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内蒙知青五十年后的草原情 [打印本页]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0 13:42
标题: 内蒙知青五十年后的草原情
1968年7月底,一群北京学生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到了呼和浩特又换乘解放军的敞篷车行驶三天,到了离国境线仅几十公里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东珠乌穆沁旗xxx公社xx大队插队。

      五十周年后,他们大多已年过七十。有的患有癌症带着药,有的脑中风半身不遂拄着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乡的路程。

      高速路缩短了回乡的行程,第一天宿在锡林郭勒盟,看望当年呼市插队的老同伴及个别留在呼市就业的北京知青。





收藏0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0 13:43
http://www.chinazhiqing.com/foru ... &extra=page%3D1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0 13:51
[attach]765836[/attach]
赛马比赛的第一名

经打听他是外蒙来打工的,给咱们牧民放羊,这次又替牧民来赛马。他冲刺的样子非常彪悍,就像一股电闪瞬间就消失了,根本来不及拍照。赶紧上前跟这个小蒙古汉子合个影,沾点英雄气儿。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0 13:57
[attach]765838[/attach]

[attach]765839[/attach]

[attach]765840[/attach]

[attach]765841[/attach]

[attach]765842[/attach]
后来回到大队部举行的赛马颁奖仪式。

没有那个外蒙的小孩子,可能他没有“国民资格”吧。


作者: 紫嫣墨韵    时间: 2018-8-20 17:11
谢谢共同姐姐图文并茂的详尽报道!
作者: 紫嫣墨韵    时间: 2018-8-20 17:12
我还没有去过草原,真羡慕!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1 06:38
     内蒙锡林郭勒盟是我们北京勘探曾经会战过的地方,当年从北京到张家口的110国道是柏油路面,道路狭窄。过八达岭段有的地方需停车避让对方来车。从张家口到张北县需爬万全坝。五米五宽的砂石路,记得是78年7月份,汽车水温过高,仅一、二档行进爬了一下午。到张北县称“坝上”温度陡然下降。
    在东珠乌穆沁旗和西珠乌穆沁旗,当年都打过井。西珠乌穆沁旗储量好一些。大多井位集中在阿尔山。
    每年七八月是草原那达慕盛会季节。赛马是重头戏。参赛马匹需休息保养多日,保存体力。参赛骑手多以儿童为主,以减轻赛马的负荷。
    感谢共同图文并茂的介绍。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1 09:49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8-21 09:51 编辑
小么丁 发表于 2018-8-21 06:38
内蒙锡林郭勒盟是我们北京勘探曾经会战过的地方,当年从北京到张家口的110国道是柏油路面,道路狭窄。 ...

感谢小麽丁版主奉献精彩内容!很早就看过你写的钉马蹄(忘了准确名字了)印象很深。从此就留下对大草原的深深渴望和爱恋。不知这股感情来自哪里,起码内蒙插队知青曾经的足迹,给本就辽阔美丽的草原增添了丰富意味深长的宽广与厚重。

退休闲暇时间较多,最喜欢去的就是草原。这次专程跟在东乌旗插队的同学一起回草原,非常幸运!能深入到草原深处和走进牧民的蒙古包(实际很多人都住在房子里了),特别是能很接地气地感受到牧民的胸怀和感情,让我更加喜欢这个民族了。

希望小麽丁版主多讲讲你们插队的故事,非常爱听!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1 09:54
紫嫣墨韵 发表于 2018-8-20 17:12
我还没有去过草原,真羡慕!

                 真该来转转!太美了!牧民的胸怀真是太宽逛了,感情太真诚了!我天天都被他们的天籁般的歌声吸引,以致每天手机和卡片机的电池都用尽了。
作者: 紫嫣墨韵    时间: 2018-8-21 11:42
共同 发表于 2018-8-21 09:54
真该来转转!太美了!牧民的胸怀真是太宽逛了,感情太真诚了!我天天都被他们的天籁般 ...

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去感受一下。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8-21 15:08
我下乡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牧区草原,可是遗憾,因为我分的是农牧结合队,下乡在牧区三年八个月,可是我们队女知青种蔬菜,男知青放马,牛,羊,骆驼,打草,捡牛粪,盖房子,赶大车,开拖拉机,我们队社员都是逃荒到的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牧区,有山西,山东还有河北人,尤其山西人精明会算,所以我们队在全旗首屈一指很富,知青也跟着沾光。
天津市知青下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我们受邀请参加庆典活动和旅游,受到公社书记和牧民热烈欢迎。激动的心情言表,欢乐气氛浓郁的民族亲情。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8-21 15:22
牧民敬献的蓝色哈达是最崇高的敬意和礼节,公社每个回防知青送了一个杯子,上面写了下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纪念。兰旗庙书记和班子成员宴请我队天津知青,队里兄弟姐妹陪同知青兄弟姐妹在一起聊着在兰旗庙的往事和趣闻,兄弟姐妹互相拥抱,喜泪夺眶而出到很晚才恋恋不舍分开。
几天回访活动聚会洋溢着浓浓的思念之情。我们的感情似海深比天高。
因为我们回访草原牧区知青集体还要去俄罗斯七日游,所以冲冲忙忙在不舍得情况下,回到满洲里,去俄罗斯旅游,暂时写到这。眼睛不好,写多了一个字累了。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1 16:41
共同 发表于 2018-8-21 09:49
感谢小麽丁版主奉献精彩内容!很早就看过你写的钉马蹄(忘了准确名字了)印象很深。从此就留下对大草原的 ...

共同友:下午好!
     从你字里行间,得知你对大草原的深深渴望和爱恋。使我们曾下乡于草原知青感叹不已。草地人民粗犷、豪爽、真挚、热情。值得交往信赖。原生态绿色草原风光无限。值得留恋。
     文中提到“钉马蹄”文章我已找到,附后。
     关于多讲讲当年插队的故事,责无旁贷。
     祝开心快乐!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1 16:41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8-22 15:20 编辑

