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8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历史的棱镜看知青的上山下乡(二)

[复制链接]

3

主题

9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9:5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历史的棱镜看知青的上山下乡(二)
                       作者:风 月

    第二部分标题目录: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现实生活与劳动;思想、情感及坎坷、作为(附:知识青年的安置费问题)   4.知识青年的招工、返城与其它出路     
    注:参考资料条目见第三部分尾后。

                              

                       第二部分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现实生活与劳动;思想、情感及坎坷、作为(附:知识青年的安置费问题):

    1968年,全国的初高中毕业生被号召上山下乡,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运动浪潮,短短几个月里,400百万知青背起简单的行囊,走上了接受再教育的道路,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青春年华,蹉跎岁月。

1,农村的现实状况和知青的劳动、生活状况及问题:
    由于各地农村的地理、地貌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千差万别的境况,加上农村大多无电缺水,生活条件简陋,更显得艰苦。如南方的潮湿、多雨多河伴随的蚊虫叮咬、蛇蝎至伤、劳动强度大;北方的寒冷冰冻、缺菜少粮;西北戈壁的荒无人烟,极差的生存条件;黄土高原的缺水干旱,别说洗衣洗脸,吃水都无保证。还有山区、草原的落后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劳动和生活。
   
    据统计,1968年到1973年6月,全国就有8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到了农村,但是由于匆忙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因此,知青工作暴露了许多问题。很多知青在生活上长期不能自给,在口粮、住房、医疗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难,
   

    农村插队的生活条件完全取决于所在农村的生产条件。但是绝大多数知青的插队所在地生活境遇十分差,一年收入的钱,甚至不够口粮钱,致使很多知青在粮食、烧柴和用水这些生存的基本条件上,也很难得到保证。这样的恶劣情况,不到农村去体验是根本无法想象的。由于经济上的羞涩,知青回家爬火车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方式,这是当时很多插队知青的无奈选择。
   

    插队知青与兵团、农场知青,在生活生产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插队模式不同于农场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后勤,因此就有一个非过不可的“生活关”,在许多生活劳动条件很差的地区,这些尚未成年又在当地没有亲属帮助的知青,所处的生存困境是显而易见的。插队知青不但要承受农村劳动的苦、累、脏,还得在短暂的下工时间里赶紧碾米磨面、打水做饭,一年四季除了下雨天,就是这样碌碌而辛作。而兵团、农场知青大多劳动生活在国有农垦单位中,自成一种独特的“知青社会”或“兵团社会”,其实与通常的农村或农民接触很少,甚至完全是隔绝的。但无论从劳动强度还是从下乡时间上相比,兵团、农场知青的付出显然是巨大的。在兵团、农场知青艰苦的劳动生活中,有时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例如内蒙古兵团69位烈士牺牲在扑灭草原的烈火之中。
   
    知青在上山下乡中要面对的还有生病、受伤的缺医少药;闭塞单调的日常生活;婚姻问题;政治因素的加害和歧视;与村民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待遇;有些知青还要受到当地不法分子的欺辱,尤其是女知青。知青在农村艰难的现实状况,无法全都涉及,在此只能大致概括。


2,知青的安置费问题:
    关于国家对知青的花费,有报道称:国家为知青上山下乡花了三百个亿(有报道为四百个亿)。我们先不说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根据是什么?让我们先从国家拨给的知青上山下乡安置费看起。
   
    1968年底,上山下乡运动一下子掀起高潮。各省就知青安置经费与物资补助是参照“文革”前的旧例制定了本地的补助标准。
    引《中国知青史》:1970年8月,财政部对知青安置费的开支项目和标准,作出统一规定,平均每人不超过下列标准(与文革前相差不大):
    单身插队、插场的,南方每人230元,北方每人250元。成户插队、插场的,南方每人130元,北方每人150元。参加新建生产队、新建扩建国营农场和集体所有制“五七”农场的劳动力,每人400元(含部分建设资金)。家居城镇回乡落户的,每人补助50元。对知青跨省安置的路费、到高寒地区插队的冬装费重新做了规定:每人分别另加路费20元、40元,到高寒地区插队的,每人补助冬装费30元(到国营农场的由本人自理)(财政部《关于安置经费的开支标准和供应渠道的试行意见》,1970年8月20日)。
   
