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68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嫩江农场的由来

[复制链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6 21:4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0:51:06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省嫩江农场 [一]

                                               大可  

                                                                                                                                                       文 2016-6-12
                                                                                                                                                       摄 2015-7-7


从共和国诞生到五十年代中期,北大荒创建了一批劳改农场,其中以1955年创建农场最多,共24个,占全省创建总数(33个)的73%。这一年开垦荒地366万多亩,占劳改农场总耕地面积459万多亩的80%。在耕作上建立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机、马、牛相结合的耕作体系。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最高年份达2.8亿斤,约占全年总产量的50%。
  这是一支特殊的垦荒队伍。率领队伍的是一批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的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他们中间大多是省内公安系统的干部和战士,也有押送犯人来北大荒的外省公安干警,因工作需要而留在黑土地了。

1955年9月7日。哈尔滨。黑龙江省公安厅召集新建一批劳改农场的会议。会议由公安厅长赵去非主持。这位出生于辽宁锦西、1937年入党的年轻厅长对新上任的劳改农场场长说:“中央指示,明年黑龙江省需要建24个10万亩耕地以上的大型劳改农场。任务十分艰巨,为了作好安置犯人和生产准备工作,省委根据省厅工作组现场勘测查定资料,确定在嫩江、讷河、德都、绥棱、泰来等县境内第一批先建6个劳改农场,第二批在嫩江等县再建10多个。”到会的场长们听了,深感任务来得突然,但是意义重大。
  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标志荒原开发的组织领导者趋向成熟,不像早年单独建场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标志着劳改群体的崛起,形成了大规模开发荒原的格局。
  1955年9月9日,参加门鲁河农场开荒建点的袁德三,一行十多人乘车从哈市来到了终点站——嫩江火车站。车上旅客,大都是前来开荒建场的先遣队员。火车刚停,天已黄昏。车站出口处仅有两盏油灯照明。他们背着行李,鱼贯而出了车站。车站是一座又窄又矮的砖房,对面有几栋铁瓦盖的原小鬼子的旧式宿舍。向西是通往县城的唯一马路,路两旁空阔平坦,全是一片水域,像西湖夜游走在苏堤上一样。走了两里多地,水源尽处,才见一座板门大院,据说早先是小鬼子的陆军医院。当晚一栋一个单位,便住下了。屋子狭窄,没有床铺,幸有地板,就打开地铺呼呼入睡了。第二天早饭后开会,场长朱瑞亭点名,一共11个筹建人员,每人坐在自己行李卷上,倾听朱场长讲话。主要内容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任务是创建劳改农场管教队。场名叫门鲁河农场,对外是省第三十三劳动改造管教队。任务艰巨,时间紧迫,马上要进入荒原,踏荒布点,准备好今明春接收犯人的住宿、食堂、库房、马号等房屋……说到这里,场长加了一句:“同志们,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都过来了,相比之下,咱们的任务简直是:起重机吊灯草——不值一提!”这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这是建场首次会议,大家情绪高涨,尤其对这位当兵出身的场长,增添了敬慕之情。他手持花名册点名,高喊:“门鲁河的,到这边来,到这边来!”这位首任场长,中等身材,年近不惑,在抗日战争年代,积劳成疾。孟良固战役,受过重伤,左臂致残。慈祥的面孔,说话和气文静,没有场长的架子。他给袁德三的分工是作统计工作,临时负责筹办粮食。
  袁德三和另一名同志跑遍了嫩江城内的每个角落,全是矮小的草房。这批新建农场的人员,搅动的整个小县城活跃起来。不论公营百货,或是个体小贩,积压多年的车马用具和锅碗瓢盆、炊事家具等,卖得一扫净光。他们从老乡那里租借两只渔船,暂时作为科洛河口摆渡用。负责全面筹备工作的才有山和三名管教队长,带领50名犯人离开嫩江县,向百里外的指定场址出发。6台马车拉着12包大楂子和油盐炊具等,走了六个多小时,才到达海江(嫩江县的一个区)。在太平屯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继续赶路。沿着通往黑河的铁路废路基,茅草比人还高,车马难行,举目远望,茫茫草原,一望无际。车队转进草甸子,像进了汪洋大海一样。十多里水草地,走了三个小时,总算来到科洛河渡口。过了河,根本就没有路远近都是无边无际的荒草,只好踏着先遣队的脚印走。太阳偏西,目的地终于找到了。这时,袁德三远远看到,第一顶帐篷已经支起来了。第一个马架子也苫上草了……他们在泥水里跋涉了两天,浑身酸麻,终于把粮食送到了“场部”。
  门鲁河农场和柏根里农场两个劳改支队,后来合并成为嫩江农场。自1955年至1961年六年间,共生产粮食5.4万吨,上缴商品粮2.3万吨。1968年10月,接受大批城市知青,至此,由劳改农场转建为以知识青年和基本群众为主要成份的国营农场。
  1955年建立的劳改农场,除前面提到的兴凯湖、嫩北农场外,尚有龙门、襄河、龙镇、引龙河、尾山、七星泡、格球山、嫩江、山河、绥棱、青山等农场。
  这是黑龙江省劳改农场群形成规模的一年,它们以嫩江县、德都县为中心,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垦荒大军,与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的农场群,以及铁道兵农垦局所属的农场群,形成了“鼎足而立”的气势。

   
  黒龙江省公安厅新建劳改勘测设计大隊,成立于1953年,黒龙江省公安厅根据国家过度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按上级下达劳改部的开荒任务,指令勘测设计大隊进行建场前科学旳踏察,勘测
,设计,规划等工作。1954年起勘测设計了嫩江  嫩北 山河 七星泡 格球山 尾山  引龙河 龙镇 北郊 龙门 襄河  长水河 永丰 华山等数十个劳改农场。每场测绘需工作1----3个月之久,在原始的兴安岭上风歺露宿,手执测量仪器,跋涉丛林荒厡之中。北大荒的夏天,烈日炎炎,夜里寒气袭人,二三十岁的勘测计人员头顶酷署,身被蚊叮虫咬,他们吃河沟之水,夜里住行军帐蓬,即会严冬无水时'.刨冰或化雪水用来做饭饮用,也要完成进行勘测计任务。
记得1955年春节前二天勘设大隊撤出冰天雪地的厡始荒原,将帐逢群扎在德都县一完小学广场上,算作节日的休整,大年初六便用爬犁与辘辘车,向五大连池以北的雪厡进发,令当地猫冬老百姓十分感叹。
    正因为勘设大隊三年余努力,作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为顺利大规模的开发北大荒,建设现代化国营农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将各农场勘测设计及规划等报告于省公安厅四处 [劳攺局前身,处长王公礼----后任山河农场政委 ,北安农场局副书记,农场总局医院书记]。由主管劳改农场工作的赵去非厅长[卫之民继任厅长]委派场长,四处处长与王贵德工程师安排具体农场开发业务,由勘测设计大隊田裕民[家父]工程师带领场长等数人到嫩江北安兴安岭荒原丛林上,将选好的农场场部位置,留下建场方案与建场设计图纸等,和一名土木技术人员,协助场长开发建场,大规模的劳攺农场开垦亊业由此拉开序幕。家父同志曾介绍,七星泡农场场长冯国昆,嫩江农场场长候凤歧均由田裕民程师亲赴现场指导。这支古今中外绝無仅有特殊勘测设计大隊,由解放军官兵保卫警戒,行政由公安大隊长负责(如嫩江农场二分场文革前的杨大隊长等,人称楊老太太,名字想不起来了,)技术技术业务由田工程师负责,具体勘测设计除一名中专毕业生(夏祖正----文革后任省劳改局勘测设计院院長)外,均为在押的土木工程师,及文化高中以上犯人,边学习,边上课,边实习,边测量,边设计,边规划建场方案等业务工作。勘测设汁大隊,同时也为各劳改农场培养一大批土木工程技术骨干人员,他们于文革后:不少人得到平反昭雪。
  1957年转为北安劳改分局技朮室。1962年技术室解散.
  1963年由省劳改局王贵德工程师的建议,得到以卫之民等厅局领导支持,由田裕民工程师技术、业务负责的省労改局技术室再次成立。该室主要技术人员大多为上述勘设刑滿释放人士,担负全省劳改 [农场及监獄] 亊业的土木水利公路基建设计规划等工作。
  同时也担负地方与农垦的基建 水利的勘测计工作,如北安老政府办公大楼 宾舘 电影院。北安中国第二拖拉机厂[后下马] .庆华厂军工基建,北安与农垦二龙山农场较大水厍勘设任务。
       这些为农场开发建设亊业作出贡献工程技术人员,党和政府也给予他们较高评价与待遇。著名的王贵德工程师被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田裕民工程师病逝于文革时,黑河农场局党委举行盛大追悼会,评价为黒龙江省活地图,活字典,''党指引农场绘兰图,为引嫩贡献力量''。勘测设计人员刑满后任工程师及助工,攺革开放后均评为高级工程师及工程师,得以重用。



图片

农场由来----1955年5月1日,在小兴安岭西南麓,苍茫的亘古荒原迎来了20多名省公安厅勘测设计队员,对嫩江县科洛乡双泉村所属的三岗地进所士壤地形的斟测,6月25日,向世人宣告嫩讧农场正式成立。
        
作者大可夫妇自上世纪初至一九七八秋,曾在嫩江农场工作十余多年,曾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这片沃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0:53:33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省嫩江农场 [二]


                                               大可

                                                                                                                                                       文 2016-6-12
                                                                                                                                                      摄 2015-7-7

