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8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返乡考察纪实(上) ——内蒙古五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复制链接]

7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22:5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津二十中知青 于 2015-11-26 00:04 编辑

返乡考察纪实(上)
——内蒙古五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离别四十年今日回五原
    今年3月28日至4月14日,我和中学同学史大开结伴回到46年前插队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团结村五社。
    团结村五社地名叫西杨六圪旦。团结村,是过去的生产大队,有10个生产小队。五社,是过去的第五生产小队,现在叫第五村民小组,是最小的农村组织。
    1969年5月4日,到西杨六圪旦插队的我们多是天津市二十中学六八届初中生,即“老三届”最后一届学生,共7男9女16人。当时,全小队加上我们也就120多人。我们走后外来了11户,土地承包分地时全社43户,230多人,1600多亩土地,人均分地七亩半。现在,一些人乃至全家进城讨营生,在社里的也就30多户,140多人,种地的有四五十人。
    我下乡时离16周岁还差大半年,说是知识青年,还是个孩子、当地人眼里的小后生。那时,男生多剃光头,武官队长说我和他一样是黄眉毛,还说北边有个地方叫白眉圪旦,就叫我“黄眉秃子”,叫来叫去,被叫成“黄绵秃子”。
    乡亲们听说“黄绵秃子”回来了,买菜炖肉热情款待。在乡亲们热炕头上,大家兴高采烈的回忆共同劳动、出民工时情景,笑谈偷瓜往事,互问家人情况,打探其他知青情况,情深意浓。
    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变化巨大
    我1972年8月选调回天津上学,离开西杨六圪旦快43年了。返乡后,感受变化最大的是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从天津到五原有了直达列车,上车睡一觉,转天中午到达。绝大部分村子都通了柏油路,少数人家也有了小汽车,从车站开到村子30里的路程也就十几分钟。接站老乡讲,临河机场离村子只有30多里,可以直飞北京、天津。
    村南十里路去县城的土路现在是110国道,南边还有高速公路,东连包头、呼和浩特、北京,西连银川、兰州。国家正在建设京新高速公路(G7),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直插新疆哈密,建成后比现在经宁夏、甘肃缩短1300多公里。到那时,巴彦淖尔市将成为“一带一路”交通枢纽,西部重镇。
    过去家家点煤油灯。现在通了电,家里有了彩电、冰箱、冰柜、洗衣机、电饭锅等诸多家用电器。村子里通了自来水,一年也就交一二百元钱。当地水位高,很多家花不了几百块钱打个机井,一开电门水就提上来了。村里人很少装固定电话,用计算机上网的只有三五户,但家家都有手机,通讯很方便。
    村里还有几家住着整修好的土坯房,冬暖夏凉,也很惬意。绝大多数人家盖了砖房,家里装修的干干净净,个别人家的装修堪比城里的住房。全村住宅用地占了300多亩,几乎家家圈了一亩多地的院子,有些人长年住在城里,村里还空着五、六处住房和院落。
    过去打草晾干了做饭取暖,也烧牛粪。现在,用葵花秸秆烧灶、烧炕。取暖更多用煤,鄂尔多斯的煤既好点火又耐烧。有的人家里安装了暖气,大多数家里使用炉子烟筒。做饭也用电、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三、自然生态未遭破坏
    以前吃糜子米吃得吐酸水,没有油水、吃不上肉。现在吃的都是大米、白面、豆油,自己家养羊、养鸡,长年有肉吃。
    当地治安状况比较好,村里人家里、院子很少上锁。听老乡讲,以前还听说有偷羊的,现在没有了。夜晚,整个村子人不吵,狗不叫,羊也不咩咩,一片寂静,宛如仙境。
    过去,当地冬季零下30多度,天气很冷。现在暖冬,最低气温零下20度。听村民讲,冬日风不多了,也不再穿皮袄了。春季的风还很大,沙尘暴依旧恣意肆虐。
    当地农村工业少,几乎没有污染。仰望天空,白日天空湛蓝,夜晚月儿弯弯,繁星点点,令置身于雾霾天、汽车尾气之中的城市人羡慕不已。
    河套地区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亦应限制重工业、杜绝污染工业,保护好蓝天白云。
    四、劳动人群和村容村貌变化不大
    村里55岁到70岁的人还在劳动,还是当年的劳动伙伴。40多岁的第二代不大会种地了,多在外边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混得并不好。十几、二十多岁的第三代都在城里,逢年过节随父母看看老人,有的根本没回来过。
    老伙伴们都老了,一脸沧桑,下地回来灰头土脸,满身是土。现在虽然能吃饱了,但并未吃好。冬春季还是吃酸菜,吃不上新鲜蔬菜、很少吃鱼、豆制品。长期食肉少菜,加上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很多人患有心脑血管病。当年一起劳动的社员,喜宗62岁突发脑溢血死了,胖子半身不遂,柱小子脑梗,谢家小三50多岁心脏安了五个支架,很多人还得上了糖尿病。
    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地,还在 “土里刨食”,生活都不宽裕,三分之一的农户争当低保户,争不上的还有意见。
    村里的路还是土路,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清明节前下了几场雨,到处泥泞,有的人家院子里也是烂泥一片,无处插脚。拉土垫路,再从后山拉几车砂石铺路,花不了一万块钱,村里有条件而不为,明显是干部不得力,村民不齐心。
    家家还用旱厕,很难“方便”。过去,一到天热臭气熏天,蚊蝇嗡嗡叫、蛆虫满地爬,我们每年都得菌痢,多是旱厕惹的祸。东部农村早就将旱厕改为水冲厕,当地有水,有条件将旱厕改水冲厕,花销也就200多元,建议当地政府作为提升民生工程进行全面改造。
    人畜依然共处。现在,村里养了3000多只羊,家家都是圈养。铁柱儿子、美英的二姐得了“羊憨憨病”,即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如果误诊、误治,容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或丧失劳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5
沙发
发表于 2015-11-26 09:54:48 | 只看该作者
当年插队在此村,
离开四十岁月整,
结伴重新回访来,
具体细节记叙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13 04:47 , Processed in 1.263602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