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知青生活暨向《九江知青(续)》发送的稿件之三(1)
2011年忆新洲 抒感慨24首 罗南强二〇一一年二月
前言、记录劳动 肯定劳动 赞扬劳动
今用24首诗歌简明扼要地记录我作为知青下乡插队劳动15年(1970-1985)的历史,重现我下放新洲垦殖场插队劳动的情况。
24首诗歌以24节气为顺序,取其有春种秋收的痕迹,夏热冬寒的沧桑。当您读完后,您会发现,其内涵就是记录劳动、肯定劳动、赞扬劳动。记录、肯定和赞扬这个人类创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历史,虽然平凡,但很光荣,很伟大的行为和行动。
立春、2011年忆新洲
十年表册能说话,一堆文物会开口。
插队劳动十五载,化作诗歌廿四首。
注(1)“十年表册,一堆文物”指我保留的1976年6月-1985年4月,包括工资表在内的有关九江县(今之九江市柴桑区。下同)新洲垦殖场第四分场第四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生产与生活的各种表格和资料。
雨水、1970年下放新洲
一九七○下新洲,乡路泥泞慢慢走。
眼前万亩棉花地,风吹叶动不言愁。
注(1)1970年要到我下乡插队劳动的地方(九江县新洲垦殖场第四分场第四生产队),必须先从九江市的长江小轮码头坐早上6点九江到湖口的小轮船,7点半左右到九江县江洲镇的官场码头,下船后走8华里(1华里=0.5公里。下同)才能到达。
(2)“万亩棉花地”指新洲垦殖场的1万多亩棉花地,正值6月,棉花已近小封行。
(3)1970年6月的一天,我下放前的工作单位-九江市市政工程队(今之公司。下同)的同事郭修金、聂火生、张荣贵、黄海南等6人,遵照工程队领导的指派,拉着6部小板车,送我下放新洲。5部小板车上装着一家人的生活用品,1部小板车上坐着妻子及其抱着的刚满月长子向儿,加上妻子的三妹以及不期而遇的九江下乡知青李佳欣,我们一行11个人,走在雨后泥泞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向新洲垦殖场四场四队走去。
附1《1970年向儿出生和我下放时的人和事》罗南强2011年4月(见单列附1)
惊蛰、1970年新洲的冬天
初来乍到正青春,隆冬风景记犹清。
屋外大雪纷纷下,屋内小雪下纷纷。
稻草垫床保温暖,暗火生烟驱寒冷。
最是翻坝挑担水,浑身上下冷冰冰。
注(1)“屋内小雪”指因住房是土瓦直接盖在桷子上,冬天的雪花可以通过瓦缝随风钻进屋里。
(2)“暗火生烟”指用树兜,或树枝、或棉秆在屋里烧一堆暗火,让烟雾弥漫在屋内以驱除寒冷。
春分、新洲转集体三年 年年年终决分超支
七○七一在新洲,打药锄草跟着做。
两年超支百多元,道是无忧却有忧。
其二
一九七二在新洲,起早摸夜汗白流。
虫口夺棉成空话,超支账上又添筹。
注(1)“新洲转集体三年”指新洲垦殖场从国营体制(按月发工资的体制)转为集体体制(不按月发工资的体制)的1970、1971和1972年。
(2)“年终决分”指新洲转为集体所有体制后,以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在年终时对全年的收入进行决算和分配的过程与结果。
(3)“两年超支百多元”指我一家1970年超支8.37元,1971年超支100多元。
(4)“道是无忧”①指当年在新洲,人们的粮、油、柴(棉杆)由生产队按人或按人的粮食指标分配供应到户(只记帐,不收钱)。因此当年新洲有“超支一千,照样吃烟(指黄烟,用竹烟筒吸);超支一万,照样吃饭”的民谣。②指1970年我有150元的知青上山下乡安置费,可用于购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971-1972年,我和妻子每人每月有县财政下拨的知识青年生活补助费8元,以当年情况而言,可算无忧。
(5)“却有忧”指年年年终决分超支,无现金收入,生活毕竟很是艰苦。因此当年新洲有“可怜可怜真可怜,三年未进一分钱,再过三年不进钱,一家大小不认得钱”的民谣。
(6)“虫口夺棉成空话”指新洲1972年虫灾泛滥,棉花歉收。
(7)“超支账上再添数”指我一家的超支账,在1972年又新增加了100多元。
清明、1972年新洲棉花灭虫(借字借韵)