从共和国诞生到五十年代中期,北大荒创建了一批劳改农场,其中以1955年创建农场最多,共24个,占全省创建总数(33个)的73%。这一年开垦荒地366万多亩,占劳改农场总耕地面积459万多亩的80%。在耕作上建立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机、马、牛相结合的耕作体系。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最高年份达2.8亿斤,约占全年总产量的50%。
  这是一支特殊的垦荒队伍。率领队伍的是一批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的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他们中间大多是省内公安系统的干部和战士,也有押送犯人来北大荒的外省公安干警,因工作需要而留在黑土地了。

1955年9月7日。哈尔滨。黑龙江省公安厅召集新建一批劳改农场的会议。会议由公安厅长赵去非主持。这位出生于辽宁锦西、1937年入党的年轻厅长对新上任的劳改农场场长说:“中央指示,明年黑龙江省需要建24个10万亩耕地以上的大型劳改农场。任务十分艰巨,为了作好安置犯人和生产准备工作,省委根据省厅工作组现场勘测查定资料,确定在嫩江、讷河、德都、绥棱、泰来等县境内第一批先建6个劳改农场,第二批在嫩江等县再建10多个。”到会的场长们听了,深感任务来得突然,但是意义重大。
  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标志荒原开发的组织领导者趋向成熟,不像早年单独建场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标志着劳改群体的崛起,形成了大规模开发荒原的格局。
  1955年9月9日,参加门鲁河农场开荒建点的袁德三,一行十多人乘车从哈市来到了终点站——嫩江火车站。车上旅客,大都是前来开荒建场的先遣队员。火车刚停,天已黄昏。车站出口处仅有两盏油灯照明。他们背着行李,鱼贯而出了车站。车站是一座又窄又矮的砖房,对面有几栋铁瓦盖的原小鬼子的旧式宿舍。向西是通往县城的唯一马路,路两旁空阔平坦,全是一片水域,像西湖夜游走在苏堤上一样。走了两里多地,水源尽处,才见一座板门大院,据说早先是小鬼子的陆军医院。当晚一栋一个单位,便住下了。屋子狭窄,没有床铺,幸有地板,就打开地铺呼呼入睡了。第二天早饭后开会,场长朱瑞亭点名,一共11个筹建人员,每人坐在自己行李卷上,倾听朱场长讲话。主要内容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任务是创建劳改农场管教队。场名叫门鲁河农场,对外是省第三十三劳动改造管教队。任务艰巨,时间紧迫,马上要进入荒原,踏荒布点,准备好今明春接收犯人的住宿、食堂、库房、马号等房屋……说到这里,场长加了一句:“同志们,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都过来了,相比之下,咱们的任务简直是:起重机吊灯草——不值一提!”这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这是建场首次会议,大家情绪高涨,尤其对这位当兵出身的场长,增添了敬慕之情。他手持花名册点名,高喊:“门鲁河的,到这边来,到这边来!”这位首任场长,中等身材,年近不惑,在抗日战争年代,积劳成疾。孟良固战役,受过重伤,左臂致残。慈祥的面孔,说话和气文静,没有场长的架子。他给袁德三的分工是作统计工作,临时负责筹办粮食。
  袁德三和另一名同志跑遍了嫩江城内的每个角落,全是矮小的草房。这批新建农场的人员,搅动的整个小县城活跃起来。不论公营百货,或是个体小贩,积压多年的车马用具和锅碗瓢盆、炊事家具等,卖得一扫净光。他们从老乡那里租借两只渔船,暂时作为科洛河口摆渡用。负责全面筹备工作的才有山和三名管教队长,带领50名犯人离开嫩江县,向百里外的指定场址出发。6台马车拉着12包大楂子和油盐炊具等,走了六个多小时,才到达海江(嫩江县的一个区)。在太平屯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继续赶路。沿着通往黑河的铁路废路基,茅草比人还高,车马难行,举目远望,茫茫草原,一望无际。车队转进草甸子,像进了汪洋大海一样。十多里水草地,走了三个小时,总算来到科洛河渡口。过了河,根本就没有路远近都是无边无际的荒草,只好踏着先遣队的脚印走。太阳偏西,目的地终于找到了。这时,袁德三远远看到,第一顶帐篷已经支起来了。第一个马架子也苫上草了……他们在泥水里跋涉了两天,浑身酸麻,终于把粮食送到了“场部”。
  门鲁河农场和柏根里农场两个劳改支队,后来合并成为嫩江农场。自1955年至1961年六年间,共生产粮食5.4万吨,上缴商品粮2.3万吨。1968年10月,接受大批城市知青,至此,由劳改农场转建为以知识青年和基本群众为主要成份的国营农场。
  1955年建立的劳改农场,除前面提到的兴凯湖、嫩北农场外,尚有龙门、襄河、龙镇、引龙河、尾山、七星泡、格球山、嫩江、山河、绥棱、青山等农场。
  这是黑龙江省劳改农场群形成规模的一年,它们以嫩江县、德都县为中心,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垦荒大军,与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的农场群,以及铁道兵农垦局所属的农场群,形成了“鼎足而立”的气势。


   黒龙江省公安厅新建劳改勘测设计大隊,成立于1953年,黒龙江省公安厅根据国家过度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按上级下达劳改部的开荒任务,指令勘测设计大隊进行建场前科学旳踏察,勘测
                                       ,设计,规划等工作。1954年起勘测设計了嫩江  嫩北 山河 七星泡 格球山 尾山  引龙河 龙镇 北郊 龙门 襄河  长水河 永丰 华山等数十个劳改农场。每场需工作1----3个月之久,在原始的兴安岭上风歺露宿,手执测量仪器,跋涉丛林荒厡之中。北大荒的夏天,烈日炎炎,夜里寒气袭人,二三十岁的勘测计人员头顶酷署,身被蚊叮虫咬,他们吃河沟之水,夜里住行军帐蓬,即会严冬无水时'.刨冰或化雪水用来做饭饮用,也要完成进行勘测计任务。
记得1955年春节前二天勘设大隊撤出冰天雪地的厡始荒原,将帐逢群扎在德都县一完小学广场上,算作节日的休整,大年初六便用爬犁与辘辘车,向五大连池以北的雪厡进发,令当地猫冬老百姓十分感叹。
  正因为勘设大隊三年余努力,作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为顺利大规模的开发北大荒,建设现代化国营农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将各农场勘测设计及规划等报告于省公安厅四处 [劳攺局前身,处长王公礼----后任山河农场政委 ,北安农场局副书记,农场总局医院书记]。由主管劳改农场工作的赵去非厅长,卫之民厅长[继任]委派场长,四处处长与王贵德工程师安排具体农场开发业务,由勘测设计大隊田裕民[家父]工程师带领场长等数人到嫩江北安兴安岭荒原丛林上,将选好的农场场部位置,留下建场方案与建场设汁图纸等,和一名土木技术人员,协助场长开发建场,大规模的劳攺农场开垦亊业由此拉开序幕。家父同志曾介绍,七星泡农场场长冯国昆,嫩江农场场长候凤歧均由田裕民程师亲赴现场指导。
   这支古今中外绝無仅有特殊勘测设计大隊,由解放军官兵保卫警戒,行政由公安大隊长负责(如嫩江农场二分场文革前的杨大隊长,人称楊老太太,名字想不起来了,)技术业务由田工程师负责,具体勘测设计除一名中专毕业生(夏祖正----文革后任省劳改局勘测设计院院長)外,均为在押的土木工程师,及文化高中以上犯人,边学习,边上课,边实习,边测量,边设计,边规划建场方案等业务工作。勘测设汁大隊,同时也为各劳改农场培养一大批土木工程技术骨干人员,他们于文革后:不少人得到平反昭雪。1957年转为北安劳改分局技朮室。1962年技术室解散。1963年由省劳改局王贵德工程师的建议,得到以卫之民等厅局领导支持,由田裕民工程师技术负责的省労改局技术室再次成立。该室主要技术人员均为上述勘设刑滿释放人士,担负全省劳改 [农场及监獄] 亊业的土木水利公路基建设计规划等工作。
同时也担负地方与农垦的基建 水利的勘测计工作,如北安老政府办公大楼 宾舘 电影院。北安中国第二拖拉机厂[后下马] .庆华厂军工基建,北安与农垦二龙山农场较大水厍勘设任务。
       这些为农场开发建设亊业作出贡献工程技术人员,党和政府也给予他们较高评价与待遇。著名的王贵德工程师被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田裕民工程师病逝于文革时,黑河农场局党委举行盛大追悼会,评价为黒龙江省活地图,活字典,''党指引农场绘兰图,为引嫩贡献力量''。勘测设计人员刑满后任工程师及助工,攺革开放后均评为高级工程师及工程师,得以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0:55:33 | 只看该作者
       大可

                                                                                                                                                       文 2016-6-12
                                                                                                                                                       摄 2015-7-7