       烙印
    1968年国庆是我们在草地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头天,都古龙队长亲自来到知青的家--大坝打草点,通知10月1日全生产队社员到波尔顿烙马印。烙马印是草地畜牧业一项必要的工作,目的是使各生产队的马匹加以区别。一般用各生产队特制的烙铁烧红后,烙于当年出生半年左右小马驹身体指定的部位,使其皮毛烧焦,待20几天后伤口愈合,留下永久不变的标记。
    那天(十月一日)刚吃过早饭,车老板钟乃将大车赶到我们蒙古包前,接我们去队部,使我们放弃骑马前去的念头。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浏览那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地,伴着马车磕磕绊绊的节奏,走了三十里的路程来到波尔顿队部。
    说是队部,其实仅有五六间草房,一个仓库和一座中间有隔断的石圈而已。我们到时已有部分牧民相聚于此。有的杀牛、有的宰羊,并在伙房的大灶上架起了火。石圈旁有人用“羊砖”燃起火堆正在烧那几把标记相同的烙铁。我走近前取出一把看了一下,烙铁做的很精致,是蒙文“达赉”的字样。平时烫一下都痛得要命,要是烙在身上是什么滋味呢?我没敢想下去。
     牧民们穿着五颜六色崭新的蒙古袍三三两两结伴而来,一会儿队部前的马桩上已栓满了马。远程相见,相互问候,映示着民族的纯真质朴。年轻的后生相见,免不了要兜圈子摔上几跤;善唱的姑娘们引喉高歌;多日重逢的老友在举杯畅饮;好一番欢庆节日的景象。我们参与其间分享了节日欢乐。
    队长都古龙给我们分配了任务,主要是用烧红的烙铁去烙那可怜的小马驹。
    忽儿南面的山上尘烟四起,既而马群出现在山坡上,并传来“嗒嗒”的马蹄声。马群顺势而下,如洪水奔流,似狂涛翻滚。彪悍的“阿杜沁”(马倌)指挥着马群,不时口中打着呼哨向队部而来。一千五百余匹马聚拢一起着实壮观,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万马奔腾的震撼。马群在队部前方空旷的场地上停了下来。我们和牧民一同来到队长身边,都古龙做了简短的安排,烙马印的工作开始了。
    牧民们一个个翻身上马,右手持长长的套马杆,左手挥舞着藤制的马棒钻入马群。时而紧步追赶,时而勒马立定。正在我们尽情观赏之际,一只小马驹已套得牢牢地向我们牵了过来。负责摔马的牧民麻利地将那小马驹摔倒在地,吩咐我们一人坐住马头,一人用烙铁烙。我们顺从地做着每个动作,就这样将永久的标记留在了那匹小马驹的身上。
    看着小马驹迈着蹒跚的步履,困难的进入马群,来到早已等在那里的骒马身边。只见那骒马打着响鼻,好像在向我们提抗议。望着小马驹的模样,我想火红的烙铁烫下去的确残忍,要是温度低一些那小马驹是否可少受一些痛苦呢?于是我自作主张,拿起一把并未烧透的烙铁向另一匹小马驹烙去。谁知效果更惨,由于温度偏低皮毛不能迅速烧焦,取下一看部分皮毛粘在烙铁上,使那小马驹左胯鲜血淋淋惨不忍睹。看着自己的“杰作”才深省我们不能不懂装懂,万事应该向一切内行人学习---火红的烙铁烙下去皮毛瞬间烧焦,不但印迹清晰,且高温烧焦了毛细血管,使其收缩起到止血的作用。
    牧民们扬杆穿梭于马群之中,小马驹一只只牵出马群,在外围的几名骑手尽力拢着马群,防止马群四处奔散,架火的牧民使那“羊砖”火燃得更旺,我们知青手中的烙铁轮番落下,好一幅繁忙的劳动景象,同时又是欢度国庆的一种特殊形式。
    干着干着不觉产生了莫名奇妙的失落感。自8月17日下乡已一月有余,我们也应是一位“准牧民”了,为什么我们只能拿烙铁而不能去套马呢?故而向友好的牧民借来了马匹和套马杆,并英雄般的冲入马群小试牛刀。我瞄准一匹枣红色小马驹迅速追去,追上后扬杆抖套,模仿着牧民的样子,竟然将绳套套在了那小马驹的脖子上。在我还没来得及为自己欢呼,只觉得双手火辣辣的疼。原来那小马驹在被套住之后,由于惊吓奋力向前奔去,但我却不知道其奥妙,以至溜了套马杆。那小马驹带着套马杆,奔向马群边等候的骒马,但那骒马见状非但不欢迎,而且惊得逃进马群,小马驹则在后面紧追不舍,立刻将马群搅得四处逃散。牧民看到当时的情况便明白了原委,一个个策马向前奋力追赶那害群之马。这时身材魁梧的副队长官布第一个冲到前边,在靠近小马驹时,立即镫里藏身,探腰着地抓住了那小马驹拖在地上的套马杆,接着一个鹞子翻身又稳坐上了鞍座。那小马驹站住了,惊乱的马群又恢复了平静。官布牵着小马驹交给了我,就又进马群套马去了。
    我抓住那匹小马驹又是气,又是笑,心想先把你烙了印再说。此后我们几个知青又嘀咕起来:这样套马实在丢派,怎么办?我们还要套,并且再不能丢掉手中的套马杆。
    我再次骑马上阵,很快追上前面的一匹小马驹。自己暗自叮嘱,双手一定用力,在套住的一刹那,由于思想高度集中于双手紧握,却完全没有领会套马时双脚要紧踩马镫,稳坐马鞍使自身重心后移的要领。在那小马驹惊恐向前奔跑时,顺势将我从马背上拖了下来。表演了腾空飞跃的“特技”重重摔在地上。我本能地张开双手,放开套马杆,使那小马驹再一次搅乱了马群。
    知青和牧民们都向我跑来,扶我站起问长问短,使我感到民族团结的温暖。都古龙队长语重心长地讲:不要着急套马,真摔坏了咋办?这时我才理解队长安排马车接我们来队部得苦衷。
    这次烙马印工作在举杯换盏、刀削手把肉的场景中结束了。身着终身标记的小马驹跟随马群消逝在队部南面的山坡上。然而通过这次烙马印使我深深体会到:万事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拜一切内行人为师。这深刻的教训像清晰的烙印一样,在我心灵深处却永久不得消失,以至享用至今。
    正是:
青草连绵望际无,牧群点缀类云浮。催骑扬杆驹稳住,火印落处皮焦糊。
年少气盛何畏虎,力单技拙仍罢输。探身屡效唯落马,臆骄痼傲终身除。

作者: 紫嫣墨韵    时间: 2018-8-22 05:40
小么丁版主早上好!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拜读了您的文章更是羡慕你们了。同时也烙印在了我的心里,第一次知道此事。我们在延安插队可不曾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我们最多就是赶集。这么好的文章您可以投稿在《我的知青岁月》大型征文活动里。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2 13:22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8-22 13:25 编辑
紫嫣墨韵 发表于 2018-8-22 05:40
小么丁版主早上好!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拜读了您的文章更是羡慕你们了。同时也烙印在了我的心里,第一次知道 ...

              小么丁版主这篇文章,几年前我看后觉得特别生动有趣真实,就推荐给了管委会(现在的理事会),好像被收纳在了《知青。中国》杂志内。

       今天再次重读感觉倍加亲切。以前看热闹,很多细节不知怎麽回事。这次去内蒙牧区,亲眼看到了套马,看到了现场制作套马杆,自己还扛了扛套马杆,好长好重啊!不知单手拿着套马杆还要骑马,得需要多大的力量。蒙族人真是了不起!

      小么丁版主也真了不起!刚下乡一个多月就能熟练翻身上马,还能使用套马杆套马,真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啊!虽然我很喜欢我的第二故乡陕北延安,但也热爱草原,喜欢蒙族牧民,羡慕你们在内蒙插队的。今生我们没机会再次重温这段生活了,是个遗憾。

     谢谢小么丁版主又把这篇文章找出来!支持你投稿!留给后人们看看真实的插队生活。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2 13:35
[attach]766193[/attach]

[attach]766194[/attach]
这是在另一个同学大队的赛马会上的照片。她们与前一个大队是一个公社。这个大队是马晓力所在的大队。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2 16:20
手擎长长套马杆
锡林郭勒存照片
骑乘金鞍蒙古马
体验真实大草原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2 16:25
紫嫣墨韵 发表于 2018-8-22 05:40
小么丁版主早上好!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拜读了您的文章更是羡慕你们了。同时也烙印在了我的心里,第一次知道 ...

紫嫣墨韵超版:下午好!
     您过奖了,仅是真实记录了草地生活点滴片面。谢谢!
     祝开心快乐!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2 16:33
共同 发表于 2018-8-22 13:22
小么丁版主这篇文章,几年前我看后觉得特别生动有趣真实,就推荐给了管委会(现在的理事会 ...

