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7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逝去的岁月》连载

[复制链接]

103

主题

107

帖子

5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0 14:2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年点 于 2016-12-30 14:30 编辑

      升高中或上中专的考试是人生一次很重要的考试,但学校并没有组织我们进行考试前的复习。因为这一段时间已经不正常上课,广播报刊等宣传工具对北京副市长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和讨论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倾向于政治化。班级一些干部同学和一些关注时事的同学也为此开始了争论。我虽然不很关心政治,但从广播和一些同学的议论中也知道了一些内容,有时候也和同学进行一些争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虽然不很懂,但我小时候看过“小人书”,所以总认为海瑞是清官,是好人。对有的同学说:“清官是狐狸,脏官是恶狼,清官比脏官更坏。因为清官维护的是封建统治,而脏官是激化了阶级矛盾迫使人民反抗促进了历史进步,所以脏官比清官好”很不理解,因为这打破了我从小对清官的崇拜之情。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
当看到报上刊登的党中央“五一六通知”(见书后)后,我们才认识到这是一次严峻的政治斗争。党号召全国人民彻底批判混进党内、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各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批判反动的学术权威和各个领域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把解放后的十七年教育认定为执行的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要砸碎旧的教育制度。我们虽然当时不是很懂,但我们对党中央和毛主席是无限忠诚和无限热爱,容不得一点反对党和毛主席的行为和言论。当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革命青年应该弃笔投戎,投身到伟大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所以我们都认真地学习和讨论。党中央撤销了“彭陆罗杨”的职务,号召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天真无邪的我们也按着当时报刊上的语言,照猫画虎对“三家村”进行了批判。“一棵藤上三黑瓜,邓拓、吴晗、廖沫沙”的顺口溜也不绝于耳,和历次运动一样,上面喊什么,老
百姓就跟着喊什么。
      “五一六通知”可以说驱除了我们还妄想升学的想法,也驱除了学校里还残存的一点点学习气息,浓浓的火药味开始在学校中漫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以前幼稚
的人生理想也随着现实的巨变而灰飞烟灭了。一、   大字报
初一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何智老师讲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时就感觉读书特别神圣和获得知识的享受。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一种爱国志士的责任和义务。以前老师讲课,我们要认真学习;现在是国家要停课搞运动,我们应该事事关心踊跃参加。特别听说有人反对毛主席,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都气愤万分,决心誓死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誓死保卫毛主席。那时候毛主席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是无比神圣的,崇拜之情可以说远胜过爹娘。虽然我们对运动还懵懵懂懂,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是我们一贯的思维和做法。因此,我们都跃跃欲试准备投身到这场火热的斗争中去。
在报纸、电台公开批判“三家村”后,学校基本就停课了。学校也跟着大形势搞起了批判活动,但基本还都局限于在各个班级。班级同学对报纸、电台的有关报导开始了一些不同观点的争论,但也有极少数同学仍在默默地看书,对考试升学还存在一丝幻想。从“五一六”通知后,学校开始出现了大字报。但大都是学校各班的一些积极分子参与,规模还不是很大。其内容也多是随着报刊社论的精神和内容去写,联系实际相对很少,大字报的数量也相对不多。
在官方媒体公布聂元梓第一张给北京大学领导写的大字报后,我们学校一夜间也铺天盖地贴满了大字报。教室墙上和走廊两侧墙上全贴上了大字报;楼外墙上和校围墙等处也贴满了大字报。凡是能贴的地方都贴上了。但可贴的地方还是不够,又在走廊宽敞的地方挂起了铁丝也挂满了大字报;楼门外用席子搭起大棚也贴满了大字报,简直成了大字报的海洋。“批判资产阶级办学路线”、“打倒咸路赵”(学校党支部书记咸礼生、党员副校长路生印、非党员校长赵家实)等大字报充满了火药味。
学校和工厂,街道和商店等所有单位都铺天盖地贴满了大字报。当时,无论走到哪里,映入眼帘的都是大字报。大字报的全民化刺激了人民的情绪,一时间全国所有城市和农村、整个社会形成了暴风骤雨似的群众运动。写大字报当时是一种革命行动最好的表现,革命的好与坏和大字报写的多少、写的深度、被批判揭发的人是否被抓来衡量。前一段仅是跟着报刊批判公开提到的人和事,是置身事外表明一种态度,而现在却是身临其境对身边教我们知识的老师进行批判。
当时有一著名社论的题目叫《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所以各个单位都进行揭发和批斗牛鬼蛇神,牛鬼蛇神成为当时被打倒的人的统称。我校的大字报也纷纷都指向校领导和老师,政治运动在我们身边开始了,这是我们第一次身临其境卷入的政治运动,当时我16周岁。