嫩江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
1955年5月1日,在小兴安岭西南麓,苍茫的恒古荒原迎来了20余名原公安厅勘测设计队员,他们在先遣队陈财等人配合下,对嫩江县科洛乡双泉村所属的三岗地带进行了土壤地形的勘测。6月25日,第一任场长侯凤岐率先遣队在这里定点,向世人宣告嫩江农场正式建立。
刚成立的嫩江农场受省公安厅劳改局和嫩江县委双层领导。7月12日,嫩江农场启用“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嫩江农场”公章,对内名称“黑龙江省第21劳动改造管教队”隶属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管辖。1959年1月,嫩江农场与邻近的“黑龙江省地方国营三岗农场”(黑龙江省第27劳动改造管教队)合并,统称为“黑龙江地方国营嫩江农场”。1969年,划归黑河地区管辖。1976年4月15日,省农垦总局九三农场管理局成立,嫩江农场划归九三管辖。1984年9月15日,嫩江农场划归司法劳改局管辖。衔称“黑龙江省嫩江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86年1月13日,嫩江农场复归农垦总局九三管辖,直至今日。
至此,重新成为北大荒一员的嫩江农场再次换发青春,历经20余年励精图治、开阔进取、奋勇拼搏,用改革、发展、创新的坚实脚步,逐渐成为全国中型现代农垦企业之一。
中文名称嫩江农场地理位置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小兴安岭西南麓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开放时间8:00 - 18:00门票价格10元所属国家中国所属城市黑龙江省嫩江县适宜游玩季节夏季最佳建议游玩时长1-2天
目录
嫩江农场简介
2 主要景点1
嫩江农场简介
嫩江农场
嫩江农场 (21张)
美丽富饶的嫩江农场,地处松嫩平原、小兴安岭西南麓,始建于1955,现已拥有耕地三万公顷,总控制面积489平方公里,设有两个管辖区、三个农业作业站、三个畜牧养殖区共八个辖区,人口15000人,经历五十七年几代嫩江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工商运建服各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农垦企业。农场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甜菜、马铃薯等作物,全场农机总动力4.2万千瓦,粮食总产17.3万吨,农场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农场被授予国家级农业水利系统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被评为省级农业先进场、省级文化先进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卫生城镇。农场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围绕“滨水城镇、魅力嫩江”的主题。相继建成了源明湖公园、森林公园,滨湖、锦江小区、步行街、水上舞台、五环广场等一系列标志性的文化休闲场所,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北方高寒地区生态园林式现代化城镇。开发建设的以火山湿地漂流项目为代表的旅游产业蒸蒸日上,借助地处黑河——五大连池黄金旅游热线的地缘优势,建成了7大景区、34个景点,并被命名为国家3**旅游观光区和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 2016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农场
(以上为李成龙摘自森林公园正门牌匾)
“九五”期间和2010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打牢基础强农业,强壮龙头抓乳业,发展三营上牧业,两个文明齐发展。2000年社会总产值将达到5亿元,实现利润1800万元,职均收入12000元,实现小康目标。
主要景点
嫩江县有崔家坟古墓遗址、清代水师营遗址、多金古墓遗址、保胜军事遗址等历史遗址,也有嫩江高峰森林公园、双拥公园、江畔公园、白脸山龙泉山庄、九龙山庄、科洛火山群等旅游观光景点。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
嫩江农场旅游风...
嫩江农场旅游风...
嫩江农场
嫩江农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5#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1:04:25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省嫩江农场 [四]
                                             大可

                                                                                                                                            文 2016-6-12
                                                                                                                                             摄 2014-3中旬
                                                                                                                                                   2012-10-28
位于垦区西部边缘的嫩江农场,地处风景秀美的小兴安岭南麓,四十三年前她曾以亘古的荆莽和迷人的旷野,引来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垦荒人。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四十三个春秋匆匆划过,昔日的“马架子”如今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亘古荒原已经变成了沃土粮仓,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神奇的史实。在嫩江农场的开发与建设的历程中,留下了无数垦荒创业者、开发建设者的足迹,在他们的脚窝里,蕴含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录和光彩照人的北大荒精神,一直在激励和鼓舞着新一代嫩江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逢盛事,百废俱兴,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编史修志工作也得到了恢复,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早在1984年《嫩江农场史》着手编写,便纳入了农场党委的议事日程。1990年正式成立了编写领导小组,设置机构安排人员编写,1991年6月编纂成功。

《嫩江农场史》的编纂成功,是嫩江人民的一大盛事,它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部农场史记载了嫩江人民自1955年至**建场开荒、艰苦创业、探索前进、深化改革、拼搏进取的奋斗历程;展示了嫩江农场的自然概貌、风土人情、经济建设、企业管理、政治工作、文化教育、政法武装等方面的历史演变情况;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嫩江人民披荆斩棘、战天斗地、艰苦卓绝的历史功绩,总结了建场后三十四年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可以说《嫩江农场史》的编辑出版,是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得益当代、惠及子孙的大好事。 我们在编纂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在吸取历代史志学家先进编纂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史志结合的办法进行编纂,这样既合志体,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文字上,力求简明朴实,通俗易懂。

《嫩江农场史》是一部全面、系统、综合性著述,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嫩江农场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资料翔实、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我们在编写中得到了许多建场老同志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各专业志编写人员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又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和编审委员会的再度审评,党委把关,最后决定终审定稿付印,在此谨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不仅可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研究人员了解场情,探索规律,制定发展规划等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这也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北大荒精神教育的历史教材,并有永久保存价值。无疑,这部场史的出版发行,必将推动嫩江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高效发展。

第三编 概述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一节 历史沿革

富饶美丽的嫩江农场,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原沃野,没有人烟。虽幅员广阔,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有数不尽的飞禽走兽,但直到明朝末年,这里仍然是莽莽荒原和浩如烟海的原始森林,故素有“北大荒”之称。

据旧志(墨尔根志)记载:清朝初期,这里才有索伦(现称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原始部落生活。1687年(康熙25年)清朝政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东北边疆建立了前哨基地,设立驿站,其中墨尔根站就是现在的嫩江县。到1691年(康熙29年)城内设将军公署,城外各村屯增设驿站,八旗分驻于此。到康熙49年,城内设都统公署,建立官屯(现嫩江县境内的东官地、前官地等),管理各地土著居民。当时对嫩江的描述是对内则为边陲,对外近为重地,民情则尚未全开,风气则习多守1日,幅员虽广聚族则稀,林、矿富饶取求者少。到光绪33年后废除了“墨尔根”改为嫩江府,设知府,乡村建立民屯。到1912年(民国元年)改为嫩江县,设知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在此设立殖民地性质的“洋行”和“义勇队开拓团”做为侵略的据点。实行“粮谷出荷,运专粮,抓民夫,抓劳工,掠金矿”,的掠夺政策,强行驱逐我国人民,侵占了大量土地,统治了14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原日本开拓团掠夺的土地,一部分被当地农民耕种,有的则变为撂荒地,直到1955年建立了国营农场,荒芜的土地才得以开垦。


1955年,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为了适应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田和发展的需要,省公安厅、劳改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劳改事业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在地广人。稀地建场,通过劳动改造罪犯,形成一个谷物与畜牧相结合的农场,并做到自给自足”。经省公安厅、劳改局新建勘测大队勘测,广大公安干部、转业官兵奔赴荒原。6月25日,侯凤岐同志率先遣队员11人(7名党员),在嫩江县五区境内的高台沟、何家大泡子和老虎沟之间的大、小杨家岗间采点建场。总场设在小杨家岗两桥之间,嫩德公路横穿其中,故场名为“嫩江 杨家岗垦区”。全区总面积为15000余垧,可利用地达9000垧,为嫩江至德都间大片荒原西北端的第一个垦区。根据全区土地面积的分布及劳改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总场下设五个作业站。七月初,“嫩市杨家岗垦区”对外改称“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嫩江农场”,对内称为“黑龙江省笫十一劳动改造管教队”。同年九月,中央又给黑龙江省3800多万亩的开荒任务,其中给劳改农场的开荒任务所占比重很大。省公安厅决定在原来的嫩江等六个劳改农场区间,新建16个劳改农场。根据省公安厅指示精神,嫩江农场副场长黄永生同志,带领一班人马,在老虎沟以南的古里岗、半截岗、本部岗的三道大岗间采点建场,故场名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三岗农场”,对内称“黑龙江省第二十七劳动改造管教队”。总场下设五个作业站。1959年1月,嫩江、三岗两场合并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嫩江农场”。1969年,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知识青年来场,两类人员内迁省委决定将劳改农场改变为国营农场,称为“黑龙

江省嫩江农场”。

嫩江农场系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转业军人,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部分公安干部、。武警部队官兵以及广大的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发扬了“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他们不仅开垦了“北大荒”千年沉睡的处女地,而且在“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方针的指引下,完成了对大批罪犯的劳动改造与管教。 35年来,经历了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食及畜产品等,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 位置面积

嫩江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位于九三农场管理局东北部、嫩江县东南境内,场部距嫩江县38公里,距九三农场管理局57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5°33′—125°58′36″;北纬48°53′54″—49°12′3″之间。

全场总面积509平方公里(1982年划定),该土地面积763.681亩。其中:耕地面积342,346亩;林地面积49,256亩;牧地草原 181.592亩;水面6150;可垦荒地1959亩;道路基建占地14.920亩;其它167,593亩。

第三节 疆域

场区,东北以科洛河为界与山河农场相望;东南以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睦邻;西南与尖山农场、马铃薯农场和跃进农场接壤;西北与四十里河林场及科洛河公社所属的东明、双盛、双泉等村、屯毗连。

农场最东端在二十一生产队以东与七星泡农场临界处;最西端在第二生产队以西与跃进农场临界处;东西宽28.2公里。最北端在第九生产队以北的科洛河沿岸;最南端在第十七生产队以南与尖山农场临界处;南北长35公里。

第二章 建制沿革

第一节 各时期管理体制与隶属关系

劳改农场时期

(1955年6月—1969年)

一、隶属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和嫩江县委双重领导阶段 (1955年—1957年)

1955年6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决定在嫩江至德都县间大片荒原的西北部,建立第一个垦区一一嫩江农场。总场下设5个作业站。

同年9月,创建三岗农场。总场下设6个作业站。

1956年9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在嫩江县设立嫩江地区劳改工作分局,两场划归其领导。

1957年6月,两场调整机构,撤销作业站,建立分场,实行两级核算(即总场、分场);三级管理(即支队、大队、中队)。

二、两场合并,划归嫩江县劳改工作局管辖阶段(1958年一1961年)。 1958年9月,省委决定将劳改单位一律下放给地、市、县委统一管理。劳改工作权力下放,嫩江地区劳改工作分局撤销,嫩江县成立劳改局,两场下放归嫩江县委管辖。1959年初,嫩江三岗两场合并,统称地方国营嫩江农场。下设7个犯人分场,3个刑满就业人员分场。1960年12月,农场精减机构,总场机关共设三科(即生产科、财务科、管教科);一室(即场长办公室)。下设一、二、五、七、八5个犯人分场和二、四、六、九、十5个特赦和刑满就业人员分场。