共同友:下午好!
     不虚锡林郭勒一游,体验草地生活,收获颇丰。
     关于草地生活,以前曾写过几页文字附后。分别记录了草地的衣食住行,以便了解真实的大草原。
     祝开心快乐!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2 16:45
    吃在草原  (一)    2009.3.28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在下乡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配给制,即儿童依据年龄,成人依据工种确定不同的定量,各家庭依据定量安排自家生活,广大农村人口基本不参与,而是使用交公粮以后的自产粮。
    下乡时,经过两天两宿四千三百里的铁路行程,到达满洲里,住进满洲里国际旅行社,不亚于现在的星级宾馆。晚饭丰盛,远远优于家常便饭。第二日早点提供面包西餐。然后乘卡车到西旗。在西旗,住在西旗招待所,学习了三天,了解牧区基本概况。伙食为大米白面,但增加了刺鼻的膻味儿,菜中牛羊肉比例明显偏多。此后天津一行二百多名知青分别到下乡各公社。我们经四十里路程,到达赉公社所在地---东庙。住在公社招待所学习一周。一山西厨师很会安排伙食,主食馒头 花卷 面条 水饺基本做全,只是缺少了米饭。学习结束,乌兰陶格生产队派大马车来接我们,九十里路程走了一天,在波尔墩队部住了一宿,山西厨师老牛头炒了两道菜,苞菜烩羊肉和葱爆羊肉片,就上滋油的千层饼,喝一碗焦黄的小米粥,照样
惬意。第二天吃过午饭,乘同一马车去三十里外的目的地---大坝打草点。知青临时的“家”。一路上牧民自动组成两排马队跟随在马车两旁,两队的前面各有一打旗骑手,一边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另一边是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欢迎知青标语旗。我们也打出临行时学校赠送的“赴内蒙小分队”红旗。行进中不时和社员问候一下刚学的生硬蒙语。牧民欢笑着作乐回答。也不时闹出笑话,引起哈哈大笑。一路磕磕绊绊,身后甩下团团尘土。
    大坝到了。一口水井,旁边放着长长的马槽。水井东南侧七八间草坯房,为三户常住人家。水井西北扎三顶蒙古包,一字排开,东边一顶是打草牧民用的,西边一大一小两蒙古包是特意为我们安排。在牧民的帮助下,我们卸下行装,安排进蒙古包。我们七名男生住进了较大的一顶,门高一米四五,出入必须低头,包呈圆形,直径五米左右。七件行李放在占包内大部面积的地铺上。成扇形铺开可以睡下。将带来的箱子和其他物品堆在包内门旁,包中间按一硕大炉子,炉子的烟囱是由炉子后上方出来转向地面,在地面转一个弯再由直烟囱通过蒙古包上方的“陶哪”(天窗)。在烟囱的地面转弯处放有烧水壶,炉子上置一大铁锅,包的一侧堆放三袋面粉,一铜桶豆油,据说有三十斤,面粉旁支一案板,上面放着菜刀饭铲笊篱等生活用品和砖茶固体酱油盐。地下放一些苞菜和葱。还有一对水桶。这就是知青的全部家当。我到了隔壁的女生住的蒙古包,包是新的,但略小,直径四米左右,四张独立铺相对整齐,中间也有同样的炉子。都古龙和佳罕关布两队长前来作了慰问,并告知如有困难可找牧民相帮。
    时近下午,吃饭问题临近,大伙不分你我,自告奋勇先挑水作卫生,但在端开大锅一看,直径五十公分左右的大炉子内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仅由铆住的四个十公分高的角铁撑离了地面。这怎么能点火作饭?再说烧什么?无奈向牧民请教,只见牧民在包前方一大牛粪堆上取下一筐干牛粪,到入炉中,用火柴点燃一纸条放在牛粪中扣上大锅,一会儿火燃了起来。啊,牛粪竟是燃料!于是大伙齐动手又从牧民处要了些羊肉,模仿队部老牛头那样,吃上来草地第一顿自制的油饼苞菜烩羊肉。饭后依据牧民的提议,将砖茶敲碎一部分,放进大锅中,煮开后滤去茶叶,放入一些鲜奶,喝后感觉异样,虽然有些倒胃口,但深知牛奶的营养价值,也不排斥。时间一长,在知青点用纯鲜奶和面蒸馒头已是家常便饭,目的是省时间,鲜奶和面即做即蒸,不必等发面。至今记忆犹新,不曾忘记。
    刚下乡到草地,模糊了印象深刻的粮食配给概念。呼盟西旗是纯牧业地区,绝少农业耕种,自己不产粮,所以国家供应商品粮。并且对草地牧民不实行定量,就象我国现在这样,想吃多少就买多少。牧民对粮食的依赖相对较少,一家三口人计算一月消耗二十斤粮食为一般,主要食品是肉和奶。牧民买粮习惯与我们也不同,不象我们按斤买,买粮时向售货员说买十元面,目的是不找零钱。售货员再按钱数折合成斤数出售。当时草地供应的粮食品种主要是面粉,干挂面 小米和一种草地特有的已炒熟的炒米。其他几乎没有。我们下乡到牧区,自然是牧民,享受同样待遇。
    后来才知道,那苞菜是队里特意为知青采购的,在草地牛马羊肉有的是,惟独青菜是奢侈品,平时在食物中见一点点葱已经是过年的感觉了,哪里能吃到菜。后来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队里种了少量的菜地,仅土豆 萝卜 大葱 苞菜,还不能自给自足。关键是西旗无霜期太短,全年仅六十天左右,所以六月雪 九月雪并不新鲜。
    在队里干集体活,如打草 配种 洗羊 打井 搭棚 盖圈时,知青们住在一起则按正常习惯每日三餐。但一下到蒙古包放牧,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牧民的习惯和工作性质,每日仅两餐。冬天还可以,由于纬度高,上午九点日出,下午三点日落。但夏天就复杂了,凌晨三四点日出,傍晚八九点日落,上午八九点吃早饭,须一个对时才可吃下一顿饭,间隔十多个小时。
    年末,配种结束,知青统一分配到牧民蒙古包,一则实践放牧牛马羊,另一方面是为安排知青越冬。因为在零下四十度左右的环境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无法生存的。
    草原上每个畜群按两个半劳力安排,看白天,下夜为整劳力,另外半个劳力负责做饭。一个家庭承包,或由三人临时组合都一样。那年,我被安排到却伦老大爷的羊群上,自然看白天。却伦看晚上,却伦夫人身体不好,无力做饭,所以做饭由一名叫修日彤的妇女担任。
    到却伦家时是下午四点左右,天已全黑,包内点一马灯,相互问好后,我从包的左侧到西边放下行李坐
在行李上,这就是以后长时间我在包内的空间了。由于蒙语刚刚学习,语言基本不通,一切活动只有靠打手势去理解。修日彤为我倒奶茶,并送上奶干 奶皮和炒米,我没有谦让的份,只得全盘照收,否则被认为不够朋友。但对却伦老大爷的盛情欢迎还是让我搞得差点砸锅。老人家煮了手把肉(在牧区基本是白水煮,不放任何调料,并且开锅就取出吃,用刀割时可见血水)开锅时特意取出羊的前胸脯肉递给我,据说这块肉是送给尊贵客人的,可见老人的心意之诚。但我却作了误解,我明知不熟,又由于光线太暗我没有看清,不知是羊前胸,而误认为是羊头的下巴,在无法说明的状态下,我佯装用刀削了几下,作吃的姿态,然后悄悄将这块肉揣在棉袄内,稍停一下,起身走出包外,一甩手喂了趴在门前向我怒视的大狗。转身回包,若无其事的坐下。但我的举动却伦完全看在眼里,对我很是生气,我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听之任之,第一天不欢而散。无奈,到头睡觉。第二天佳罕官布队长前来看望,却伦首先生气的告了状,佳罕官布用汉话向我说了原由,我为自己作了辩解,队长听后哈哈大笑,明知是误解,遂向却伦讲了许多,我虽不知道在说什么,但看到却伦也会心微笑时,我理解了老大爷是多么心胸开阔。此后我们父子相称友情根深蒂固。延续至选调。
    在牧民家庭由家庭主妇主持家务,基本是家中女主人承担,但不一定是长者,如儿子成了家则儿媳妇主持家务,老主妇自动屈让。对待外人如同家人一样,不分你我,食品由主妇分配,每人一份。如遇主人敬酒,前三杯必须一饮而尽,否则不够朋友。吃手把肉,很是讲究。一边杀羊,一边用大锅烧开水,羊杀掉后不剔肉,而是用蒙古刀寻找骨缝,依据骨骼大小分别取下逐次放入锅中,收拾完,将羊皮抻开放于草地晾晒。然后回来将杀羊的刀血揩净,坐下由锅中捞出肉来开吃,我计算过时间,最短,仅二三十分钟。牧民间吃肉必须使用刀,凡取一块肉用刀削几片吃下,剩下可放回,由其他人再接着吃。禁止直接用嘴啃,如有人没用刀而直接啃,对不起,由您必须将肉啃干净,否则不准放下,目的一是卫生,二是不准浪费。并授“狗啃骨头”的美名。最后剩下附着很少肉的骨头,则由年迈老太太端着,坐在蒙古包门前,用刀将骨膜都一点点削下吃掉,直至白骨,体现了象农民一样热爱粮食的精神。
     饮酒是牧民必然的节目,大多数人英雄海量,数杯不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原的酒,草原的肉,草原的奶养育了粗犷豪放的草原牧民,也正是草原牧民在耕耘着边疆,守卫着边疆。

