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9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厦门日报:厦门知青45年后“再下乡”

[复制链接]

350

主题

338

帖子

844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厦门日报:厦门知青45年后“再下乡”


230多名知青及其家属,重返第二故乡龙岩武平,追忆上山下乡峥嵘岁月



 

  当年蒋彩伟(右)被称作生产队五朵金花之一。(蒋彩伟供图)




   知青蒋彩伟(右一)拉着村民的手。




   当年厦门知青带了点厦门小吃。




   月桂嫂(左)和当年知青庄琼华。





   现在的陈孟荣(上)和当年喷农药时的陈孟荣。

      文/图  本报记者 吴海奎
    “回去,回到第二故乡去!”为纪念厦门知青插队闽西45周年,5月6日至4月8日,230多名知青及其家属,重返龙岩武平第二故乡,追忆上山下乡峥嵘岁月,并由此拉开厦门知青大返乡的序幕。
     1969年,厦门2万多名正值青春年华的初高中生,离开父母,和他们的激情、冲动、懵懂一起,装进火车车厢,一路翻山越岭来到闽西。而后,分别前往永定、 上杭、武平三县的公社,再步行到生产队房东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他们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以及挥之不去的知青情结。
     45年一晃而过,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如今已是两鬓泛霜的花甲老人,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闽西第二故乡,通过不同形式和乡亲们保持联系。
     4月6日,在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的发起下,230多名知青及其亲属重返龙岩武平,当天晚上,他们和当地文化团体共同举办了“梁野情·故乡情”联欢晚 会,表演了《看见你们格外亲》、《鼓浪屿之波》、《客家迎亲》等节目。第二天,知青们各自回到当年工作、劳动、生活过的地方,和老房东、老邻居叙叙旧,拉 拉家常。
     据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谢春池介绍,此次武平之行,是厦门知青重返闽西的第一站,接下来,他们还将组织知青回到永定、上杭,同时,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图书首发式、厦门人文之旅、座谈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弘扬知青文化、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

 【故事】


   她把地瓜全让给知青吃


     翻过最后一座山头,汽车开始持续下坡,车上的人有点按捺不住,不停地向外张望;近了,近了,当汽车驶入一片开满梧桐花的村庄,车上沸腾了,村子也沸腾了。蒋彩伟、庄琼华、汪福来等知青,又一次回到了他们当年插队的岩前镇澄邦村,这个闽粤边界小村。
     “欢迎回到第二故乡!”村民们打出横幅,早已夹道等候。
     “月桂嫂!”刚走下车,庄琼华远远地朝公路脚下喊了一声。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甩开旁人的搀扶,弓着背,蹒跚着脚步,奋力走上坡,她就是月桂嫂。众人赶 忙上去,拉住月桂嫂的手,帮她撑伞。鞭炮噼里啪啦作响,炸开的碎纸屑铺成了一条红色的路,这是客家人迎接“贵客”的风俗。三四十人一下子把月桂嫂的家挤得 满满当当,月桂嫂的儿子儿媳特地从镇上赶回老家,他们搬出桌凳,端出茶水、葡萄,热情地招呼。
     85岁的月桂嫂,因常年风雨劳作,满面沧桑,双腿变形。她站在人群中,双手举过头顶,不停地拍掌,嘴巴一直张开,兴奋得像个孩子。“你们当年不怕苦、不怕重,什么活都干,对村里帮助很大。”月桂嫂拉着知青的手,用客家话说。
     “我们更应该感谢您!”人群中有人回应。
    当年,月桂嫂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队里来了15个厦门知青,月桂嫂待他们比自己的5个儿女还要好。在物资紧缺的年代,粮食是绝对的奢侈品,正在长身体的 知青们经常填不饱肚子。一次干完活,月桂嫂把自家的地瓜蒸好,揭开锅,知青们一窝蜂到她家吃,月桂嫂不顾自己1岁和5岁小孩巴望的眼神,把他们赶到一边, 让知青们随便吃。
    还有一次,知青内部闹矛盾,一位住在月桂嫂家的知青,为陷害他人,竟然把乐果农药倒进月桂嫂家的水缸里。事后,这个知青被村里的治保主任查出来。虽然没 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投毒这件事,一旦报到上面,绝对是一个“反革命”的罪行,后果可想而知。“细鬼子(客家话,小孩子的意思),闹着玩的。”月桂嫂一句 话,救了这个知青的命。
    短暂的重聚,又到了告别时刻。“再见,故乡,再见,亲人!”车子开动后,车上车下的手臂挥作一片,车行远了,还能看到村头眺望的身影。

  他从厦门带去打铁工具


    陈继泽是插队在岩前镇澄邦村的知青。
    1966年,体检完,正准备高考的陈继泽,遇上文化大革命,上大学成了泡影。1969年,他来到澄邦村插队。那时,队里的锄头、打谷机等农机具坏了,村 民们没那个技术修,要送到二十里外的公社农械厂修理,来回一趟,至少要耗费半天时间,误时误工,尤其是农忙时期,对生产影响非常大。
    祖传三代开打铁铺的陈继泽看到这种情况后,趁着回家探亲的机会,自筹资金,从厦门带来大小铁锤、钳子、铲子等工具,在村里设立了打铁铺。村里一个小伙子,给陈继泽打下手,两人在火星四溅的环境下,专门负责维修农具,大大方便了村民。

  【特写】


   农药中毒
   村民抬他十里


    算起来,这次是陈孟荣第45次回武平。他对武平感情如此之深,源于在中坊村插队期间,两次危及生命的遭遇,是朴实的乡亲们救了他。
    1970年夏天,陈孟荣跟随生产队队长到山上修水渠。劳动中,他的右脚趾不小心被锄头砍伤,血流如注,骨头都碎了。队长撕下身上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又背着他从山上往村里奔跑了足有5公里山路,把他送到大队合作医疗站处理。
    插队期间,陈孟荣长期从事喷农药灭虫工作,1973年夏天,他可能是农药中毒,连续高烧一个星期,引起胸膜炎,并发休克。是村民和知青,用床板把他抬到十里外的公路旁,求助运杉木的卡车司机,将他送到40里外的东留卫生所住院治疗。
    武平,早已被陈孟荣当成自己的故乡。2012年,陈孟荣把女儿的婚宴,办到了中坊村。“只要我还走得动,每年一定回武平。”他说。


               

厦门老三届知青丘山墨客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4-5-15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五年光阴长,

知青重新探故乡,

难忘当年众乡亲,

甜蜜回忆友谊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2073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7024
QQ
板凳
发表于 2014-5-15 16:22: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丘山墨客朋友的转载,这样精彩的报道多多益善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关公社阳崖大队小知青  李亮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2859
地板
发表于 2014-5-15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飞宇在2014/5/15 16:22:00的发言:
   谢谢丘山墨客朋友的转载,这样精彩的报道多多益善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16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6425
5#
发表于 2014-5-16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知青网传播知青的往事,逝去的岁月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往事总是很淡很淡,如缕如烟,却又令人难以忘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1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4692
6#
发表于 2014-5-16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旧地重游,喜上心头。谢谢丘山墨客朋友,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132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7289
7#
发表于 2014-5-16 14:49: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厦门老三届知青丘山墨客转载。四十五年让当年的小青年变成了双鬓染霜的花甲之人,但那份对第二故乡的感情历久弥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6 13:24 , Processed in 0.255015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