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十一章回家探亲之漫长旅途之三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708

帖子

71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10:3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9 10:33 编辑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十一章回家探亲之漫长旅途之二)
    包头算是列车在东进途中第一个较大的火车站,这里下车的人多,停车的时间也略长一些。在同行的几位战友中,有的已经等到了座位,不知道是他们太过兴奋,还是担心好不容易等到的座位再出点什么闪失,因此他们借口在车上站的久了,需要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拒绝了我们下车呼吸新鲜空气的提议。而我和另外几位战友的运气显然不如他们那么好,上车后最先询问到的都是呼和浩特下车的乘客,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在后边的一段行程里,始终挤在人群中,而且一路站姿再多熬上几个小时才行。想到这里,下车舒展筋骨,顺便买些果腹食品的兴趣反倒更加强烈了。
    由于上车的时候已经错过了中午供餐的时间,我们只抽空吃了了一些随身携带的冷馒头。不过这些馒头的品相和口感实在是不能恭维,表面干瘪、口感苦涩,感觉冰凉不说,嚼在嘴里如同烂泥一般粘软,让人难以吞咽,尤其是青绿的颜色,每当战友们捧在手中时,总被戏称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防绿”馒头。
    言及这样的话题,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苦涩。上年麦收时,恰逢连绵不断的阴雨天,全团的小麦由于来不及抢收入库,出现了大面积受潮,甚至发芽的严重状况,使用这样的麦子加工出来的面粉,其质量可想而知。炊事班初次使用这种面粉就出现了问题,在按照常规操作的情况下,和好的面团根本就得不到充分发酵,蒸出的馒头如同年糕一般,吃到嘴里很不是滋味。开始有人怀疑是炊事班操作环节上出现了问题,但几经尝试,情况仍然不见好转,为此,炊事班还曾经遭受到不少的指责和委屈。
    后来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的情况证实,这样的问题是出在使用受潮小麦磨出的面份上,与炊事班的操作环节毫无关联。在此种情况下,炊事班为了尽快解决面粉充分发酵的问题,只好反复尝试着多加食用碱,而蒸出的馒头却变成了大家戏称的“国防绿”色。除此之外,即便是在正常的年份,为了节约粮食,降低经营性亏损,团党委也曾经明确规定过,面粉加工厂要尽可能提高出粉率(出粉率越高,面粉越黑,反之,面粉也就越白),其结果就是蒸出的馒头又黑又黏,口感也差。可尽管如此,饿了,吃什么都香!况且,此刻拿在手里的凉馒头还是一位人缘极好的的战友借口当作早饭,死皮赖脸地从食堂多讨要了几个,以备路途当中应急用的。
    看看窗外的天色已经有些昏暗,熙熙攘攘的车站里却灯火通明,特别是食品的叫卖声不时应声入耳,对我来说,那可着实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折腾了一整天,确实有些饿了,我决定到下边散散步,透透气,顺便再花些小钱给大家买些可吃的东西。
    通透的站台里寒风凛冽,宽阔的铁道线上挤满了各种来来往往待发的车辆,车轮之间不断喷涌出来的白色水蒸气四处飘散,更增添了几分湿冷的寒意。铁路工人手持铁锤和扳手,依次敲打着火车的巨轮和一些关键部件,显然他们是在利用短暂的停车时间,忙着给列车做例行体检。
    手提肩扛行李的旅客们摩肩接踵,行色匆匆。流动的售货车就停放在列车前方的不远处,只是品种太过单调,香烟、瓜子和糖果类居多,靠近候车室的门口还有两个较长的固定货柜,两三位售货员瑟缩着双肩,不停地拍打着双手,不知是在招揽顾客,还是在驱赶寒冷。柜内的各种商品也丰富了许多,有烟酒、饼干、面包、报纸和杂志等,特别是成堆的烧鸡非常诱人。但门口另外一侧的烤炉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炉壁顶端摆满了热气腾腾的白薯和土豆,尽管都算不上是什么太好吃的东西,可天寒地冻的,总比吃那些冰凉的食物要好些。最为重要的是,购置回家的年货已经花掉大半年的津贴费,身上的余钱除去购买回程的火车票外,已经所剩无几,总要留下一些应急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五块热乎乎的烤白薯,一毛五分钱成交了,售货员特意挑选了两张大号的马粪纸(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食品包装纸,因为纸浆的原料不合格,其表面粗糙,呈浅黄色,故此俗称马粪纸)为我托底包裹起来。
    当我匆匆返回车厢后,正打算分别送给分散在不同车厢里的另外几位战友时,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在眼前发生了。一位陌生的兵团战友站起身来,想要调整一下行李架上过于突出的包裹,刚刚上车的一位旅客满以为是个天赐的良缘,白捡的机会,恰巧赶上那位旅客中途下车腾出了空座位,便不问缘由,兴冲冲地赶忙抢先一屁股坐在了空位上。
    站在旁边的一位兵团战士见状,瞪大了眼睛,毫不客气地大声嚷道:“嗨,嗨!起来!也不睁开俩眼看一看,这是你该坐的地方吗?我们站这儿等了快一天了,也没找到机会坐一会儿!”