三、隶属省公安厅、劳改局直接管辖阶段(1962年5月一1969年) 1962年5月,复归省公安厅、劳改局直接领导。

1964年4月,建成11分场和12分场。第二年建成13分场。全场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

1968年2月,停止原来一切党政机构工作及其公章使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嫩江农场军事管制小组。同年10月,齐齐哈尔、哈尔滨市知识青年四千余人进场。第;年,上海、天津等地知识青年约四千余人进场,两类人员(犯人和刑满和业人员)陆续内迁或遣返回乡,逐步把劳改农场改变为以基本群众为主要成份的国营农场。

国营农场时期

(1970年—1984年)

一、隶属黑河地区管辖阶段(1970年—1971年)

由于大批知识青年来场,全场两类人员陆续迁移和遣返,农场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一一黑龙江省嫩江农场。

二、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农场管理局管辖阶段(1972年一1976年)

1972年3月,黑龙江省成立国营农场管理局。农场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设在北安)管辖。全场分连建点,统一编号,共有29个生产连队和12个后勤连队,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

1973年4月,场行政区重新规划,将原来的13个分场,合并为 6个分场。即。原一分场的一、二生产队为一分场;原二分场、三分场、十一分场合并为二分场;原八分场、十二分场合并为三分场;原九分场、四分场合并为四分场;原五分场、七分场、十三分场合并为五分场;原十分场、六分场合并为六分场。

三、隶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管辖阶段(1976年2月一1984年)。

1976年2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佳木斯成立。同年3月,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农场归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九三农场管理局管辖。8月,撤销一分场,建立直属一队和直属二队。

1979年7月,撤销“革命委员会”,实行场长负责制。

重归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的一年

(1984年9月—1985年)

1984年初,农场机构调整,将机关24个科室和19个直属单位调整为21个科室,15个直属单位,成立劳动和生活服务公司。

同年9月,农场恢复为劳改农场,行政隶属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管辖,对外称黑龙江省嫩江劳动改造管教支队。下设三个农业生产管理区。即:第一管理区为二、四分场合并;二管理区为三、五分场合并;三管理区为原六分场。机关设政治处和管教科。支队所辖2个管教大队,各大队分设4个中队,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工作方针。共接收和改造罪犯600余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1:06:48 | 只看该作者
调整发展时期

(1986年一**)

一、重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管辖阶段(1986年一1987年)

1985年末,省司法厅、劳改局决定将嫩江劳改支队收押的罪犯收归黑龙江省新肇监狱和哈

尔滨监狱。北四场(七星泡、嫩江、山河、嫩北农场)又重新划归省农场总局、九三农场管理局

管辖。

1986年初,撤销3个农业生产管理区,改称为分场。

1987年2月,体制改革,撤销3个分场建制及分场财务组织。

全场实行两级核算,两级管理。总场下设22个生产队。

二、深化企业改革、振兴农场经济时期(1988年一**)

1988年初,农场确定了深化改革方案;

1、兴办家庭农场方案;

2、工业体制改革方案;

3、职工住房改革方案;

4、汽车转让和运输专业户管理方案;

5、商业体制改革方案。

同年3月,开展创办家庭农场,全面实行场(厂)长负责制;调整机构,总场机关将23个科室改为15个实体性科室,成立公司有:物资公司、粮贸公司、种子公司、林业公司、畜牧公司、基建公司、商业公司、生活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工业公司;两个管理站有:交通运输管理站、电讯管理站。

**,全场共有23个农业生产队和22个工、商、运、建、服单位。

1990年2月,撤销公司,恢复物资、工业、畜牧、工商等专业实体性科室;重建科研站、林业站、服务大队。全面落实“科技兴农,管理兴工,改革稳中求进,经济建设稳中求深,良化社会小气侯”的改革方案。总场下设22个生产队,有联户家庭农场72个,独户家庭农场1004个。

第二节 各时期机关编制

农场机关科室的编制,是随着管理体制的变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进行调整的。由建场初期的七科一室,十几个人,逐步发展到有三十几个科室,委、办,近120余人的县团级机关,是农场领导核心。

建场初期,1955年在嫩江县设立办事处,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行政机构。同年10月,总场机关成立科室,设七科一室。场长办公室:负责协助场长处理全场日常对内、外工作并监督和检查。政工科:负责党、团、干部、宣教、档案、保卫、监察工作。管教科:负责狱政、宣教、狱侦、干部及武装工作。生产科: 负责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基建科:负责房建、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财务科:负责财务计划、财经纪律、资金周转等。经理科:负责生产和生活物资的采购、供应和销售。计统科:负责计划、统计工作。

1957年3月5日,为贯彻中央和省委“精减机构、紧缩编制”的精神,嫩江地区劳改系统整编,按犯人总数5%配备干部的比例,农场将七科一室,合并为五科。财务和计统合并为财经科;经理科和场办合并为办公室;基建和生产合并为生产科;管教科、政工科单设。

1958年按照中央精兵简政的既定方针,农场机关精减,编余干部全部下放。场机关只设一科两室:党委办公室、场长办公室、管教科;农场设置基层政权组织,三岗与虎山农场建立三岗乡,嫩江农场建立双泉乡,乡长孔香庭兼公安派出所所长。

1959年两场合并后机构设置情况



1959年增设联合企业,统一管理工付业和畜牧业生产。

两场总场机关科室建置情况

嫩江农场



三岗农场



1960年5月场机关设12个科室,同年11月机关原有12个科室合并为7个科室,党委办公室与工会、团委合属办公;场长办公室、计财科,粮食科、管教科与就业科合并为政法办公室,对外称公安分局;生产、畜牧、机务室合并为生产办公室;工业、供销科合并为工业供销办公室。到1961年9月合并科室为“三科一室”,即:管教科、生产科、财务科、办公室,并设立组、宣、监。 1960年机关编制及干部配备情况如下:

场级领导8人;

党群部门13人;

工会5人,团委2人,党办6人(包括组、宣、监),行政科室62人; 就业科5人,生产科6人,财务科8人,管教科10人,供销科 12人,工业科5人,畜牧科5人,机务室5人,场长办6人。

1963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支队长、政委分工负责制。采取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管理形式,建立政治改造与生产行政两条线的组织机构。根据劳改工作细则和省公安厅指示精神,对机关科室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共设10
科1室:干部管理教育科、狱政科、侦察教育科、劳动工资科、生产科、机电科、计财科、供销科、生活卫生科、政治处、办公室。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1966—1976年),党委工作陷于瘫痪。1967年农场实行军事管制,总场临时组成运动、改造、生产三个小组。68年5月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管教、生产、秘书、人武5个小组。69年成立知识青年办公室。

1973年场机关恢复科室建制,场革委会主任朱文熹,办公室主任李太彬;政治处、副主任沈秀春;宣传科、科长周茂起;组织科、科长马国良;文卫科、副科长王启木;人武部副部长张庆康;工副业科、科长徐祯卿;机电科、副科长王野;劳资科、科长王德元;供销科、副科长曹洪雁;计财科、副科长李广财;畜牧科、副科长王玉太;生产科、副科长杜庭钧。76年恢复了农场建制,划归九三局管辖。79年撤销革命委员会,实行场长负责制。

1984年初,农场将机关24个科室调整为21个科室。科室编制情况如下: 宣传部部长刘亚东 组织部部长詹恒阁 纪检委科长李吉顺

工会主席郭连科 团委副书记许永和 史志办主任郭震

农林科科长陆修德 农机科科长魏传祥 畜牧科科长苏永昌

基建科科长才仲奎 交电科科长倪文贵 商业科科长赫广太

物资科科长何绍斌 粮贸科副科长陈海民 计财科副科长杜希仁

劳资科科长王德元 武装部部长赵德彦 教育科科长梁嘉业

卫生科科长张金芝 办公室主任李树清 科技科副科长王玉太

同年9月农场恢复为劳改农场,增设政治处和管教科。

1988年,为适应改革的需要,场机关调整了机构。将23个科室改为15个实体性科室,成立了物资、粮贸、种子、林业、畜牧、基建、商业、生活、劳动、工业等公司。机关职能由行政指挥变为指导服务。

**机关科室编制及干部配备情况如下:

宣传部副部长许永和 组织部部长詹恒阁 武装部部长赵德彦

工会副主席陈国伟 团委副书记孙玉芳 老干部科科长刘亚东

纪检委科长王德元 检查室副主任吴胜先 体改办副主任张文彬

人事科、监察科(合属办公、科长荣烈先)

农机科、生产科(副科长李华洲、科长袁英仁)

司法办副主任董国祥 工商科科长张庆康 计财科科长李敦智

科技科副科长王玉太办公室副主任徐忠琪教育科副科长王福泉

劳资科副科长王东升 审计科副科长袁喆 土地办副主任蒋永财

除机关21个科室,另有:畜牧、卫生、林业、电讯、交通、商业、基建7个科院、科站、科店、科队合一的单位。科级农业生产单位有科研站;科级工业单位有:修造厂、粮油加工厂、淀粉厂、乳品厂;其它科级单位有:物资科、办事处、中学、生活服务大队。

第三节 各时期连队级单位

嫩江农场1955年6月25日建场,经历了劳改农场、国营农场这两个时期。前十五年是劳改农场,实行总场、分场两级核算;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管理(64年以后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从1969年国营农场时期以后,基本上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体制改革以后,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 劳改农场时期队级单位沿革

