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上山下乡纵横谈(八)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131

帖子

343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4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2:1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发:
知青上山下乡纵横谈(八)
吕秋梦
知青上山下乡是过去的历史,也是我们身边的历史,因为我们还活着,后知青时代的故事还在演绎。
前几年我读过一篇短文,说的是:某知青回城后,一时没找到工作,只好街边摆摊挣点小钱。一日清晨,买卖还没开张,却被“城管”逮个正着。有道是“罚了不打,打了不罚”,无奈罚款没钱,没收又不心甘,双方争执不下,围观者甚众。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老兄,要给知青交罚款。问明情况,他俩并不认识,此兄还是出差路过的外地人。众人不解,“城管”诧异。此兄却一板一眼的说:“我也是知青,天下知青是一家”。围观者感动,有人开始鼓掌……。
同情弱者,是人们的普遍心理,知青在当时是公认的弱势群体。他们为生存而奋斗,为希望而奔走,老大不小了,还要为安身立命发愁。
穷人和弱者容易抱团,“天下知青是一家”虽然有些江湖气,却反映了知青当时的社会地位,和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的生理心态。想当年,知青在农村互相走动就像走亲戚,虽然贫困,管吃管住是必须的。回城以后,知青相遇,不管以前认识还是不认识,都备感亲近,甚至吃喝不分。
没想到三十年以后,从“天下知青是一家”变成了“天下知青互相掐”。它是如何演变的呢?
知青群体明显的分裂,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文革”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为百病缠身的国家下了一记猛药,叫“改革开放”。思路是中医,先补身子后治病;用药是中西并举,“摸着石头看疗效”。没想到西药见效快,吃了还上瘾。在很短的时间内,人民吃饱了,国家补强了。无奈是药三分毒,副作用也不小。在市场经济的大熔炉里,有些人开始发烧,烧得晕头转向,五迷三道,忘了自己是谁,也忘了祖宗,还胡言乱语。经多方名医诊断,此病叫“失心疯”,属心态失衡的精神病,和古代“范进中举”的病例有相似之处。范进狂喊“我中了”,这些现代人喊的是,“一切都是假的,有钱才是真的”。
精神病有个特点,就是不承认自己有病。你说他是“拜金主义”,他说你是傻瓜。极难治愈。
眼见传统的思想教育,不像以前那么有吸引力,有高人想用“孔孟之道”的古老药方,治道德滑坡和“一切向钱看”的现代病。药方还是那几味药材,品质却差多了,因为不是出自深山老林,而是现代人用化肥培育的,至今收效甚微。也许中药见效慢,走着瞧吧。
知青回城以后,发展的轨迹有很大的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拉开了距离。本来就有人愤愤不平,“旧巢共是衔泥燕”,为什么你们“飞上枝头变凤凰”。某些知青中的学者也火上浇油,开始著书立说,全面否定知青上山下乡。他们把知青中的极端事例和事件,叠加在一起,用“民主、人权”的观点进行梳理和上纲,开创了用“普世价值观”评论知青问题的先河。虽然是一家之言,影响却很大,给已经出现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又加了一把火。
我一直认为“普世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一样,都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如果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以为很快就可以实现,只能适得其反。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民主价值观,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应该有重要的地位。实现民主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平等,也是穷人和弱者,世世代代,拚死拚活的追求。不知何时,却成了强者和富人拥有解释权的治世之道。真应了“穷人打天下,富人坐天下”的那句老话。从历史上看,强者和富人追求的是“我说了算”。现在也没变,美国最典型,你不听我的就制裁你,甚至打你。西方强国,用民主反专制,用专制(霸权主义是全球的专制)推行民主,为了自己的利益,两手都要用,有理没理我说了算。