叶绿桃壮枉自多,场长无奈小虫何。
家家出动擒棉贼,户户突击战恶魔。
农药狂打花蚕笑,灯火密布飞蛾乐。
首长欲问灭虫事,一顿脾气逐逝波。
注(1)“家家出动擒棉贼,户户突击战恶魔”指新洲总场要求全场做到门上一把锁,家家无闲人,劳力出工打药,老小下地捉虫。
(2)“农药狂打,灯火密布”指白天不停地打1605、3911等剧毒农药,晚上把桌子、板凳搬到地里去,上面放盆、锅、钵等盛大半满水的器皿,水中点一盏小煤油灯,引诱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点灯任务按劳力分配,每个劳力最少一盏。
(3)“花蚕和飞蛾”指棉花害虫的幼虫和成虫。
(4)“首长欲问灭虫事,一顿脾气逐逝波”指当年的生产队队长传达说,省革委会负责人来新洲视察工作,对新洲垦殖场场长灭虫不力,造成新洲棉花歉收很不满意,在总场发了一顿脾气。
谷雨、1972年后在新洲一次又一次送下乡知青好友返城
七二年后在新洲,知青好友相继走。
临行一餐分手饭,笑眼含泪送知友。
注(1)“知友”指从城市下放到新洲垦殖场的知青朋友。
立夏、新洲1973年恢复国营体制
恢复国营在新洲,工资虽少干劲足。
防洪抢险抗干旱,记工算工忙不休。
注(1)“恢复国营在新洲”指新洲1973年恢复国营体制(即按月发工资的体制)。
(2)“防洪抢险抗干旱”指当年新洲坝外洪水上涨,堤坝危险,需要防洪保坝;坝内天干无雨,棉花缺水,需要抗旱保苗。
(3)“记工算工”指当年我在生产队里做记工员,职工的工分,一要记清楚,二要算准确。
小满、1973年新洲定额包工锄草
锄了南坡锄中坡,五百亩地喊小罗。
陈家二虎刚分定,黄门女将又催我。
注(1)“五百亩地”指我所在的第四分场第四生产队有五百亩地,地势南高北低,以送水坝和排水沟为界,分为南坡、中坡、北坡和门口,其中中坡面积最大,南坡次之,北坡再次之,门口最少。
(2)“喊小罗”当年我已满30岁,但同事们都还是喊我为“小罗”。我是记工员,生产队主任(队上建有贫下中农革命委员会,多数职工称生产队长为主任),要我做的事是:谁的任务完成了,就再分任务给他,因此到处喊我,催我,忙得我不亦乐乎。
(3)陈家二虎”指陈泽钢和陈奇钢两兄弟,“黄门女将”指黄金姣、黄正兰和黄荣花三姐妹,他们都是生产队里的劳动能手。
芒种、1973年新洲防洪抢险保坝
江水坝边淌,坝在水边晃。
水急人更急,防洪日夜忙。
浪里移浪把,水中打木桩。
白天三分冷,夜间十成寒。
注(1)“浪把”指防浪把,在新洲,人们(包括我)一般是这样扎浪把的:砍几根杨树枝下来,粗一点的放外面,小枝带叶加上一些杂草放中间,用草绳或杨树的枝条将其扎紧,4、5尺或5、6尺一个,扛到或驼到堤坝外坡,让其接触洪水,防止洪水冲击堤坝,并在其下方打木桩以防其下滑,如水位上涨,就要将浪把上移,因此,不问日夜,只要水位上涨,就要移浪把,特别是碰到起风下雨,更要及时移动浪把,以防浪保坝。
夏至、1976年7月起我先后在新洲四场四队和五队当保管员
当上保管员,钥匙一大串。
管钱又管物,十年无差错。
二、
清清楚楚算账,公公平平称秤。
踏踏实实做事,正正当当为人。
注(1)“保管员”指当年生产队里脱产的仓库保管员(人称会计),除管理仓库的钥匙外,还做出纳、植保、农产品进出库、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采购和分配等工作。
(2)“十年”指1976年至1985年。
小暑、1979年起妻子李岳林在新洲三分场小学当老师
妻子当老师,教书特认真。
学生成绩好,办法年年增。
注(1)妻子执教后,订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等杂志,教学生唱从杂志上学到的汉语拼音字母歌,还经常叫学生在自家屋后的杨树荫下做家庭作业,以便学生不懂就问。
大暑、1979年妻子李岳林开始为小学生上音乐课
开设音乐课,学生最高兴。
今天教唱歌,一阵鼓掌声。
注(1)1979年妻子开始在新洲三分场小学执教,因其会唱歌,特别是会唱儿歌,还会吹口琴、笛子和箫;而且在九江县新塘小学做过音乐老师,会教歌,所以学校就开设了音乐课,由妻子教全校的音乐。一走进教室,说今天教唱歌,学生们就很高兴,教室里就会自发地响起一阵鼓掌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