一、作业站阶段

建场初期,在何家大泡子前小屯(前屯)设嫩江农场建场指挥部,当年建成一、

二、三作业站(现一、三、四生产队)、一个工地、机耕队和运输队。1956年又建成四、五两个作业站(现七、八生产队)。1955年9月下旬,三岗农场建场,当年建成一、二、五作业站(现十一、二十、十生产队),场部暂设在一作业站。1956年筹建三、四、六作业站(现六水库和二十一、十四生产队),年末建成。三岗场部由一站迁至五站。

二、分场阶段

1957年撤销作业站,建立分场,对内称劳改大队。嫩江农场五个作业站改为五个分场。总场下设直属中队、基建中队和一个工地,成立被服厂、皮革厂、豆腐坊、烘炉等。三岗农场将六个作业站改为六个分场,总场下设直属中队、基建中队和“三水库”工地(二站的加强中队)。同年嫩江县开荒大队分驻两场。 1957年两场队级单位建制情况如下:



除县辖气候站、邮电所、储蓄代办所外共有15个行政单位,三岗农场(廿七劳改管教队),除县辖单位外,有6个分场共15个行政单位。

三、三岗、嫩江两场合并阶段

1959年1月5日嫩江、三岗两场合并,统称嫩江农场。总场下设10个分场,7个犯人分场,3个工人分场和13个行政单位。全场总人口(不包括犯人)4256名,总户数731户。

到63年全场有6个管教大队,5个就业大队,八大队由出监队变为就业大队。

四、十三分场阶段

1964年建成十一分场和十二分场,第二年又建成十三分场。64年至68年间全场共设13个分场,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各分场场部下设管教中队,就业中队,机务排,生产排,青年排,畜牧排、后勤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7#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1:09:43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省嫩江农场 [五]



                                               大可

                                                                                                                                                       文 2016-6-12
                                                                                                                                                        摄 2013-10-4


1955年,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为了适应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田和发展的需要,省公安厅、劳改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劳改事业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在地广人。稀地建场,通过劳动改造罪犯,形成一个谷物与畜牧相结合的农场,并做到自给自足”。经省公安厅、劳改局新建勘测大队勘测,广大公安干部、转业官兵奔赴荒原。6月25日,侯凤岐同志率先遣队员11人(7名党员),在嫩江县五区境内的高台沟、何家大泡子和老虎沟之间的大、小杨家岗间采点建场。总场设在小杨家岗两桥之间,嫩德公路横穿其中,故场名为“嫩江 杨家岗垦区”。全区总面积为15000余垧,可利用地达9000垧,为嫩江至德都间大片荒原西北端的第一个垦区。根据全区土地面积的分布及劳改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总场下设五个作业站。七月初,“嫩市杨家岗垦区”对外改称“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嫩江农场”,对内称为“黑龙江省笫十一劳动改造管教队”。同年九月,中央又给黑龙江省3800多万亩的开荒任务,其中给劳改农场的开荒任务所占比重很大。省公安厅决定在原来的嫩江等六个劳改农场区间,新建16个劳改农场。根据省公安厅指示精神,嫩江农场副场长黄永生同志,带领一班人马,在老虎沟以南的古里岗、半截岗、本部岗的三道大岗间采点建场,故场名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三岗农场”,对内称“黑龙江省第二十七劳动改造管教队”。总场下设五个作业站。1959年1月,嫩江、三岗两场合并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嫩江农场”。1969年,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知识青年来场,两类人员内迁省委决定将劳改农场改变为国营农场,称为“黑龙

江省嫩江农场”。

嫩江农场系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转业军人,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部分公安干部、。武警部队官兵以及广大的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发扬了“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他们不仅开垦了“北大荒”千年沉睡的处女地,而且在“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方针的指引下,完成了对大批罪犯的劳动改造与管教。 35年来,经历了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食及畜产品等,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 位置面积

嫩江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位于九三农场管理局东北部、嫩江县东南境内,场部距嫩江县38公里,距九三农场管理局57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5°33′—125°58′36″;北纬48°53′54″—49°12′3″之间。

全场总面积509平方公里(1982年划定),该土地面积763.681亩。其中:耕地面积342,346亩;林地面积49,256亩;牧地草原 181.592亩;水面6150;可垦荒地1959亩;道路基建占地14.920亩;其它167,593亩。

第三节 疆域

场区,东北以科洛河为界与山河农场相望;东南以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睦邻;西南与尖山农场、马铃薯农场和跃进农场接壤;西北与四十里河林场及科洛河公社所属的东明、双盛、双泉等村、屯毗连。

农场最东端在二十一生产队以东与七星泡农场临界处;最西端在第二生产队以西与跃进农场临界处;东西宽28.2公里。最北端在第九生产队以北的科洛河沿岸;最南端在第十七生产队以南与尖山农场临界处;南北长35公里。

第二章 建制沿革

第一节 各时期管理体制与隶属关系

劳改农场时期

(1955年6月—1969年)

一、隶属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和嫩江县委双重领导阶段 (1955年—1957年)

1955年6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决定在嫩江至德都县间大片荒原的西北部,建立第一个垦区一一嫩江农场。总场下设5个作业站。

同年9月,创建三岗农场。总场下设6个作业站。

1956年9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在嫩江县设立嫩江地区劳改工作分局,两场划归其领导。

1957年6月,两场调整机构,撤销作业站,建立分场,实行两级核算(即总场、分场);三级管理(即支队、大队、中队)。

二、两场合并,划归嫩江县劳改工作局管辖阶段(1958年一1961年)。 1958年9月,省委决定将劳改单位一律下放给地、市、县委统一管理。劳改工作权力下放,嫩江地区劳改工作分局撤销,嫩江县成立劳改局,两场下放归嫩江县委管辖。1959年初,嫩江三岗两场合并,统称地方国营嫩江农场。下设7个犯人分场,3个刑满就业人员分场。1960年12月,农场精减机构,总场机关共设三科(即生产科、财务科、管教科);一室(即场长办公室)。下设一、二、五、七、八5个犯人分场和二、四、六、九、十5个特赦和刑满就业人员分场。

三、隶属省公安厅、劳改局直接管辖阶段(1962年5月一1969年) 1962年5月,复归省公安厅、劳改局直接领导。

1964年4月,建成11分场和12分场。第二年建成13分场。全场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

1968年2月,停止原来一切党政机构工作及其公章使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嫩江农场军事管制小组。同年10月,齐齐哈尔、哈尔滨市知识青年四千余人进场。第;年,上海、天津等地知识青年约四千余人进场,两类人员(犯人和刑满和业人员)陆续内迁或遣返回乡,逐步把劳改农场改变为以基本群众为主要成份的国营农场。

国营农场时期

(1970年—1984年)

一、隶属黑河地区管辖阶段(1970年—1971年)

由于大批知识青年来场,全场两类人员陆续迁移和遣返,农场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一一黑龙江省嫩江农场。

二、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农场管理局管辖阶段(1972年一1976年)

1972年3月,黑龙江省成立国营农场管理局。农场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设在北安)管辖。全场分连建点,统一编号,共有29个生产连队和12个后勤连队,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

1973年4月,场行政区重新规划,将原来的13个分场,合并为 6个分场。即。原一分场的一、二生产队为一分场;原二分场、三分场、十一分场合并为二分场;原八分场、十二分场合并为三分场;原九分场、四分场合并为四分场;原五分场、七分场、十三分场合并为五分场;原十分场、六分场合并为六分场。

三、隶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管辖阶段(1976年2月一1984年)。

1976年2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佳木斯成立。同年3月,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农场归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九三农场管理局管辖。8月,撤销一分场,建立直属一队和直属二队。

1979年7月,撤销“革命委员会”,实行场长负责制。

重归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的一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8#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1:11:10 | 只看该作者
(1984年9月—1985年)

1984年初,农场机构调整,将机关24个科室和19个直属单位调整为21个科室,15个直属单位,成立劳动和生活服务公司。

同年9月,农场恢复为劳改农场,行政隶属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管辖,对外称黑龙江省嫩江劳动改造管教支队。下设三个农业生产管理区。即:第一管理区为二、四分场合并;二管理区为三、五分场合并;三管理区为原六分场。机关设政治处和管教科。支队所辖2个管教大队,各大队分设4个中队,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工作方针。共接收和改造罪犯600余名。

调整发展时期

(1986年一**)

一、重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管辖阶段(1986年一1987年)

1985年末,省司法厅、劳改局决定将嫩江劳改支队收押的罪犯收归黑龙江省新肇监狱和哈

尔滨监狱。北四场(七星泡、嫩江、山河、嫩北农场)又重新划归省农场总局、九三农场管理局

管辖。

1986年初,撤销3个农业生产管理区,改称为分场。

1987年2月,体制改革,撤销3个分场建制及分场财务组织。

全场实行两级核算,两级管理。总场下设22个生产队。

二、深化企业改革、振兴农场经济时期(1988年一**)

1988年初,农场确定了深化改革方案;

1、兴办家庭农场方案;

2、工业体制改革方案;

3、职工住房改革方案;

4、汽车转让和运输专业户管理方案;

5、商业体制改革方案。

同年3月,开展创办家庭农场,全面实行场(厂)长负责制;调整机构,总场机关将23个科室改为15个实体性科室,成立公司有:物资公司、粮贸公司、种子公司、林业公司、畜牧公司、基建公司、商业公司、生活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工业公司;两个管理站有:交通运输管理站、电讯管理站。

**,全场共有23个农业生产队和22个工、商、运、建、服单位。

1990年2月,撤销公司,恢复物资、工业、畜牧、工商等专业实体性科室;重建科研站、林业站、服务大队。全面落实“科技兴农,管理兴工,改革稳中求进,经济建设稳中求深,良化社会小气侯”的改革方案。总场下设22个生产队,有联户家庭农场72个,独户家庭农场1004个。

第二节 各时期机关编制

农场机关科室的编制,是随着管理体制的变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进行调整的。由建场初期的七科一室,十几个人,逐步发展到有三十几个科室,委、办,近120余人的县团级机关,是农场领导核心。