                     吃在草原(二)2009.4.6

    肉和奶是草原牧民的主要食品,由于特定的生活习惯,对肉和奶的处理和储存也有其独特之处。
    草原上秋末冬初,气温早在零度以下,所有牲畜各个膘肥体壮,是大量屠宰牛羊,储存食用肉的时机。四十年前我们下乡的乌兰陶格生产队按人口分配,每人四只羊。也可用两只羊换一匹骒马,或用四只羊换一头乳牛,(单纯指肉用价值)所以每年此时家家杀牛宰羊。羊宰杀后将胃翻过来清洗干净,再将分割的肉连骨头一起装入其中。用皮条扎紧收口,牛也同样处理。放在勒勒车上,天然冰箱迅速将其冻成冰陀。肉的外面有胃的保护,冬天食用起来不会风干,不次于冰箱效果。
    但在夏天,气温升高后,牛羊不集中宰杀,需要时,带骨部分煮熟成手把肉,剔下肉用蒙古刀削成两三公分宽的连续肉条,放在阴凉处风干,头一天,要不停
驱赶苍蝇,防止生蛆,第二天,肉条的外表形成一较韧性的膜,就再不怕苍蝇的光顾了。风干后的肉可存放相当长的时间,可供随时食用。吃时,需用锤子将其在砧板上反复敲打,松软后用剪刀剪成小段水煮。所以蒙古包内一年四季肉是不可间断的。但吃法单调,大部分是手把肉,每个包中都有一盆,随时可吃。粮食吃得很少,一种是用肉块煮面条,面条是买来机制挂面居多,手擀面较少。一种是用肉块煮小米粥,再一种是将面粉用少量水简单和一下,不成型的面团和部分干粉同时放入锅中与肉块同煮。
    我刚到却伦家时,已隆冬季节,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下午三点多太阳就已落山,牧羊归来到吃晚饭还有很长时间,我对伙食作了改良,肉有的是,把肉剁成肉馅,没有调料,仅放一些食盐和称作固体酱油的色块,和面包水饺,第一次吃后博得好评。此后,一有时间就剁馅包饺子,多了就放在勒勒车内冷冻存放,时间紧时取出水煮补短。
    春天乳牛产犊后,牧民开始挤奶可延续至冬季,产奶时间很长,但蒙古黄牛每日产奶量不算很高。
    挤奶前先由牛犊吃一部分,然后把牛犊栓在乳牛面前,将双手用奶蘸湿润滑才可开始挤奶。因还要喂养
小牛,奶不可挤净。早晚各一次,我看三四头乳牛,每日可挤三四十斤。
    在蒙古包很少直接饮用鲜奶。煮奶茶时,用斧头砍下青砖茶,放入由一整段木头经车床旋制的容器内,捣碎,倒入大锅中煮沸,取出,通过布袋过滤再倒入锅中,再放一部分鲜奶,开锅后就是鲜美的奶茶了。
    挤好的鲜奶倒入锅中,一边加温,一边用水舀盛起一部分,举高再倒下,反复不停,目的是让奶在加温过程中震荡起泡,使奶油上浮,并使奶加温至八九十度,但一定不准开锅,目的是让自然乳酸菌大量繁殖。加温过的奶锅取下自然冷却,放置大半天后奶已凝固结块,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酸奶。并在酸奶上面形成一层鲜黄色泡沫状奶皮,用刀围锅沿划一圈,用筷子把奶皮挑起,晾干,可炼制奶油。酸奶是很好的营养品,可直接食用,可增加食欲,助于消化,且可清火。我每日牧羊回来都要喝上一大碗,起初,不习惯那酸味,时间一长慢慢习惯了。远异于市场销售的酸奶。
    凝固的酸奶装入布制的小口袋中沥水,待水淌净,取出柔软的酸奶陀,左手平置,右手取一马尾,一头衔于口中,将马尾缠于酸奶陀上,再拉直,这样就可切下薄薄的一片,反复动作,制成奶干。晾干后可长
期储存。奶干是每日必然食品,先在碗中倒入奶茶,放一部分炒米,奶干可单吃也可放在奶茶中泡着吃。营养丰富但味道极酸。
    07年夏,重返草原。再次品尝了那自然味道的酸奶,原汁原味的奶干手把肉。我留恋草原的自然与纯真。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8-23 23:06
              描述得真细致!我外出两天,回来细细再看。谢谢麽版!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4 06:44
共同友:早上好!不用客气。

     祝开心快乐!

     继续。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4 06:49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8-24 06:50 编辑

                      住在草原     2009.4.8

    云淡天蓝,碧野草青,羊群滚雪,毡包洁白。一幅自然风景。蒙古包是草原牧民赖以生存的住房,是名副其实的“家”。蒙古包结构简单,搬迁方便。点缀草原,生机无限。
    蒙古包坐北朝南安扎,门朝向南方。圆形,包内直径四五米之间,也有少数略大或略小。蒙古包由木结构支撑,在木结构外侧包上帆布,在帆布外包上毛毡,用牛头绳扎牢,就形成了包。四周的“墙”---哈哪是由柳条去皮修整后由皮条相连,制成栅栏状,合拢便于搬迁,打开将四片相连,之间接口要相互吻和,围成蒙古包的墙,在南面两哈哪接口之间安装门。门的两侧开凿对应的孔,取一孔穿上牛头绳,围哈哪外侧拦一周至门的另一侧栓牢。屋顶呈雨伞状,结构较复杂。蒙古包屋顶中央是天窗---陶哪,是包内主要采光来源。由相同两部分组成,由很多“凸”形小木块用皮条相连成直径接近一米的半圆环,直径处用木方连接,另有两块木方象半径一样从中间连接到半环处固定,这样的两片用皮条再扎在一起就是陶哪,陶哪外围成齿状的“凸”形木块,用皮条将椽子---乌哪,象伞骨一样穿起来,这就是蒙古包顶的骨架。乌哪长度决定包的大小。一般二米有余。乌哪另一端打孔,逐一栓上结成圈的皮条。扎蒙古包时将这伞状物树立于哈哪中间,为防止倒伏,按先后顺序间隔取乌哪挂于四周哈哪的柳条上端,这屋顶结构重量就转移到哈哪上,使哈哪向外撑。蒙古包雄姿已现,蒙上帆布毛毡,栓牢后大功告成。在草原,人很少,扎蒙古包两人即可,较方便,无人时,一人也可勉强完成。
    蒙古包门的高度一米二三左右,进出门须弯腰,包内是伞形可直立。包的中央是炉子,烟囱先转弯落地后再直立由陶哪处伸出包外。炉子四周的地面,最下面铺上干牛皮,牛皮上铺毛毡,毛毡上铺帆布,这就是室内地面了。门的两侧放置可折叠的小桌,桌内放置餐具及部分食品,桌面由两三个相当大的盛奶容器占据。包的东侧是年轻主人的位置,一般是二十公分高的双人床。少数有老人的住在西侧,正北方是客人所在空间。在客人就坐的地方,帆布上铺有小面积的哈喇苏---据说是牦牛毛织成的地毯。
    包内光线很暗,天窗---陶哪在天暖和时打开一半,透气采光,阴天刮风或冬天只得全封闭,门为实木不透光。(后来在锡林格勒盟石油打井时发现那的蒙古包在门的西侧镶一条落地玻璃窗照明)。
    那时我在却伦家放羊。包内西侧没有人住,自然是我的地盘。夏天无比惬意,日落,蚊蝇不知去向,不受干扰。天热可将包外的毛毡撩起一些通风,睡个香甜的安稳觉。冬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草原天气很寒冷,包外零下四十度,包内温度决不会提高一度,只是避风而已。白天点火,勉强取暖,睡觉前将火添旺,铺开行李,行李外的条毡直接铺在地面的帆布上,条毡上是羊皮褥子,再上面是棉褥子 床单,铺好了棉被,棉被外裹好毛毯,毛毯外再罩上蒙古袍。解衣宽带,留衬衣衬裤钻入被窝。把脱下的衣服藏于蒙古袍下保温,最后将棉袄搭在胸前,躺下后,伸手象拉机舱盖一样,使棉袄将头盖严。此后一宿一动不动,直至起床。这样的包装即便在露天效果相同。
    蒙古包燃烧的是牛粪,羊粪。好天妇女们不停的在草地便野拣牛粪一部分烧掉,另一部分贮存在一专用牛车上备用。冬天马群牛群困难一些要在雪地上寻找牛粪,羊群幸运一些,羊出圈后,晾上半天,用木锨铲起羊群晚上排出的冻羊粪蛋,就可以了。但烧时需掌握一定火候,羊粪是冻的,进炉膛才融化,有将火浇灭的可能。不会烧火无法在草地生存。
    蒙古包搬家是草原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所有蓄群都是逐水草搬迁,马群机动灵活,搬迁时间略长,只要找有饮用水的地方即可,马群自己可找到好草场,马倌只要掌握马群的去向,每天拢起饮一次水就可以了。冬天下雪后水也不必饮。牛群搬家频繁,牛群自找水草,吃饱后就地一卧,牛倌如将牛群赶回来,第二天牛还去那里,所以,任牛在哪里就把蒙古包搬在哪里,省去寻找的麻烦。形成人追牛。羊群数量较大,但羊的移动速度慢,每日在保证一次饮水的前提下走不了多远,所以在周围青草吃得差不多时就要搬家,搬家同样考虑饮水问题,基本一月一次。冬天只要一下雪,天一晴需立即搬家,旧羊盘上落满雪并且结了冰无法处理,只得搬家铲一个新羊盘。羊是不准卧在雪地上的。
    搬家那天起得略早,吃饭后熄火,确认无余火。拆蒙古包,拆羊圈,分别装上勒勒车,木箱车,水车,牛粪车固定好,第一辆是毛毡装裱的篷车---呼荤车,将女主人和小孩安排其中,冬天可在其中放置一铁制的牛粪火盆,烟囱伸至车外。整个车队由女主人负责,其于则依次联在其后,一头牛驾一辆,长长一串。驾最后一车的牛脖子下栓一铃铛,车队前进时叮当作响,目的是确认整个车队完整,如听不到声响则立即停下处理,检查连接是否出现问题。牧羊犬跟随其旁。冬天头车炊烟袅袅,远观俨然雪地上一列草原列车缓缓前进。着实壮观。我此时在确认搬家地点后,呼唤着那一千八百只的羊群,一路放牧,向新家缓缓奔去。却伦老大爷则带着木锨骑马到新地点铲雪盘,安排先期工作。下午我和羊群赶到时,已一切安排妥当,除了周围环境清洁以外,一切照旧。
    天气暖和时,搬家逐水草而安。冬天落雪后,可搬到热天不可及的没有水源的草场,蒙古包选择扎在山头的阳面下方,以躲避寒冷的西北风。但在每年开春惊蛰节气,却要将蒙古包扎在山上,牧民讲:惊蛰时节草地刮的是穿山风,风力比冬天还强。可将地面积雪扬起,如将蒙古包扎在山坳处,由于山头的涡流作用山头下是避风处,积雪可将蒙古包埋到屋顶。
    四十年过去了,蒙古包印象不可更改,照样留恋。有时自问:零下四十多度我是怎样度过的呢?

