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棋中王 于 2015-9-2 14:09 编辑
思考新“白求恩” 最近,央视新闻联播有关新“白求恩”康南的报道,让这位中国眼科界唯一的“洋大夫”家喻户晓。与诺尔曼·白求恩一样,黄头发蓝眼睛的康南医生,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美国第三次来到中国,就职于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一呆就是10年,把中国当成他的第二故乡。如果说,当年白求恩医生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是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同志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那么,如今康南医生已没有当年历史背景,由一个普通学者弃文学医,潜心学习十几年完成了严格的医师培训,在最终成为医学院教授后,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来到中国,无疑是为了美中人民的友好,帮助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故称其为新“白求恩”。 更难能可贵值得国人称道的是,康南的“赤脚医生”情怀。人们从采访镜头中发现,贴在康南医生家里的两幅已经泛黄的宣传画——“为五亿农民服务”,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如今想要淘换到这样的旧画,除非到收藏品市场,可见康南医生下了多大的功夫。他是用赤脚医生宣传画,时刻鞭策自己实现为中国农民服务的理想目标。他要用实际行动,圆他做“赤脚医生”的中国梦。 报道称,10年间,康南不仅完成了大量教学、科研工作,而且一有时间就去农村,免费给农民看病,还帮助培训县级医院的医生,成为“赤脚医生”的践行者。作为在中国行医的“洋大夫”,康南真切感受到了中国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医患矛盾”,也开始寻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在中国出现的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医生神圣天职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敬。“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希波克拉底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医务工作者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段非完全版的语录,或许能够诠释新“白求恩”精神。 曾几何时,白求恩精神在中国的医疗卫生战线是何等被推崇,几乎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精神支柱。没有铜臭的“红包”,没有纠结的医患矛盾,没有烦心的看病难、看病贵,更没有可恶的“医腐”……。人们多么留恋那个已经一去待复返的时代。康南医生——新“白求恩”的出现,唤醒了沉睡的白求恩精神。我们许许多多奋斗在医疗卫生事业战线的同志,难道不应该深刻反省吗?为什么我们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越盖越多,越来越豪华,却还医满为患?为什么乡村医院诊所缺医少药,医疗资源短缺,农民看病仍比走蜀道难?为什么医院“红包”、过度检查、过度开药现象屡禁不绝,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恐怕有十万个为什么也挡不住民众的发问。 假如我们的医疗体制机制的改革,能够做到全方位接地气,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满意,而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医保体系,覆盖了98%的中国民众”,这种表面光鲜亮丽的政绩上。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至少要做到均衡医疗资源,面向农村、面向大多数的农民服务,就像当年那幅“为五亿农民服务”的宣传画。譬如,我们的主任、教授级别的专家医生都能像康南医生一样,自觉地充当“赤脚医生”的践行者。我就不信,这样的医生在中国得不到尊敬,这样的医患关系会不和谐。当然这不只是靠一种精神力量能解决的事,更需要有良好制度和运行机制做保障。 迄今,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已流传了76个年头,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让国人永远铭记住了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名字,也让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我想温故而知新,或许通过康南医生——新“白求恩”精神的传导,人们所期待的医疗卫生事业的风清气正将为时不远了。 (原创于2015年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