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十二章回家探亲之年味亲情之二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708

帖子

71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11:0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9 11:11 编辑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十二章回家探亲之年味亲情之一)
    高考结束后,不知是那些黑幕背后的操纵者们良心发现,真打算为深受其害的大哥提供预定的补偿,还是想以称心如意的职业作为诱惑,从而彻底打消大哥或有的查明真相的计划,他们先是在暗地里巧妙地利用与那个黑幕毫不相干的人,做贼心虚地去四处打探大哥的口风,继而又向大哥频频抛出了所谓爱惜人才的橄榄枝,诚恳有余地进行反复游说。总而言之,他们希望大哥凭借自身扎实且深厚的文化功底,接受一份既体面又光荣的教师工作。在不了解真实背景的情况下,大哥别无选择,只好接受了或许正是那只肮脏的“黑手”抛来的橄榄枝,就此投身到文化教育领域里,成为了一名从事教学和教研的教育工作者。然而,表面上的皆大欢喜,究竟谁才是那个不为人知的真正的受益者呢?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在黑幕背后精心策划出来的真故事,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最终成为了一个永久的不解之谜。
    我兴冲冲地闯进母亲的房间,家里只差父亲和三姐尚未下班回家。两个儿子,加上格外疼爱的长孙在同一天里,分别从外地回到北京的家中,母亲高兴得简直不知道做些什么才好,茉莉花茶已经放在了茶壶里,不等倒上开水,转而又去拿烟了,接过乱哄哄的一句话茬,差点又把烟卷放进茶杯里。为让老母亲和我们兄弟俩多聊一会儿,大嫂抢着要把沏茶倒水的事全都包揽下来,老娘却不允许,连称他们路途辛苦,坚持让大嫂也坐下歇着。一家人就这样挤在一间小屋里,温馨而又热烈地东拉西扯聊着闲天。
    不久后,父亲和三姐相继下班回到家里。看到我以及大哥全家都已聚齐在家中,父亲自然很高兴,还刻意炫耀地领着自己的长孙,专门跑到附近的副食品商店,精心选购了一些计划外(凭票、本供应)的年货和一斤散装的北京特产二锅头酒,说是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家(大姐在宁夏,二姐也是教师,她们都已成家,不能来京过年。父亲母亲全都固守旧理,在他们的眼里,出嫁的闺女只能算是理论上的自家人。)提前过一个团圆年。
    老父亲一向严肃,平时从不喝酒,况且血压偏高,也受到母亲的一定限制,今天他却坚持破例多喝上几杯了。大哥还是有点儿酒量的,但出于对职业的敬畏,或多或少也有性格上的原因,他也极少饮酒,碰到无法推却的应酬,也不过礼节性地浅酌即止,从不过量。只在逢年过节或放假的时候,亲戚朋友们聚在家中,他才会放开酒量,尽兴地多喝几杯,偶尔还会不惜一醉。
    尽管钟表的时针尚需再转上几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除夕日,但是一家人难得在同一天里欢聚一堂,依然充满了年味亲情的喜庆气氛。团圆家宴的菜谱里有大哥从老家带来的花生米、海虾、海蜇、海鱼、蚶子,也有我从内蒙带回家中的葵花籽和新鲜的羊肉等。老父亲更是心血来潮,坚持亲自下厨,为全家老少炒上几个自称是最拿手的好菜,满满的一桌大菜,绝对算是一顿多年未见,而且是充满年味的节日盛宴了。
      大哥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孝子,他熟知“善事父母孝为先”以及“为人子者须尽孝”等延续了几千年的持家古训,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践者。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迫不及待地想要伸手去抓肉吃的时候,立刻就遭到了他的严厉斥责。他深深地疼爱自己不满三周岁的儿子,但绝对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在饭桌旁,长辈不动筷子,做晚辈的岂有擅动之理!道理讲清后,他拿起筷子,恭恭敬敬地先为两位老人逐一夹去那些不常吃到的好菜,酒杯中斟满了刚刚烫过的热酒,然后又十分动情地说些祝福的话。大哥的一举一动,对我们来说总有极大的感染力,这并不在于他说了些什么,而在于他平时一贯恪守孝道,身体力行。遇有不同意见,他总会心平气和地与父母充分交换意见,从不简单地忤逆父母的意愿,甚至就连大声说话都不曾有过。