    加入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的知青,按国家规定每人安置费平均400元,跨省、区者分别远、近增补旅费20、40元。(粮食部《关于城市下乡青年粮油供应工作的几项规定》,1964年3月20日)。
   
    据官方统计(因各种统计略有差异,并举3例),1)1967—1972年,全国共动员了747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支出经费约在17—18亿元左右。2)据1973年7月国务院知青办《知识青年下乡经费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文称,从1962年到1972年,国家共拨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经费25亿元,实际开支21亿元,结余4亿元。3)另据1981年3月国务院知青办(《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资料》第86—89页):同期中央财政拨款25亿元,实际开支19.9亿元。“文革”前城镇下乡知青129万人,按每人安置经费230元估算,约开支3亿元。扣除这部分,即为1967年到1972年间开支的经费,也就是约17亿元。根据3个统计数字来看,1967-1972年国家支出知青经费应该在17-18亿元左右。
   
    在此要说明的是,由于对知青经费管理松弛,实际使用到知青身上的钱款又大打了折扣。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费平均每个知青摊用15-35元;相当一部分钱被农村基层干部贪污挪用。尤其是一些生产队,甚至把知青安置费的大部分借故挪作它用了,再加上插队知青的安置费标准偏低,使插队知青没房住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算在知青头上的其它费用,除了各种知青会议费用,还有知青专管人员的工资或补贴等等。因此可以说,知青的权益不但没有得到保障,还要顶上这个耗钱的“罪名”。
   
    根据《中国知青事典》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费一节数据显示:自1962年至1979年,国家实际支用的知青经费高达65.8亿元(安置经费63.5亿元,扶持生产资金0.9亿元,业务费1.4亿元),其中文革以来拨付的经费在60亿元以上。

    那么,为知青花掉的这三百个亿,究竟花在什么地方了?很明显,除了上面所说的经费外,按道理说,应该再没有其它的费用了。难道为知青花掉的三百个亿这顶帽子是空穴来风?因为我们并没有见到它费用的出处,难道其中另有隐情?那么,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插队知青除了上面提到的安置费等,肯定再无其它费用,而兵团、农场知青同样除了安置费等也不应该再花掉什么费用。然而巨大的资金数额摆在那,不能不让人去找寻它的花销之处。至此人们只能想到这笔资金的花销是用在了兵团、农建师、农场林场等知青的身上,它们包括:工资或生活补贴、医疗费、伙食费(拿补贴无工资的知青单位)以及日常用费、相关会议与机构(包括插队知青)费用、探亲路费、丧葬费等直接(如去兵团、农建师的报名、政审、体检等相关费用)或间接的费用。当然,这些如果可以算作是用在知青身上的费用的话。但从1967年至1979年十三年的总和都算上也不会超过75亿元(1969-1975年,国家拨付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的农垦支出83.76亿元),至于这些钱应不应该算用在(兵团)知青的费用上?应不应该让插队知青共担此“誉”?我们再说。再加上1967年至1979年所有上山下乡知青(包括兵团农场)的安置经费60亿元,也不过135亿元。马文瑞在《中国知青事典》序上指出:为了安置下乡青年,国家先后花了100亿元以上的巨额开支,从此也能印证其数字。真不知那多一半的165亿元甚至更多的钱为知青花在了何处?难道真是空穴来风?或者是有意在夸大其词?或者还有什么摆不上桌面的隐情费用?不但令人费解,还让人不得而知。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以上计算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知青们(就按上面所举兵团、农场类的知青计)为国家社会创造出的物质和贡献抵算上呢?(就算当时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有些兵团或农场的连队、分场不赢反亏等,但这是那个时期的政策所定和社会需要)显然这笔账有很多方面的计算是不符合情理而没有道理的,更是摆不到桌面上来的,只报给不了解真情的社会一个巨大的数字。对知青上山下乡许多囫囵的批驳,正是源于此类的误导盲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20:1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迟来的风 于 2018-7-28 20:33 编辑