不知是谁发明了“普世价值观”的提法,而且到处滥用,用西方的概念硬套中国的实践。民主价值观加了“普世”二字就走向了反面。世界这么大,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都大不相同,这是世界现阶段最基本的现实。差异性决定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国人民的追求不一样。在治国理念上,不同国家也各有各的路数,是好是坏,只能由实践去检验,由本国人民做判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前有后的马拉松赛跑,不可能是统一号令下的齐步走。你都跑出去五公里了,让别人一步赶上,这可能吗?明知不可为,还要强迫别人接受,不是利令智昏,就是别有用心。把世界搞乱了,到头来,受苦受难的还是穷人和弱者。
“普世价值观”很唬人,知青学者说知青,似乎也很有权威,在“文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举的事例也不是空穴来风。许多知青觉得是这么回事,既然是受害者,国家就应该道歉和进行补偿。有人觉得不是这么回事,提出了“青春无悔”的说法。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说“无悔”的知青都是“二百五”,是不敢讲真话的伪君子,是“极左”路线的余孽……。后悔和不后悔纯属个人的自我感受,何必如此对立。知青上山下乡是对是错还没整明白,自己又掐起来了。
近代中国,老百姓的日子都很艰辛,我们的前辈都是在兵荒马乱、逃荒逃难中走过来的。解放以后,刚消停了十几年,又爆发了文革。在这场劫难中,比知青命运不济的人有的是,许多对国家有功的老干部和各界精英,都吃尽了苦头,甚至丢了命。国家尚且如此,知青的经历也不可能是“幸福生活”。好在年轻人生命力旺盛,在艰苦的环境中,只要吃饱了肚子,就能找到乐趣和朋友。他们真正烦心的,是对前途的未知。
我读过看过许多文章和艺术作品,讲的是参军以后到了环境艰苦的边疆,或当工人在大山里搞“三线建设”。他们也有过苦闷和彷徨,最后都豪迈的认为,我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我就不明白,都是同辈人,都听党的话,为什么他们的青春有意义,我们只不过当了一回知青,在农村劳动了几年,反而成了浪费青春的受害者,真不知道这是哪家的道理。
我是个不爱后悔的人,回首往事,既不豪迈,也不失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农村插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青春的记忆。在那个年代,我们决定不了什么,只是响应党的号召,做了我们该做的事。知青的经历,上对得起先辈,下对得起后代,有什么可后悔的。在农村,由于年轻幼稚,也有过荒唐,那也是青春本色。不冲动、不幻想、不冒点傻气,那还叫青春吗?下乡的经历没有使我“大富大贵”,因为傻小子睡凉炕和劳动的苦重,腰肌劳损伴随了我的一生。即便如此,我也不后悔,不下乡又能怎么样?当工人也可能得相关的职业病,坐办公室腰椎没毛病,颈椎出毛病也未可知。好事不能让你都赶上,我们赶上了上山下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还好,我们没有赶上战争,也没有当亡国奴。
爱攀比的人也容易后悔。话又说回来,是人也免不了攀比,重要的是怎么比,和什么人比。和“土豪”比,你就是贫穷;和“精英”比,你就是平庸;和冤死的人比,你就是幸运;和没有脱贫的农民兄弟比,你的生活就是小康。其实知青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惨。直到现在,大多数知青已经退休,虽然不是锦衣玉食,仍然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我说的是不是实话,大家可以评论。
我的插友张木生,当年去小召公社兴明六队看望李零等插队的朋友。劳动时还带着他姨夫送的手表,结果甩丢了,大伙帮着找也无果。手表在当时可是贵重的物件,转而安慰他。没想到这位老弟满不在乎,反而高声说道:“聪明人遭盗窃毫不介意,痛哭流涕反而会伤害身体,既不能跟命运争强斗胜,还是付之一笑安心忍耐”。我向他求证,他说是莎士比亚说的。我好象没读过莎士比亚的原著,至今也懒得查证。不管是莎翁说的,还是木生瞎编的,因为这些话有生活的哲理,至今还记得。
古代有个姓范的先生,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人生的原则。这样的境界不容易做到,但倘以“物喜”为标准去衡量一切,“己悲”的情绪也就不可避免了。

2016年4月3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56
沙发
发表于 2016-6-20 08:37:43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普世啊之类的都是胡说八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18:24 , Processed in 0.20401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