    就我自己下乡插队之前而言,孝敬父母的话题其实也并不陌生,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只是轻描淡写地挂在嘴头上而已。经历了两年多屯垦戍边的实践,我才渐渐懂得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孝顺也才开始落实在了行动上。此时此刻,我在大哥的带动下给父母夹菜、斟酒,完全是出于纯真的孝敬,并非一时冲动,更不是顺势敷衍。
    三姐和妹妹当然也一样不甘落后。就连淘气的小侄子都懵懵懂懂地模仿着凑起了热闹,然而好吃的东西几经犹豫后,最终他还是选择送到了自己的嘴巴里,一副天真烂漫的贪吃相,时常引起全家人一阵又一阵幸福的欢笑声。至于给爷爷倒酒,也只是顽皮使然,一双还不十分协调的小手,总会把酒洒在桌子上。如此萌笨的表现,明明是在浪费,可一贯节俭的爷爷却一反常态,非但不去制止,反而故作姿态,歪头侧目,笑呵呵的坐在一旁拍手称快,只管怡然自得地独自享受这份难得的天伦之乐。我知道,这样的场景,老父亲已经期待了很久,何况一些与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已经是四世同堂的曾祖父了。
    平日里,父亲最讲究那些世代沿袭下来的陈规旧俗,长幼有序自然不能排除在外,因此他很少给我们这些长大的孩子们主动夹菜,但对自己的长孙却总是例外,后来干脆把他抱在自己的大腿上,专门挑选桌上最好的饭菜喂给他吃。善良的母亲虽然同样讲究各种各样不可偏废的旧礼俗,可在这样的日子里,她总是把那些好吃的饭菜尽量拨到我们的饭碗里,对我这个远道归来的新农民和我的小侄子更是一视同仁、格外关照。只要儿孙们高兴,始终是她最大的幸福。
    三代同堂,从外地分别来到北京的却占了全家人口的一半,对于我们这个刚刚聚齐,又增添了一个第三代男丁的大家庭来说,既是一个新开启的,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团圆年,无论是老幼之间的一句祝福,还是简单的一次夹菜或碰杯,不但增加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感受和新鲜乐趣,也体现出了全家几代人浓浓的血脉亲情。而在此前,这样的情感我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在我的孩提时代,每逢过年,唯有自己高兴才算是过年。一挂不过百头的小鞭炮,那可舍不得一次放完,要等待仔细拆散后,变换着花样,一个一个地去燃放。每每听到一声清脆的爆响,看到邻家的孩子们激灵地扭转头,双手严严地捂起了耳朵,年味好像才伴随着自己得意的笑声一齐释放出来了。小小的一个半残的哑炮仗,也不会轻易丢弃,取中折断后,从衣兜里另取出一个,把火捻夹在中间,点然后先看呲花,再听破空的一声脆响。倘若手提的彩纸灯笼不小心被内置的烛火焚毁,沮丧的心情立马像是重新回到了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天都要塌下半边来。再长高点儿的时候,穿上一件新衣,吃上几块肥肥的红烧肉,衣兜里再揣上几块压舱石般轻易舍不得食用的水果糖,都要高兴得四处去炫耀、吹嘘一番,仿佛自己的体面,也为新年的喜庆增添了一些额外的光彩似的。那时候的年味,在自己幼小的心灵当中,很难感悟到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只不过是一种并不常有的满足感,突然之间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已,纯粹理性的年味亲情尚未真正地培植起来。
    酒足饭饱,一家人聊天的兴致仍然很高,直到年幼的侄子睡熟了,次日又是大年三十,过年的许多准备工作还有待于完善落实,父亲也在连声示意家人各自去休息。那时候,家里只有两间住房,我和大哥临时挤在父亲母亲的房间里,大嫂带着小侄子和姐姐妹妹挤在隔壁一间。
