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十二章回家探亲之年味亲情之六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708

帖子

71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11:5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9 11:52 编辑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十二章回家探亲之年味亲情之五)

    父亲醒了,每天早睡早起,他早已经习惯成自然,看到母亲一夜未睡,他充满关切地嗔怪道﹕“身体本来就不好,还强撑着熬夜,熬坏了身体,哪头上算?过年的准备工作也可以让孩子们分担一些嘛!”
    母亲却故作轻松地开着玩笑回答道:“你要是看不下去,今天就别去上班啊!有你在家,我还巴不得白天踏踏实实地睡个好觉呢!”
    在父亲母亲的面前,我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劝说父亲不去上班肯定是徒劳的,母亲为我的事已经忙活了整整一个晚上,此时劝她放下手中的针线,同样也是毫无意义。实际上母亲手里的缝补工作也接近尾声了。
    父亲吃过早餐,匆匆地收拾好行囊上班走了,他拒绝退休后可以享受弹性上班的优厚待遇,甚至就连借故推迟上班的念头都不曾产生过。我已经穿上了那件整旧如新的棉军衣,而且瞌睡连连,早就打算去睡觉了。可是母亲却像是一部永远也不知道疲倦的机器,为了家人的洗漱和早餐,扯动一双小巧但又十分可笑的小脚,里里外外、步履蹒跚地忙个不停,看了总是让人感到心酸难过。
    家人们聚在一起开始吃早餐,我悄悄地告诉大哥,母亲一夜未睡,早餐后无论如何也要让母亲尽可能多休息会儿,这样的事,也只有大哥出面劝阻,才可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由于连日来的旅途疲劳,况且昨晚又是彻夜未眠,简单吃过早饭后,我实在打不起精神再做任何想要尽些义务的事,起身离开时,我几乎勉强撑开眼皮,提醒母亲也要抽空休息一会儿。母亲虽然并未明确表示赞同与否,但却特别叮嘱我的小侄子,不要再去隔壁房间打搅我休息。
    来到儿时居住的小屋,我脱掉棉衣,几乎倒头就睡,睡得是那样深沉,那样香甜,仿佛睡眠功能中的潜意识(如果存在的话)瞬间就被困倦挤占了全部的空间,就连日思潜入梦的神秘通道也被完全阻塞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猛然间醒来,睡眼惺忪的,还像是在连队里那种晨操在即的感觉,我条件反射般立刻弹身而起。然而,窗外阳光明媚,身边也无任何动静,隐约听到炮竹忽近忽远、断断续续破空的响声,我看看桌上的钟表,还不到十点钟。恍忽间,我竟然一时无法理清,是自己尚未从半军事化管理的惯性中转过神来,还是由于疲劳过度真的睡糊涂了呢?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那么合乎常理,在通常情况下,如此疲劳缺觉,该是雷声阵阵惊寰宇,好梦连连乐逍遥才对呀!当我拿起母亲为我连夜修补过的那件棉军衣时,我才豁然顿释:昨晚与大哥一次收获颇丰的秉烛夜谈,慈祥善良的老母亲倾注在那一针一线上的母子亲情,还有同家人团聚在一起的那种幸福快乐的时光,一幕幕闪现在我的脑海间。那是一种完全饱和的年味亲情,已经渗透到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经里,处在这样一种情景交融的兴奋状态下,沉睡又能持续多久呢!我赶忙穿好衣服,难得与家人们团聚在一起,我可不愿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消磨在太多的睡眠上。
    母亲的房间里静悄悄的,我唯恐打搅了母亲休息,隔窗探头向屋里面看去,却见母亲正在用力和面,小妹也在旁边忙着什么。
“怎么还在忙啊?您一直都没抽空休息一会儿吗?”进门后我急切地问道,颇有点责怪的意味。
    没容母亲说话,妹妹抢先回答道:“还说呢,大哥大嫂他们出门后,妈也就在床上躺了半小时,还不知道睡着了没有,说是家里人多,过年的事儿还有好多都没有安排好,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小妹的语气里同样透露出责怪的意思。随后,她偷眼调皮地看了看母亲,继续说道:“大哥大嫂是怕影响到你休息,所以,吃完早饭后,他们就带着孩子去北海公园了,如果有空的话,还想顺便再到景山公园,去看看崇祯皇帝上吊的那颗歪脖树呢!”
    我很想劝说母亲马上去休息,但也清楚未必就能如我所愿。眼看已经接近午饭的时间,我只好改变主张,力劝母亲饭后一定要好好地休息一下。我从小就不做任何家务,而且对此根本就不屑一顾。母亲是家庭妇女,日常家务基本上都由母亲亲手操持,况且还上有姐姐下有妹妹,即便我偶然心血来潮,想要伸手帮上一把,敷衍的成分又太过明显,也不能让家人放心,久而久之反倒是心安理得,习惯成自然了。说起北京有什么变化,母亲和妹妹都赞成我到街上随意走走看看。
    一觉醒来,当我再次行走在东四北大街上,昨日初进京城时那种不同寻常的印象(广阔天地的眼界),似乎重又回到了正常状态。实际上,所到之处,一切如旧,京城并无明显的变化,只是显得萧条了些。
    家离隆福寺胡同很近,那里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也是我下乡插队之前经常光顾的地方。带着浓厚的兴趣,我信马由缰踱步而去,沿街两侧有很多熟悉的大小商铺忍不住都想进去看看。让我感到新奇的是,时隔两年多,商铺的售货员居然普遍学会了欢迎顾客的文明用语(据传,此为学习张秉贵、树立服务行业新风的新举措),但有顾客跨入店铺的门槛,多半会有售货员站在某个角落里,也许是双手托腮、迷迷瞪瞪地坐在货箱上,抑或蹲在内侧的柜台下,冷丁地嚷上一两嗓子:“为人民服务!买什么!啊,啊,哈……哈欠!” 仰面朝天,嘴歪眼斜地打过长长的、也是惬意十足的一个哈欠,那位服务员仿佛突然想起了什么,慌不迭地找补道,“为人民服务!买点儿什么——您哪!”售货员们所用语言虽然貌似“文明”,冷冰冰的表情和生硬的话语却藏不住以往那种“为人民服务”时脸难看、话难听等陋习的尾巴。显然,售货员们尚未习惯使用这些服务于人该用的文明用语,只不过在某种新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下,才勉为其难地凑齐了下半句,使规定使用的文明用语丰满起来。