         用历史的棱镜看知青的上山下乡(二)接续
3,知青上山下乡的事件、代价和作为:   
  
  自文革开始后,共下乡1647万知青,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满怀豪情壮志,主动要求上山下乡的,他们对这一运动所投注的热情,为以后历届中学生所鲜见。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文革中的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在他们上山下乡的岁月中,涌现出了许多英睿的人物,也发生了许多影响知青史的重大事件。

  知青在上山下乡的岁月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此只举6例:1.老三届上山下乡的三个阶段;  2. 任毅与《南京知识青年之歌》;  3. 张扬(1965年下乡)与《第二次握手》;  4.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为返城举行的多起事件;  5. “五·五”草原大火;  6.下乡知识青年大有作为15例等。由于此文篇幅的关系,具体详情请看《知青上山下乡的事件、代价与作为》一文。

  知青在历史上的作用,在本文中已经说的很明白,在此只谈一下知青影响中国今天伟大历程的人物。自从1976年打到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开启了中国当代史上的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工业化革命、农业改制破天荒的变革、社会制度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使中华民族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这是少数人因不同价值观、世界观不愿承认却又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附带品,在中国蒸蒸日上的改革大道上,各种危害国家、党和人民的腐败接踵而至,越来越疯狂,以致国家、政党的存亡都受到威胁,人民的福祉何去何从受到威胁。在此阶段,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的作为大家有目共睹,而胡锦涛受制于人的作为,国人有目共睹。在党的思想、路线莫衷一是的关头,在党的威望受到倾覆、人民的利益受到巨大伤害,中华民族再次复兴难得的历史机遇受到从未有过的挑战时,中国将走向何方的关键当儿,新一届党和国家的主席,习近平力挽狂澜,遏制住了那股使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毁于一旦的歪风邪气,为千年中国梦的实现助推了正义的力量,受到了全党全民的称赞和爱戴!同样也是全国人民有目共睹。习主席为什么有这种气质和力量,因为他曾经是一名知青,因为他从曾经的知青岁月中,汲取了那种为党为人民服务而献身的超凡品质和力量!正是因为他从知青的洪流中走过来,才有了这中流砥柱的身躯和才干,才有了这中流砥柱的精神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领导班子中有着知青经历和作为的还有李克强总理、政治局常委赵乐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岐山;十八届领导班子中还有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也是知青出身,这说明知青群体的庞大和特殊的历史使命作用。习主席就在他当知青的宣传片中说道:“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着一个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临走的那一刻,七年的酸甜苦辣,最后形成了梁家河群众对我的这种依依惜别。陕北高原是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其实这段话总结了,或者说代表了知青整体的一个信念,最起码也是做为知青心中最朴素的一个信念,甚至是许多知青在无意识之中的那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本就体现着的一种自然存在的“信念”,一个知青自身世界的情结里由衷的信念。也是知青在社会实践中,在历史作用中于情感、情结表露的直接见证。
   中国知青事典 摘抄:由于文革中法制被践踏,知青的人生权力往往得不到保障,不少下乡知青受到迫害。具国务院知青办的统计:1969—1979年,全国共发生迫害知青案件6万余起,其中奸污凌辱女知青案件约占半数以上。农村的艰苦环境,各种意外事故的侵袭,医疗条件的落后,仅1974—1979年就有2.5万多知青死亡,平均每年4000多人。另外,因繁重的劳动、营养不良,以及部分当地干部的麻木冷漠而罹患各种疾病并累及终生的知青,则数不胜数。
4,知青的思想、情感、认知和变化:

