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小说【青春流浪】27 大寒过去又一年

[复制链接]

96

主题

119

帖子

8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0:03: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冰戈 于 2024-8-9 10:04 编辑


   【青春流浪】27 大寒过去又一年  作者、演播:冰戈
  收听请点击链
   https://www.qingting.fm/channels/280957/programs/11691683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年一度是沧桑,说话间这个世界就奔进到了一九七一年。第一批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们,已经奔到了第5个年头。随后陆续到来的各地知青最短的也过去了大半年,但给人的感觉恍惚还在昨天!
      凑巧的是这一年,一月份的节气相当集中,没过元旦(腊月初五)就进入了腊月;刚过元旦就遇上了腊八(元月4日):腊八过后两天(元月6日)小寒来了,再随后就是大寒(元月21日)、除夕(元月26日)、春节(元月27日),一个接一个的全在一月里凑起了热闹。
      遗憾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些个中国制造的节气似乎和这些个兵团战士没什么太大关系,他们最重要的事儿就是修理地球!
      对于这些节气心里最有谱的,是原来的青年排一班长孙大力,就算是调任到了团部宣传股任干事,他还老是往23连跑,这儿可是他的老窝儿了。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除了孙大力调往团部当干事,大秋一过,连队的班子人员就进行了调整:赵希才连长调到了团部做副团长,连长一职暂时空缺;沈指导员则调往营里当了教导员,原任副连长刘学峰接任指导员;哈尔滨知青丁利群升任副连长,他连的上海女知青郭彩贞调来任副指导员连里的其他情况如常,但是对于在外执行水利工程任务的班排,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住帐篷修水利,对于兵团战士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可是,要说从秋收过后在水利工地上住帐篷,一直得度过大寒、得过了春节,那却是头一遭!

      其实,对于拓荒者、对于这些知青们来说,住在哪儿已经无所谓了。兵团生活就是这样,背包一打,小箱子、旅行袋一拎,半个家或者一个家就随身而去了!关键是在那个年代干什么都不方便,在哪儿都一样都不方便。
      首先是交通极不方便,上工程时的汽车或者老尤特之类把队伍往工地一卸,没什么特殊情况一个月、俩月甚至更长,您的活动范围基本就是两点一线:住在帐篷里睡觉,早饭之后直奔工地,太阳落山了收工回帐篷吃晚饭,然后吵吵把火、洗把洗把接着再睡---如此重复往返、日复一日。
      然后就是讯息极其封闭,别说什么数字网络、电视,就是电话、收音机那也是绝对奢华、高消费。整个连队就一部电话还不能随便打,那叫战备值班电话。好歹全国到处都差不多、也很少有电话打过来,你就是打出去对方也没电话、也没地方接。让人稀罕的半导体收音机,23连就一台还是知青个人的,那也是豁出去少吃少喝不消费省下来买的(当时每人每月的全部收入即工资,32元人民币)。
       至于其他的诸如艺术娱乐活动,也就更谈不上了,全国上下除了八个样板戏、几部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电影以及毛主席语录歌、无产阶级革命歌曲之外,其他的诸如书报刊等更是无影无踪根本无处可觅!
      所以有好事者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归根结底是革了无产阶级文化的命!当然,这些特殊年代的特殊革命、特殊封闭、特殊单调、特殊情况,那是绝对挡不住人们对于生存意义乃至生命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586团本次扩建的水利主渠道,就在距离虎林县十多公里处穆棱河旁的21连所在地附近。在不远处的23连水利工地一溜5、6顶帐篷里,就住着这样一群知青为主的水利兴修者。
      要说这水利工地主渠道两侧,隔他几里路就有一个连的营地,红旗招展的大木杆子下挂着一块黑板报,表扬表扬人、鼓舞鼓舞精神啥的不可或缺。那帐篷也就是一般的加厚棉帐篷,一个帐篷里边左右两侧各有8、9个铺位,中间砌着一个火炉子烧水带保暖,铁皮炉筒直通帐篷外,有风没风的总是发出“呼呼呼呼”的嘶鸣声。
      其中一个蒸汽十足、泛着香味的稍大帐篷,就是厨房食堂兼会议室。这就是典型的各连水利驻扎营地。23连的营地也就这样。
      您可别小看这些个帐篷,吃饭、睡觉、班排开会,聊天、写信、织毛活,反正是一到收工回来,暖暖和和的帐篷里顿时就热热闹闹起来。   
      诸位可能要问了,说了半天干这做那的,怎么就没提看书这档子事儿啊?慢着,您可能忘了!这革了无产阶级文化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段,是不能随便看书也无书可看的。那个时候全国只看一本书就行了,那就是红宝书--毛主席著作。
      您可能又要问了,这怎么行啊?这么些年,不看书怎么活呀?这个问题您算是问着了。从1966年6月盛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兴起,到1971年1月大寒截至,干涸、桎梏了的国人一直充满了对党的忠诚与希望,并且始终相信,这种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文化大革命终将会过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百业待兴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所以,知青们就不能等啊!
      不是不让看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猛啃数理化吗?不是不让看所谓的封资修中外名著大毒草、不让看预谋不轨的天文地理--等等等等吗?知青们就“鬼子进村悄悄的”看、就偷梁换柱秘密的看。
      不是大规模的关停了所有的图书馆、封毁烧掉了很多优秀图书吗?不是切断了一切文化书籍的流通渠道吗?知青们早就学会并继承了革命年代父辈“地下工作者”们的全部理想与智慧,那就迂回包抄开辟门路、声东击西挖掘可能。
所以,知青们还就不时的有书悄悄的看、神不知鬼不觉秘密的看!而那些不时交换的书,除了民间悄悄的流动,更多的书则全靠那些隐秘、热心的“交换调度”进行调配了。

      调到了团部的孙大力以及马车老板郑平,就是这样的隐秘调度爱好者。因为必须隐密,在他们那个圈子里基本都是单线联系,并且免去了个人的名字,在此调侃着称呼也就是孙调度、郑调度、王调度、李调度罢了。
      在连队时孙调度就是有名的探险、旅行者,酷爱读书的他对于书籍的敏感且不说,到了团部之后那还了得。郑调度也是如此啊,再加上车老板的身份与便利,除了团内之外,近边儿的虎林县他也是大有作为!
      至于都能调度些什么书?在那个年月,范围不可能太广,就算是能调度它二、三本解燃眉之急、饮鸠止渴,那也是相当不容易了!
      每当调度过来了新书,喜爱读书的知青简直就跟久旱逢雨露似的激动的不得了,悄悄的排好队、不露声色的接过上家传递而来的新书,抓紧一切时间、采取一起办法去浏览、去享受!
      虽然这儿所说的新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新出版、新印刷的标准新书,而是先前没有看过、或者是很久没有再看过的经典书籍,这样被调度过来的书就统称为新书。

       比如,那些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而倍爱阅读的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普希金的作品《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19世纪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19世纪俄国文坛上耀眼的明星,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女房东》、《罪与罚》、《赌徒》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以及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这些知青们早在学校读书期间就阅读过、或者准备阅读的书籍,就统统被称为读了再读、爱不释手的难得新书!
这些经典作品,因为多少标有老一代革命家阅读或喜爱的痕迹,也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能够深受欢迎、悄悄流动甚至广泛流传的可能。
  (待续:28)



[url=]冰戈[/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9-28 08:30 , Processed in 0.182011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