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十二章回家探亲之年味亲情之四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708

帖子

71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11:2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9 11:28 编辑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十二章回家探亲之年味亲情之三)
    他还建议我一定要重视对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是一切文化知识的重中之重,不打好坚实的汉语基础,是无法学好其它文化知识和更多其它专业知识的。况且,学习母语至少不会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束缚或限制,不会被人当作“封资修的糟粕”,或者“走白专道路”的小辫子,屡屡遭受批判。此外,学习的目的不但要明确,关键还要注重实际效果,如果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非但效果不好,还会走弯路。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养成边学习、边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尽可能多写一些读书笔记,好处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可以增强理解和记忆,其二,可以提高文字水平,熟练掌握使用文字的技巧。在暂时还不能实现专业化学习的现实条件下,要尽可能扩大读书的范围,或者说博览群书,尽管这只能算是泛读,但毕竟学到的知识越多,视野就会越宽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遇到一时无法弄明白的问题,要设法通过其他书籍或其他途径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不能不了了之,得过且过,更不能强不知以为知,因为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会影响甚至直接误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关于阅读小说的问题,他认为许多人对于阅读小说存有不少模糊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思想认识。在这些人的眼里,似乎所有的小说都属于闲书,根本就无助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无助于知识的积累。甚至以为,小说中一些不太健康的东西,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进步,消磨人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意志,进而丧失实现个人理想的动力。即便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偶尔翻看一两本思想性较为健康的文学作品,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也要适可而止才行。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在现实生活中,只要能够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好专业学习和阅读小说的时间,不沉迷在低级庸俗的文学作品中也就是了。
    他还特别强调说,各种文学作品的作用是绝对不可低估的,一部好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也是一种文学艺术,是人类思想和文字艺术方面取之不尽的宝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无论是直接的,间接地,还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随时随地都能在我们的思想上和行为上,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文学巨著影响了中国多少代人?以至于历代学者对它们的研究从来就没有终止过。英国人说过,莎士比亚是那个时代的灵魂,他们宁可丢掉东印度(原属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因此,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在英国人民心目中那种不可撼动的历史和现代地位,以及对他们的影响之巨大,由此便可略见一斑。相反,如果把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仅仅当作故事看,只当热闹看,那就只能算作闲书了,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阅读的实质性意义,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谈到读书学习的动力问题,他深有体会、也饶有兴致地说,要善于把枯燥转化为兴趣,再把兴趣转化为自觉,这是从被动读书再到主动读书的变化和飞越,是读书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或许也算是大多数读书人必须经历的全过程。学龄儿童初识传承了几千年的象形方块字,有多少是凭天然的兴趣和天生的自觉开始起步的?兴趣是逐步培养出来的,自觉则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断辩明事理的过程中悟出来的。当你运用所学知识,不断了解认知周围世界的时候,你就会感悟到知识的强大力量,自然就会增强求知的欲望。比如说,阅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部专著,如果不做专门的课题研究,只做泛读,那一定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你阅读过的部分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对某种生物的进化得到了印证,解决了你心中的一些谜团,就会让你感到豁然开朗起来,你就会觉得有所收获了,即便你把它当作小有的成就也不算为过,你阅读下去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大增强。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数学的学习上,当你解开一两道数学难题的时候,也会产生继续解题的浓厚兴趣。通常来说,在读书学习的初始阶段,你只管硬着头皮、耐着性子学下去,学习越深入,求知欲越强,兴趣越浓厚,也就越广泛,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便会成为可能。
