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冬天的寒冷的早晨 经过一整天的学习教育,知青们该懂的懂了,该会的会了。接下来就是生产实践。我们六十多名知青被划分为三个小队,那时称为一排、二排、三排。一、二排为生产排,三排为后勤排。一排、二排在冬天都是搞清林和清理。后勤排负责做饭、烧水、烧坑、烧炉、养猪,夏天还要负责种菜。我被分配到二排。 每个排都各有一位工人师傅带队,还各有一名知青排长负责日常劳动管理。我们排的工人师傅姓李,四十多岁。李师傅刚刚从国外回来。他出国干什么去了?去赞比亚帮助非洲朋友修赞比亚到坦桑尼亚的铁路去了。这条铁路就是著名的坦赞铁路。李师傅在林场是一名优秀的油锯手,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油锯是一种用汽油驱动的机械,用它来采伐树木。当年修坦赞铁路,要在一片片热带雨林中修建路基,必须先把树木伐倒后,清理出路基用地。外交部门给林业局四个油锯手出国名额。林业局把这四个名额分配给白江河林场一个。本来林场准备派另外一位比李师傅年轻的油锯手去非洲,但这位年青的油锯手不愿意去。因为当时传说非洲人非常野蛮,会吃人。并且非洲热带雨林传染病流行,很多人担心有去无回,把生命献给非洲。他不去,总得有人去。林场书记又找李师傅谈话,李师傅蛮爽快地说道:他不去,我去,谁让咱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就这样,李师傅去赞比亚援建铁路,一去就是两年多。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的相声“友谊颂”,生动地描述了哪段中非友谊的佳话。两年后,李师傅回来了。李师傅完完整整地回来了,没有被非洲人吃掉;李师傅安安全全地回来了,没有被传染病杀死;李师傅风风光光地回来了,带回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拥有这四大件,是当年千百万家庭追求的梦想。这四大件是李师傅用在国外的生活补贴剩余款买的。当时国家对援非人员的政策是:援非人员的工资在国内的原单位照发,在国外期间每月生活补贴一百元。当时的一百元是一个普通工人两、三个月的工资,有些剩余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李师傅是“义无反顾驰援非洲,名利双收荣归故里”。李师傅从国外回来后,被林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且不必再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去伐木。享受几个月的休假后,被派到知青队,履行工人阶级的职责,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来了。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八,知青的劳动生活正式开始了。早上五点半,起床的铃声响起,大家急急忙忙穿好衣、裤、鞋、袜。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到森林中劳动,身上必须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头上戴上棉帽子,脚上穿上棉鞋,还要戴上棉手套。棉衣棉裤是妈妈一针一线缝起来的。两层布中间是厚厚的棉花,在上面用线横竖多缝几道,防止棉花乱成一团。棉鞋是从商店买的,很厚的胶底,鞋帮子也是两层结实的厚布,中间是一种叫棉毡的东西,好像是毛、麻混合物。棉帽子也是棉花、棉布做成,但有一圈 动物的毛皮,用来保护耳朵。棉手套多种多样,作用就是即保护手掌又便于劳动。除此之外,每个人的腿上还裹有绑腿。绑腿是用棉布做起来的,大约十公分宽,两三米长。不用时卷成一个卷。用的时候一圈一圈缠在脚脖子上方,把棉鞋和棉裤紧紧连在一起,防止寒风从裤脚进到裤腿。再就是防止在雪地里行走时雪灌入鞋中。最后,条件好的人还要穿上一件棉大衣。林场工人的劳动保护用品中有一件棉大衣,保暖性能特别好。每年发一件。很多知青的家长就是林场职工。他爸爸穿过一年的棉衣送给他,他穿在身上即保暖,又威风。能有这样的一件大衣是每个知青都渴望的。经过如此打扮,人就像一个笨笨的熊猫。如果不这样打扮,就无法在冰天雪地的气候中生活与劳动。不穿棉衣棉裤,几分钟就会冻得浑身发抖,不戴棉帽子,耳朵很快就会被冻得失去知觉,时间再长一会,就会把耳朵冻坏。冻坏的耳朵会生起一个个疗泡,这就是冻伤。冻伤很难愈合。严重者会把整个耳朵冻掉。林场有个工人,外号叫张小耳朵。他的一只耳朵就是被冻掉的,只剩下了耳朵的根部。 穿好衣裤,洗漱完毕,赶紧去食堂吃早餐。从宿舍到食堂有一百多米。长白山林区寒冬的早晨,五点半还是漆黑一团。气温是零下二、三十度。天上飘着细细的雪花,北风呼啦啦地刮。风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样。有人称长白山林区的寒风为“刀子风”,真是名副其实啊!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下,呼出的气很快在衣帽上形成白霜。甚至眉毛、胡子上都是白霜。几分钟的路程足以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冷,什么叫冻,什么叫寒,什么叫风。好在食堂大厅生着一个大大的火炉,还有些暖意。早餐就是大饼子,咸菜,豆浆。无论你愿不愿意吃,你都必须把肚子填饱,要不然承受不了一上午的重体力劳动。吃饱后,还要用饭盒装上两个大饼子和一些咸菜,当做午饭。在当时,如果劳动的林班距林场较近,知青队会安排一个人送饭,所谓送饭,就是一个人挑着一个担子,前后两个大水桶。一个桶里装大饼子,一个桶里装着菜汤。桶外包着一层棉被保温。午餐的大饼子几年都是一样的。如果哪天中午饭吃上了白面馒头或大米饭,你一定是白日做梦了。菜汤会有变化。今天是白菜丝汤,明天是萝卜丝汤,后天是土豆丝汤。有时会在汤中加点豆腐。这就是高级菜汤了。个别时候,会用上一点点肥猪肉,把肥猪肉切成很小很小的肉粒,再把油炸出来,油花和肉末飘在汤的上方,香味真是诱人。这种时候,往往先去盛汤的人会在汤上面油多的地方先舀上一勺,叫“刮脸子”; 再拿勺子到桶下面捞一勺子干的,叫“抄底子”。经过几个“刮脸子”“抄底子”后,油花和菜叶看不到了,菜汤可真叫汤了。如果劳动的林班距林场较远,知青们就只有自己带午饭了。有时知青队也会安排一个人,带一些洗净切好的菜和油盐,到山上支上一个锅,煮一锅汤,让大家午饭时食用。但这种情况较少。在没有汤的情况下,吃午饭时会有开水。在森林中烧水的炉子很特殊。它是一种双重炉,叫“穿心炉”。火和烟穿过炉的内胆,内胆的外层是水。这种炉把水烧开的速度特别快。把水烧开水后,用一个盖子把排烟口封上,即可以保温,又可以防火。这种设计也称得上是独具匠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