作者: 紫嫣墨韵    时间: 2018-8-24 08:34
小么丁版主早上好!拜读了您的文章写的太好了,描绘的非常细致,丰富多彩。看了感觉更加羡慕你们啦。一切对我都是那么的新奇,我最喜欢膻味,没有膻味的羊肉我都不买。比起我们你们太幸福啦!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4 14:53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8-24 14:54 编辑

紫嫣墨韵超版:下午好!
     下乡五十年,细细分享草地生活也是一幸事。
     您喜欢膻味。但在草地生活过一段时间膻味是逃不掉的。
     记得第一次回家是在1979年10月。在生产队从里到外换上平时不曾上身的新衣服。到满洲里干干净净洗个热水澡。自以为消除了膻味。经过一天一宿火车奔驰到达哈尔滨换乘。在改签车票时,一起排队的人相互谈话问:哪里来的羊肉味?我们才知晓,我们虽然洗了澡,更换了服装,膻味仍不能消除,主要原因是膻味早已深入体内,连排的汗都是原生态的羊肉味。可笑吗?
作者: 明宇    时间: 2018-8-24 16:08
本帖最后由 明宇 于 2018-8-24 16:10 编辑
紫嫣墨韵 发表于 2018-8-24 08:34
小么丁版主早上好!拜读了您的文章写的太好了,描绘的非常细致,丰富多彩。看了感觉更加羡慕你们啦。一切对 ...

紫嫣姐姐下午好!
同感!我从来没去过草原,小么丁版主详细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开了眼界。在此谢谢小么丁版主!
以前我还可以接受羊肉的膻味,近几年不行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很不喜欢那种味。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5 06:39
明宇友:上午好!
     不要讲感谢,只是记录了当年的感受。
     膻味有的人相当青睐,有的人嗤之以鼻。当年只要一进蒙古包,就有一种作呕的感觉,喝一碗奶茶几乎得捏着鼻子。其实是对膻味的排斥。时间久了慢慢习惯了。
     祝开心快乐!
作者: 紫嫣墨韵    时间: 2018-8-25 09:34
小么丁 发表于 2018-8-24 14:53
紫嫣墨韵超版:下午好!
     下乡五十年,细细分享草地生活也是一幸事。
     您喜欢膻味。但在草地生活过 ...

哈哈哈哈哈哈哈!还是非常羡慕你们!
作者: 紫嫣墨韵    时间: 2018-8-25 09:35
明宇 发表于 2018-8-24 16:08
紫嫣姐姐下午好!
同感!我从来没去过草原,小么丁版主详细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开了眼界。在此谢谢小么丁版 ...

有机会我们一起去草原看看体会一下好不好!
作者: 明宇    时间: 2018-8-25 12:50
紫嫣墨韵 发表于 2018-8-25 09:35
有机会我们一起去草原看看体会一下好不好!

好啊!有机会一定去!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8-25 16:17


紫嫣墨韵超版、明宇友:下午好!
     确实,草地生活是那样新奇、异样。彻底改变了衣食住行的生活习惯。当年年轻,适应性强,很快通过了语言关、生活关,劳动关。迅速融入了原生态的民族生活。与当地牧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延续至今。
    草地一游是不错的选择!建议前往。
    祝开心快乐!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3 15:39
今天有空又细细读了小么丁 版主描述的草原吃住的文章。写的很细致,很惊奇您的记忆。

我从来不吃羊肉,对羊肉的膻味儿非常敏感。以前家里吃羊肉都要在我上班之后中午吃,而且要一顿吃光,怕我回来闻到膻味儿。可是我还是一进家门就知道他们中午吃羊肉了。

2016年,去草原首次吃手把肉,奶皮子,感觉一点膻味都没有。人家解释是草原的肉新鲜,我想可能把。在回北京前买了一些奶皮子,店家特意做了真空包装袋回北京。两年过去了,买的奶皮子还没吃完,就是因为一回到北京,旧闻出膻味儿,再也不想吃了。

这次去草原,东乌旗,应该比小麽丁版主插队的西乌旗还要靠近外蒙,离边境只有几十公里。据说他们当时还发了枪的。每天每家都是手把肉,奶茶,奶干,奶酪,奶皮子。。。。。品种很多我都分不清。但很奇怪,每一种食物我都非常喜欢,吃个没够,一点不觉得膻。可是回到北京问自己身上上下都是膻味,你说怪不怪。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齐小腿绿油油的牧草,软软的密密的好似绿色的地毯,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地毯,真想在上面打个滚。想想牛羊整天吃这样天然无污染的牧草,肉能不鲜嫩不好吃吗?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3 15:48
[attach]768129[/attach]
手把肉
[attach]768128[/attach]
这是早茶食品,叫吃早茶。好丰盛的早茶啊!
[attach]768126[/attach]
各种羊肉食品
[attach]768125[/attach]
烤羊排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3 16:01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9-3 16:03 编辑

[attach]768132[/attach]
真正牧民家的蒙古包,他们现在大多住上了房子,但老年人还是留恋蒙古包。在房子旁边还有蒙古包。
[attach]768135[/attach]

[attach]768133[/attach]

[attach]768134[/attach]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3 16:01
内蒙大餐摆上桌
清香奶茶大碗喝
陶醉膻味不觉意
回京品味复旧辙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3 16:05
谢谢小麽丁版主赋诗一首!贴切,增彩!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3 16:09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9-3 16:35 编辑
共同 发表于 2018-9-3 15:39
今天有空又细细读了小么丁 版主描述的草原吃住的文章。写的很细致,很惊奇您的记忆。

我从来不吃羊肉,对 ...