   中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插队让知青接触到了中国的社会最底层,亲历了农民的辛劳生活,见证了农民的艰难困苦。在各类的农村环境中,插队知青接受了贫下中农辛勤的劳动现实,学习了他们艰苦的生活能力。很多插队知青见证了农民拿着大队开的证明的中国式的逃荒和乞讨;见证了农村竟然存在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的窘况等等,等等。使他们感到了一种极度的震撼。所有这些都冲击着知青头脑中一直被伟大光环所笼罩的不容质疑的教育,因此也点燃了他们头脑中思辨的火苗。插队知青经历环境的千差万别,他们的历练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和考量却是相似的。

   知青们当初响应党和伟大领袖的号召到广阔天地里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革命思想和意志,但并不知晓,就他们的上山下乡行动,已然给国家的经济困境和社会难解的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只是单纯的想干出一番理想中的事业……那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想使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农村有所作为啊。然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苦、枯寂的劳动生活中,知青们在领略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乐趣”后,逐渐领悟了自己要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多么沉重。这种沉重的代价慢慢磨灭了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激情,褪化了他们的斗志,动摇了他们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决心。

   上山下乡使知青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知青们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驻到,中国城乡差别是多么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然而,他们中的一部分却仍然立志要以自己的青春热血改变农村的现状,并且也为此抛洒了汗水,甚至有些人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知青在三大实践活动中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学会了思考;从农民乡亲们那儿学到了勤劳、纯朴、智慧、韧性和忍性。他们并不否认农民身上还沉淀着祖辈因袭下来的消极因素,同时也认识到,正是这些农民,才是维系中国社会生存的基石。尽管知青返城多年,仍同农民们保持着割不断的深情和联系。

   知青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培养起体察国情、民情,关切民族命运,希冀中国稳步发展的政治品格。他们对中国政治的变迁有着特殊的感受。同时,知青在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工程中,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笔者最感同身受的是毛泽东所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自身知青的岁月里表现的一览无余!相信知友们都有相同的感受。但其关键的是,痛苦过后的结合是否有所呈现?有多大的呈现?相信除了个别的知青外,绝大多数恐怕最终没有与农民相结合的呈现甚至意愿。
   中国知青事典 摘抄:通过上山下乡,他们真正悉知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在不断的挫折与失败中,在不断的困惑与探索中,知青们的思想变得成熟起来,对社会的洞察力变得敏锐起来,他们不再是任由驱策的盲目力量。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也磨砺出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意志。承认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与承认这场运动带来的艰辛、坎坷与牺牲并不矛盾,阐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与实质,不等于抹煞知青在艰苦条件下为建设农村、开发边疆所做出的宝贵贡献。“知识青年”与“上山下乡运动”是涵义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
四,知识青年的招工、返城与其它出路
1,知青的招工和其它出路:
   对知青的招工,指的是插队知青。起始时间全国各地有所不同,最早的省份地区从1970年底就开始了。因为此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又开始回升,主要还是因为国营企业和一些地方企业开始需要一定的劳动生产力。这也说明国家在经济好转时,首先想到的是,要解决下乡知青的问题。这个现象也表明插队知青确实有待业的性质。

   对插队知青的招工,在那个时代,主要“审查”、“政审”的是,知青个人的家庭政治背景,尤其是大型国有厂矿企业。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家庭政治面貌对招工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一些家庭政治面貌“不好”的知青,连煤矿(如陕西韩城煤矿)都不招收,也就是说,连当一个采煤工的资格都没有!这些知青的工作分配,主要面向县区的砖瓦厂、制锅厂、农具厂、兽医站等。当然,较大部分的插队知青还是进入了各类厂矿企业及军工企业。

