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八十年代,集团前身面对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四川华西集团志》(第七卷)记述的内容,主要为华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西集团”或“华西”或“集团”)前身成立后的第七个五年,即1980-1984年间由原集团前身——四川省建筑工程局—→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系统的发展演变史实记录。
一、 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1980-1984年,国家“三线”建设任务大部完成,其重点工程项目也都大部进入竣工收尾状态。全国基本建设战线进入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国家进入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1980年11月18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关于实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报告》, 实行了 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制度。 从1981年起,凡是实行独立核算、有还款能力的企业,都实行基建拨款改贷款的制度。基本建设投资试行建设银行贷款,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是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试点经验证明,这一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效果,把经济搞活,方向是正确的。各地区、各部门均 编制各年度 基建计划草案, 对拨款项目严格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继续实行财政拨款的,不能再吃“大锅饭”,迅速建立起了 经济责任制,实行投资包干。 通过一年的试点情况说明,基建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建设银行贷款,由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发挥经济组织和经济手段的作用,把经济责任、经济权力和经济利益结合起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这对于加强基本建设管理,把经济工作搞活,提高投资效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胡耀邦代表党中央作报告。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已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 结束了长时期的社会动乱,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党中央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坚决清除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正确方针。我国经济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随着农业状况的改善,又在调整工业结构中着重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使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这同时,还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压缩了过大的基本建设规模。这样就既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内部比例,也改善了人民生活。解决别的方面的问题,基本上也是采取这种抓住中心环节以带动其他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在1981年到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 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和联合,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要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实行的初步改革,抓紧制订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进行重点建设。应当看到,如果国家的重点建设得不到保证,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上不去,国民经济的全局活不了,各个局部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很大限制,即使一时一地有某些发展,也难以实现供产销的平衡,因而不能持久。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鼓励地方、部门、企业把资金用到国家急需的建设项目上来。特别是进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有效地进行基本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