街道,有几间零落的商店,有邮电所,有卫生所,小学校之类,并且离我们场部不远,所以成为我们星期天经常光顾的去处。
在小镇的古老的岁月皱褶里,总藏着一些传说和故事的。关于这个小镇也不例外。这个小镇曾经出过一个女英雄。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队日本兵驻扎她家里,要她烧饭烧菜,她的心里当然不愿意,但没有表现出来。她是利用烧菜的便利条件,将一种民间叫作断肠草的汁液混入菜汤之中,使敌人中毒。后来,事情败露,她被日本兵枪杀了。解放后,闽省曾经把她的事迹编成戏剧上演过,剧名就叫作《断肠草》。如果说这一个故事充满了铁血之气,歌颂了正义与革命,那么另一个故事则是充满了人情的温馨。闽省话剧团的一位导演被文革扫地出门,下放到这个小镇,在话剧团的当演员的妻子也与他离婚了。当他一个人如丧家之犬凄凄惶惶地来到小镇时,小镇却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淳朴的小镇人把省城来的导演看作是大艺术家,大知识分子,没有丝毫的歧视他,而且无论在劳动上还是生活上都对他照顾有加。他们安排他在小镇所在的生产队里当会计,不用下地干活,而且腾出生产队一间最好的房子作为他的居室。那房子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光线充足。他们说,他是知识分子,要在这里写东西,这房子很合适。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了世情的温暖,感受到了农民的朴实,也获得了心灵上的一份安宁。后来,甚至还有一个当地的姑娘喜欢上了他,经常来他居住的地方为他洗衣煮饭,然而,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他虽然非常喜欢这个淳朴的姑娘,可是他知道自己已经无福消受了,于是他无情地拒绝了姑娘的一番好意。因为在这里一年多后,他日渐消瘦,浑身乏力,去城里一检查,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他并没有告诉谁,只是默默地回到这小镇里。但从此一病缠绵,沉疴不起,仅仅半年不到的时间,他便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离开了这个恩怨难言的尘世。离开前,他留下遗言,要求将他的遗体埋葬在小镇后面的山岗上。他要以此来感谢小镇人对他的厚爱,感谢那个姑娘的一片情爱诚心。
我们喜欢去这个小镇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小镇旁边的一个小村庄里蛰居着十余位闽省的下乡知青。他们的知青点是在一个靠山的小村里。环境看上去不差,周边山清水秀的,但他们与村里的农民们一起劳动,也记工分。他们一般只能记八到九分,女知青更少一些。而他们村去年的公分值是每十分四角五分钱。因此,看起来,闽省的知青比起我们来,其生活更加竭蹶,处境更加艰难,心理压力也更大一些。
我们去小镇的时候,往往经过一番打扮,显得一身光鲜,还透出些微城市青年的洋气来,尤其是女知青,更是穿红着绿,打扮得花蝴蝶似的。而闽省的知青们,却女的一脸菜色,男的一身褴褛,见到我们往往有点自惭形秽,那口气也低落了许多。可我们知道,就是他们的一个同学的家长,致函最高领袖,反映知青问题,引起全国关注,这应该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一件事。
我们去他们那里,平时都是邀请他们一起去小镇上的一家小饭馆一起就餐,由我们买单,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每个月有二十二元五角钱的生活费,比起他们来要好多了。但这一次他们刻意不肯,一定要留我们在村里就餐。几个女知青一起动手,烧了一大盆马铃薯骨头汤,炒了青菜和豇豆,还杀了两只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鸡,好像还有两小盘的油炸带鱼干,透出金黄的色泽和浓郁的香味来。一群女知青们在那个简陋的灶间里烟熏火燎地忙碌着,而我们男知青则一边抽着烟,喝着茶,一边天南地北地神聊着。当时的那种感觉极好,似乎既有灶间的饭菜香味带给我们的生理刺激,也有那种的大老爷们的坐享其成的心理愉悦。
当暮色渐起渐浓,山村的岚气氤氲之际,我们二十余个知青团团而坐,就着不多的菜,有限的酒,大家兴致勃勃,抡开膀子大口吃喝,敞开心扉高声谈笑。霎那间,青春的笑语飞扬,为这个千古寂寥的小山村注入了欢乐的气息,困苦和艰辛也在这青春的笑声中幻化出些许浪漫的色彩来。
可惜,这样的聚会仅此一次。第二年的冬天,这个闽省的知青点不知什么原因被撤销了。那十几个男女知青也如鸟兽散,一如微尘消散在诺大的世界里,不知所踪。现在回忆起来,那晚的的两省知青相聚喝酒谈笑,仿佛只是青春岁月中的一种幻象,迷离得使人惆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09:45 , Processed in 0.25901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