   对于整体知青而言,还有许多其它的出路,但他们还是属于少数。如插队知青的入伍、上学、移居返乡等,其中入伍、上学不但需要革命的家庭政治背景,还需要生产队和公社的推荐。而兵团知青如果从国家编制的角度来说应该属于农业工人,所以,对知青的招工当时不包含兵团知青。因此,兵团知青的“下乡岁月”大多都在十年左右或以上,所以,一部分兵团知青只能利用一些其它的出路而离开艰苦的兵团生活,包括:上学、出嫁、逃亡(如逃港、入缅)、病返残退等。这就是一代知青的多舛命运。
2,知青的返城:
   在那个时代,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插队知青从1970底开始陆续得到国家招工安置,而兵团知青因为属于“国家农工”,一直都在各兵团农垦戍边,到70年代后期,由于种种不利于兵团知青的原因一直得不到解决,便出现了大规模的抗争活动。知青的返城主要是以兵团知青为主,其中以云南建设兵团从1978年10月底至1979年2月以后的返城风潮为先锋,也最为激烈,也因此导致了全国各地兵团知青大规模的抗争和返城运动。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回城。其原因与过程在《知青上山下乡的事件、代价与作为》一文中尽述,此不再赘述。

   1979年1月下旬,邓小平在访问美国前夕,指示政府一定要做好知青的安顿工作,国务院终于批准了关于解决知青问题的6条办法,其内容是:
  1.积极办好农场,尽可能把知青稳定在农村;
  2.需要回城的,可以马上办理回城手续;
  3.城镇百姓可以召回在农村的所有子女;
  4.从国营农场参军的知识青年,从1979年起,退伍复员后可以回到父母所在地分配工作。等等。
  中央这个决定让全国的知青都激动不已,全国各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和还在农村插队的知青,相继掀起声势浩大的“回城风”。这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请看《用历史的棱镜看知青的上山下乡》第三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881

帖子

553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30
板凳
发表于 2018-7-28 22:1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遂宁知青 于 2018-7-28 23:56 编辑

记得在79年1月底,我们插队知青刚召回城参加工作时,到重庆兄弟厂学习培训,师傅的两个子女都在云南西双版纳当知青,也没返城,已有若干年了,他告诉我现在云南的重庆知青已经组织了进京请愿团,近几天就要回来了,请愿团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结果第三天说晚上7点钟进京请愿团返渝,我就悄悄跑到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去看请愿人员返渝,结果火车站四周围水泄不通,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林立,无数横幅标语,上百的红领巾小学生手捧鲜花,许多老年人用大红绸缎扎的大红绸花整齐的排在红领巾旁边,各类乐队,鞭炮队,照相队等等……。经过几小时的等待盼望,终于列车正点到站,当火车进站时,一直鸣笛不停,站内外的锣鼓齐鸣,彩旗也不断挥舞,随着请愿团人员(约100人左右),在出站那一瞬间,突然到处的鞭炮欲震耳聋,浓烟四起,锣鼓喧天,声盖八方,激动的人群不断涌流,几十个高音喇叭也不断的喊着口号,“热烈欢迎进京请愿团凯旋归来”,“向英雄们致敬”,“知青该回家了”,“……”等等,老人们跑上去把红绸大花一个个的扎在他(她)们胸前,红领巾小朋友也跑上去把一束束鲜花献上,请愿团的人员流着泪象人群挥手示意,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几千上万的人跟着他(她)们后面,看着那浩浩荡荡的队伍,好像整个山城都沸腾起来一样,一直簇拥着请愿团他(她)们上了早已等待在站外大客车上,并跟着客车缓缓的离开菜园埧车站游行去了……。
那个场面热烈隆重的气氛,人们激动情形,就像当年人们在中朝边境丹东站迎接志愿军英雄们凯旋归来一样(那个场景是在记录片中看到的),真是难忘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7万

帖子

9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7858
地板
发表于 2018-7-30 14:43:3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搜集这些资料不容易,使我了解到很多情况,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3 16:27 , Processed in 0.18701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