共同友:下午好!
     当年我们下乡在内蒙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与外蒙、俄罗斯(当时是苏联)三国交界,称为鸡鸣三国之地。     1978年在北京勘探工作期间到锡林郭勒盟阿尔山、东、西乌旗至二连、赛罕塔拉一带打井。1994年最后告别锡盟,转战新疆吐哈油田。
     看到你那样钟情草地,再介绍一下草地风情。共分享。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3 16:12
                                   穿在草原     2009.3.27

    终生不可分离的衣食住行随着下乡到新巴尔虎草原,彻底改变了原来习以为常的内涵,形成巨大的反差。
    1968年8月我们200余名天津知青初到草地,当地农牧民穿着节日盛装,象迎接贵宾一样夹道欢呼。我们就象观看古装戏一样,非常好奇地浏览了这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长长的彩色蒙古袍,鲜艳的丝绸腰带,带马刺的高筒马靴,是那样的新鲜。
    看到农牧民的穿戴,并没有想到会改变自己的着装,只梦想有一双马靴就满足了。下到牧区生产队,享受安家费的配给,每人得到一具马鞍和一双马靴。
    马靴是草原在天气暖和时骑马必备用品,高筒是为防止骑马时小腿与马韂长时间摩擦产生疼痛,马刺可瞬时驱马前行。最重要的是安全,马镫一般较大,目的是为冬天穿毡疙瘩方便。但在天气暖和时如只穿普通鞋,存在马奔跑时可能将脚套进马蹬,如遇此时落马人马很难分离,相当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随后,队里为每位知青又分配了马匹。当时,练习骑马是每日必修课。草原地广人稀,骑马是必要交通
工具。由于兴趣浓厚没几日上马 下马 狂奔已不在话下。有时高兴还可表演蹬里藏身,探地拾物呢!
    草原天气说冷就冷,十月下旬,连着下了几场小雪,气温迅速降到零度以下,队里发下蒙古袍---由七张羊皮经裁剪手工缝制,外面罩古铜色斜纹布面,领口和前胸右肩点缀银制纽扣,领子 袖口和前襟边缘镶有具民族特色图案的镶边,另加三米左右整幅彩色绸缎作为腰带,俨然一副工艺品。羊皮裤---两张羊皮缝制,外罩蓝色斜纹布面。毡疙瘩----五六斤重纯羊毛制作且硬邦邦的,还有皮帽子。天气冷了,打草工作早已结束,马也放回马群。故很少出门。
    11月下旬是草原为羊群人工配种的季节。我们知青分别安排在三个配种点工作,我担任其中一羊群放牧工作。
    我首先向牧民请教了冬季牧羊的一般常识,从马群抓来自己已熟悉的马,整理了马鞍 马拢头 嚼子 马绊 马棒和长长的套马竿。为马饮水 喂料一切照旧。11月的降雪,地面积雪已半尺有余,气温已零下二三十度,牧羊必须全副武装。那天吃过早饭,我首次在绒裤外面套上皮裤,棉衣外面套上蒙古袍,腰间缠上三米长腰带,蹬上五六斤的毡疙瘩。虽然作到了御寒,
但已不能走路。因为穿上毡疙瘩,毡筒很硬脚踝已不能打弯儿,只能象木偶一样一步一挪,平路还可以,上下坡人就要跌倒一样,只能慢慢适应。穿上如此厚重的御寒衣已失去刚到时学习上下马的潇洒,我走到备好的马前,左脚竟无法抬起纫马蹬,右手更不能撑竿跃马,见羊群已快脱离视线,无奈,只得牵马至一石沿边,先爬上石沿,再跃上马背。追赶羊群。
    西旗天气寒冷是可观的,记得1970年冬的腊八,半导体收音机预报的温度是零下53度。这是草地温度的极限,在我印象中仅此一天。但气温再低,有两件事是要注意的:一件是草地游牧无法戴手套,或说不能戴手套。一方面天冷套马竿结有薄霜,套马时戴手套可能滑脱。另一方面戴手套手指无法并拢,长时间有冻僵的可能。所以在草地都戴一种蒙语称做“玻璃”的皮制马蹄袖。长五六十公分,前面呈散口马蹄状,后端套在袖子上,和清朝马蹄袖相似。佩戴时手藏在马蹄口内,左手抓住拢头嚼子的缰绳,右手握套马竿,行路时可挎在右臂上。手觉得冷时,可将马蹄袖四周的皮毛用手拢在一起,由于手指可相互接触,保温御寒效果还是不错的。另一件是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一定不要戴口罩。草原气温很低,如戴口罩,呼出
的呵气瞬间结霜,时间一长,在不知不觉中,口罩与面颊冻在一起形成冻伤。不戴口罩冷了时,将马蹄袖张开朦在脸上暖和一会儿。是最大的享受了。
    蒙古袍是千百年来游牧民自然选择的御寒衣。还有一个很实用的作用,可做临时行李,本身由七张羊皮缝制,将袍横向一裹,不次于一床皮被。所以在草地游走,不愁没带行李。
    后来在蒙古包与牧民同吃同住发现蒙古袍的另一些功用。早晨生火时蒙族家庭主妇第一个起来,首先从门外用蒙古袍大襟兜一些牛粪(草地燃料)倒入炉子内,将大锅置于炉子上,然后从门外同样用蒙古袍大襟兜同样多的雪粉以相同动作倒入锅内。再点火化雪取水。内蒙古地广人稀,那时根本没有厕所,不管任何场合,任何人只要稍微离开人群几步,即可宽衣解带就地蹲下方便,因有蒙古袍遮挡,不存在丝毫羞涩。男人们一般将腰带系得稍下一些,这样胸前就形成一天然口袋,携带的物品统统装于此处,有时从外购物归来,可象变魔术一般从胸前取出许多商品。
    在草地期间,由好奇到适应有一个过程,在适应之后不得不选择同样的生活方式,虽然落后但却实用。
四十年过去了,至今想起,历历在目,就象昨天一样。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3 16:28
                                  行在草原   2009 4 21         

    草原上地广人稀,骑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勒勒车担任了蒙古包的搬迁,胶轮马车担任社队所有的运输任务。
    初到草原,对骑马兴趣很高,通过牧民的指教,明白了从马的里侧接近马,(骑在马上而言,人的左侧也是马的左侧,俗称马的里侧)见马就上,简单认为不摔下来就算会了。半月后我们十一人小试牛刀,集体到三十里外的队部开会,去时有说有笑,会后归来各个呲牙咧嘴。原来不懂骑术,只知坐在马鞍上,哪知道时间一长股骨沟骣了一溜血泡。
    草原上骑马姿势优美,讲究“马架”。马缓步慢行为溜马。马小步疾颠是骑行较长距离的最佳选择,一方面保持马的体力,另一方面马鞍上下起伏小,人可长时间稳坐,不易疲劳。马快速飞奔,是套马时的必要速度,这时人离开鞍座,依靠双腿站立在马镫上,依靠大小腿的弯曲降低马背的颠簸起伏。有急事或短距离追逐才跑上一段距离,一般是不忍心驱马奔驰的。
    马鞍上拴马镫皮条是依据主人自身尺寸确定。较长一种是以个人小臂长度为基准作为外面马镫皮条的长度,里面马镫皮条再加两手指宽的长度。较短一种是以个人拇指至中指间一拃长度为基准作为外面马镫皮条的长度,里面马镫皮条再加两手指长度。也就是说左面马镫比右面马镫长两指,目的有二:一是左边马镫低,便于人骑马上下,二是人骑马站在马镫上时重心放在左腿上,马奔跑时人体左侧前倾,左腿抵前鞍桥,起到稳固的作用。
    备马时须注意把鞍垫放正,马鞍须放在马背适当位置,前肚带松紧适度,后肚带一定扎紧,并且在跑一段时间后再检查一下,防止滚鞍。两侧的马镫根据需要可在马肚子下方用皮条相连,连镫后人在马上运动自如,可完成镫里藏身或弯腰捡起地面东西等动作。
    上马时,人在马里侧,不带套马竿时,左手握拢头嚼子,双手分别扶前后鞍桥,左脚纫镫,翻身上马;带套马竿时,人在马里侧,面向马尾方向,左手搬住前鞍桥,左脚纫镫,右手持竿拄地,转体翻身上马。套马时,左手握拢头嚼子,右手握马棒,双手握套马竿,并不时用马棒驱马快跑,在追上前面要抓的马时,双手抖竿。套住瞬间,不要急于停下,而是要先将自身重心后移,坐稳后才可双手拉住套马竿,使要抓的马站住。遇到抓特别烈性的马,最安全的方法是套住后,人离开马鞍,干脆坐在马背上,用右侧大腿钩住后鞍桥,只注意双手拽住套马竿就可以了。但此法牧民轻易不用,有丢派的感觉。
    越马扬鞭,风光无限,苦辣酸甜,夹杂其间。在草原摔马是经常的事,有时是人不注意,更多是因为草地上生有很多喜欢打洞的小动物,以老鼠为多,到处都是暗洞,只要马一踩上人仰马翻不在话下,但又防不胜防。记得有一次盛夏,我正悠哉自得的坐在小山头观看羊群放牧时,突然看见从西南方向窜出一只狼向羊群窥视,我赶紧上马,纵马扬鞭前去驱赶,我是从山上向下奔跑,速度较快,马这时踩中一鼠洞,马打前失,来了个前滚翻,顺势把我甩了出去,多亏拉住没有松掉的拢头,才不至于滚到山坡下。待我那膘肥体壮的斑皆赫勒马从新站立后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马背已将木制马鞍砸碎,如果我不被甩出,后果可想而知。庆幸的是那只狼听到声响,也吓得无影无踪。
骑马有时确实很惬意,有时也可谓威风凛凛。草原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两人以上骑马一定并列前进,草地宽广无限,即便十人左右仍然保持一排,小颠碎步,有说有笑,着实壮观。牧民说,只有土匪逃跑才稀稀拉拉的跑一串。
    夏天漫野碧草,越马扬鞭,驰骋于丘陵之上,甩下一路尘烟;冬日迎风冒雪,跨越雪原,右臂携带的套马竿在雪地上划出无比清晰的印痕。夜晚驱马疾弛,人站在马镫上,随着马匹的起伏,在漆黑一片,无参照物的状态下,好象原地跳跃一样。骑马乐趣无限。夏天每日漫长的时间无法消遣枯燥难挨,冬天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难以忍受。这时,只有马是无言的朋友,与我陪伴,患难与共,前进于草原。
    离开草原已三十多年了,骑马的乐趣至今不减。我留恋草原。怀念草原的山山水水,怀念草原的原生态生活,怀念草原宽广的胸怀,怀念朴实勇敢的草原牧民。
    异于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已基本介绍。是四十年来记忆中的真实经历,供分享。
    以上草地之“衣食住行”成文于2009年4月间 。目前已下乡五十周年。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5 09:08
小么丁 发表于 2018-9-3 16:09
共同友:下午好!
     当年我们下乡在内蒙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与外蒙、俄罗斯(当时是苏联)三国交 ...

