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未见 客家大嫂一眼认出厦门知青
首届厦门知青第二故乡文化节在龙岩上杭举办,演绎感人故事
缘起
知青大返乡
展开文化之旅
45年前,厦门2万多名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离开父母,离开城市,一路翻山越岭,一头把青春扎进闽西的大山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中,去上杭的知青有将近1万人。他们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红土地,也得到了亲如父母兄弟般的照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回城后,特别是逢五逢十,厦门知青前前后后、陆陆续续回到第二故乡探望乡亲已经不计其数,单是今年,单次100人以上的大规模返乡就至少5次,总人数达1000多人。除了一次又一次地返乡探望乡亲外,还能为第二故乡做些什么?
厦门知青文化组委会的人想到了办文化节。在第二故乡办文化节?这个听起来有点难,但可以有!
11月25日,400多名厦门知青回到闽西上杭,这次返乡,被定义为首届厦门知青第二故乡文化节。本报特派两位记者,一位是闽南人、一位是客家人,随同400多名知青一同加入到此次三天两夜的文化之旅,并选取其中几个文化活动,和读者分享。
冬日的杭川大地,枫叶红遍,客家母亲河汀江,静静流淌。 一踏上上杭的土地,迎接我们的就是一台由湖洋中学师生与老知青轮番上阵的文艺演出,就注定了这趟旅程,将充满艺术气息和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激情。
数字
当年两万知青
奔赴闽西三县
当年共有2万多知青到闽西,分布在三个县,其中武平6000多人、永定6000多人、上杭8000多人。从1969年到1979年期间陆续返城,至1995年,仍有600多名知青留在闽西。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
黄璜 吴海奎
“弟江,你回来啦!”昨日下午,插队上杭县中都镇亲睦村畲坑的4位厦门知青参加首届厦门知青第二故乡文化节、重回第二故乡时,原生产队的大嫂一下就叫出宋弟江的名字,令40多年后第一次重返畲坑的宋弟江惊讶不已。
40多年变化太大,进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民的土楼变成了小洋房,年少时的小伙伴,如今已是中老年妇女,当年稚嫩的脸庞已爬满皱纹,公社已改称乡镇;大队已改称村,生产队队长已经不在人世,但有一样东西不变,那就是情谊。
当年,小小的畲坑生产队,一下子来了5位厦门知青。昨日,其中的4位回到了畲坑。纪荣兴是这批知青中,年纪最小的,当年,他只有16岁,大家都叫他“小纪”。每年秋收过后,“小纪”就要睡在生产队的仓库看守粮食,仓库横梁上放着两口空棺材,一开始把“小纪”吓得不轻,但后来,他了解到,这是客家人的习俗,慢慢地,也就不怕了。5年后,“小纪”考上了大学,靠自己改变了命运。
握手、拥抱、拉家常,知青与老乡见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用客家话,呼唤着彼此的名字,同时也在呼唤当年的记忆。
精彩活动
湖洋师生和知青同台演出
25日下午,上杭县湖洋镇湖洋中学迎来了这群特殊的客人,他们走进校里的“知青礼堂”——礼堂用以纪念当年的知青们。礼堂里除了数百名师生,还有不少自发前来的湖洋乡亲。湖洋师生们与厦门知青艺术团“你来我往”,表演持续近2个小时,小小礼堂,气氛热烈得几乎要爆棚。
两地书画家共同创作
汀江是客家的母亲河,上杭是客家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26日晚,由厦门知名画家林生创作的《杭川汀江图》在上杭惊艳亮相。这幅长4.2米,宽0.92米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层次分明,描绘了汀江两岸的杭川美景,赤面石、临江楼、罗星塔、孔庙等上杭县城主要标志性建筑和风光尽收画里。林生说,这是他第一次画客家山水画。知青作家谢春池说:由厦门画家为客家地区作画,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融合?
厦门知青合唱快闪
26日上午,上杭县城江滨公园对面的广场上突然有手风琴奏响“茉莉花”那熟悉的旋律,在一个浑厚的女中音的带领下,“埋伏”在广场各个角落的厦门知青艺术团成员们一个个地加入到合唱中。此起彼伏的和声如此美妙,很快把广场的群众吸引来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声与微笑”,唱到兴起,知青们还两两一对跳起了交谊舞……县城乡亲们还沉醉在歌声里,快闪活动戛然而止,厦门知青们若无其事地又四散离开了,没见过快闪的乡亲们有点懵。不过,此次活动吸引了上杭电视台的记者前来采访,相信乡亲们看电视就能明白。
老照片中寻找老朋友
26日上午,老知青们集体前往观展,到达时,竟已被不少本地居民抢先了。
在展示知青下乡插队老照片的展位上,一位老先生还拿了放大镜细细地看着照片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在找什么呢?这位老先生姓陈,家住上杭县城,45年前,他也到湖洋公社(即如今的湖洋镇)插队,认识了不少厦门知青。这会儿,他就在老照片堆里寻找过去的老朋友,看着他们年轻的模样,陈老先生似乎也回到了45年前。
知青感言
对第二故乡满怀深情
谢春池:此次文化大返乡,当时一有这个灵感,我们就立即付诸行动了。时间确实很紧,从有想法到筹备好也就20来天,大家都积极投入做这个事,书画影展、文艺汇演等等,靠的是当年上山下乡从老乡身上学习到的勤奋刻苦劲,靠的是我们对第二故乡深厚的感情,靠的是我们想做好文化返乡、文化交融的十足诚意。
让更多人认识上杭美
施晰:我们这些知青对第二故乡是很有感情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也希望除了单纯返乡,还能为老乡们多做一些什么。通过文化返乡活动,让不同的文化深入交融,就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上杭的美,上杭人民的好。
难忘当年任教的日子
杨丽琴:一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湖洋任教的日子仍是我最难忘的,特别是我临走那一年的那一届毕业生,就是我一直以来的骄傲。在那个刚刚恢复高考的年代,在这样一个乡镇中学,居然有1人考上清华、2人考上北大。
老乡感言
每一个老师我都记得
林其烘:三四十年过去了,但当年那些厦门知青老师,每一个的名字、样子我都还清楚记得。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当然了,他们非常平易近人,虽然大部分不是专业的教师,但责任心都很强,可以说是倾囊相授。
这像是一次家庭聚会
李辉选:在厦门,厦门知青待上杭老乡如亲人;知青回上杭,更像是一次家庭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