建场初期,1955年在嫩江县设立办事处,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行政机构。同年10月,总场机关成立科室,设七科一室。场长办公室:负责协助场长处理全场日常对内、外工作并监督和检查。政工科:负责党、团、干部、宣教、档案、保卫、监察工作。管教科:负责狱政、宣教、狱侦、干部及武装工作。生产科: 负责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基建科:负责房建、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财务科:负责财务计划、财经纪律、资金周转等。经理科:负责生产和生活物资的采购、供应和销售。计统科:负责计划、统计工作。

1957年3月5日,为贯彻中央和省委“精减机构、紧缩编制”的精神,嫩江地区劳改系统整编,按犯人总数5%配备干部的比例,农场将七科一室,合并为五科。财务和计统合并为财经科;经理科和场办合并为办公室;基建和生产合并为生产科;管教科、政工科单设。

1958年按照中央精兵简政的既定方针,农场机关精减,编余干部全部下放。场机关只设一科两室:党委办公室、场长办公室、管教科;农场设置基层政权组织,三岗与虎山农场建立三岗乡,嫩江农场建立双泉乡,乡长孔香庭兼公安派出所所长。

1959年两场合并后机构设置情况



1959年增设联合企业,统一管理工付业和畜牧业生产。

两场总场机关科室建置情况

嫩江农场

三岗农场



1960年5月场机关设12个科室,同年11月机关原有12个科室合并为7个科室,党委办公室与工会、团委合属办公;场长办公室、计财科,粮食科、管教科与就业科合并为政法办公室,对外称公安分局;生产、畜牧、机务室合并为生产办公室;工业、供销科合并为工业供销办公室。到1961年9月合并科室为“三科一室”,即:管教科、生产科、财务科、办公室,并设立组、宣、监。 1960年机关编制及干部配备情况如下:

场级领导8人;

党群部门13人;

工会5人,团委2人,党办6人(包括组、宣、监),行政科室62人; 就业科5人,生产科6人,财务科8人,管教科10人,供销科 12人,工业科5人,畜牧科5人,机务室5人,场长办6人。

1963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支队长、政委分工负责制。采取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管理形式,建立政治改造与生产行政两条线的组织机构。根据劳改工作细则和省公安厅指示精神,对机关科室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共设10

科1室:干部管理教育科、狱政科、侦察教育科、劳动工资科、生产科、机电科、计财科、供销科、生活卫生科、政治处、办公室。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1966—1976年),党委工作陷于瘫痪。1967年农场实行军事管制,总场临时组成运动、改造、生产三个小组。68年5月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管教、生产、秘书、人武5个小组。69年成立知识青年办公室。

1973年场机关恢复科室建制,场革委会主任朱文熹,办公室主任李太彬;政治处、副主任沈秀春;宣传科、科长周茂起;组织科、科长马国良;文卫科、副科长王启木;人武部副部长张庆康;工副业科、科长徐祯卿;机电科、副科长王野;劳资科、科长王德元;供销科、副科长曹洪雁;计财科、副科长李广财;畜牧科、副科长王玉太;生产科、副科长杜庭钧。76年恢复了农场建制,划归九三局管辖。79年撤销革命委员会,实行场长负责制。

1984年初,农场将机关24个科室调整为21个科室。科室编制情况如下: 宣传部部长刘亚东 组织部部长詹恒阁 纪检委科长李吉顺

工会主席郭连科 团委副书记许永和 史志办主任郭震

农林科科长陆修德 农机科科长魏传祥 畜牧科科长苏永昌

基建科科长才仲奎 交电科科长倪文贵 商业科科长赫广太

物资科科长何绍斌 粮贸科副科长陈海民 计财科副科长杜希仁

劳资科科长王德元 武装部部长赵德彦 教育科科长梁嘉业

卫生科科长张金芝 办公室主任李树清 科技科副科长王玉太

同年9月农场恢复为劳改农场,增设政治处和管教科。

1988年,为适应改革的需要,场机关调整了机构。将23个科室改为15个实体性科室,成立了物资、粮贸、种子、林业、畜牧、基建、商业、生活、劳动、工业等公司。机关职能由行政指挥变为指导服务。

**机关科室编制及干部配备情况如下:

宣传部副部长许永和 组织部部长詹恒阁 武装部部长赵德彦

工会副主席陈国伟 团委副书记孙玉芳 老干部科科长刘亚东

纪检委科长王德元 检查室副主任吴胜先 体改办副主任张文彬

人事科、监察科(合属办公、科长荣烈先)

农机科、生产科(副科长李华洲、科长袁英仁)

司法办副主任董国祥 工商科科长张庆康 计财科科长李敦智

科技科副科长王玉太办公室副主任徐忠琪教育科副科长王福泉

劳资科副科长王东升 审计科副科长袁喆 土地办副主任蒋永财

除机关21个科室,另有:畜牧、卫生、林业、电讯、交通、商业、基建7个科院、科站、科店、科队合一的单位。科级农业生产单位有科研站;科级工业单位有:修造厂、粮油加工厂、淀粉厂、乳品厂;其它科级单位有:物资科、办事处、中学、生活服务大队。

第三节 各时期连队级单位

嫩江农场1955年6月25日建场,经历了劳改农场、国营农场这两个时期。前十五年是劳改农场,实行总场、分场两级核算;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管理(64年以后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从1969年国营农场时期以后,基本上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体制改革以后,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 劳改农场时期队级单位沿革


五、分连建点阶段

1969年在原有13个分场的基础上分连建点。除十一分场和十三分场外,各分场设两连队和一个后勤连,全场共有29个连队,12个后勤连队。以连为编制单位,统一编号。各分场、连队设机务排、农田排、畜牧排、青年排、就业队、后勤等。九分场建种畜队,十三分场建良种队和一个水库工地,十一分场为独立五连。

国营农场时期分场生产队构成情况

一、六个分场阶段

1969年场内劳改罪犯全部内迁,刑满就业人员遣返回乡。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知识青年全部进场,农场转变为国营农场,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

1973年1月,农场将原有13个分场合并为6个大分场,撤销连队改为生产队,场直辖25个生产队。

分场合并情况如下:

一分场:原一分场不变,辖两个生产队和一个副业队。

二分场:原二、三、十一分场合并为二分场,辖:4个生产队,分场部设在原二分场

三分场:原八、十二分场合并为三分场,辖4个生产队,分场部设在原八分场。

四分场:原四、九分场合并为四分场,辖4个生产队,分场部设在原九分场。 五分场:原五、七、十三分场合并为五分场,辖5个生产队和 1个种畜队,分场部设在原七分场。

六分场:原六分场和十分场合并为六分场,辖5个生产队,分场部设在原六分场。

场直:原后勤连、筑路队、农建队合并为直属大队(分场级)。队部设在原后勤连。

各分场设公安派出所、农工队、直属队。农工队集中管理刑满就业工人,主要担负基建、后勤等工作;直属队主要负责粮油加工、工付业和畜牧业生产等任务。1974年各分场又扩建一个“小五队”,全场又建成6个生产队。76年撤销一分场,建直属一、二队,全场共有28个生产队和1个科研站。

二、场辖管理区阶段

1984年9月,农场恢复为嫩江劳改支队,下设3个管理区。一管区辖二至九生产队;二管区辖十至十七生产队;三管区辖十八至二十二生产队;场直辖直属一队、直属二队、科研站,全场共有25个农业生产单位.86年场内劳改罪犯收监,农场重又恢复为国营农场,场体制不变,将原管理区辖生产队改为分场辖生产队。

三、场辖生产队阶段

1988年撤销3个分场,场辖22个农业生产队,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至**全场共有28个生产队级单位。其中农业生产队22个。场直队级单位有:制材厂、筑路队、砖厂、钻井队、粮食处理中心、小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9#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1:12: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经营规模

第一节 章下序

嫩江农场建场35年来,经历了嫩江、三岗两场合并、地方国营劳改农场、国营嫩江农场、嫩江劳改支队和国营嫩江农场,五次重大变革。使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初具规模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中型机械化农场。全场总面积509平方公里,居民总户数4,112户,总人口14,180人,其中职工6,156人。

第二节 农、林、牧

一、农业

全场有22个农业生产队和一个科研站。农业人口10,883人,其中农业工人4,143人,占农业人口的38.1%。平均每个农业工人担负耕地面积为82.6亩(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初拥有耕地359,723亩,年内减少耕地17,377亩,其中造林占地11,377亩,退耕改牧、退耕还林、因灾弃耕未播6,000余亩。播种面,积为342,346亩,粮豆总产10,133.4万斤,粮豆平均亩产332斤,上缴粮豆7,254,6万斤,商品率为71.6%。总产值2,731.5万元,人均创 造产值6593元,生产总成本842.3万元,斤成本0.083元,经营利润为124.3万元。

场内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甜菜、马铃薯五大作物为主。又主要以小麦、大豆为主。**小麦185,828亩,占播种面积的 54.3%。总产量7,877.6万斤,平均亩产424斤。大豆120,764亩,占播种面积的35.3%,总产量为2,255.8万斤,平均亩产186斤。玉米 1,989亩,仅占播种面积的0.6%,总产量84.2万斤,平均亩产423斤。此外,种植有少量的甜菜、马铃薯作为工副业原料。 建场35年,累计生产粮豆19.5亿斤,累计上缴国家商品粮12.1亿斤,商品率为62.1%。

二、林业

全场拥有林地面积49,256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45%。天然次生林分布在山地、丘陵及陡坡地带,以柞、杨、桦树为主。场区绿化林1,670亩,农田防护林14,564亩,用材林31,117亩,新炭林 1,905亩。