      小么丁 版主,你在呼盟插队,怎麽文中经常提到西旗呢?以为你在西盟西乌旗呢。
                 不知喜欢草原从何时,何事,何故开始,也许蒙族的民风,他们的性格更吸引我吧。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5 09:20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9-5 10:51 编辑

      我这次草原行,是多年来最为深入近距离接触到草原,并深入到牧民生活中的一次。因我最好的同学到牧区插队,以我对她的了解与她的草原牧区的插队形成了巨大反差,多年来对我是个迷。我一直在琢磨是什麽吸引她,草原的魅力在哪里。这次终于有了答案。

     小麽丁版主的文章给了我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与补充。草原是个魅力无穷的地方,草原的自然条件铸造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他是我们中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实在很值得骄傲。

      谢谢小麽丁版主的文章!很精彩,很详细,很全面,没有多年的草原生活经历写不出这麽精彩细腻的文章的。


作者: 张毅男    时间: 2018-9-5 14:30
牧民的胸怀,草原的美丽。赞!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5 15:29
张毅男 发表于 2018-9-5 14:30
牧民的胸怀,草原的美丽。赞!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常来交流。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5 15:32
[attach]768950[/attach]
我也穿上真正的蒙古袍了。一个牧民脱下让我穿上拍照的,那个腰带真长,绕了半天,后来她拿着我转圈,真有三米多长呢!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5 16:47
共同 发表于 2018-9-5 09:08
小么丁 版主,你在呼盟插队,怎麽文中经常提到西旗呢?以为你在西盟西乌旗呢。
                  ...

共同友:下午好!
     是这样,西旗是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的简称。这和蒙语习惯有关。在草原地广人稀,辨认方向相当重要。首先确认个人方位,即前后左右。蒙古包的门基本坐北朝南安置,人坐在包中,人的前面即是南方,人的后面即是北方,人的左面即是东方,人的右面即是西方。在蒙语中,东(蒙语音:诸纹态)与左是同一个词、南(蒙语音:欧陆下)与前是同一个词、西(蒙语音:巴伦态)与右是同一个词、北(蒙语音:淮态)与后是同一个词。所以“右旗”也就习惯简称“西旗”了。
     祝开心快乐!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5 16:55
古装长袍着在身
艳丽色彩若长裙
几米腰带扎得紧
俨然草原一牧民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6 10:10
张毅男 发表于 2018-9-5 14:30
牧民的胸怀,草原的美丽。赞!

欢迎张毅男朋友来生活百味

  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6 11:16
小么丁 发表于 2018-9-5 16:47
共同友:下午好!
     是这样,西旗是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的简称。这和蒙语习惯有关。在草原地广人稀 ...

     您这个解释很专业,学习了!原来名称称谓中也这麽多学问,谢谢了!交流就是好,谢谢您的解释!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6 13:34


共同大姐虽然下乡在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牧区,我分到宝东公社兰旗庙大队,我们队是农牧结合队,都是关里逃荒来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汉人,没有蒙古人。
女知青在菜园子里学习种各种蔬菜,男知青,放马,牛,羊,骆驼,打旱獭子,赶大车,打草,捡牛粪和羊粪,冬天打苇子,打鱼,开拖拉机等,和牧民男女知青和牧民接触极少,所以蒙古族话会说的极少。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6 13:53


我们在校时男女分班,下乡在牧区我们班十二个女知青,十个分到牧业队,一个女知青下一个包,只有我和田野分到半农半牧大队里,同学洗澡请假到离这她们七十里地我们队里我和田野宿舍里洗,提前几天有人来我们队买菜,告知我俩人一声,她们来之前,烧一大锅热水泡澡,洗完在住一夜,等她们走了,褥子,被子全是爬的大个虱子,我在拆被褥,烫死害虫。
同学情,再难也要帮助她们,相对我们队条件好些,四个女知青一间宿舍,男知青五人一间宿舍,自己队里种蔬菜,队里分养牛肉,拉鱼车从宿舍后过,在我们队歇脚,喝水,给我们一次一大铁盆,鸡蛋乡亲们时常给,所以生活好,只是冬天牧区太寒冷了。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6 13:56
直接上相片。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6 14:24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9-7 16:04 编辑

   红樱桃版主,我真喜欢看你和小麽丁版主写你们插队的生活的情况。因为你们和我们在黄土高原的农耕生活差别很大,而且在内蒙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觉得一切都很新鲜。

在我想象中,牧区生活对我们生活在城市的汉族人,很难适应。吃羊肉和奶茶,没法洗澡,没法洗衣服,和动物整天在一起,虱子虼子一定少不了,这都是我特别畏惧的。可是在你们文字里,看不到抱怨,诉苦,悲伤不适应的地方,反而都是亲切温暖热情洋溢的文字,看到的是你们坚定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知青互相关爱照顾,和牧民农民打成一片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我。这与以往看到的伤痕文学真是天壤之别!你们真是了不起!佩服你们!也羡慕你们。

希望继续看你们描述的插队生活的情况和照片。谢谢你!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7 06:10
挥不去的知青生活 印象颇深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7 07:16
本帖最后由 红樱桃 于 2018-9-7 07:17 编辑

讲一个牧区下乡小故事,我的同窗好友王某某,在家时就不爱吃任何肉,下乡分到牧区牧业大队,牧业队吃饭以肉为主,喝奶茶,面对这样的生活,供销社也没有卖的,家里带的东西不多两天就吃完,可是饿的难受,别说吃肉,看见都恶心想吐,牧区就这样的生活,每天以泪洗面,无精打彩,坚持一个星期,知青们在劝,每天开始吃一点,慢慢经过恶心到喜欢吃各种肉食,看来什么事都需要锻炼。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7 16:06
小么丁 发表于 2018-9-7 06:10
挥不去的知青生活 印象颇深

从您的文字里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您与草原与牧民的深厚感情,这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千金难买。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7 16:10
红樱桃 发表于 2018-9-7 07:16
讲一个牧区下乡小故事,我的同窗好友王某某,在家时就不爱吃任何肉,下乡分到牧区牧业大队,牧业队吃饭以肉 ...

