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毅男 于 2017-8-12 22:32 编辑
今生难忘(一) 在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沈阳市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迎来了,历时十余年之久,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是一场涉及千家万户、牵动亿万人心的年月。举国上下每个家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给所有原本就为生活奔波操劳的父母,在内心深处又增添了极大的担忧和牵挂。尽管如此他们(她)还是以博大的胸怀,把养育了多年在他(她)们眼里还未长大的子女,献给了党,献给了那个年代! 假如把人生比做炼钢的话,我们这一代人的熔炼过程,就相当的复杂、曲折、艰难。因此这一代人应属于时代炼成的特种钢,当年大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阶层。我们融入社会的时间是1968年,那是个风风雨雨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被人们称为“老三届”。 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我步入知青生活的起点,从此走上了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18岁的我远离了家乡没有了父母的呵护,开始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回忆往事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不同的人生经历,盘锦大堡子给予了我们苦乐的过去,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记得那天早上,我含泪告别了父母弟妹和邻居后,背上行装我怕看见亲人离别的泪水,头也没回直接奔向学校。学校操场上停着十几辆卡车,车身上贴着横幅标语:“热烈欢送知识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操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为我们送行的老师和同学来了很多很多,大家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互相拥抱道别,那送别的场面非常令人感伤……。启程的时间到了,卡车徐徐地驶出校园,我们在车上挥舞双手向老师和同学们告别。“再见了我的老师!再见了我的同学!再见了我的母校 一 沈阳市第二十六中学!再见……” 沈阳铁路局的专列早已停在站内待命。我们按照学校的安排陆续登上了列车,和我们乘坐同一专列的学校还有:一中、五中、十四中、三十五中、五十中、九十三中、九十六中、大东区人民中学。第一站台聚满了送行的亲人,车上车下人声鼎沸,那种亲情释放的场景刺痛着所有人的心房。车站上的工作人员为这感人的一幕双眼噙满了泪花。上午十一点多专列发车的铃声响了,站台上车厢里顿时爆发出一片哭喊声。同学们争抢着把头伸向车窗外,拉着亲友的双手不愿松开,车窗外的人群边流眼泪边随着列车奔跑。那依依不舍的亲情,我至今回想起来鼻子还是酸酸的。“呜……”列车在鸣笛声中缓缓地驶离了沈阳站。啊,别了我的亲人!啊,别了我的家乡! 《离别滨城》 列车请你等一等呀等一等,无情地车轮震动我心情,将我和可爱的滨城,止不住的泪花滚滚流。 滨城月色多么美呀多么美,我们时刻永远把你怀念,我们告别了可爱的亲人,走上独立生活的疆程。 (这首“知青年代”流传的歌曲唱出那一代人的心声) 下午三点多列车驶入沟帮子火车站,接站的部队卡车整齐的停在火车站前。我们下车后,随行的老师指挥列队清点人数(前进农场和学校早已把名单分配到各大队和小队),然后走出车站蹬上了亲人解放军的卡车。长长的车队驶出北镇进入了盐碱滩地形成的“南大荒-盘锦”。车队一路南行,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秃疮似的盐碱地和随风摇摆的苇芦,时不时地看到散落在其中的草房村落。这满目凄凉的景象我们全看傻眼了。前进农场派到学校的代言人,把盘锦描绘成有水就有鱼、螃蟹满地爬、野鸡野鸭到处飞、水稻是特产,简直就是鱼米之乡。我们的单纯被谎言欺骗了。(68年冬在毛家出工,我们见到了这位给我们洗脑的人,毛家大队的党支部高书记。)天壤之别的现实打破了我们美好的幻想,那种被愚弄的感觉是即失落又无奈,我们只能接受现实。疾驶的卡车继续南行,也不知还有多远的路?天开始淅淅沥沥下起了毛毛细雨。又过了好长时间卡车驶进了盘山县,雨停了天色渐渐暗下来。车并没有停留直接开出了盘山。 夜色降临时,卡车停在农场小洼大队的路口,因前两天下雨道路非常泥泞,卡车已经无法开进大堡子了。同学们把自己卡车上的行李,搬到各个小队派来的马车上。我们被分到四队的同学,由队长庄宝祥和会计魏宝章,领我们徒步走向大堡子。下雨后的路很难走天又黑,一不小心不是鞋掉了就是滑倒了,五里路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伙房设在老刘家,小队为我们现杀了一口猪,晚饭四菜一汤、大米饭。在那个年代可称之为丰盛的佳肴!一天的颠簸大家感到疲惫不堪又累又饿,面对香喷喷的饭菜早就急不可耐了,这是我们离开父母开始知青生活的第一餐。 我们饱餐之后稍事休息,队里安排我们三十多人分别住宿在几户老乡家,此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我们放好行李倒头就睡。(我和徐杰、刘长胜、明灵三、孙中光住在李树荣家)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