场部设置林业管理站,为林业科和林业站科站合一的单位。有林业工人59名,各农业生产队设有护林员。林业站设有三区轮作苗圃,总面积120亩。1976年以来,每年亩产苗量150万株。场区多利用春季造林,一季完成全年的造林任务。六十年代造林3,331亩,消灭了光板田;七十年代造林10,561亩,实现了农

田林大网格化;八十年代造林37,930亩,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到1983年共有农田防护林带535条,其中主带423条,副带112条,面积14,564亩。全场植树 造林工作在九三管局名列前茅。传诵成顺口溜为“山河的路,嫩江的树,七星泡大水库”。

1978年林业总产值创历史最好成绩为35.6万元。19s9年林业总产值6,000万元。人均创造产值1,016.95元,经营盈利3,211.91元。

三、畜牧业

1985年以后,畜牧业生产实行生产责任制,农场制定十二条扶持发展养殖业政策,发放贷款547.7元。到1987年,将公养全部改为个人饲养。建场35年来,农场畜牧业发展比较稳定。1965年马存栏高峰期为1291匹;1968年黄牛存栏高峰期为2944头;1972年绵羊存栏高峰期为3,468只;1985年家禽存栏高峰期43,574只;1977年猪存栏高峰期为9,465头;1981年鹿存栏高峰期为354只;**奶牛存栏数最多为1060头。1970年畜牧业总产值最高达90.6万元。 **农场设置畜牧公司,场部设有兽医院和畜牧科,并且科院合一。现有马132匹,黄牛1000头,奶牛1060头,家禽36,076只,羊2710只,猪4174头。全场1985年分离从事养殖业职工1120人,其中专职牧业工人96人,年总产值为181万元。

第三节 工业、交通

一、工业:

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农场建立了一批工业企业有:修造厂、粮油加工厂、淀粉厂、制材厂、乳品厂、制砖厂。**成立工业公司,负责全场工业全面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企业从事工副业生产人员619人,年工业总产值363.2万元,副业产值为0.4万元,人均创造产值5,874元。

l、修造厂

1983年,修造厂尚属小型工业,厂房面积4,340平方米,年产值为110万元,被农场总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有职工153名,拥有固定资产净值达94万元。设有综合修理、机械加工、铸造、板锻4大车间和设计、调度、财务、物资4个管理组。拥有车、铣、刨、钻、镗、磨、锯、插、拉丝各类机床共计33台,锻压机2台,专用修造设备38台(件),12吨起重设备1台,汽车1辆,胶轮拖拉机1台。负责全场农机修造任务,提出“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经营方针。所生产的“拳头”产品 195型拖拉机变速箱壳体,先后销往九三管局、讷河县、依安县、齐齐哈尔市等地。实现年总产值127.7万元,人均创造产值达1.2万元,经营盈利9.5万元。

2、粮油加工厂

**有职工132人,固定资产净值达59万元,实现产值215.9万元,人均创造产值6,114元,经营盈利6.2万元,被评为九三管局先进企业。

粮油加工厂设有: 制油、制粉、食品加工、饲料、香槟5个车间和2个粮油销售服务部,负责全场居民的粮油加工与供应。拥有制油设备90型油榨等32套(件);制粉设备LF一500型制粉机等5套(件);食品加工设备2A210冷冻机和远红外烤炉等6套(件);饲料加工设备1套,54马力发电机1套,储粮库2栋。1978年至 **累计生产面粉14,110吨,豆油1,875吨,食品320.5吨。

现有职工134人,设有动力和生产两大车间。拥有粉碎机、卧式离心机、沉降机、脱水机等主要设备。主要生产江雪牌马铃薯淀粉,年产量503.35吨,年产值119.3万元,人均创造产值1.1万元,经营收支平衡。

4、制材厂

现有职工73人,总建筑面积1,514平方米,固定资产12.8万元。设有带锯车间和木工车间。制材设备有大型带锯2台,截木机l套,木材加工机械设备有机床3台,手锯机、榫槽机、平面刨、三面刨各1台,专用修理设备7套。 **产值49万元,人均刨造产值1.5万元,经营利润4.5万元。

5、乳品厂

**有职工82人,建筑面积4,137平方米,总投资额512万元,生产能力为日处理鲜奶20吨。设有收购、生产、化验、动力4个车间。拥有分离、消毒、冷凝、蒸发、干燥、离心等全套不锈钢设备,检测仪器8套(件)。

年产“江雪”牌全脂速溶奶粉152吨,年产值97万元,人均创造产,值8,454元,经营亏损54万元。

6、制砖厂

**有职工96人,建有24门轮窑1座,实际年产红砖677万块。年产值64.3万元,人均产值6.698元,经营盈利1.5万元。

拥有制砖机150型1台,设计能力10.000块/小时。135型1台,设计制砖能力5000块/小时。胶轮拖拉机2台,履带式拖拉机。

7、其它副业

从六十年代起场直属大队先后建立有被服厂、理发馆、照像馆、浴池、酱菜厂、皮革厂、养蚕队、养蜂组、养鹿场、养鸡场、菜、(果)园队等。各分场均有酒坊、豆腐坊、粉坊等小作坊。职工、家属多采集山产品和中草药材。

建场以来共建有4座水库,由于管理不善,渔业发展缓慢,仅产少量鲢、鲫鱼及部分杂鱼,平均年产鱼10吨左右。在一水库石头山辟有采石场1处,可开采全场基建用优质石料。目前,场副业生产统归服务大队管理,仅存有菜园队、采石场及部分个体小作坊。

二、交通运输

农场交通运输发展较快,龙嫩公路由北向南横穿场区,为境内的主干公路。全长31公里,与场内循环路相交,对外运输交通方便。场部至嫩江38公里,至九三农管局57公里,场内循环路126.7公里,零公里至3l公里主干路由筑路队负责养护。

**全场拥有各种汽车80台,胶轮拖拉机132台,场部设交通运输管理站,为交通科和运输管理站科站合一的单位。总建筑面积1998平方米,职工101人,载重汽车65台,客运站和招待所一处,有“龙江”客车3台。年完成货运任务671.3公里/吨,年产值169.8万元,经营盈利10.97万元。**在垦区第三届“保创争”竞赛活动中被农场总局交通局、宣传部、农垦报社、广播电视局、工会、公安处评为文明运管站和最佳客运站。

第四节 基本建设

1、房屋建筑

截止**来,全场总建筑面积为120,873平方米,其中生产、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78,230平方米,生活住宅总建筑面积42,643平方米。全场拥有楼房

15幢(无隔层楼房除外)及部分特殊建筑,如:监舍、飞机场、轮窑、粮食处理中心、厂房和楼房等。

场部设有基建公司,下设各承包工程队。公司位于场部二马路,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l,500平方米。现有职工137人,拥有胶轮拖拉机3台,搅拌机5台,卷扬机3台,黄河钻井机车1台,空气压缩机1台,机床7台以及各种专用设备19台(件)。年产值74万元,经营平衡。

2、农田水利

场境内有1河4沟1泡,每逢汛期都受河水浸袭。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成立了水利大队(现筑路队)和基建队(现基建公司),负责全场防、排,灌体系的桥、涵、闸、站配套工程及其它水利工程建筑。建场35年来共竣工4座水库,总汇水面积64.4平方公里,总库容1,003.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498.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27万亩。曾建过水轮泵站,一、六水库提水灌溉工程,一里泡子,二截河水利工程等。因区域气候、地势不适应而废弃。4沟1泡排干工程治理总长度37000米,治理易涝面积5,000亩,总土方量为555,000立方米,筑堤2000米,科洛河沿岸部分耕地受益。

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渔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只是小面积上的应用,尚未大面积推广。目前,我场确定了以防为主、全面综合治理的方针。

3、电力、通讯

全场共有10KV高压配电线路116公里,1983年架设了七星泡农场至嫩江农场35KV高压线路30.5公里,由讷漠尔河电厂供电。**架设了尖山农场至嫩江农场35KV高压线路10.02公里,开始转由九三变电所供电。年用电284.2万度,其中自行发电21.7万度。全场拥有低压配电线路140公里,10KV以上变压器43台,变压器总容量为8000KVA。

场部设电讯管理站,为电力科和电讯管理站科站合一的单位。职工55名,建筑面积1,044.2平方米。在场部至第四生产队间设有中心变电所1处,负责七星泡农场、山河农场和本场的输变电工作和81200、81832部队及双泉、双胜、双东村10KV线路配电工作。

通讯线路285.8线对公里,全场设5部交换台,电话机17l部,场部安装低频三路载波机1套。沟通了总场至嫩江县、九三局以及各生产队之间的通讯联系。

第五节 农业机械

1939年全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175台,胶轮拖拉机132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98台,牵引式联合收割机15台;主要农机具1,137台(件)。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平均达95%以上。

第六节 文教卫生

场部建有职工医院一所,建筑面积832平方米,分设门诊部和住院部,床位80张。各生产队设卫生所,全场医护人员96名。

场部设完全中学、职业高中l所,小学1所,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四层)1幢,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各生产队均设有小学校,近年来增设了学前班。全部在校学生2,383名,教师218名。

第七节 经营成果


全场固定资金1,507.8万元,流动资金1,097.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按80年不变价)3,081.6万元,经营利润139.3万元,上缴税.金160.5万元。

建场35年来投资总额为52,94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83万元。经营盈亏情况为17年盈利达3,002.6万元;17年亏损4,175.9万元,盈亏相抵还亏损1,173.3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生产有较快的发展,在1979年至**10年中,除严重灾害的两年外,连续8年盈利达2,029.4万元,甩掉了亏损的帽子。

1987年至**,全场在“稳定、完善、提高”方针的指引下,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2亿元,全场净盈利363万元,人均收入2,700元,确保了农场经济稳定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8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1:13:0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场部、生产队筒况