    没想到对方丝毫不肯示弱,以粗鲁对粗鲁的姿态,瓮声瓮气地高声回怼到:“谁先占到就是谁的,咋了嘛,你这后生能比别人(地方口音,读:reng,平音)多挂俩球?”言罢,似乎很为自己的幽默,更依仗自己五大三粗洋洋自得起来。一颗硕大的脑袋仰面朝天倚靠在椅背上,高高翘起的二郎腿极具挑衅地用力晃动着,闭一只眼,瞥一只眼,摆出一副巨人看蚂蚁,任谁都不放在眼里的怪样子,一听口音就知道这位壮士是个地道的当地人。
    那位起身摆弄行李的兵团战士腾出双手,转过身来,不由分说上前一步一把抓住对方的衣领怒喝道:“你打算强占,是吗?听你丫的口气,是你比别人多挂俩球了哇?要不然你是大清朝的皇宫里被净了身的老太监?故意拿那点儿效忠主子的终身残疾到处当事儿说?信不信,老子现在就把你放倒在这儿,管你是多挂俩球,还是终身残疾的老太监,就让你这丫头养的当众见见光!也让在座的哥们、爷们替你验明正身,顺便长长见识!”他说话满嘴是京片子,间或还故意使用方言回敬对方,尽管身躯瘦小,满脸稚气,但却根本没把那位仰面坐着的壮汉放在眼里。
    争吵声刚刚响起,更多身穿屯垦服、但却大多素不相识的兵团战士们随即围拢过来,隔着老远就听有人同样操着满嘴的京腔嚷嚷道:“嗨,谁家的野小子肉皮儿紧了,哥几个帮忙给他松松筋骨,也让这丫的一路上舒坦、舒坦,免得让他到处去撒野!”
    我恰好被阻隔在不远处,明明是场误会,何必非要闹到大打出手的境地呢?我赶忙打个圆场,双手高高托举起仍然热乎乎的烤白薯,借势凑着热闹冲那试图占座的壮汉大声嚷道:“嗨,哥们儿,吃块刚刚出炉的烤白薯,随便你挑大个的,然后自己找个宽敞的地界儿慢慢儿地吃!”