    就要睡觉的时候,母亲给我找来了一件旧棉衣让我换上,并要我把脱下的棉军衣放在墙边的椅子上。很显然,老娘早已看到了我那件奇形怪状的棉军衣。尽管隔着外罩无法看到棉衣的全貌,但是,仅凭两边既不对称,又不规整的领口,以及鼓鼓囊囊的棉衣下摆,其它的部位也未必不出现有碍观瞻的同类问题,因此她老人家断言,棉衣肯定是我自己拆洗过的。俗话说,知子莫如母,母亲了解我遇事从不轻易求人的秉性。当看到我的棉衣上那些大小不一、歪七扭八的针脚,手里捏着鼓鼓囊囊的棉衣底边时,母亲的眼窝里闪现出了伤心的泪花,但最终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她十分慈爱地轻声嗔笑道:“难为你过如此艰难的日子,如果当时你肯拉下脸来,请一个略微懂点儿针线活的人出面帮忙,哪怕只是稍加指点一下,再差的效果也不会弄得这般惨不忍睹。真没想到,好端端的一件棉衣竟然被你弄成这般模样!原以为你能自己动手拆洗棉衣是件好事,说明你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了,可现在看来,差距仍然很远。即便想要夸你几句,也很难找到恰当的语言,勉强送你几句好听的话,还不是跟讽刺挖苦一个味儿?”当母亲听到大哥对我进行正面鼓励的时候,老人家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放下手里的针线不失时机地转变了话题,她面含着微笑,试探着问我,说:“连队里有那么多年轻的姑娘,当时就没想过去找一个差不多的帮你拆洗一下?”
    我自然知道老娘的用意,所谓“差不多”,肯定是指相中的意思。事情如果真像老娘所说的那样,把拆洗棉衣当作打开那扇甜蜜大门的敲门砖,或许可为解决今后的婚姻问题起到加热升温的作用,甚至一路坦途,最终幸运地迈入人生旅途中那个梦寐以求的婚姻殿堂,也未可知。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话外之音,母亲在此前与我闲聊的时候已经数次向我提及过。儿子长大了,而且,很有可能永远都回不到自己的身边来,婚姻问题自然是装在老人心中时刻都难以放下的一桩大事情,她总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日子就会过得踏实些。或许在她老人家的眼里,自己的儿子还没那么出众,谁家的姑娘会轻易看上自己的傻儿子呢?为了给我留点儿面子,她才不好意思点破罢了。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个刚刚二十岁出头,又是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思慕一个心仪的姑娘,原本是件正常的事,而且只要发育正常,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回避的,这既是一种青春期的自然冲动,也是出于对意中人那种优秀人品和优雅气质的欣赏与爱慕。只要不存在变态的心理问题,大可不必讳莫如深,硬把光明磊落的事藏掖在阴暗处。有句俗话说得透彻:谁家的后生不多情,谁家的女儿不怀春?这样的话实可谓“话糙而理不糙”。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圣贤达人,还是市井百姓、凡夫俗子,更不要说那些土匪山贼、泼皮无赖们,哪一个能够清心寡欲,彻底把自己置身于男欢女爱的常理之外呢?只爱美人丢掉江山的痴情皇帝在中外正史,或者野史外传中并不鲜见。只不过在多数人的面前都有一条文明和道德的底线,坚守或者把持住了,就是正常的,甚至是高尚的,缺乏定力,或者任意越过了,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邪恶的。许多年轻的战友们聚在一起,常常谈论起这样的话题,有人说得更加直白:“面对温柔贤惠、端庄大方的漂亮姑娘,谁敢自称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活神仙,可以不动凡心,不生爱慕之情,不想去追求?敢说这话的人要么虚伪,要么有病,总而言之一句话,就算你是真神也欠抽!”我认同这样的观点,就连堂堂的灵霄殿前、并且早已得道成仙的“天蓬大元帅”尚且不能免俗,最终还不是酒后失德,才落得一个人间、仙界皆不容的尴尬境地?这正是:
                                  天蓬破戒 错投猪胎

                        鬼使神差迷心性,擅闯广寒戏嫦娥。
                        天庭难容贬凡界,方悔破戒变猪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0 09:54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