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插队纪事》之三: 防震棚的故事(下) 徐宏...

[复制链接]

753

主题

2139

帖子

69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09:34: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22-11-29 09:44 编辑

《插队纪事》之三:
防震棚的故事(下)
徐宏宪/文

(五)
       这天清早,大队部的大喇叭又喊叫开了。书记这次口气严厉地放下了狠话:“谁家不搭防震棚,三天不给他派活!”社员们这才慌神了,开始动手在自家院子里搭棚子。
       我和保平在灶窑里一边做饭,一边商量着搭防震棚的事。没檩没椽没箔子,拿什么搭?咱最长的木头也就是扁担和锨把,短的也只有擀面杖、烧火棍,怎么搭?
       “要不咱到院子后头那两孔窑里找找,说不定能找些能用的东西?”我向保平建议道。
       “行,只要有。反正是队上的东西,咱只管用,没人会说啥。”
       吃过早饭,我和保平向院后头走去。醋坊窑北边是一孔敞口窑,里边尽是干包谷秆和一堆麦糠,还有些旧塑料地膜。好,能用!包谷秆可保暖,塑料膜能防潮。
       推开西边那孔大窑的木门,只见里边漆黑一片。走进去缓了一会儿,才隐约看清,窑里凌乱地堆放着一些残破的耧、耙、犁、耱等旧农具。摸黑再往里走,一股霉湿寒气扑面而来。划着火柴细看,一口近人高的地洞黑黝黝地大张着口,阴森恐怖。我一怔:这就是传说中的土窨子吧。先前听村上的老人说过,清朝同治初年,陕西回民起义关中大乱。村上百姓为了躲灾逃难,挖了一条七、八里路长的土窨子,另一出口远在二道塬上。屈指算来,这条土窨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借着火柴的微光,我看到洞旁窑壁上靠着几个大木格框子。数了一下,共四个,两长两短。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我和保平都不知其解。管它呢,能搭棚就行。于是,我俩就将这木格框子抬出了黑窑,摆在院子中央。
       扫去上面的尘土,木框子的原貌显露了出来。虽然黑漆剥落,但木质尚好,榫卯紧密,一看就是个有些年头的老物件。我俩把四块木框立起,找来铁丝和绳子绑牢四个角,一个长近两米、宽和高约一米五的长方型木笼子就展现在我俩面前。
       防震棚四面围档有了,但缺一个棚顶子。咋办?“走,咱再进去找找。”于是,我取来手电筒,和保平一起壮着胆,再次走进了黑窑。
       有了手电筒的照明,窑内一切尽收眼底。虽然没有椽子板子什么长木头,但见窑洞最里边大车木轱辘旁,靠着一个田字大木框。就是它了。我俩将它抬出窑洞,仔细一看,木框十字中央怎么还按着一个圆木疙瘩,就象西安钟楼的金顶子。顾不上细想,我俩抬着就平放在长木笼上边。嘿,不大不小,掐尺等寸刚刚好。
       我和保平趷蹴在一旁,一边吸着烟,一边揣摩着眼前这个蹊跷的带圆顶的方木笼子。
       “好像是旧社会娶亲抬新娘的花轿吧?”
       “我看不像,婚轿没有这么大。“
         虽然保平的猜测我不苟同,但激发了我的思维灵光一闪,不禁失声大喊:“哎呀,瞎咧!”
        “咋瞎咧?”保平不解地问道。
        “这不是婚轿。是棺罩!”
       刹那间,一股寒气袭遍全身。我突然想起前年一队杨家办丧事时,抬埋的棺罩跟这一模一样,只是上面蒙着色彩鲜艳的布罩子。
       我俩楞在那里,半天无语。思忖着:拆掉木笼抬回窑里?白忙活半天心又不甘;搭好晚上睡在里头?那会不会尽做恶梦?唉,真是左右为难。
       纸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终于,我俩下定了决心。怂管,不就是个木头笼子么,有啥怕的。我俩从敞口窑里抱来干包谷秆围在四周,把塑料地膜蒙在顶上,又到队上麦秸垛背回一背篓长麦秸摊在里头,扯来凉席铺在上面。嘿,一个规规整整的防震棚胜利竣工咧。
       我和保平正围着防震棚欣赏自己的杰作,在醋坊干活的杨四叔这时走进了院子。他看到后大惊失色:“好我的娃呀,咋能用这东西搭棚子?”
       “这叫官造防震棚,天下独一份。”我笑着说。
       “睡在这里边不吉利,阴气太重咧。”
         保平听后,回答道:“没啥,我俩大小伙子火气大。别人想睡还睡不成呢。”
      “你俩这碎怂呀,胆大地很。”杨四叔笑着指着我俩,摇了摇头,走了。
      当天晚上,我和保平躺在棚子里边,望着天上明晃晃的月光,闻着醋香、麦秸和包谷秆的混合气味,兴奋地怎么也睡不着。直到三更时分月亮西沉,这才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一觉睡到大天亮。