    说到此处,他凝眉沉思片刻,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继续强调说,但是,千万别把兴趣当作读书的唯一动力,在众多爱好,或者说在众多诱惑面前,说不定哪天你就会移情别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方面去。文化学习的主要动力源于自觉,而所谓自觉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求欲望,希望通过不断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能使自己脱胎换骨,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心中坚定树立起来的奋斗目标,并且下定决心,通过不懈努力,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争取在工作上和事业上能够有所作为,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惟有自觉才是文化学习的真正动力,非此而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当然,如果只读死书,书中的深刻内涵不与实际相结合,就无法实现读书的目的,更不可能获得读书的乐趣,读书就会变得索然寡味,读书的欲望同样也很难保持下去。这样的人要么是他不会读书,要么就是不知道为何读书。至于那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他们本就游手好闲,乐得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即便是嗟来之食,亦会欣然受之,自然不会把丝毫心思用在读书学习上。
    他继续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两种有趣的现象,很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加以研究。其一、知识越是贫乏的人,就越是容易盲目满足,甚至喜欢在人前卖弄,有点儿一知半解,尾巴就要翘到天上去。这样的人要么真无知,要么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故弄玄虚,企望耍弄一些自欺欺人的小把戏,为自己壮壮声威,贴点儿象征博学的花妆,而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文化知识如同浩瀚无际的海洋,个人终其一生所学,也不过只是沧海一粟,就算是冰山一角,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其二、读书越多的人,越会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贫乏,求知欲也就越强。这样的人往往反倒是谦谦君子,事事处处低调做人。
    此外,读书还有另外一种境界,那就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享受,正如古诗所说的那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乐趣也许只是一种完全超越文化学习和奋斗目标之外的读书动力。处在这样的一种境界当中,人们只把读书当作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终极享受,只求在读书中寻找到更多的满足和快乐。比如说唐、宋两朝的文学创作及其辉煌的成就,迄今为止都是中国历史上鲜见的巅峰时期,许多诗词歌赋都被奉为千秋万代的不朽之作,而且这种观点也是继唐、宋两朝之后,历代文学界和史学界人士的普遍共识。当你徜徉在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里程碑似的文学艺术宝库之中的时候,仔细揣摩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会令你感到兴奋不已,使你的心灵感受到极大的震撼。
    为了充分表达他此时此刻早已溢于言表的切身感受,他从上衣的口袋中分别掏出了随时随地携带的钢笔和笔记本,面部的表情也立刻显得凝重起来。他轻轻地掀开到一页空白处,非常认真地抄写了一首古诗。我从他瞬间变化的面部表情、并且一改平时笔走龙蛇、自由流畅的书写风格来看,我能明显感觉到,在他持笔准备书写的那一刻,他是满怀景仰和敬畏之心的。写好后,大哥把笔记本递给我,他知道我不太喜欢古诗词,索性也不等我是否有意阅读下去,便径自轻声地吟诵起来: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随后他又耐心地对我讲解说,这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小诗,题为《春雪》。此诗看上去不过寥寥数语,诗文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未见引经据典,即便只有初中、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照样可以朗朗上口,读通读懂。然而,其意境之美妙,构思之精妙,用字之巧妙,实可谓下笔如神,实在令人赞叹不已。在诗词的前两句中,几个关键字很值得玩味,其中“新年”自然是指农历年,现俗称春节,是诗作内容的时间点,标志残冬将尽,春回大地。然而,简单一个“都”字,却又凸显诗人深怨春天的姗姗来迟,盼望春天到来之心切,由此便可略见一斑了。“惊”字则充分表达了突见春草萌芽,春天终于在热切期待中出现的那种惊喜的心情。后两句中的“却嫌”和“故穿”更是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神来之笔,既赋予了春雪的灵性,仿佛与诗人心有灵犀,它之所以择时而至,就是要把诗人眼中过于单调的春色装点得更加灵动飘逸,更加妖娆绚丽,与此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诗人那种情趣盎然,借景抒情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诗人的心目中,虽然惊喜地见到了春草的萌芽,可毕竟还不是争芳斗艳、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所以就连白雪都嫌春色晚,漫天飞舞、纷纷扬扬地赶来,穿过庭树,争作料峭早春的飞花了。
    他说,在一般人看来,草芽和春雪不过只是季节交替轮回的自然产物,但是,诗人却以极其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大自然瞬间出现的变化,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只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极有情趣,又极富动感的春景图画。而“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又何尝不是诗人通过无限美妙而又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幻化而成,再用精心锤炼的文字,描绘出来的独特春景呢?这种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每每读来,其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精炼的文字,都会让人产生源源不尽的艺术享受,总会有“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的那种令人悠然神往的奇妙幻觉,从而让你产生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愉悦感。
    尔后,他又连续给我写下了宋代著名文豪苏轼的两首诗,让我在茶余饭后,自去慢慢细品。两首苏诗分别是: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0 09:56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