各个班级有写大字报的,有批判老师的,有在辩论的。大字报前站满了观看的学生,他们边看边议论,也有的在辩论。批判和辩论都充满了火药味,表情激昂、严峻、愤怒,言辞激烈、上纲上线,全没了往日校园书声琅琅宁静学习的景像,整个学校一下沸腾起来,整个社会也一下沸腾起来。按当时的话说:是聂元梓第一张大字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熊熊烈火。毛主席于85日在中南海书写并张贴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充分肯定了聂元梓写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这无疑对大字报运动形式和当前“文革”运动,都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并推波助澜向高潮发展。
在这种革命高潮的影响下,我当时也很想参加运动,但实在是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样的大字报,对熟悉的老师思来想去总是找不出他们曾说过什么反动的言论,也不认为他们是很坏的老师。看到张贴的大字报的内容感觉都很雷同,基本上是对一些出身不好的老师说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几句话进行上纲上线。一张大字报对一些人进行了批判,接着就是很多大字报贴出来表示支持和声援;还有的是你批这个人,我就批那个人,批的人多、写的大字报多就代表革命觉悟高,但批判的内容大同小异。我找不出可批判的,也不愿意跟帮来表示革命,出身不好的惯性也让我不敢露头,因此我从没有写过一张大字报。但也不能置身运动之外,也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周围都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我就常和几个同学去看大字报,认为这也是了解运动和深入运动的表现。我们有时候在校内看大字报,也有的时候到校外看大字报。
在政治课上学习到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充满了金钱关系,到处散发着铜臭味,是肮脏没有人性、没有平等、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腐朽社会,而我国是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那时候虽然人民生活还很艰苦,吃得不好,绝大多数人衣服裤子都有补丁,但当时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学习雷锋无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此人们都以艰苦奋斗为荣,很少有金钱拜物教思想。人们有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社会风气也较好,人们的道德也相对高尚。当时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兢兢业业工作的领导干部可以说比比皆是,而贪污腐败的人却是很少很少,或者说我没有听说过。那时候提倡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现象相当普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模范表率作用的人可以说是大有人在。所以尽管文化大革命是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尽管几乎90%以上的干部都遭到了批判,但大字报批判的内容大都是对领导执行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反动路线的批判,而很少找到领导腐败的内容。学校都是批判校长和老师执行了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教书不育人,把学生培养成“5分加绵羊”只专不红的资产阶级驯服工具等,并没有看到大字报揭发其个人什么问题。
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去市委看大字报,内容也都是批判领导执行了资产阶级路线什么的,没有看到一例揭发贪污腐败的内容。当时看到最腐败的内容是说市里的一位高级领导看黄色小说《金瓶梅》。我们当时虽然都没有看到过这本书,但听说过这本书是最黄的书。对一个身为共产党员的高级领导看黄色小说感到很气愤,这也是当时看到内容最腐败的大字报,我们都认为是丢了共产党员高尚品质。这样的人还做领导,怎么能领导好群众。现在看来那时的共产党干部在经济方面真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干部,我们党那时肯定是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党。
有一次我看大字报感觉写得都和报纸的内容差不多,都很空洞还无限上纲上线,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我看见王坦同学好像很认真在看大字报,就说你在看什么?他说看了半天写的内容都一样,就属名不一样,我在看名字。我说名字有什么好看的?他逗乐说有的名字起的很好,找个好名给儿子起,我听了哈哈大笑。以后有时候找王坦去看大字报就小声逗乐说:走!给儿子起名去!哈!
出身不好的同学在文革前也一直受到打压,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当兵不要、好一点的大学不准考、共青团很难入,所以出身不好的同学一般都很自卑。我那时候也是很自卑,一有政治运动就感觉和我有关。那时候总讲5%的是坏人,我老是感觉出身不好的人好像在6%里,一有运动很容易牵扯进去。因此,我只能用看大字报的形式参与文化大革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9 08:18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