(六)
       大约过了十来天,我和保平正在窑里吃午饭,张队长失急慌忙地一头闯了进来,手指着窑外张口说道:“快给我把那棚棚拆了!”
       “二哥,咋咧?”
       “你说咋咧?你俩把大麻达惹下咧!”
       常言道:“好事不出门,怪事传千里。”棺罩防震棚搭好以后,不时有队上的社员跑来看稀罕。尤其是程家和陈家台两个近邻大队的社员来醋坊灌醋,就好奇地围着棚子指指点点,回去就四处传播。
       大泉三队知青用棺罩搭防震棚的事,很快传到了公社侯书记的耳朵里。在公社召开的防震工作会上,侯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这个事,顿时成为会内会外关注的热点笑谈,弄得参会的大队王主任很为恼火。会后,王主任把三队张队长叫去训斥了一通,并叫他赶快把惹事的棚子拆掉。
       我和保平听了以后,乐得差点喷了饭:“二哥呀,这下咱烂三队可在全公社摇了铃,我俩也成抗震典型了,给咱大泉也争了光。“
      “争屁光呢,把咱脸都丢光咧。这棚子后晌就得拆。”
      “把棚拆了,我俩总不能睡到野地里去。”
      “是这,先把碗放下,你俩跟我走。”队长说完,扭身出了窑。
       跟着队长走出院子,来到大泉小学北墙外。队长指着一座新棚说:“你俩就睡这儿。我一会儿派人就拆那棚棚。”说毕,急匆匆地走了。
       抬眼看去,新防震棚座北朝南,高大气派。四根丈二长木椽呈人字形耸立,新挖的包谷秆密密匝匝围满四周,就像一座特大号的瓜庵子。
       走进棚子四望,横梁上搭着苇秆箔子,上边铺了一层塑料膜,防雨又隔潮。尤其棚内固定有两根横担木,搭上木板就是床。
       嘿,太牛咧!这棚子在全大队也找不下第二个,标准的豪华舒适型官造防震棚。
       仿佛从地狱一步踏进天堂,我俩心里乐开了花。
(七)
       随着震情的缓解和寒冬的来临,社员们纷纷回到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又睡在了自家的热炕头。各家各户院子里的防震棚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好像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暮色里的大泉,笼罩在烧锅烧炕所弥散的薄薄烟雾中。
       我们的豪华型瓜蓭棚也拆掉了,只留下几个土坑和散落的枯枝叶,证明这里曾经的存在。从棺罩棚到瓜庵棚的乔迁之旅,搭搭拆拆之间颇具戏剧性的情节转换,令人深思回味。
       回到土窑的我,十分留恋那无数个难忘的棚居之夜,十分感念乡亲们对我们知青的那片炽热情怀。震情虽然过去了,留在我们心中的是永不消逝的能量震撼。      
       春节到了,我回到城里的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我家搭的防震棚。
       厂家属区的防震棚大都依然保留着,只是它的主人们正忙着为居室除尘或置办年货,无暇顾及。这些简陋的棚子,在寒风中更显得孤寂和落寞。
       我家的防震棚搭在厂子校大楼前的小花园里,正对着厂区大门。七、八座棚子摆在面前,我一眼就认出了它:是列阵挺立的包谷秆那抹枯黄的暖色,散发出秋野的气息,洋溢着淳朴的亲切感。
       棚子虽然不大,但紧凑而又温馨。棚中蹲着煤炉,棚顶悬着电灯,简约的床铺,简陋的木门。这一切,正合我意。
       在家过年的这十几天里,我几乎夜夜在棚内度过。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或在灯下悠然翻书,困了一觉睡到自然醒,或与同窗好友围着火炉抽烟闲谝,小棚里充满了呛人的烟火气息。
       一场千里之外的大地震,一段长达半年的抗震史,是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共同经历。防震棚,这个地震灾害的衍生品,在发挥其救灾解难功能的同时,又衍生出多少感人的故事。
       作为一名下乡知青,我在城乡之间经历了三个防震棚的栖居时光,一种挥之不去、萦绕于怀的防震棚情结油然而生,久久难忘。直到四十六年后的今天,当我撰写这篇文字的时候,那经年的往事恍若隔世,而又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22-11-30 07:19:01 | 只看该作者
城乡历经三个棚,
知青当年记忆中,
曾经人人同经过,
如今想来家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6 07:57 , Processed in 0.213013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