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冰凌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兵团岁月之十一 大学春秋

[复制链接]

1276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715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06:29:33 | 只看该作者
“博学慎思”出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章) “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2章) 张之洞在著名的《劝学篇·循序第七》中概括儒家学派的全部学问只有三句话:“空门之学,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校训两点已占2/3,至于“温故知新”不过具体学习方法,同其他两点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博学慎思”意味广泛的学习、多方面的吸收知识,然后慎重细密地思考、理解、消化,这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 “参天尽物”,“参”是参与的意思,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尽”,全部发挥出。原意是说每个人能全部发挥出自己诚信的本性,人类就能显现出人性的全部美好,万物也能与人和谐相处。然后能赞助天地化育万物。旨在说明人类发挥全部善良诚信的本性后便可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参天尽物”多离开本意,仅就字面涵义也可作这样的理解:考察自然奥秘,穷究万物本原,比“格物致知”包容性更大,内涵更丰富,大体相当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当然,作为研究探索具体知识,专门学问来理解也是完全可以的,作形而上、 形而下的理解都通,也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力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7 08:08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