    初次听到这种不知从哪儿冒出的、阴阳怪气且又冷冰冰的声音时,我既感到很不习惯,又感到很惊奇,有时竟然像是受到了惊吓,很有些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感觉。每当有幸撞上这样的场面,不等走出店门,脑海间总是难免生出许多感慨,甚至担心:如果是那些囊中羞涩,并且心怀忐忑只想进店逛逛的稀客,或者是那些初进京城的外地农民,听到这种冷漠生疏、且又离奇古怪的声音,怕是要提防打劫般,慌忙捂紧了钱袋子,说不准还会有人激灵地连连打上几个冷战,溜之大吉呢!
     然而,这样的场景几经出现后,我却又有了新发现。店铺里的售货员很少有人用正眼看待进进出出的顾客们,他们的面部表情是那样的冷漠僵硬,说话的口气又是那样的生硬粗鲁,那种明显口惠而实不至的景象,反差实在是太大,完全没有表现出与他们口称“为人民服务”相匹配的服务热情来。相反,店员们扎堆儿凑在一起嗑瓜子,聊大天,抑或是狎昵肉麻地打情骂俏,倒有另外一番别样的光景。看来,美好的一句欢迎词也只是例行公事,勉强被他们当作一项重要的服务考核指标来完成了。更有甚者,个别店员还会把找回的硬币随意地抛洒在柜面上,即便是滑落到地下,甚至翻滚到犄角旮旯里,他们都不会略微表示一下应有的歉意,任凭顾客蹲在地上四处寻找,只把全部兴趣匆匆投入到先前关心的那些事物上。瞧他们那副不耐烦的样子,就算打发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穷叫花子,大概也不过如此。
    然而,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面对售货员极其恶劣的服务态度,进进出出的顾客们,非但无人计较,反而点头哈腰、讪讪退去。若非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何至于个个低眉顺目、忍气吞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一家店铺门外十分好奇地询问一位由于问话太多,而刚刚受到过售货员厉声呵斥的男性顾客。他满脸无奈地望着店门,大声抱怨道:“在商品奇缺,又是凭票、凭本供应的情况下,附近的居民一旦忍不住,冒犯了那些态度恶劣的售货员,他们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只会变本加厉,任意缺斤短两,处处刁难你。况且,副食本和购物本的使用受到区域的严格限制,离开附近的商店,别地儿的商品也不会卖给你。与他们计较,最终吃亏的还不是你自己?”
    我终于明白了,难怪一些售货员总会摆出一副手握生杀大权那般牛气冲天的神气来!常听人们说:“时势造英雄”,且看身边事百态,果真难得有例外!走马观花逛过几家店铺,总体感觉,商品的供应很难令人满意,尽管已在除夕日,可店铺里的各类商品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琳琅满目,反倒是品种单一,可供选择、可以替代的用品也不多见,节日里的专供食品和其它各类商品大多为凭票或凭本供应,有些货柜里干脆断档无货。
    隆福寺胡同——顾名思义是因有隆福寺而得名——是一条东西狭长的小胡同,地处东四牌楼(由于十字路口四面对称的牌楼早已经拆除,只剩下一个留存在记忆当中还在习惯性沿用的地标性称谓了),东临东四北大街,西近北京美术馆,胡同的东口向南可至东单、天坛,向北可通国子监、雍和宫,不愧为京城里的黄金地段之一。这里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利。在这条狭长的小胡同里就集中了明星、长虹(原名:蟾宫)、东四剧场和工人俱乐部等多家知名电影院,民航总局和人民市场在胡同的中间偏西地段,可以南北隔街相望。“文革”以前,胡同的两侧全是各具特色的商铺,鲜见普通平民居住,街面上各类摊贩随处可见,携筐背篓的流动商贩频繁穿梭于人流之间,不同方言、音频迥异、似歌如谣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云集在这里的京城传统风味小吃,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品广为人知,深受青睐,所到之处无不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热闹景象。即便是在寻常时候,这里也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重大节日期间,更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境虽然不至于拮据窘迫,可也绝不富裕,自己能够支配的零花钱自然是少之又少,手上但能凑足三四分钱,通常总会跑到附近一家不足二十平米的儿童书店,租借几本小人书(连环画),坐在店里的小马扎上看上一小时,算是当时比较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了。有时候难得答应母亲的要求,到街上买些日用商品,剩余的七八分钱定会当作跑腿费,死皮赖脸都不再上缴,我也因此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暴发户,然后就会紧紧地捂住装了几枚硬币、但却敞口的上衣口袋,屁颠颠儿地跑到隆福寺胡同里,围着糖耳朵、驴打滚、关东糖、棉花糖、冰糖葫芦,或者是油炸麻花等摊位转个不停,心中还要反复算计着,究竟买些什么才会既划算,又能饱口福呢。在过惯了清苦生活的那些日子里,面对这些传统的美味小吃,其诱惑力还是显而易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0 09:55 , Processed in 1.1232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