第一节 场部

嫩江农场场部居场区偏北部,距嫩江县38公里,距九三管理局 57公里,龙嫩公路贯通南北。总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居民总户数999户,总人口3,452人。党、政、工、学、商、金融、邮电等机构均设在这里,是全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场部地势较平坦、开阔,北邻第一生产队;东南隔何大泡子与第五生产队相望正南隔何大泡子与第三生产队相望;西至场林业站与四十里河林场界处(1982年划出)。

1955年建场前,场部所在地为嫩江县科洛乡(五区)双泉村双胜屯。建场初期曾为作业站、管教大队(分场)管理机构所在地。 1959年三岗、嫩江两场合并后,场部由双胜屯迁至十一井字岗阜小岭南坡(观场部址),为嫩江农场场部。曾为分场、劳改大队、管理区、生产队及场直各单位的中心管理机构。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场部住房由马架子、上拉哈辫、土坯房、穿靴戴帽,到现在全部更新为砖瓦结构的房屋。兴建起楼房15幢;教学楼1幢(四层)、俱乐部楼(五层)、办公楼(三层)、综合办公楼(三层)、青年楼(二层)、前屯综合服务楼(二层)、招待所楼(二层)、供水楼(二层)、气象站(二层),淀粉厂主楼(三层)、乳品厂主楼(三层)、乳品厂力、公楼 (二层)、乳品厂供热楼(二层)、工会小俱乐部(二层)、职工食堂小楼(二层)。

场部交通便利,为本场的交通枢纽。每天,场客运站3辆大客车沿龙嫩公路主干线,往返于嫩江县及各生产队,并有嫩江县客运站、七星泡农场客车经过我场,通达北安、德都、五大连池、格球山农场、尾山农场、七星泡农场和嫩江县等地。另外有4辆个体小型客车每天往返于九三、嫩江县及各生产队。场部从北至南横布4条马路,沙石质路面。1983年主街道一马路、二马路拓宽,并设置排水沟和路灯。居民区内,巷道纵横交错;沙石路面,阴雨天及风雨天气行人及车辆都能畅通无阻。地下设有输水管道,居民全部吃上自来水。

场部除农场党政机关外,工业单位有:修造厂、粮油加工厂、制材厂、乳品厂、淀粉厂、钻井队、发电厂。主要行业有以马铃薯、鲜牛奶、大豆、小麦等为原料的淀粉,奶制品,粮、油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木材为主的家具、建材业;以农机具制造修理为主的农机工业;以发电、变电为主的电力工业;以钻探为主的钻井工业。商业、服务性单位有:商店、饭店、职工食堂、理发店、照像馆、粮店、招待所、被服厂、香槟厂、环卫队、供暖中心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使场部集体、个体所有制商店、饭店、食杂店遍布大街小巷。招待所对面设有集市贸易市场;商业公司对面形成了商业一条街,方便了群众生活,繁荣了农场经济。文教卫生方面有:中学、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医院、卫生防疫站、文化宫、小俱乐部、图书室、广播站等设施。还有气象站、农业科研站、基建工程队、兽医院、汽车队、林业站苗圃,服务大队菜园队、物资科及驻场银行、邮局等办事机构,都设在场部内,丰富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农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二节 生产队

生产队是农场农业生产、经营核算的基本单位,全场共有22个生产队。生产队总户数为3,123户,总人口10,728人,其中男5,549人,女5,184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白族,苗族,柯尔克孜族,侗族,壮族,彝族共 376人。附生产队分布图。

第一生产队

第一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北部,距场部2.1公里。正南靠原一砖厂;正西邻一水库(打石山);东北与嫩江县科洛公社,双泉和双胜大队接界;东南与场部接壤。

一队创建于1955年,当时称第一作业站。1957年改称一分场,1969年称连队。1973年6个分场阶段为一分场,辖两个生产队。 1976年改为场部直属一、二队,1988年改称第一生产队。

1985年被省司法厅授予全省司法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队地势多为丘陵、缓坡地带,大部分土壤为黑土,现有耕地面积2l,480亩。在8个地号中形成冲刷沟15条,已采取回填治理措施的有9条,但未栽草。总户数329户,总人口1,158人,其中男588人,女570人。职工人数269人,其中男193人,女76人,合同制工人70人。

拥有拖拉机(包括胶轮拖拉机)26混合台,收获机12台,主要农机具60台件,其它机车1台。总建筑面积21,022平方米,砖瓦结构住宅14,407平方米,居民总住宅面积15,607平方米(包括一部分草房)。

主要盛产小麦、大豆、玉米、土豆、甜菜。**粮豆单产151公斤,粮豆总产2,607吨,上缴粮豆1,753.37吨,商品率67.3%。经营利润51万元。历史最高经营利润是1982年为52.4万元。历史最高粮豆单产是1985年为372斤。 设有小学校、卫生所、代销店。儿童入学率达100%。东山脚下遗有劳改二大队旧址,山上为场直区域之墓地。西部有一水库和打石山,山中开辟采石场一处,石质坚硬,是场内很好的建筑材料。

黑龙江嫩江农场公路交通图



嫩江农场生产队分别图



第二生产队

第二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部,距场部13公里处。南接曙光农场;西靠跃进农场五队;北邻嫩江县长福乡、云龙村;东靠第三生产队。

二队创建于1959年,当时称畜牧中队,1965年6月改为十一分场,1968年9月为五七干校,1971年末为五连,1973年6个分场阶段为二分场一队,1985年改为一分场二队,1988年改称第二生产队。

全队92户,345人,男182人,女163人,职工人数152人,男 108人,女44人,合同制工人29人,耕地面积15,453亩,**粮豆单产148公斤,粮豆总产1,986吨,上缴粮豆1,328吨,商品率66.90%,经营利润15.4万元。历史最高经营利润1985年达19.8万元,历史最高粮豆单产1985年达302斤。 总建筑面积5,878平方米,砖瓦结构房屋为3,288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履带式拖拉机9台,胶轮拖拉机4台,收获机了台,主要农机具61台件,摩托车1辆。

生产队设有小学校1所:教师3人,学生62人,儿童入学率 l00%。卫生所l所:医务人员2人。代销店两个,从业人员2人。有水库1座,积水面积为19.3平方公里,总库容230.37万立方米。盛产鲫鱼、鲢鱼、白鱼等。草原面积5000亩,西南向沼泽地150亩。2号地中冲刷沟长1,200米,宽4米,有两条采取回填治理措施,但只回填1/5,未采取植草、栽树措施。

第三生产队

第三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8公里处,东与第四生产队,南与第六生产队,西与第二生产队为邻,北与场部隔河相望。

三队创建于1955年,当时为作业站,195了年改为分场,1969年改称连队。j 973年机构改革编为二分场二队,1985年劳改支队时为一分场三队,1988年改称第三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92户,总人口314人,其中男157人,女157人,职工130人。现有耕地面积12,450亩,其中连队用地12,230亩,家属园田地220亩,**粮豆亩产142公斤,粮豆总产1,556

吨,上缴商品粮1,080.58吨,商品率69.4%。主要机械设备有履带式拖拉机6台,胶轮拖拉机3台,联合收割机3台。总建筑面积9,367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5,008平方米。

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儿童入学率100%,代销店两处。

第四生产队

第四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3公里处。西与三队,北与五队,南与六队,东与嫩德公路为界。

四队创建于1955年,当时为嫩江农场第三作业站,1957年改为三分场,1968年来知识青年进场后改为连队。1973年分场合并为二分场场部,1985年劳改支队时期改为一分场场部。198了年撤销分场组织时为场部派出管理机构,1983年改称第四生产队。

四队处于丘陵漫岗地带,土壤多为黑色酸性土壤。耕地面积 13,500亩,盛产麦、豆。但在一至四号地中出现冲刷沟9条,已治理4条。全队170户,571人,其中男289人,女232人,职工人数204人,其中男104人,女71人,合同制工人29人。

现有机械设备:履带式拖拉机了台,胶轮拖拉机2台,收获机 6台,主要农机具90台件。其它机车3台。总建筑面积18986平方米,砖瓦结构房屋10,093平方米,居民住宅总面积8,509平方米。

**粮豆总产1,775吨,上缴粮豆1,347吨,商品率75.9%,经营利润19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粮豆单产超历史最高水平为 154公斤。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儿童入学率96%。集体商店1个,托儿所1处,?3年建600多平方米俱乐部1座于86年拆除,了5年建二层水楼1幢,容水量35立方米。

第五生产队

第五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2。5公里处。西、北以何大泡子为界,南与嫩德公路为界、与第四生产队为邻,东北与第七生产队接壤。

五队建于197二年,当时为二分场四队,1985年改称一分场四队,1988年改为第五生产队。总户数73户,总人口251人,其中男133人,女118人,职工人数112人,其中男78人,女34人,合同制工人25人。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和代销店,儿童入学率98啪。在校学生23名,校舍面积为48平方米。

五队处于丘陵漫岗地带,土壤多为黑砂土,现有耕地面积11,800亩,**粮豆总产l,752吨,粮豆单产169公斤,上缴粮豆l,277吨,商品率72.9%。经营利润27.7万元。历史最高粮豆单产是1987年为3了4.5斤,历史最高经营利润为1939年的27.7万元。

拥有履带式拖拉机6台,胶轮拖拉机5台,收获机6台,主要农机具23台件。总建筑面积5,131.9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3,457平方米。

土地由于多年雨水冲蚀,在六号地北有30垧地历年不能耕种,五号地冲刷沟2米宽,120米长,已采取回填上治理措施,平整了50%。

第六生产队

第六生产队位于场部南部,距场部6.7公里处。南部、东部以老虎沟为界,北部与第四生产队接壤,西部与山地相连。

六队建于1974年12月,称二分场五队,1985年劳改支队时期改称一分场五队,1988年改为第六生产队。全队85户,287人,其中男140人,女141人,职工人数124人其中男96人,女28人,合同制工人21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3 19:00 , Processed in 0.241014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