         我一个同学在学校时吃素食,她报名去锡蒙东乌旗我很惊讶,不可想象。她在学校睡觉要穿睡衣,还带睡帽,床不让任何人坐。。。。。。,她到牧区怎麽生活!

      结果她挺过来了,还与草原牧民结下了一世情缘。这次我就是跟她去的,我前面的文章提到了她,有她的照片。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8 06:28
       人类智慧改造了世界,自然生活塑造了我们。顺其自然是无他的解释。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8 06:44
我讲一个有趣的我们队天津市知青当马官的艰苦奋战生活。
冬季三九天气,突然刮起暴风雪,我的同学下马夜,冻的上牙打下牙,暴风雪打在脸上跟小刀子割一样,疼的专心,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夜间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一个十七岁小伙子,也顶不住了,马也起不了,牵着马,马群跟在后面,忽然摔倒,是一个大坑,一看这是避风雪的好地方,咬牙爬上坑,把马轰到一起,自己下坑逼疯去了,不一会迷迷糊糊睡觉了,等醒来大天大亮,一看是一口棺材,惊得目瞪口呆后怕。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8 06:55
本帖最后由 红樱桃 于 2018-9-8 06:56 编辑

上面故事主人,我上相片,大家看看,但是主人以于去年七月底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写他的故事,我的心悲痛欲绝。开拖拉机的是本人。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8 07:42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9-8 07:47 编辑

感悟生活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8 07:45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9-8 15:32 编辑
红樱桃 发表于 2018-9-8 06:44
我讲一个有趣的我们队天津市知青当马官的艰苦奋战生活。
冬季三九天气,突然刮起暴风雪,我的同学下马夜, ...


有趣悲痛欲绝连
坟茔避雪故事鲜
主人九泉可安在
如此描述惆怅添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9 06:43
衷心感谢小么丁版主赋诗一首简述回复!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0 10:51
红樱桃 发表于 2018-9-8 06:44
我讲一个有趣的我们队天津市知青当马官的艰苦奋战生活。
冬季三九天气,突然刮起暴风雪,我的同学下马夜, ...

红樱桃版主,这些小故事太真是有趣感动人了。我们应该流传下来教育后代们。建议斑竹们开设一个专栏汇集这些故事,流传后世。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0 10:53
红樱桃 发表于 2018-9-8 06:55
上面故事主人,我上相片,大家看看,但是主人以于去年七月底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写他的故事,我的心悲痛欲绝 ...

这张照片,红樱桃和大圣山版主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年轻了二十多岁啊!多好啊!应该珍藏!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0 11:01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9-10 11:07 编辑
红樱桃 发表于 2018-9-8 06:55
上面故事主人,我上相片,大家看看,但是主人以于去年七月底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写他的故事,我的心悲痛欲绝 ...

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我同学大队一个包的知青也留在了草原。他一直没有回北京,和牧民结了婚,生养了子女,他自己长眠在了草原。上几张照片给您和小麽丁版主及其他朋友们关注
[attach]769778[/attach]
知青陈丽霞的墓碑,就在茫茫草原上,孤零零的一个墓碑,令人心酸不已。
[attach]769779[/attach]
我们北京来的知青,给陈丽霞献花鞠躬。
[attach]769780[/attach]
[attach]769781[/attach]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10 15:10
共同大姐看了你上的照片心痛。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牧区黄花公社天津市知青刚到牧区一年多点为了救队里掉河里羊牺牲了,还有一个我的发小,也是下乡在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牧区东方红公社,有一天几个知青在蒙古包唠嗑,他躺着脚蹬着炉子,外面阴阴沉沉,一个惊雷闪电,打进蒙古包,正好打在脸上,铁和雷引起火球把他劈死,好可怜啊!长眠在草原四十多年,知青朋友回访草原牧区,大部分知青都去祭祀知青朋友。

作者: 小么丁    时间: 2018-9-10 16:48
离家辞世早长眠
孤苦伶仃陈草原
知友祭祀竭诚拜
五味瓶内储心酸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0 23:31
红樱桃 发表于 2018-9-10 15:10
共同大姐看了你上的照片心痛。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牧区黄花公社天津市知青刚到牧区一 ...

             太可怜了!还有这种事,雷这麽厉害呀!
      
        我在东珠乌穆沁旗看到有个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一排知青的墓穴。可惜没有把这些知青名字拍下来。
    只有陵园的照片。当时天阴沉沉的,乌云压顶,和我心情一样,压抑的很想大声哭出来。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0 23:34
[attach]769932[/attach]
这就是那个烈士陵园,长满了蒿草。后面是墓穴。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13 10:43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宝东蓝旗庙大队知青和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牧场知青二零一一年回访草原,照了许多相片留作纪念,回家大圣山准备在电脑做动图 写年月日,可是不巧把卡烧了,几百张相片损失了,儿子来家,想办法只恢复极少一小部分,我十分生气,因为很不容易,首先人员不容易齐。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3 13:37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9-13 13:40 编辑
红樱桃 发表于 2018-9-13 10:43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宝东蓝旗庙大队知青和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牧场知青二零一一年回访草原, ...

确实可惜!我也干过一次这事,多少年的老照片全没了。儿子帮助找回一部分12万张,还有很照片是半截的,有上半部分但没下半部分,要不有左边没右边,还有的全花了,根本无法保存了。这是中病毒了。
别怨老伴了,都这麽大岁数了,玩这高科技东西咱们都不会啊。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15 14:15
我对宽广大草原有这很深的感情尤其下乡和我一个大队的知青情有独钟。
再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刚分到蓝旗庙大队,供销社卖酒,为了打发寂寞无聊的生活,男知青拿暖瓶去供销社买了一暖瓶酒,男知青席地而坐,不知谁给的熟鸡蛋,就这酒喝起来,一会就有醉酒的,,五月天气草原还很冷,醉了 抬出屋在草地冷冻,冻醒还接着喝,喝的昏天黑地,吐的一塌糊涂。
哈哈哈!伤身体健康。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5 20:34
红樱桃 发表于 2018-9-15 14:15
我对宽广大草原有这很深的感情尤其下乡和我一个大队的知青情有独钟。
再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刚分到蓝旗庙 ...

        哈哈!有点蒙古汉子的劲儿啊!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16 06:28
本帖最后由 红樱桃 于 2018-9-16 06:29 编辑



感谢不尽共同大姐喜欢看迷你小故事!
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意犹未尽,自从第二故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辽阔无边的草原牧区参加下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结束,回到天津市----海河之滨,闲暇时光就会回忆起下乡大草原的有趣往事。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7 13:51
      期待咱们的草原话题延续啊!
作者: 红樱桃    时间: 2018-9-18 11:58


今天心血来潮,在讲一个有趣的草原牧区知青在一起的故事。
我们兰旗庙大队天津市知青下班,闲暇时间,夏天坐在宿舍,有个知青要倒立行走,我们大家逗他,你行走一步给你一分钱,结果倒立行走几次以失败告终,大家看他辛苦,每人给了一元钱,总共二十二元钱,男知青不依不饶,非要他请知青们喝酒,结果他去供销社,打了几斤白酒,女知青炒了几个鸡蛋,韭菜蘑菇炒了一碟,又炒了一个醋溜土豆丝,炸了几块达赖湖酥鱼,开始推杯换盏,喝的一醉方休,迷迷糊糊唱起草原歌曲,直到半夜才结束。
且听下一个草原故事等几天。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8-9-18 14:22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9-18 14:24 编辑

红樱桃版主你们生活很活跃啊!也很团结,大家能玩到一起,笑到一起。不像有的知青点老为了一点小事闹意见,吵架打架,分家。

八月份我去东乌旗草原,一踏上那片地我就有了孤独的感觉。茫茫草原,半天见不到一个蒙古包或房子。每个人家都相距甚远,开车要半天。第一天去同学她们大队的老大队部,开车开了四十分钟,也是路不太好走,但路途遥远,人烟稀少,不知当年知青是怎样过的。我问同学,她们都没有孤独的感觉。一个女同学说,放羊时他就拿着下乡时发的歌本,从头唱到尾,所有的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我当时说,要是我就会哭了,她说“怎麽会呢?”
我到现在都不特别理解。

看到红樱桃版主讲的故事满是逗乐有趣的事情,就知道,留在你们记忆里的都是青春的芬芳,很少岁月的甘苦。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