    几乎是满车厢大的气势,早把那位壮汉吓坏了。他万万不曾想到,身穿一身“绿皮”,不仅是标识,更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自己在无意中招惹了其中的一个,但却立刻看到绿压压地站起来一大群,仿佛瞬间失身坠落,掉进了绿色(军垦服)的海洋里。他赶紧抄起自己的手提包,在一片得意的哄笑声中跌跌撞撞、灰溜溜地弯腰低头挤出了重围,隐没在对面的车厢里。
         夜间行驶的列车好像更慢了,走走停停,忽快忽慢,窗外早被浓浓的夜色笼罩着,眼前黑乎乎的一片,什么也看不清。站在几乎动弹不得的车厢里实在太无聊了,身边连个可以聊天的熟人都没有,又不愿放大了嗓门,费劲巴拉地隔着许多人头,去和那些陌生的同路人侃山神聊。况且,在列车永不休止的摇摇晃晃中,总会让人产生昏昏欲睡的疲惫感。已经等到空座的战友们都在抓紧时间闭目养神,我们几个只好眼巴巴地分别坚守在中途下车的旅客身旁,不敢轻易地离开半步。这慢车的行进速度像是故意在磨练人的性子似的,可着急上火又有何用呢?很早以前就曾听人说过,慢车通常都是铁路运输计划外的临时加车,所以沿途都要为其它正常行驶的车辆随时进行减速或者停车避让,因此走走停停也只能是见惯不怪了。
    一路上虽然下车的人不少,但上车的人更多,无票上车的人同样并不鲜见,而且许多人也都毫无顾忌地显露出兵团人的主格调。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多,在无人清扫,实际上也无法进行清扫的车厢里,湿滑的地板上布满了烟头、瓜子皮、水果皮和大大小小的废纸团等垃圾,混浊的空气越发浓重刺鼻。需要上厕所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厕所门口始终都在排着长队。有些带着孩子的旅客们,不得不把尿急的孩子们,一趟又一趟地抱到车厢的门口处就地解决问题。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缺少公共道德意识的成年人在相互掩护下,为图自己一时的痛快和方便,去做那种令人不齿的龌龊事。门口夹道的活动地板上空隙多,即便不会尿流成河,但时间久了,淡黄色的冰却连成了片,尿酸的气味弥漫在整个车厢里。
    许多没有座位的乘客,因为耐不住寂寞和无法忍受的旅途劳顿,已经开始把自己放倒在别人的座椅底下,轻松而又惬意地径自臆想那些凡能想到的人间美事了。甚至还有人漠视公共秩序,干脆躺倒在车厢的过道里,任由来来往往的过客俯身探脚,蛇行般躲过,只管自己悠然自得地闭目凝神,去完整构思那种或可使他彻夜销魂的人间美梦。
    我突然想到,自从踏上了回家探亲的旅程后,各种乌七八糟的乱象是否与兵团内部突然实施的探亲政策有些关联呢?如果说兵团方面事先与地方上的各有关单位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协调,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毫无疑问,提前安排兵团战士的探亲假是件大好事,特意赶在春节之前做出这样的安排,更是一项极具人性化的举措。但是人数众多,又过于集中在春节前夕,领导机关显然对此缺乏缜密的思考和研究,不但使兵团内部在具体安排上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混乱,也给地方上的交通运输部门出了一个大难题,这是否也算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呢?
    前方不远处,一对青年男女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面含羞涩却又粘腻地搂抱在一起,似真似假地正在争抢一本杂志,一个手举杂志假意躲闪,一个奋力争夺,手却总是落在别处。看他们那种含情脉脉、似嗔似怪的甜蜜表情,半推半就、假戏真做的温存姿态,一定是初尝热恋、情不由己的一对情侣,而争抢杂志不过只是这对恋人心有灵犀的、也是一种无法克制的表现形式而已。通常来说,在封建思想极其浓厚的社会氛围下,他们的“表演”既是一种令人羡慕、甚至是令人嫉妒的“西洋景”,同时又是一种被普遍视为超越世俗观念的不端行为。车厢里很多人都在以不同的眼神,审视着这对年轻的情侣,似乎很难相信,他们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的藐视“规矩”,如此的“不顾廉耻、胆大妄为”!
    不过,这种难得一见的场景倒也提示了我,虽然归心似箭,但路途却是漫长的,在临近出发之前,我特意翻出了两本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文集带在身上,一本《呐喊》,还有一本《彷徨》,都是我在闲暇时爱不释手、且百读不厌的精读本。既然无所事事,何不读书消磨剩余的无聊时光呢?于是,我随意取出了《呐喊》捧在手中,可尚且未及翻开就被来往的乘客不时打断,我不得不加着小心左躲右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0 10:10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